探讨小细胞肺癌CT临床诊断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2

探讨小细胞肺癌CT临床诊断价值

秦锋

铁力市人民医院152500

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和分型以及诊断途径。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3月至2016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98例小细胞癌患者,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病理的观察和对照,分析诊断小细胞癌的CT表现和病理关系。结果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广泛肿大和肺内肿块,是小细胞癌的CT主要表现特征,CT诊断的准确率达到80%以上,再配合经皮穿刺活检可以提高到90%以上。结论CT螺旋扫描配合CT导向经皮穿刺活检和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是小细胞癌确诊的最主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CT表现;诊断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anddiscusstheCTfeatures,classificationanddiagnosisofsmallcelllungcancer.Theresearchobjectisthemethodof98casesofsmallcellcarcinomapatientsfromMarch2013toFebruary2016inourhospital,theCTfeatureswereretrospectivelyanalyzed,throughobservationandpathologicalanalysis,therelationshipbetweenCTandpathologicaldiagnosisofsmallcellcarcinoma.ResultshilarlymphnodesandmediastinallymphnodeswereextensivelyenlargedandlungmasseswerethemainfeaturesofCTinsmallcellcarcinoma.TheaccuracyofCTdiagnosiswasover80%,anditcouldbeimprovedbymorethan90%afterpercutaneousbiopsy.ConclusionCThelicalscancombinedwithCTguidedpercutaneousbiopsyandfiberopticbronchoscopiclungbiopsyisoneofthemostimportantmethodsforthediagnosisofsmallcellcarcinoma.

[Keywords]smallcelllungcancerCTmanifestationdiagnosis

小细胞肺癌大约占整个肺癌的20%,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综合治疗技术的进步与革新,该病生存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更加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如何对小细胞肺癌作出准确的早期诊断CT到底有多大的诊断参考价值成为从事小肺癌临床诊疗和研究的新热点。小细胞肺癌,具有恶性程度高,发展速度快,对化疗敏感和容易通过淋巴与血行转移和预后差的特点,但其病理改变和影像表现也有特别之处。所以,合理有效的综合治疗能够延长患者的寿命,少数病例甚至可以治愈。研究小细胞癌的CT表现对于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们医院2013年3月至2016年2月经过病理实证和CT资料完整的98例病例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分析,探讨小细胞肺癌的影像特征,以期提高该病症的定性诊断水平。

1材料与方法分析

1.1一般资料

搜集整理2013年3月至2016年2月,我们医院经过病理证实的小细胞肺癌患者98例。其中男76例,女18例,年龄29在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岁。其中手术病理有22例,纤支镜病检56例,痰细胞学检查6例,穿刺活检14例。在临床表现上,咳嗽96例,咯血46例,胸痛28例,气促20例,声嘶10例,颜面浮肿12例,颈部包块6例。其中,每项检查结果可能有重叠。依据术后的标本观察,并结合影像学资料作出分析。病史0.5月至1年,平均为3个月。全部病例的CT扫描层间和层厚距离均为10mm的螺旋扫描,部分病例另通过病变层面薄层扫描图像重建以及增强CT扫描。

1.2螺旋CT扫描技术

的是SiemensSomatomPlus4螺旋CT机,扫描参数为120kV,200mA,层厚10mm螺距1.5,球管旋转一周时间0.75s。增强使用碘海醇80~100ml,以3.0ml/s流率经肘正中静脉团注增强。患者采取仰卧体位,在吸气之末屏气,从胸廓入口至肺底进行连续扫描。螺旋CT影像资料由3位资深胸部放射诊断医师参阅,采用纵隔窗、肺窗来观察病变所处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病变周围继发改变、强化表现、胸膜转移、纵隔大血管受到侵入到肺内等情况,特别是对肺门、纵隔淋巴结按照1997年欧洲国际抗癌协会的淋巴结分区进行记录和观察。

2结果

2.1本观察组98例小细胞肺癌中,属于中心型83例(84.7%),属于周围型15例(15.3%)。病变位于左肺上叶42例,下叶19例,右肺上叶30例,下叶20例。在83例中心型小细胞肺癌中,有80例表现为肺门肿块或者结节,有3例CT扫描肺内没有发现确切病变,均以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肺门肿大为主要表现。肺门肿块或者结节主要表现为和支气管长轴一致的纺锤形或者茄形肿块,病变的直径为1.6至10.3cm。伴阻塞性肺炎有9例,支气管存在变窄者有62例,阻塞性肺不张患者5例。有81例伴随着肺门淋巴结肿大,40例伴有心脏、大血管受侵或包埋,76例伴随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有胸腔积液症状者15例。经过增强扫描,可以看到癌块与转移淋巴结存在不均匀强化,某些部分中心表现为坏死无强化。有15例小细胞肺癌表现是周围型,肿块或者结节的直径一般为1.2至3.6cm,13例表现为轮廓规清晰整齐,4例存在浅分叶征,有2例肿瘤在周围可见毛刺。伴随有纵隔淋巴结和肺门肿大患者分别为13例、15例,其中有11例肿大超过了肺内肿瘤本身的大小。

2.2诊断依据

根据CT表现特征,提出小细胞肺癌疑诊78例(79.5%,78/98):配合CT导向经皮穿刺活检与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后,确定病症诊断者达到89例(90.8%,89/98)。这其中经皮穿刺活检的阳性率达到86%(87/98),而经过纤维支气管镜检结果阳性率仅仅为45%(44/98)。

3讨论

小细胞肺癌的CT主要特征以肺门区实性肿块为主要表现,多伴随有肺门和纵隔的淋巴结转移,肿瘤的原发灶和肺门以及纵隔淋巴结往往不好区分,阻塞性肺改变症状相对比较轻微。经过增强多排螺旋CT扫描显示胸内病变的解剖范围就表现出较大的优越性。我们通过对手术后的标本进行专门病理学的观察,并和98例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影像进行对比和研究,从而发现小细胞肺癌多为以长轴进展型,但周围肿块型比较少见。长轴进展型由于癌组织大多是在黏膜下生长,并以向管外发展为主,因而侵入性强,淋巴转移较早,CT扫描图像可以看到肺门和肺门旁的肿块或者纺锤型的阴影,同时伴随有纵隔和肺门多发淋巴结转移或者融合,只是肺不张以及阻塞性肺炎比较来说相对较少,依据CT影像提出小细胞肺癌疑诊者可以达到80%,如果能够结合CT导向经皮针刺活检以及纤维支气管镜检,能够使正确诊断率达到90%以上。这样不仅可以定性,而且可以使小细胞肺癌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因为小细胞肺癌生长速度较快,所以在身体正常组织还没有出现免疫反应之前,癌肿就可以达到相当大的体积。经过术后切除标本的剖面观察和局部的切片镜检,可以见到周围肺组织呈现压迫性肺不张,出现假“包膜”的现象,CT扫描资料显示为边缘光滑的肿块,但没有发现渗出和增生反应。临近肺血管和支气管往往呈现出挤压以及推移的现象,很像良性病变,因此当X线诊断怀疑为小细胞肺癌时,一定要进行短期的随访并经皮针刺活检以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来加以确诊。

而周围肿块型边缘光滑,肺内原发灶往往体积不大,密度比较均匀,坏死也不明显,往往呈现出类球形、桑椹状或者多芽孢,边缘相对比较光滑平整,往往有深切迹,从而提示快速堆积性的生长,个别患者存在沿胸膜面快速生长的趋势,并伴有纵隔和肺门的淋巴结转移,转移病灶往往大于肺内原发灶或者与之融合,从而更加难于辨认和确诊,加上痰的细胞学检查存在阳性率低,采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方法虽然能够发现支气管黏膜的增粗,血管怒张,纵行皱襞等状况改变,但由于缺乏菜花状或者息肉等新生物,所钳取的癌细胞很容易受到挤压而变形,这就为细胞学诊断上设置了一定困难。当然,小细胞肺癌的肺门旁肿块以及纵隔内转移肿大淋巴结一般都可以通过CT导向经皮穿刺活检取材送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在高质量的增强CT图像上,仔细观察仍然很容易分辨。因此,我们可以定论,CT扫描和CT导向下的经皮穿刺活检与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是诊断小细胞肺癌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周瀚,余建群,杨志刚,等.小细胞肺癌的螺旋CT表现特征.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297-300.

[2]张国祯.实用胸部CT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103114.

[3]俞孝庭.肿瘤病理学基础[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305309.

[4]胡非,吴威岚,滑炎卿,等.1997AJCC-UICC胸内淋巴结分组的CT应用.上海医学影像,2000,9: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