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民俗学在应对现代化所带来的学科合法性危机时,"生活世界"这一哲学概念的引入推动了中国民俗学学科研究对象的重新定位,呈现出以日常生活为对象的整体性研究范式的转型,给中国民俗学注入了一股活力。

  • 标签: 中国民俗学 日常生活 比较视野 现代社会 国际 合法性危机
  • 简介:<正>社会民俗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是社会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在民俗上的反映。社会民俗的内容主要包括乡村民俗、都市民俗、民间社团组织民俗和社会交际礼仪民俗四个方面。一、乡村民俗乡村民俗主要是指乡村社会民俗。乡村社会,也称作村落社会,或扩大为村镇社会、乡镇社会,它是用地缘关系把若干

  • 标签: 社会民俗 民俗事象 都市民俗 乡村民俗 社团组织 交际礼仪
  • 简介:刚才翻看这套厚重的《中国民俗史》,看了钟老的序言很有感触。他的语言很浅显,但道理讲得很精辟。比如讲田野调查的重要性,我也多次向学生强调这一点,但是道理总是说不这么到位、这么警醒。

  • 标签: 社会 历史 田野调查 民俗史 研究生 道理
  • 简介:<正>任何社会事物和现象一经产生,便会不同程度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并产生一定的影响。民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下来的,表现在各个生活领域中的共同的行为模式。在社会生活中,既有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好的民俗,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利于社会的,起消极作用的陋俗。了解民俗的社会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提倡和弘扬优良民俗,使其更好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有利于我们摒弃在社会中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的恶习陋俗。

  • 标签: 民俗事象 积极作用 社会作用 社会生活 生产习俗 少数民族地区
  • 简介:<正>本世纪30年代,郭沫若先生在《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序》中,将中国古代青铜器划分为南北二系,提出“江淮流域诸国南系也,黄河流域北系也”,并认为“徐楚乃南系之中心”。这个论点曾为学术界所广泛接受,至今仍然流行。然而,1949年以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考古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青铜文化发展史上,徐楚能否相提并论,是否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南系青铜器风格的形成决定于楚抑或决定于徐,徐楚关系如何等等。本文试图对徐楚青铜文化的发展水平、发展机制,以及青铜器的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

  • 标签: 徐人 楚国青铜器 楚人 青铜文化 徐国 楚墓
  • 简介:由中国民俗学会、黑龙江省文联及民间文艺家协会、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牡丹江市文联及民间文艺家协会、绥芬河市委宣传部联合发起,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与深圳特区文化

  • 标签: 民俗文化 地域文化 学术研讨会 中国
  • 简介:<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俗之所以存在着重大的差别,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但是,直接作用于民俗使其多样化的因素,却是与这一社会生活条件相适应的社会心理活动。民俗在其形成和传播过程中,都与许多社会心理现象相联系;并体现着该地区该民族的社会心理特征。因此,研究二者的关系不论是对社会心理学还是对民俗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心理学 生产民俗 心理活动 心理特征 社会心理状况
  • 简介:<正>由严昌洪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是该社出版的“中国社会史丛书”的一种。本书运用历史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方法,以风俗的嬗变与社会近代化的关系为主线,系统地勾勒出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西俗东渐和经济政治变革的大潮之下社会风俗演变的轨迹。着重论述古老风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西风俗的冲突与融合、经济政治改革与风尚变迁等重要问

  • 标签: 社会风俗 中国近代 中国社会史 冲突与融合 研究方法 传统文化
  • 简介:本文从经济史角度考察艺术起源,认为实用艺术为艺术之父,装饰艺术为艺术之母,宗教是艺术的助产婆,图腾是新石器时代艺术的特色。从而概定了图腾艺术对于促进社会分工的重要历史地位,并认为交换产生于私有制之前,艺术商品化亦发生在人类的远古时代,远古艺术品是一般等价物的早期形态。

  • 标签: 装饰艺术 物质生产活动 中国原始社会 图腾艺术 实用艺术品 物质生产劳动
  • 简介:【美】杨庆望著、范丽珠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该书是研究中国宗教、社会和文化的经典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全书对中国宗教进行了非常全面的分析与阐述,详细考察了中国社会中各种类型的信仰,以及国家政治、经济和儒家学说的关系,描述了中国社会与宗教的整合状况。是对中国社会和中国宗教进行比较研究的必读书目。

  • 标签: 中国宗教 中国社会 上海人民出版社 经典作品 国家政治 儒家学说
  • 简介:<正>1996年冬,我在陕西武功县岸底村观察记录了一老者的丧葬过程。岸底是关中农村普通的村落。村民们以农耕为生,农家除了小学生的课本没有别的书籍,办丧事的这一人家是村中平常的一户,但丧葬过程礼节仪式的复杂繁琐,丧具祭品名称的古奥奇特,丧事组织的严井有序,亲朋友邻来祭奠和宴席礼节的周全肃穆,丧葬仪礼所体现的亲疏远近和长幼差异,竟与三千年前《周礼》描述的仪礼契洽吻合,令笔者颇感惊讶。

  • 标签: 《周礼》 主流文化 孝子 丧葬习俗 人生礼俗 《三礼》
  • 简介:1985年5月,我应日本学术振兴会的邀请,在日本国学院大学进行“日中口承文艺比较研究”及民俗调查、讲学6个月;其间,有幸与同在该校进行“日韩歌谣比较研究”的韩国中央大学教授、韩国民俗学会会长任东权博士相识。从此,我开始了对韩国民俗学的了解,任博土也因此成为我的师兄与学长。当年6月14日,任先生赠我一册他于1969年出版的日文版专著《朝鲜的民俗》。这部代表作有重点地论述了韩国民俗,其中有关韩国巫俗部分对于我当时研究中国满族、蒙古族的萨满教信仰有十分重要的比较研究价值。如今,10年过去了,任博士以他30多部专著及300余篇论述文章的丰硕成果,对韩国民俗学、民俗史、志及方法论做了全面的研究,并展现了他在学术方面的权威性。他45年来的卓越贡献有力地证明了他是当代使韩国民俗学以辉煌成就走上世界学坛的开拓者。1996年农历二月二十二日,是任博士的古稀寿诞吉日,谨撰本文,略表敬贺。

  • 标签: 巫俗史 成吉思汗 比较研究 高句丽 神灵附体 满族
  • 简介:股票,当今社会风行的一种理财工具,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很多人理所当然认为其是改革开放后才引进的“舶来品”。然而,它在我国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断断续续经历几百年。早在清朝,商人就在实践中运用了股票融资扩资的主要特点。本文主要侧重于从股票在我国的产生初期也即股票在清朝产生发展的社会背景,产业基础等一些具体情况展开。

  • 标签: 清朝 华商股票 融资扩本 股票风潮
  • 简介:<正>一遍存于全世界各民族之中的传统习俗融汇了详尽入微的人类行为,这些行为不仅延续了整个人类、造就了不同的民族,同时也塑造了界限明确的两性角色。因此,“没有人会用不受任何影响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人们总是借助于一套确定的风俗习惯,各种制度和思维方式来观察这个世界的”。①即使是在性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人们也不可

  • 标签: 两性角色 角色社会化 传统习俗 社会化过程 社会习俗 各民族
  • 简介:蔡翔、刘旭:《底层问题与知识分子的使命》,载《天涯》2004年第3期贺桂梅:《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三种资源》,载《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两篇文章都谈到,90年代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尤其是社会阶层结构的重组、资本市场造成的贫富分化,使得阶级问题再次浮现在文化视野之中。在文化具体表现为存在着

  • 标签: 中国社会 底层阶级 当下中国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化巨大,包括人口、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引发诸多研究。《中国社会变迁30年(1978-2008)》一书便是其中的杰作。全书共九章:第一章对中国社会整体变迁进行描述;第二章讨论作为改革起点的农村社会变迂;第三章就农村与城市互动引起的诸多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第四、五两章分析城市社会生活和管理制度的变化。

  • 标签: 中国社会 社会变迁 佳作赏析 城市社会生活 改革开放 农村社会
  • 简介:作为网络社会中的新叙事文本,IT笑话是在信息技术引入中国、技术群体逐渐崛起、专业知识术语开始出现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民间叙事体裁。IT职业群体以内部形成的专业知识结构为框架重新解释日常生活实践,进而把对信息技术本身、人、自然以及世界的思考和认识传达给行业内部以及行业外部群体,对于这一知识的讲述和阅读就是IT笑话的生产过程。IT笑话重返了技术与民俗的关系这一主题,技术与民俗并不是一组相对立的范畴:技术并没有终结民俗,相反技术却进入到民俗的叙事结构中。网络社会所创造的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相叠加,一并成为民俗传承的空间,民俗因技术而获得了历史的连续性。

  • 标签: IT笑话 新民间叙事 网络社会 IT职业群体
  • 简介:本文用简单易行的方法将正硅酸乙酯进行预聚合,用盐酸作催化剂,待反应完毕后,在用乙二胺将PH值调节至微碱性,得到的预聚物呈无色透明液体。用此预聚物加固室内重塑土样,通过各种测试手段,如加固前后重量变化、渗透速度、空隙率变化、颜色变化、透气性变化、PH值以及盐蚀、冻融、高温高湿试验后的抗压强度等,并与PS材料、硅丙非水分散体、正硅酸乙酯和Remmers加固的标准土样进行各项性能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正硅酸乙酯预聚物加固后的土样各项性能都比较理想,能满足土遗址保护的要求。

  • 标签: 土遗址 加固保护 预聚物
  • 简介:<正>以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师大教授张紫晨为团长的中国学者考察团一行十人,于去年12月1日至15日在日本进行农耕文化调查和学术交流。这是中日两国民俗学界首次大型合作项目“中日农耕文化比较研究”,继三月份在我国江浙联合考察之后的第二阶段活动的内容。中国学者首先在关东地区的千叶县佐仓市和茨城县牛久市考察,然后到冲绳岛中部西侧的读谷村地区作乖点调查。根据课题分工、考察团分为若干小组,深入座

  • 标签: 文化比较研究 中国学者 中国民俗学 考察团 合作项目 农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