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器官捐献供者来源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的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外科的1 120例器官捐献供肾临床标本的鉴定及培养结果。1 120例供肾行灌洗液培养(无菌管送检);451例供肾行灌洗液培养(无菌管+双血培养瓶送检);729例除灌洗液培养外,术前加做灌洗液GeneXpert快速细菌耐药酶检测。结果经实验室检测和临床综合判定,供肾携带CRKP共21例(21/1 120, 1.88 %)。GeneXpert检测729例标本中KPC阳性9例,实际携带CRKP为16例,敏感度56.3 %,特异度100 %,假阳性0,假阴性43.7 %, ROC-AUC为0.781。GeneXpert单次耗时50~60 min。灌洗液培养(无菌管)检出CRKP阳性11例,敏感度52.3 %,特异度100 %,假阳性0,假阴性47.6 %, ROC-AUC为0.762。灌洗液培养(厌氧瓶)检出CRKP 15例,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 %,假阳性和假阴性均为0, ROC-AUC为1。灌洗液培养(需氧瓶)敏感度60 %,特异度100 %,假阳性0,假阴性40 %, ROC-AUC为0.80。结论Genexpert可以进行快速的CRKP筛查,耗时短,特异度高。可以作为CRKP快速筛查的重要手段。使用血培养技术(厌氧瓶)进行灌洗液CRKP检测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两种技术相结合既保证了CRKP检测的时效性,又能保证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肾移植 肺炎克雷伯菌 灌洗液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并分析 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联合美罗培南治疗重症肺部感染的疗效 。 方法: 对 我院在 2018 年 6 月— 2020 年 3 月期间收治的 48 名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和研究组各 24 名患者。对对照组的患者使用美罗培南进行治疗,并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使用美罗培南的基础上使用 BAL 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肺活量的、氧分压、白细胞计数、二氧化碳分压的改变, 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临床药物使用的效果并进行记录,观察患者住院期间的身体状况的变化。并记录药物使用的有效率。 结果: 两组患者在进行不同的药物治疗后,研究组的患者中 24 例患者中所有患者的肺活量、 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都趋于正常,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研究组在使用药物治疗后有 4 人数值未趋于正常水平,对照组有 10 例未达到正常水平, 研究组的药物使用有效率( 83.33% )明显高于对照组( 58.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联合美罗培南治疗重症肺部感染可以增加患者的功能 在 提高临床疗效和减少复发率上起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

  • 标签: 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 美罗培南 重症肺部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护理干预在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重症肺部感染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例本院于2019年2月-2020年6月收治的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纳入患者均采用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应用数字随机排序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护理)和研究组(100例,进一步深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表现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后,研究组临床表现中体温恢复时间、症状消失时间以及出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护理干预 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 重症肺部感染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 在 纤支镜下使用肺泡灌洗术 治疗 吸入性肺炎的效果观察及护理评价。 方法 : 选取 201 7 年 9 月到 201 8 年 9 月本院进行治疗的 吸入性肺炎 患者共 100 例,随机 数字法 分为对照组( A 组)和实验组( B组),每组 50 例 患者 。对照组( A 组) 患者 采用 常规治疗手段 进行治疗 与护理 ,实验组( B 组) 患者 采用纤支镜 辅助下的 肺泡灌洗术进行治疗 与护理 ,通过对比两组 患者 的 功能 治疗效果 与两组患者的相关知识普及率, 研究两种治疗 、 护理 方法的疗效价值。 结果: 实验组( B 组)其 治疗后功能各项改善情况均优于 对照组( A 组), P 小于 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血气分析过程中发现除 PH 值不存在差异外,其余数据实验组均与对照组存在差异。 结论: 总体来看 在对吸入性肺炎患者的治疗护理过程中借助 纤支镜的 辅助进行肺泡灌洗术其 疗效显著, 能够更好的控制患者体内的血氧情况 ,因此建议在其他医疗单位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纤支镜 肺泡灌洗术 吸入性肺炎 肺功能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慢阻稳定期患者采用康复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以及对患者功能的实际影响。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同期观察组则在该基础上运用康复护理模式。结果: 2组护理前 FEV1%、 FEV1/FVC、 6MWT比较中 P> 0.05;护理后观察组的 FEV1%、 FEV1/FVC、 6MWT均高于对照组,且 P< 0.05。 结论:对于慢阻稳定期患者应用康复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功能。

  • 标签: 慢阻肺 稳定期 肺康复护理模式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功能障碍对急性损伤(AL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拟入组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肺动脉导管监测的ALI患者。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临床和血流动力学指标〔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PAWP)、肺动脉收缩压(sPAP)、肺动脉舒张压(dPAP)、平均肺动脉压(mPAP)、心排血指数(CI)〕;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动脉血气参数〔pH值、血氧分压(PO2)、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氧合指数(PaO2/FiO2)〕;是否存在休克;呼吸机参数〔气道平台压(Plat)、呼气末正压(PEEP)〕等。计算肺动脉血氧饱和度、血管功能指标〔跨血管梯度(TPG)和血管阻力指数(PVRi)〕。分析60 d不同预后以及TPG是否增高(≥12 mmHg定义为TPG升高,1 mmHg=0.133 kPa)患者TPG、PVRi与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心血管日和60 d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共6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35例;年龄(48.9±15.2)岁;60 d存活48例,死亡17例,60 d病死率为26.2%。在基线资料中,不同预后两组患者心肺功能测量值,如CVP、sPAP、dPAP、PAWP、CI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APACHEⅡ评分、休克比例、TPG和PVRi均较存活组显著升高〔APACHEⅡ(分):34±9比28±11,休克:52.9%比25.0%,TPG(mmHg):16.2±1.9比14.6±2.1,PVRi(kPa·s·L-1):31.8±4.2比29.7±3.5,均P<0.05〕。47例TPG≥12 mmHg患者的60 d病死率显著高于18例TPG<12 mmHg患者(34.0%比5.6%),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也明显延长(d:17±9比11±8,16±5比12±5),心血管日也明显增加(d:23±7比1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VRi与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心血管日均具有显著相关性(r1=0.317,P1=0.030;r2=0.277,P2=0.005;r3=0.285,P3=0.002)。在个体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最高PVRi是60 d死亡的危险因素〔优势比(OR)=30.5,95%可信区间为20.4~43.1,P=0.023〕。结论血管功能障碍在ALI患者中很常见,并且与不良结局独立相关。

  • 标签: 急性肺损伤 肺血管 跨肺血管梯度 肺血管阻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肺炎痰热壅证应用清通腑汤治疗对症状、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 2019年 1月至 2019年 2月收治的重症肺炎痰热壅证患者 2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清通腑汤治疗,治疗 2周,观察症状及炎性因子变化情况。结果:①患者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 P< 0.05);②患者治疗后炎性因子( PCT、 CRP、 IL-6、 IL-8)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 P< 0.05)。结论:针对重症肺炎痰热壅证患者,予以清通腑汤口服,可阻止炎症进展,促进症状消退,值得推广。

  • 标签: 重症肺炎 痰热壅肺证 清肺通腑汤
  • 简介:摘要先天免疫作为机体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对机体防御病原体起重要作用。固有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ILCs)是先天免疫系统中重要的效应细胞,ILC2s是ILCs的一个子集,其特点是能产生大量2型细胞因子和某些组织生长因子。ILC2s广泛存在于机体各组织,肺脏黏膜组织是ILC2s主要聚居地。ILC2s参与发育,也可能参与各种因素诱导的损伤及其组织修复。对ILC2s的进一步研究,将为我们理解发育和损伤机制提供新思路。

  • 标签: 2型固有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肺发育 肺损伤
  • 简介:【摘要】慢性阻塞性疾病为具可预防及治疗条件的呼吸系统领域多发性病症,其以持续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且此项特征,具进行性发展特性,与烟草烟雾等具有害性质的颗粒或气体对组织和气道构成侵袭,引发的慢性炎性反应增强相关。血管重塑为其重要病理改变,本文从该项病变的病理变化特征、影响因素、病理机制展开论述,旨在为临床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血管重塑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延续性护理对慢阻患者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挑选我院收入的慢阻患者(62例)为探究目标,时间为2019年3月~2020年3月。再按照“计算机表法”予以分组,其中参照组(n=31例)实施常规护理,探究组(n=31例)实施延续性护理。结果:探究组的功能指标优于参照组(P值

  • 标签: 延续性护理 慢阻肺 肺功能指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支气管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呼吸系统合并症之一,主要见于胎龄<32周、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近20年BPD的发生率未见下降。BPD以肺泡和微血管发育不良为主要特征,表现为肺泡数目减少、体积增大、结构简单化,而气道损伤较轻。患儿在生后的一段时期内长期依赖氧气,甚至需反复机械辅助通气。BPD患儿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小气道功能损害及顺应性降低,大气道指标未见明显异常,从婴儿期开始可持续至成人期。婴幼儿及儿童期咳嗽、喘息等呼吸系统症状及呼吸道感染、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增加,甚至可影响其生长及神经系统发育,部分在成人期发展为慢性疾病。

  • 标签: 肺功能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早产儿
  • 简介:【 摘要 】 目的:探究中药调汤合解郁攻坚汤治疗小结节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将 60 例小结节病人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入院诊治的时间在 2018 年 4 月 ~2020 年 4 月。通过动态随机化分组的方式,在保证公平、随机的基础上,将患者分为两组小组,一组患者接受中药调汤合解郁攻坚汤治疗,记录为观察组( n=30 ),另外一组接受常规西医疗法,为对照组( n=30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功能水平。结果:在治疗前,受病情影响,患者的功能较差, FEV1 、 FVC 、 FEV1/FVC 等均不理想,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检测结果差异不大( P > 0.05 );经过不同治疗措施后,患者的功能水平均有所改善,并且观察组的评分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 < 0.05 )。结论:对小结节患者采取中药调汤合解郁攻坚汤治疗,及时帮助患者调节功能水平,减轻患者身体不适, 对于患者病情控制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调肺汤 解郁攻坚汤 肺小结节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集束化康复治疗对中重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疾病(COPD)患者的静态功能、心肺运动功能、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60例COPD患者(中重度稳定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康复组除了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外,同时给予集束化康复治疗。最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和6个月的功能、心肺运动功能、炎性因子的水平。结果对照组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FVC)的百分比(FEV1/FVC)]、心肺运动功能[峰值运动功率(peak load)、峰值摄氧量(peak VO2)、峰值摄氧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ak VO2% pred)、千克摄氧量(peak VO2/kg)、峰值分钟通气量(peak VE)],治疗后3、6个月较治疗前未见明显变化(P>0.05),康复组治疗后3个月较前一阶段未有改善(P>0.05),但治疗后6个月较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在治疗后3个月、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治疗后3、6个月较治疗前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CRP、IL-6较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均下降[CRP:(5.48 ± 0.91)mg/L比(6.26 ± 0.99)、(6.09 ± 0.97)mg/L,IL-6:(9.17 ± 1.04)ng/L比(10.83 ± 1.79)、(10.29 ± 1.53)ng/L](P<0.05)。康复组治疗后3、6个月CRP、IL-6、TNF-α均较前一阶段明显下降[CRP:(5.21 ± 0.87)、(5.67 ± 0.91)mg/L比(6.15 ± 0.92)mg/L,IL-6:(8.56 ± 1.17)、(10.03 ± 1.61)ng/L比(11.06 ± 2.01)ng/L,TNF-α:(7.16 ± 1.33)、(8.05 ± 1.62)ng/L比(8.97 ± 2.05)ng/L](P<0.05)。康复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CRP、IL-6、TNF-α与功能(FEV1、FEV1%pred、FEV1/FVC)、心肺运动功能(peak load、peak VO2、peak VO2% pred、peak VO2/kg、peak VE)呈显著负相关(r=- 0.641~- 0.884,P<0.01)。结论中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进行集束化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静态功能、心肺运动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呼吸功能试验 集束化肺康复 心肺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疾病、哮喘慢阻重叠综合征中采用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开始时间为2018年7月,结束时间为2020年7月,研究期间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慢阻及哮喘慢阻重叠综合征患者共计240例,将所有的患者按照病症分为三组,分别是支气管哮喘组(A组)、慢阻组(B组)、哮喘慢阻综合征组(C组),三组中分别有患者80例。采用功能测定的方法进行三组患者的鉴别,统计测定结果,并将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根据数据分析得知,三组患者的通气功能指标相比,B组、C组相对于A组较低,相比直线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C两组相比,C组出来一秒率以外其他指标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疾病、哮喘慢阻重叠综合征中的鉴别中,采用功能测定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和诊断价值。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慢阻肺 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 肺功能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联合肺泡灌洗在肺部感染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在 2019年 5 月至 2020年 7 月期间诊治,选取我院 88 例肺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对 肺部感染患者治疗的 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 ( n=44 )对患者 采用常规治疗 ,研 究组 ( n=44 )对患者 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联合肺泡灌洗,并且 对两组住院时间、症状改善时间、通气时间、 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功能(一秒内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 FEV1/FVC )、一秒用力呼气占预计百分比( FEV1% )) 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 住院时间、症状改善时间、通气时间相对于 对照组 较短 ,两组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研究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二氧化碳分压相对 对照组 均较优 ,两组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研究组功能(一秒内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 FEV1/FVC )、一秒用力呼气占预计百分比( FEV1% )) 优于对照组 ,两组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结论:我院对 肺部感染患者进行 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联合肺泡灌洗治疗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与功能,减少患者的 住院时间、症状改善时间、通气时间。

  • 标签: 纤维支气管镜吸痰 肺泡灌洗 肺部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电子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辅助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时间:2019年2月~2020年2月,以本院收治的76例确诊为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展开研究,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76例患儿随机分组:对照组(38例,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电子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支原体肺炎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功能指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早于对照组患儿,数据比较结果(P<0.05)。治疗前观察组肺炎患儿的各项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而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观察组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76.32%, 组间数据对比:卡方值=5.2084 P<0.05。结论:电子纤维支气管镜联合肺泡灌洗治疗小儿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效果确切,不仅能够尽快改善病情,还可提升患儿的功能,应用效果令人满意,值得推广。

  • 标签: 电子纤维支气管镜 肺泡灌洗 重症支原体肺炎 治疗效果 肺功能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结肠灌洗液优势菌群的特征。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腹泻型IBS患者46例(观察组)和排除IBS的腹痛或腹部不适患者46例(对照组)。于结肠镜检查时钳取降结肠黏膜组织2块,再收集所取黏膜组织处结肠灌洗液4 ml,提取总DNA,并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对10种优势菌进行检测(包括拟杆菌门、普氏杆菌、双歧杆菌属、梭菌属、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害戴阿里斯特杆菌、厚壁菌门、普拉梭菌、沙门菌和乳杆菌属;结果取对数值)。采用Spearman法对结肠黏膜组织和结肠灌洗液的优势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结肠黏膜组织和灌洗液优势菌群组成以及菌群变化基本一致,其中观察组结肠黏膜组织和结肠灌洗液中拟杆菌门、普氏杆菌、梭菌属菌群数及结肠灌洗液中普拉梭菌菌群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肠黏膜组织:3.68 ± 0.54比4.34 ± 0.27、4.26 ± 0.28比5.33 ± 0.42、4.46 ± 0.68比4.99 ± 0.61;结肠灌洗液:3.26 ± 0.61比4.09 ± 0.51、3.10 ± 1.42比4.86 ± 1.03、5.24 ± 0.54比5.95 ± 0.51、2.24 ± 1.83比3.24 ± 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而两组结肠黏膜组织和结肠灌洗液中其他菌群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结肠黏膜组织与结肠灌洗液中双歧杆菌属、厚壁菌门、普拉梭菌和乳杆菌属呈正相关(r = 0.427、0.689、0.577和0.369,P = 0.041、0.013、0.024和0.035),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呈负相关(r = - 0.352和- 0.649,P = 0.026和0.013);而其他菌群无相关性(P>0.05)。结论腹泻型IBS患者结肠黏膜组织和结肠灌洗液中优势菌群构成基本一致,而且优势菌群均呈失调状态,其中结肠灌洗液中拟杆菌门、普氏杆菌、梭菌属、普拉梭菌的菌群数明显降低。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 腹泻 结肠灌洗液 肠道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