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索来源于人的表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为其进一步作为皮肤组织工程中的种子细胞或临床应用奠定前期研究基础。方法取3~9岁健康儿童包皮环切术后包皮,经分离酶处理分离真表皮,再将表皮以胰蛋白酶消化为细胞悬液,分别接种于有血清培养基DMEM和无血清培养基K-SFM中进行细胞培养,观察表皮细胞生长融合情况及克隆形成率。结果表皮细胞在DMEM和K-SFM培养液中均能融合成片,但在K-SFM中的融合成片时间明显短于在DMEM中所需时间;在K-SFM中2周时克隆形成率显著高于在DMEM中的克隆形成率。结论两步酶法分离表皮细胞接种于K-SFM中培养,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表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

  • 标签: 表皮 细胞分离 细胞培养技术 血清
  • 简介:目的探索多参数分选,以获得高纯度表皮细胞(humanepidermalstemcells,hESCs)方法的可行性.方法收集3岁~6岁健康幼儿包皮,以DispaseⅡ和Tropsin分离、收集原代表皮细胞(5例),利用流式细胞仪(FACS)分别进行多种参数分选,即:CD49f+/CD71-表型的细胞分选;直径小于10微米的细胞分选.以及多参数复合分选,即:CD49f+/CD71-且细胞直径小于10微米细胞.对各组分选细胞及未分选细胞进行克隆形成率、细胞最大扩增能力、克隆形成面积的检测比较.计算各种分选方法所对应的细胞回收率.结果单参数分选的两组细胞之间在克隆形成率、细胞最大扩增能力、克隆形成面积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参数分选得到的细胞与通过单参数分选的两组细胞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用多参数分选,能获得纯度更高的干细胞表型的表皮细胞.

  • 标签: 多参数 细胞分选 表皮干细胞 实验研究 克隆形成率 统计学差异
  • 简介:本文报告应用体外培养异体表皮细胞片移植于Ⅲ度烧伤创面的方法。临床应6用例,4例获得成功,2例因感染而失败。待进一步研究,以便更有效的应用于临床。

  • 标签: 表皮 细胞 移值
  • 简介:目的:为了探讨枸杞对皮肤及表皮郎格罕细胞(Langerhanscell,LC)的影响。方法:将单味中药枸杞溶于硅霜中,外涂小鼠皮肤。结果:枸杞可促进小鼠表皮LC数量增多、表达la抗原功能增强;图像分析表明枸杞对真皮组织内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及DNA含量均有促进作用。结论:枸杞促进小鼠表皮LC数量增多,对皮肤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

  • 标签: 枸杞 郎格罕细胞 皮肤
  • 简介:为研究异全真皮与自体表皮在深度烧伤创面应用的可行性。本研究将65例烧伤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n=25),采用单纯的自体微粒皮移植,治疗组A(n=25),用脱细胞异体真皮皮浆与自体微粒皮复合移植,治疗组B(n=15),用脱细胞异体真皮与自全表皮复合移植,观察三组术后创面移植皮的成活率,外观皮弹性,瘢痕增生,功能障碍等变化。结果提示:(1)治疗组A、B成活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2)治疗组移植复合皮收缩和瘢痕形成显著低于对照组。(3)治疗组术后,随诊六个月,外观平整,皮肤弹性好,功能佳,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4)治疗组具有耐久性耐磨性,耐压性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证明,经胰蛋白酶消化处理的异体真皮皮浆与自体微粒皮远是异体真皮与自体表皮复合移植是修复深度烧伤创面比较理想的材料,既提高了植皮外形的效果。功能恢复又佳,可以临床推广使用,本文对其作用进行了讨论。

  • 标签: 脱细胞异体真皮移植 自体表皮移植 深度烧伤
  • 简介:目的观察表皮细胞与胚胎期汗腺发生过程的关系,为诱导表皮细胞向汗腺细胞定向分化奠定基础。方法分别取13-31周胎龄人胎儿背部全层皮肤,采用常规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SP法),动态观察汗腺原基细胞,汗腺胚芽细胞及汗腺细胞中β1整合素与细胞角蛋白-19(K19)的表达特征,以细胞角蛋白-8(K8)免疫组化染色阳性为汗腺发生及成熟的鉴定标准。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胎龄16周的皮肤,初级表皮嵴基底层细胞呈灶性聚集,形成小丘状,继而形成圆柱状细胞索向深层切入;至胎龄第24周时,细胞索末端部分形成蟠状,表现为成熟汗腺特征,不仅汗腺原基细胞,汗腺胚芽细胞表达β1整合素与K19,成熟的汗腺细胞亦有表达,并持续存在于汗腺发生全过程,K8始于14-16周,在汗腺胚芽细胞内表达并持续存在。结论汗腺于胎龄14-16周开始发生,至第24周基本成熟,胚胎期汗腺发生过程中,表皮细胞是汗腺发生的源泉。

  • 标签: 胚胎期 表皮干细胞 汗腺 细胞培养 免疫组织化学 烧伤
  • 简介:背景:皮肤CD8^+嗜表皮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近来报道的罕见的原发性皮肤淋巴瘤,临床表现具有侵袭性。文献中仅有约20例报道。作者在此报道了1例罕见的伴发皮肤血管炎和淋巴组织增生的患者。病例报道:1例42岁的塞内加尔男性患者因其皮损表现为结节且迅速蔓延并发生坏死和溃疡而入院,患者近期还发生体重减轻、发热以及多发性淋巴结增大。皮肤组织学分析显示少见的血管中心性间质和大CD8^+细胞毒性T细胞表皮性真皮浸润,伴有皮肤血管炎和纤维素样坏死,联合化疗4个月后患者死亡。讨论:此患者的特点符合Berti所描述的原发性皮肤CD8^+嗜表皮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多数本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结节和溃疡,组织学多表现为皮肤组织的多形性淋巴细胞浸润伴明显而持久的嗜表皮性。免疫组化检查显示淋巴细胞表型为CD8^+并且表达细胞毒素蛋白质,这可能解释了本病的局部和系统的侵袭性病变及浸润和坏死皮损血管损坏的实质。

  • 标签: 原发性皮肤淋巴瘤 细胞毒性T细胞 T细胞淋巴瘤 CD8^+ 侵袭性 表皮
  • 简介:目的观察整合素β1对人表皮细胞(KSC)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选择人整合素β1RNA干扰靶点特异性的寡核苷酸,连接到小干扰RNA(siRNA)表达质粒pSilencer3.1/H1上,将其转染到KSC中,并根据转染的方式将KSC分为非转染、转染空载体、转染si整合素β1-1、转染si整合素β1-2、转染siNegative5个部分。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部分KSC整合素β1蛋白的表达水平,并筛选出最有效的阳性载体,将其命名为si整合素β1进行后续实验;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部分KSC整合素β1mRNA的表达水平,上述检测均重复测定5次。结果非转染、转染空载体的KSC不能抑制整合素β1蛋白的表达;转染si整合素β1-1、si整合素β1-2的KSC能够在蛋白水平抑制整合素β1的表达,并且后者效果强于前者,抑制效率达到60%-70%,将其命名为si整合素β1;si整合素β1使KSC中整合素β1mRNA水平明显下降,抑制效率约达70%。结论重组质粒转染KSC后可下调整合素β1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

  • 标签: RNA干扰 抗原 CD29 转染 表皮干细胞
  • 简介:目的:研究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hEGF)对大鼠宫颈鳞状上皮细胞(ratcervicalepithelialcells,RCEC)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大鼠宫颈鳞状上皮细胞(RCEC)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鉴定细胞纯度;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flowcetometry,FCM)分析细胞周期;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检测CyclinD1mRNA表达水平。

  • 标签: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细胞体外增殖 宫颈鳞状上皮 大鼠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鳞状上皮细胞
  • 简介:众所周知,由气层不稳定试井(?)得的视表皮系数,也括以下两个部分:S′=S+DQ式中:S-气体视表皮系数,无量纲量S-气层表皮系数,无量纲量D-紊流系数。(m3/d)-1Q-气层日产量,m3/d(1)式明,视表皮系数S′随产气量而变,而表皮系数S则是个定值。只有从S′中求得S值,才能对气层的污染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S值为正,说明气层受到了污染或完井

  • 标签: 表皮系数 不稳定试井 原始地层压力 无量纲量 压力恢复曲线 井底流动压力
  • 简介:表皮样囊肿是手外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常见的软组织肿物之一,但骨内表皮样囊肿是相当罕见的.骨内表皮样囊肿多见于手的末节指骨[1],一般认为是由于在创伤或医源侵袭性操作中将外胚层组织植入而引起的.

  • 标签: 骨表皮样囊肿 病例报告 末节指骨
  • 简介:背景:老年性雀斑样痣(SL)是一种主要发生在手背、前臂和颜面的色素沉着性疾病,其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高。SL皮损的组织学特征是表皮色素沉着和表皮突延长。诸多因素如α-促黑素细胞激素、内皮素-1或干细胞因子均涉及色素沉着的发生与发展。然而,SL真皮层的改变尚无详细分析。目的:为了研究SL皮损和皮肤老化真皮黑色素的发生与分布,对12例个体的活检标本经光镜和电镜进行形态学分析,并与未受累皮肤相比较。方法:12例男性或女性、年龄52~81岁的志愿者,其SL和毗邻皮肤的钻取活检标本经光镜和电镜进行形态学、形态测定学、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分析。结果:SL皮损的表皮显示特征性形态学改变诸如基底层细胞色素沉着和表皮突延长。基底层S100^+的黑素细胞未见明显增加,提示色素沉着主要是由于黑素合成、分布或更新发生了变化。SL皮损的表皮细胞表达增殖标记Ki67的定量分析未显示此参数增加,提示至少在皮损内细胞增殖未启动。作者将进一步研究集中在真皮层,并观察到SL皮损中存在大量颗粒状细胞。电镜和组织化学分析显示这些细胞的颗粒来源于黑素小体,多数存在于大的黑素小体复合体中。应用针对CD68及因子ⅩⅢa(FⅩⅢa)抗体的免疫组化技术显示这些噬黑素细胞主要是FⅩⅢa^+的真皮树突状细胞,大约为CD68^+巨噬细胞的六倍多。结论:与同一个体未受累皮肤相比,SL皮损中噬黑素细胞数量增多。这些噬黑素细胞经鉴定是FⅩⅢa^+的真皮树突状细胞。由真皮树突状细胞提取的大量黑素,其可能的功能尚待讨论。

  • 标签: Α-促黑素细胞激素 干细胞因子 皮肤老化 雀斑样痣 真皮层 老年性
  • 简介: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作用于入胃腺癌细胞(SGC-7901),48小时后收集细胞爬片。用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的单抗和免疫组化SABC法及图像分析,发现TGFβ1作用的胃癌细胞EGFR表达量(107.943±0.202)低于对照细胞(114.298±0.475),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提示,TGFβ1对胃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影响EGFR表达数量有关。

  • 标签: 转化生长因子β1 胃癌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简介:目的探讨板障表皮样囊肿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板障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术中所见及治疗结果,结合文献讨论其诊治方法。结果病变位于额部2例,顶部1例,颞顶部1例。头颅X-线示圆形或类圆形骨质缺损,边界清楚,有或无边缘硬化。CT平扫示颅骨局部破坏,内外板变薄、中断,囊肿呈不均匀低密度。MRI检查均呈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FLAIR成像显示不均匀高信号。肿瘤全切3例,次全切1例。随访1-44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板障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靠影像学,尤其是磁共振FLAIR像有助于与蛛网膜囊肿或囊性坏死性脑肿瘤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预后良好。

  • 标签: 表皮囊肿 颅骨肿瘤诊断 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