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吉非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1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收治的60例EGFR阳性晚期NSCL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吉非替尼治疗组(30例,采用吉非替尼治疗)和联合治疗组(30例,采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血清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不良反应情况及6个月总生存(OS)率。结果吉非替尼治疗组临床控制率高于联合治疗组[76.7%(23/30)比50.0%(15/30),χ2=4.593,P=0.032]。两组治疗前CEA、CYFRA21-1、NSE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吉非替尼治疗组CEA、CYFRA21-1、NSE水平分别为(902±41)μg/L、(3.1±0.4)ng/ml、(17.7±2.3)ng/ml,联合治疗组分别为(999±51)μg/L、(4.0±0.5)ng/ml、(19.4±3.1)ng/ml,吉非替尼治疗组均低于联合治疗组(t=7.441,P<0.01;t=7.459,P<0.01;t=2.486,P=0.016)。两组治疗后CEA、CYFRA21-1、NSE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皮疹、血小板减少、消化道反应、蛋白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6.7%(8/30)比23.3%(7/30),χ2=0.089,P=0.766;16.7%(5/30)比13.3%(4/30),χ2=0.131,P=0.718);30.0%(9/30)比26.7%(8/30),χ2=0.082,P=0.774;10.0%(3/30)比13.3%(4/30),χ2=0.162,P=0.688]。吉非替尼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OS率为93.3%,联合治疗组为8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56,P=0.228)。结论吉非替尼治疗EGFR阳性晚期NSCLC患者可增强抗肿瘤效果,降低肿瘤标志物含量,且安全性良好。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受体,表皮生长因子 吉非替尼 肿瘤标记,生物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ⅩⅦ型胶原蛋白α1(COL17α1)在小鼠衰老皮肤中的表达与作用及其对人表皮细胞(ESC)干性和增殖能力的影响,并且探讨相关微小RNA(miR)干预人ESC中COL17α1表达的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2个月龄(青年)和24个月龄(老年)雄性C57BL/6J小鼠各12只,取其胸背部全层皮肤标本进行后续检测。对青年小鼠和老年小鼠全层皮肤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表皮层结构并测量表皮厚度,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表皮基底膜形态和半桥粒并行半桥粒计数,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OL17α1的mRNA与蛋白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观测COL17α1的蛋白表达与分布。取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行包皮切除手术的3名20~30岁健康男性术后弃用的新鲜包皮组织,提取ESC,取生长良好的细胞进行后续实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将ESC分为进行相应处理的空白对照组、转染试剂对照组、空载体质粒组、敲低COL17α1质粒组,培养48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COL17α1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OL17α1和细胞角蛋白14(CK14)的蛋白表达,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通过DIANA、miRTarBase、miRNAMap、TargetScan、microRNA数据库筛选可能作用于COL17α1 mRNA 3'非编码区的miR。将ESC分为转染miR模拟物阴性对照物的阴性对照组和转染前述筛选出的各miR的模拟物的各miR模拟物组,转染后48 h,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OL17α1的蛋白表达。基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的miR测序数据集GSE114006,使用GEO2R工具统计分析前述筛选出的可造成COL17α1蛋白表达下降的miR在30名青年(18~25岁)人和30名老年(>70岁)人皮肤中的表达。取青年小鼠和老年小鼠全层皮肤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前述老年人皮肤中表达增多的miR的表达。取2批ESC,第1批分为COL17α1野生型+miR-203b-3p阴性对照组与COL17α1野生型+miR-203b-3p模拟物组,第2批分为COL17α1突变型+miR-203b-3p阴性对照组与COL17α1突变型+miR-203b-3p模拟物组,分别转染对应序列,48 h后,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剂盒检测COL17α1的基因表达水平。组织实验中样本数均为6,细胞实验中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或Dunnet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与青年小鼠比较,老年小鼠皮肤表皮层与真皮层分界模糊且细胞层次较少,表皮层厚度明显变薄(Z=-2.88,P<0.01),基底膜形态不连续,表皮-真皮连接处半桥粒较少且分布不均,半桥粒数量明显减少(Z=-2.91,P<0.01),COL17α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10.61、6.85,P<0.01)。与青年小鼠比较,老年小鼠皮肤表皮基底层和毛囊球部的COL17α1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Z=-2.24,P<0.05)。培养48 h后,空白对照组、转染试剂对照组、空载体质粒组、敲低COL17α1质粒组ESC中COL17α1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27、1.12±0.21、1.13±0.23、0.42±0.18。相较于空白对照组,转染试剂对照组和空载体质粒组ESC中COL17α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CK14的蛋白表达水平及ESC增殖水平均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敲低COL17α1质粒组ESC中这些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miR-203a-3p、miR-203b-3p、miR-512-5p、miR-124-3p、miR-28-5p、miR-590-3p、miR-329-5p可能结合COL17α1 mRNA的3'非编码区。转染48 h后,与阴性对照组的1.000±0.224比较,miR-329-5p模拟物组、miR-203b-3p模拟物组和miR-203a-3p模拟物组ESC中COL17α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0.516±0.188、0.170±0.025、0.235±0.025,t值分别为3.17、5.43、5.07,P<0.05或P<0.01)。老年人皮肤中仅miR-203b-3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青年人(t=3.27,P<0.01)。老年小鼠皮肤中miR-203b-3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青年小鼠(Z=-2.88,P<0.01)。转染后48 h,COL17α1野生型+miR-203b-3p模拟物组ESC中COL17α1的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COL17α1野生型+miR-203b-3p阴性对照组(t=7.66,P<0.01),COL17α1突变型+miR-203b-3p模拟物组ESC中COL17α1的基因表达水平与COL17α1突变型+miR-203b-3p阴性对照组相近(P>0.05)。结论COL17α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随小鼠年龄增长而减少,可能导致小鼠ESC脱离表皮基底膜。COL17α1的表达减少可抑制CK14的表达与ESC增殖,这可能是老年人皮肤中表皮层变薄和创面愈合减慢的原因。小鼠衰老皮肤中表达增多的miR-203b-3p可以靶向结合COL17α1 mRNA的3'非编码区,阻碍转录后翻译过程,造成COL17α1蛋白表达减少。

  • 标签: 衰老 皮肤 半桥粒 ⅩⅦ型胶原蛋白α1 表皮干细胞 微小RNA
  • 简介:目的分析人不同发育阶段表皮细胞基因表达变化特征,探讨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收集胎龄28~32周胎儿、4~12岁少儿、35~55岁成人3组正常皮肤组织标本,每组10例。采用胰蛋白酶和乙二胺四乙酸联合消化法分离表皮,Ⅳ型胶原快速黏附法分离、纯化表皮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行整合素β1、角蛋白19单克隆抗体检测鉴定。Trizol一步法分别提取各组细胞总RNA,琼脂糖甲醛变性凝胶电泳质检。制备探针并与表达谱芯片进行杂交,扫描芯片荧光信号图像。对芯片图像进行分析,以2倍差异表达值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选择明显上调或下调的基因,用实时RT—PCR技术进一步验证相关基因。结果与少儿组比较,成人组差异表达基因1808个,其中上调的基因1089个、下调的基因719个,已知基因1462个、未知基因346个。少儿组样本与胎儿组比较,差异表达基因4534个,其中上调的基因1783个、下调的基因2751个,已知基因3577个、未知基因957个。根据基因功能分类,成人组与少儿组差异表达基因可分为128类,少儿组与胎儿组差异表达基因可分为216类。1104个基因在胎儿组、少儿组与成人组样本中呈持续差异表达,根据基因功能分为32类。实验检测到持续差异表达基因中,有94个差异表达基因呈持续上调状,75个差异表达基因呈持续下调趋势。实时RT—PCR验证结果与芯片筛选结果一致。结论体外培养的胎儿、少儿与成人表皮细胞基因表达谱有明显不同,其差异可能与不同发育阶段人表皮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及皮肤创伤修复能力不同密切相关。

  • 标签: 表皮 干细胞 基因 芯片分析技术 发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9例,根据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的突变情况将患者分为突变型组32例和野生型组47例。两组患者均口服吉非替尼。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突变型组和野生型组患者在性别、病理类型及是否吸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突变型组患者客观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均高于野生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第19或21号外显子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吉非替尼治疗较敏感,疗效较好。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 吉非替尼 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目前传统的治疗手段在进一步改善胃癌患者生存率方面无明显优势。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种新型抗肿瘤治疗模式——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靶向的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CAR-T)的免疫治疗,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治疗前景。CAR-T细胞免疫疗法在治疗实体瘤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胃癌的高度异质性和复杂的肿瘤微环境导致了肿瘤的免疫逃逸,胃癌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就HER-2靶向的CAR-T细胞免疫治疗胃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望其未来成为胃癌安全性高且确切有效的治疗手段。

  • 标签: 胃肿瘤 受体,抗原,T细胞 受体,表皮生长因子 免疫疗法,过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对男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开展基因检测以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14年5月至2019年7月初次收治的103例EGFR突变并通过口服EGFR-TKI治疗的男性NSCLC患者。结果截止随访结束时,97例患者中,62例存活,35例死亡,无完全缓解,部分缓解48例(49.5%),稳定27例(27.8%),疾病进展22例(22.7%),客观缓解率为49.5%,疾病控制率为77.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2.4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23.0个月。93例腺癌患者的中位PFS为22.7个月,4例腺鳞癌患者的中位PFS为7.0个月,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95% CI=18.167-21.833个月和0.000-17.094个月);EGFR-TKI治疗后出现药物性皮疹不良反应的患者共21例,中位PFS为16.0个月,未出药物性皮疹的患者76例,中位PFS为23.3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95% CI=7.233~24.767和15.400~31.200);60岁以下患者的中位OS为47.9个月,60岁及以上患者的中位OS为28.6个月,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95% CI为32.559~43.858和29.323~52.63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病理类型(P=0.048)及是否合并药物性皮疹不良反应(P=0.014)为影响PFS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EGFR-TKI对治疗EGFR突变阳性的男性NSCLC具有显著效果;病理类型、是否合并药物性皮疹是无进展生存的重要预测因素;年龄是总生存期的重要预测因素。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治疗效果 生存分析 男性
  • 简介:摘要自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变异被发现并确定为恶性肿瘤增殖驱动基因之后,靶向HER-2治疗在乳腺癌、胃癌领域中均取得了良好疗效。同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家族成员的HER-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也是一种肿瘤驱动基因。但迄今为止,无论是传统的靶向HER-2治疗还是靶向EGFR治疗,均未在NSCLC中取得抗HER-2突变的理想疗效。NSCLC中HER-2变异主要是发生于HER-2基因激酶区(绝大部分类型为HER-2基因第20号外显子非框移插入突变,少部分为激酶区其他外显子错义突变),而非HER-2基因拷贝数增加。这导致此类人群对传统的抗EGFR/HER-2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疗效差。文章从HER-2的激活机制、分子亚型、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现状入手,对HER-2突变型NSCLC进行综述,探讨了抗HER-2治疗在目前肺癌治疗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云南省富源籍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率、突变特征及不同突变类型的分布特征,为该地区NSCLC的临床个体化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云南省富源县人民医院行EGFR检测的328例富源籍NSCLC患者,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民族、病理类型和EGFR检测结果等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NSCLC患者EGFR突变率40.55%(133/328)。女性患者EGFR突变率高于男性(P<0.01);随年龄增长,EGFR突变率呈下降趋势,≤60岁年龄组患者EGFR突变率高于>60岁年龄组(P=0.014);少数民族患者EGFR突变率与汉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9);无吸烟史患者EGFR突变率高于有吸烟史患者(P<0.01);腺癌EGFR突变率高于鳞状细胞癌(P=0.002);Ⅰ~Ⅱ期患者EGFR突变率高于Ⅲ~Ⅳ期患者(P=0.013);组织标本检测突变率高于外周血检测(P=0.009)。328例患者中,EGFR单点突变率24.70%(81/328),复合突变率15.85%(52/328);常见突变率17.07%(56/328),稀有突变率23.48%(77/328)。突变率前5位的突变类型分别为L858R(10.06%)、G719X+S768I(7.32%)、19-Del(7.01%)、G719X+L861Q(6.40%)、G719X(4.21%)。133例EGFR突变患者中,稀有突变患者比例为57.89%(77/133),高于常见患者突变比例[42.11%(56/133)]。结论富源地区女性、腺癌、无吸烟史和年轻NSCLC患者EGFR突变率较高,且稀有突变率较高。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受体,表皮生长因子 突变 分子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对靶向治疗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21例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患者,对照组21例为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患者,对两组患者均应用替吉奥治疗,并采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抑制相关基因突变,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24%71.43%),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实施靶向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非突变患者,能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肿瘤的恶性发展。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 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接受EGFR-TKI治疗的104例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EGFR突变类型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血液学检查结果以及治疗方式的相关性,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EGFR突变类型、临床病理特征、血液学相关指标及治疗方式与患者EGFR-TKI治疗的无进展生存(PFS)时间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独立影响因素分层患者PFS。结果患者疾病控制率(DCR)为92.3%(96/104)。Cox单因素分析显示,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应用EGFR-TKI时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D-二聚体水平、既往手术治疗史、联合治疗及治疗药物与PFS时间有关(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EGFR突变类型(HR=2.371,95% CI 1.298~4.332,P=0.005)、联合治疗(HR=0.489,95% CI 0.245~0.978,P=0.043)、治疗药物的选择(HR=0.261,95% CI 0.113~0.606,P=0.002)是EGFR-TKI治疗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EGFR第19号外显子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PFS优于EGFR第21号外显子突变患者(中位PFS时间:14.0个月比9.5个月,P<0.05),联合放疗或化疗者PFS优于单药EGFR-TKI治疗者(中位PFS时间:15.0个月比9.0个月,P<0.05),厄洛替尼治疗者PFS优于吉非替尼治疗者(P<0.05)。EGFR第19号外显子突变患者一线治疗中选择EGFR-TKI者较二线及以上使用者获得更好的PFS(中位PFS时间:14.0个月比9.5个月,P<0.05);EGFR-TKI治疗时,CA125<85 U/ml的EGFR第19号外显子突变患者较CA125≥85 U/ml者获得更好的PFS(中位PFS时间:14.0个月比6.5个月,P<0.05)。结论EGFR-TKI治疗晚期EGFR突变NSCLC的疗效肯定,CA125低水平的EGFR第19号外显子突变的NSCLC患者一线选择EGFR-TKI治疗可获得更好的PFS。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受体,表皮生长因子 分子靶向治疗 病理学,临床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腹膜转移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14—2019年收治的EGFR突变阳性NSCLC腹膜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和分析指标为中位生存期(mOS ),其中mOS1表示从确诊不可切除的中晚期肺癌开始或根治性切除术后发生复发和/或转移开始接受一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至出现肿瘤耐药的时间,mOS2表示从确诊腹膜转移开始至死亡或随访终点的时间。结果共收集5例患者,均为异时性转移,第一代TKI治疗耐药后出现腹膜转移。耐药后再次基因检测发现EGFR T790M突变阳性3例。mOS1:总体为14.4个月;EGFR 19外显子突变者为18.8个月,21外显子突变者为16.3个月,18外显子突变者为15.6个月。mOS2:总体为7.5个月;EGFR T790M突变阳性者为10.4个月,EGFR T790M突变阴性者为5.2个月;接受靶向治疗联合血管抑制剂治疗者为12.6个月,单纯靶向治疗者为9.3个月,血管抑制剂联合化学治疗者为6.2个月,单纯血管抑制剂治疗者为4.2个月。结论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腹膜转移后再次行基因检测非常必要,靶向治疗联合血管抑制剂治疗策略可能使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期。

  • 标签: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肺癌 腹膜转移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hEGF)对大鼠宫颈鳞状上皮细胞(ratcervicalepithelialcells,RCEC)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大鼠宫颈鳞状上皮细胞(RCEC)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鉴定细胞纯度;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flowcetometry,FCM)分析细胞周期;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检测CyclinD1mRNA表达水平。

  • 标签: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细胞体外增殖 宫颈鳞状上皮 大鼠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鳞状上皮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并合成3-氰基喹啉类细胞表皮抑制剂中间体。方法以对羟基苯甲酸甲酯为起始原料经多步反应合成3-氰基喹啉类细胞表皮抑制剂中间体。运用1H-NMR和MS法对合成的3-氰基喹啉类细胞表皮抑制剂中间体进行结构确证。结果合成了3-氰基喹啉类细胞表皮抑制剂及数十种合成中间体,1H-NMR和MS法对3-氰基喹啉类细胞表皮抑制剂中间体进行了结构确认。结论此方法简便,结果准确,适用于实验室和工业生产。

  • 标签: 3-氰基喹啉类细胞表皮抑制剂 合成 1H-NMR MS法
  • 简介: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蛋白表达与基因扩增,并评估其在OSCC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以石蜡包埋组织芯片为材料,分别采用免疫组化SP法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辽宁省人民医院2003年1-6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为OSCC存档石蜡包埋组织蜡块103例及3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EGFR蛋白表达及基因扩增。结果EGFR蛋白在OSCC、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42.7%和3.3%;扩增阳性率分别为31.1%和0;OSCC中EGFR蛋白表达、基因扩增阳性率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在OSCC组织中EGFR蛋白表达、基因扩增阳性率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等均无相关性(P&gt;0.05),与肿瘤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P&lt;0.05)。结论EGFR与OSCC的发生、发展有关,可将其作为判断OSCC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口腔鳞状细胞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免疫组织化学 荧光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治疗和预防烧伤与创伤后色色素脱失与色素沉着采用皮肤磨削和表皮细胞移植及药物治疗。方法采用病人治疗进行临床研究进行总结讨论。结果通过临床治疗皮肤磨削和表皮细胞移植对烧伤和创伤后的色素脱失与色素沉着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皮肤磨削和表皮细胞移植治疗色素脱失与色素沉着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皮肤磨削 表皮细胞移植 色素脱失 色素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