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章通过笔者的实证调查,阐释了中缅佤族在跨境流动、跨国婚姻、亲情互助和经济交往方面固有的“胞波”情谊,从而强化了佤族的民族认同

  • 标签: 佤族 民族认同 “胞波”情谊
  • 简介:提升中华民族认同,必须弄清楚中华民族认同历史渊源,即自在民族实体的发展历程;必须搞明白中华民族认同的现实基础,即自觉民族实体的形成过程;必须认识到新时期民族认同的紧迫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凝聚中华民族共识,缩小差异,不断提升中华民族认同水平。

  • 标签: 民族认同 原因 路径选择
  • 简介:摘要:近些年来,国家认同问题上升为中国的核心问题。对当代中国而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的机制建设极为必要。我国主要通过制度保障、法律规范、政策协调、战略支撑等制度机制建设推进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变。

  • 标签: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整合 机制
  • 简介:本文通过对我国学术界有关国家认同民族认同问题研究的回顾,提出现有研究主张以"国族"为基础和以"公民"为基础的两种国家认同建构途径。文章通过将国家认同问题与现代条件下民族国家建构过程联系起来,指出了两种途径分别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困难,并结合对这些问题的回应,提出在民族教育政策制定和实践过程中应当关注的几个方面,包括平衡双语教育与族群身份认同发展、克服教育与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和流动障碍以及促进民族地方教育工作的开放性。

  • 标签: 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 民族主义 民族教育
  • 简介:文章对乌鲁木齐市三所高校217名维吾尔族大学生就民族认同、自尊与自我认同等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民族认同、自我认同与自尊三者之间呈显著相关,民族认同能够预测自我认同的水平,且通过自我认同影响着自尊的水平.

  • 标签: 民族认同 自尊 自我认同
  • 简介:民族认同包括本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两个层次,它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对于地区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本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叠合身份认同,并担负着传承本民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双重任务,因此,对他们民族认同现状的研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如何促进大学生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和谐发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途径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标签: 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 简介: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入探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及二者关系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民族政治理论发展。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不仅存在着矛盾性,也存在着统一性,完成二者的统一是关系到国家安定、民族和谐的大事。

  • 标签: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关系
  • 简介:鼓楼是侗族的标志性建筑,在侗族社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娱乐欢庆、节日活动,还是迎宾送客、生产生活等,都离不开鼓楼。鼓楼具有极强的民族凝聚力,是侗族显著的标识性符号,其建筑式样、功能作用、寓意等都展示了侗族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 标签: 鼓楼 侗族 民族认同
  • 简介:礼教在完成其从事神到为仁、到独尊、再到科举制、最后到"吃人"的嬗变过程后,在前所未有的现代西方文化的面前,再难担负起民族认同的中轴作用.当礼教不可挽回地日渐式微之际,作为一种群体心理特质的华夏民族认同感之所以能不断生长,关键在于存在着一种能适应其不断生长的基质.其构成要素则是,以汉字为物化形态的民族思维模式和融人文风情与自然风貌为一体的民族文化心理场.礼教失落后,如何树立新的民族自觉,是华人教育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 标签: 礼教 民族认同感 民族思维模式 民族文化心理 中国教育 教育史
  • 简介:摘要:文化认同是人们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道德规范、文化理念等方面长期且稳定拥有的基本价值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主要包含三个重要内涵,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只有维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民族精神血脉才能够传承,民族才能够大团结,才能够行稳致远。在当代中国,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标签: 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 简介:认同是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认定,指社会成员对某种群体归属的认知和情感依附。这一理论源于心理学对个人归属感的研究,其中社会认同,是个人拥有关于其所从属的群体,以及这个群体身份所伴随而来的在情感上与价值观上的重要性知识,亦即个体身为群体成员在这方面的自我观念,回答和解决“我是谁”和“我如何与他者相处”的问题。

  • 标签: 地方性知识 西南民族 国家认同 族群认同 自我与他者 群体成员
  • 简介:"世界遗产"是人们对工业时代生态破坏、传统文化失落等问题进行反思的结果。"世界遗产"的提出和遗产事业的发展也是人们追求人类认同的一个基本表征。然而,"世界遗产"必须具备"普遍价值"的言说,所表达的只是人类认同的一个愿景。确定缔约国地位,完成申遗的过程以及对遗产进行保护等与世界遗产紧密相关的各种事项,都明确肯定了民族国家是"世界遗产"的实质性拥有者。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以所在国国家文化的名义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根本上说就是将多元民族文化融和到民族国家的文化符号之中的结果,从而具有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的意义。

  • 标签: 世界遗产 民族国家 认同
  • 简介:作为柯尔克孜人重要的文化符号,《玛纳斯》反映了柯尔克孜人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史诗中的英雄自古便受到柯尔克孜族的敬仰和膜拜。史诗真正始于玛纳斯的横空出世,围绕英雄的横空出世——这个开天辟地的大事,整个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生活长卷徐徐展开和呈现出来,英雄的出世和他戎马倥偬的一生,实际上反映着一个民族古老的文化,而民族文化尤其是社会生活习俗为中心的精神文化被本民族全体成员体认、内化、弘扬、升华的过程就是民族认同的过程。社会习俗文化为民族认同提供文化基础和情感纽带,社会习俗文化与民族认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 标签: 玛纳斯 英雄史诗 历史文化 民族认同
  • 简介:摘要:新时期背景下,民族认同的现实困境制约和影响少数民族民族精神的延续,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作为形成民族认同的基础,需要提升群众对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正确认知,充分发挥民族传统音乐独特的功能,帮助人们重新构建民族认同感。基于民族传统音乐现代重构的民族认同重建,可以解决民族认同存在的现实困境和问题,更好地展现民族共享的历史记忆,突出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价值。

  • 标签: 民族传统音乐 现代重构 民族认同 构建
  • 简介:内容摘要 中华民族民族认同既是建立在族际交往基础上的民族融合,更是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共同体。新疆各民族对本民族认同从属于对中华民族的国族认同。沙俄和苏俄在中亚垦殖,削弱了中亚国家对主体民族的国族认同

  • 标签: 新疆 中亚 民族认同
  • 简介:研究的目的是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认同的本土化研究工具,编制并检验黔南民族认同量表。以279名黔南地区的高校大学生为被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黔南民族认同量表包含6个项目,分别为民族认知、民族情感、民族联结、民族形象、民族依恋、民族身份,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5,分半信度为0.825,验证性因素分析表面量表的结构模型拟合良好,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作为一种评估工具使用。

  • 标签: 少数民族 民族认同 信度 效度
  • 简介:加强藏族聚居区居民的民族认同,首先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聚居区居民的民族认同感指向“中华民族”;其次应加强聚居区居民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消除民族隔阂,增进民族理解;再次,应从小培养聚居区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

  • 标签: 藏族聚居区 居民 中华民族 民族认同
  • 简介:首先介绍和评价了西方对少数民族认同的研究成果,其次揭示少数民族成员在认同过程中的双重性。即作为民族群体中个体成员的认同获得和在少数民族群体背景下民族性的认同和体验。

  • 标签: 民族认同 个体 社会背景
  • 简介:1957年初,土家族作为一个民族而得到国家确认.20世纪80年代,部分土家族人口的民族身份得以恢复.不论是作为群体还是作为个体,土家族民族身份的确认都证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历史上受到封建统治阶级压制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性,现在能够得到合理合法的表达,是民族平等的重要表现.民族平等既不允许不同民族之间的歧视,也不允许同一民族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歧视.

  • 标签: 土家族 民族身份 民族认同 恢复 启示
  • 简介:回族青年的民族认同随着年龄和教育程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民族认同中的情感因子因为文化环境的多元性而进一步强烈,性别、来源地对民族认同的情感因子存在影响,所学学科性质不影响回族青年民族认同的发展。与汉族相比,回族青年民族认同的疆界非常清晰,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认同的信念、态度和行为卷入;回族青年的民族认同与其文化习性、跨文化适应力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联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宗教情感、风俗习惯、民族语言和跨文化意识四因素可解释回族青年民族认同变异的40.3%,并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方程。

  • 标签: 回族青年 民族认同 文化习性 回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