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68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行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医组,34例),一组仅行常规康复训练(常规组,34例),观察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Barthel指数和上下肢Fugl-Meyer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前在Barthel指数方面两组比较示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在Barthel指数方面两组比较示中医组明显比常规组高(P<0.05)。干预前在上下肢Fugl-Meyer评分方面两组比较示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在上下肢Fugl-Meyer评分方面两组比较示中医组明显比常规组高(P<0.05)。在护理满意度方面两组比较示中医组明显比常规组高(P<0.05)。结论:通过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可有效改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标签: 中医综合康复疗法 中风 偏瘫痉挛状态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康复护理中抗痉挛体位摆放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期间诊治的54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对象,按照等量随机电脑法分组,常规护理(对照组27例)和抗痉挛体位摆放护理(观察组27例),对比两种方式对患者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出现并发症例数少于对照组,在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抗痉挛体位摆放护理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情况,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要重视。

  • 标签: 脑卒中 早期康复护理 抗痉挛体位摆放
  • 简介:摘要: 解决中风后出现的肌肉痉挛的有效治疗策略仍然是目前面临的重大跨学科问题和挑战。体外冲击波治疗(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therapy,ESW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物理治疗方式,其作用机制仍在不断被研究中,迄今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肌肉骨骼疾病。ESWT的适应症和研究的领域正在不断演变,来适应不同的病理,包括中风后的痉挛。现有的相关研究和临床研究表明,ESWT具有治疗脑卒中后高肌张力的潜力和疗效,包括其抗痉挛作用的机制。

  • 标签: 中风,痉挛,体外冲击波,神经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麻醉恢复室中全麻术后喉痉挛发生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以10例麻醉恢复室中全麻术后喉痉挛患者做随机研究,病例所选均为2020.01-2021.01之间,回顾性分析其相关临床资料,总结患者喉痉挛发生原因,并提供相应护理对策。比较两组护理前后患者心理评分及生存质量。结果:本组10例患者喉痉挛发生原因包括伴呼吸道感染、痰液刺激、拔管时囊内空气未抽尽、气管导管拔除等。护理前后统计对比SDS、SAS等评分、生存质量各分值的结果后以护理后数据更优(P<0.05)。结论:在麻醉恢复室中全麻术后喉痉挛发生的原因涉及较多,而经针对性措施加以救治和护理,则可改善其心理状态,提升其生存质量,因此需予以重视。

  • 标签: 麻醉恢复室 全麻术后 喉痉挛 原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牛奶蛋白过敏婴儿饮食回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饮食回避治疗对牛奶过敏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人工喂养、临床诊断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暂停普通配方更换为氨基酸配方粉喂养4周。选择其中成功治疗病例23例,收集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粪便标本,分别提取粪便基因组,对16S rDNA特定区段PCR产物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干预前后菌群组成的差异,寻找组间差异物种。结果牛奶蛋白过敏患儿饮食回避疗法后,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肠道菌群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在门的水平上,治疗后变形菌门减少,其下级水平纲的水平上,α-变形菌纲与γ-变形菌纲均显著减少,肠杆菌科及肠杆菌属、颗粒链菌属均显著减少。在科的水平上,肉杆菌科、消化链球菌科及梭菌科下的Peptoclostridium菌属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乳杆菌科及下属乳杆菌属、优杆菌科及下属优杆菌属、瘤胃球菌属、Limosum菌种,以及巴氏杆菌目-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属-副流感嗜血杆菌T3T1菌种、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ATCC15697/JCM1222/DSM20088和Pseudocatenulatum-DSM20438/JCM1200/LMG10505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经饮食回避治疗后,肠道菌群中有害菌减少,有益菌增加。

  • 标签: 牛奶蛋白过敏 氨基酸配方粉 肠道菌群 婴幼儿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牛奶蛋白过敏婴儿饮食回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饮食回避治疗对牛奶过敏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人工喂养、临床诊断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暂停普通配方更换为氨基酸配方粉喂养4周。选择其中成功治疗病例23例,收集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粪便标本,分别提取粪便基因组,对16S rDNA特定区段PCR产物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干预前后菌群组成的差异,寻找组间差异物种。结果牛奶蛋白过敏患儿饮食回避疗法后,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肠道菌群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在门的水平上,治疗后变形菌门减少,其下级水平纲的水平上,α-变形菌纲与γ-变形菌纲均显著减少,肠杆菌科及肠杆菌属、颗粒链菌属均显著减少。在科的水平上,肉杆菌科、消化链球菌科及梭菌科下的Peptoclostridium菌属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乳杆菌科及下属乳杆菌属、优杆菌科及下属优杆菌属、瘤胃球菌属、Limosum菌种,以及巴氏杆菌目-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属-副流感嗜血杆菌T3T1菌种、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ATCC15697/JCM1222/DSM20088和Pseudocatenulatum-DSM20438/JCM1200/LMG10505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经饮食回避治疗后,肠道菌群中有害菌减少,有益菌增加。

  • 标签: 牛奶蛋白过敏 氨基酸配方粉 肠道菌群 婴幼儿
  • 简介:摘要1例被家属发现左眼部肿物迅速生长1周的婴儿就诊眼科,查体发现左眼眶外上方形状不规则质硬肿物,B超显示病变为不均匀低回声区,边界欠清,眼眶CT显示左眼眶外壁颧骨眶突周围软组织肿物,局部骨质及泪腺受累;入院后于全身麻醉下行左眼眶肿物切除术,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婴儿黑色素性神经外胚瘤。术后随访6个月,患儿身体良好,未见肿瘤复发。(中华眼科杂志,2021,57:373-375)

  • 标签: 眶肿瘤 神经外胚瘤,黑色素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试管婴儿技术中患者心理情况及护理效果评价探讨。方法:选择100例试管婴儿技术中患者为试验对象,以简单随机化法进行分2组,对照组50例,实验组50例,收治纳入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实施常规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护理后SAS评分及护理后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常规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试管婴儿技术中患者的负性心理情况,能提高其临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试管婴儿技术 心理情况 护理效果 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保健护理对婴儿成长发育的影响及办法。方法:选择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出生进行身体检查的婴儿100名入组进行研究,根据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参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名患者。参照组的50名婴儿实行传统保健护理服务,观察组50名婴儿,护士在参照组的护理前提下,定时进行专业性的保健护理。分析比较两组婴儿不同的保健方法下的保健成效。结果:通过对两组婴儿采取两种保健护理方法,结果表明两组婴儿的动作表现、语言能力、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不同,观察组婴儿各项评分均优于参照组婴儿,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保健 婴儿 成长发育 保健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仿真模拟婴儿SimBaby在医院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效果。方法:于本院儿科2019年10月份到2021年10月份从事儿科护理实习工作的护生中选取72名,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传统教学模式)与观察组(高仿真模拟婴儿SimBaby模式),从教学质量满意度、综合能力评分、考核成绩展开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生教学质量满意度各为97.22%、77.77%;实操技能成绩与理论考核成绩、综合能力评分观察组更高,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高仿真模拟婴儿SimBaby在医院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较优,可作为护理教学优选方案。

  • 标签: 高仿真模拟婴儿SimBaby 儿科护理 传统教学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运动核团的兴奋性是否存在增高,从而佐证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应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的30例面肌痉挛患者,于术中监测其接受单脉冲刺激和多脉冲刺激时患侧、健侧的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的波幅、刺激阈值电压,并监测患者吸入七氟烷前后FNMEP波幅的改变。结果在患侧可以用单脉冲刺激诱发出FNMEP波形者有26例(89.7%),明显高于健侧(5例,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侧记录到的FNMEP波幅[(207.2±62.1) μV]与健侧[(180.2±55.0) μ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侧获得相应波幅的刺激阈值电压[(140.3±26.8) V]却明显低于健侧[(177.0±23.2) 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吸入七氟烷前及吸入七氟烷的0.5、1.0倍最低肺泡浓度时,患侧的FNMEP波幅分别为(207.2±62.1) μV、(133.0±36.5) μV、(70.4±40.2) μV,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肌痉挛患者患侧存在面神经运动核团的兴奋性增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面肌痉挛发病的中枢学说。

  • 标签: 面肌痉挛 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 面神经核团兴奋性 发病机制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痉挛患者的护理方式。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6月我选收治的138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单双数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69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将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分析针对性护理方式对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痉挛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对比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

  • 标签: 前列腺电切除术 膀胱痉挛 护理方式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采取现代康复理念结合针灸的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20年4月1日-2021年4月3月31日我院康复科行康复治疗的脑瘫患儿110例,随机分为例数相等的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采取现代康复理念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性别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儿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脑瘫患儿 现代康复理念 针灸 肢体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应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的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 12月我院中风偏瘫痉挛患者66例入组,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两组,每组各有病例3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中风偏瘫 痉挛 中医综合康复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智能助行仪对痉挛型双瘫儿童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46例痉挛型双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智能助行仪治疗。观察2组患儿干预前后GMFM-88项D区和E区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和踝关节活动度。结果 干预后2组患儿D区、E区、DE区评分与干预前相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与同期对照组相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干预后2组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干预后主动ROM、被动ROM与干预前相比较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在3例出现皮肤不适,但可耐受,未影响治疗进程。结论 智能助行仪治疗痉挛型双瘫,改善患儿的步行功能,减少下肢肌群的痉挛,增加踝关节活动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痉挛型双瘫 智能助行仪 步行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痉挛体位摆放对脑卒中患者的术后恢复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纳入的脑卒中患者,随机法对患者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抗痉挛体位摆放干预。对比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对比患者护理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脑卒中 抗痉挛体位摆放 术后恢复期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面肌痉挛围术期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1年7月期间神经外科收治的62例面肌痉挛围术期患者为例,以随机法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1例。参照组围术期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运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77%,参照组护理满意度74.19%,观察组高于参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45%,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81%,观察组低于参照组(P

  • 标签: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面肌痉挛 围手术期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痉挛型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使用神经肌肉刺激仪的效果。方法:挑选出在福利院接受治疗的20例痉挛型脑瘫儿童患者,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10例和参照组10例。针对实验组患者,选择进行神经肌肉刺激仪进行治疗,针对参照组患者,选择正常的治疗方式,将治疗期间的各项指标数据在两组采纳不一样治疗方式的患者中进行比对,并统患者在采取不同治疗方式后的治疗效果情况。结果:选择神经肌肉刺激仪治疗的患者治疗期间痉挛次数得到一定控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回顾婴儿巨细胞病毒(CMV)性肺炎的临床症状、实验室结果、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效果等,探讨婴儿CMV肺炎的临床与诊治特点、提高临床儿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月本院南沙分院儿科及新生儿科收治的40例婴儿CMV肺炎。并分别对其治疗前后临床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影像学等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汇总分析。临床资料包括患儿的性别、年龄及发病季节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血CMV-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及血CMV-DNA;影像学资料包括胸部平片、肺部CT和头颅核磁共振、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网膜病变筛查等;并在肺炎的基础治疗下均给予更昔洛韦注射液抗病毒治疗,并进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40例患儿中,男性20例(50.0%),女性20例(50.0%);年龄1~6个月有37例(92.5%);春季发病5例(12.5%)、夏季12例(30.0%)、秋季13例(32.5%)、冬季10例(25.0%)。临床表现为咳嗽38例(95.0%)、发热6例(15.0%)、喘息10例(25.0%)、呼吸困难5例(12.5%),肺部听诊可闻及啰音有17例(42.5%)。所有患儿均接受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治疗后血常规、肝功能等生化指标明显改善,血CMV-DNA定量治疗后显著降低[(0.058±0.021)×103拷贝/ml比(12.400±7.030)×103拷贝/ml](P<0.05),血CMV-IgM抗体转阴率为95.0%(38/40),治疗总有效率为92.5%(37/40)。治疗期间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本研究发现婴儿CMV肺炎主要发病年龄为6个月以内,主要发病季节为夏秋冬季;主要症状为咳嗽、喘息和发热;合并肺外器官损害最常见的有肝脏和血液系统,少数有听力、视力和脑发育的损害;CMV感染的治疗首选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疗效好,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肺炎 更昔洛韦 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