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南充市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父母的教养行为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0年5月-2022年6月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理卫生中心门诊收治的100名存在自伤行为的青少年作为观察组。另在学校收集无NSSI青少年100名作为对照组。对两组青少年心理状态进行量化评估:采用宗氏焦虑自评(SAS),宗氏抑郁自评(SDS),beck自杀意念量表(BSS),父母教养方式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评估。比较两组焦虑、抑郁、自杀风险评估、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并分析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父母的教养行为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焦虑、抑郁、自杀风险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及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均低于对照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及过度保护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标签: []南充市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父母的教养行为 相关性
  • 简介:为了探讨青少年自伤行为自我惩罚功能的情绪条件,设计了两个研究:研究一包括2个实验,实验1对60名青少年、实验2对87名青少年进行行为实验;研究二使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中学生羞耻感量表以及中学生内疚感量表等对723名普通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行为实验的结果显示,内疚感和羞耻感均能有效诱发青少年的自伤行为,而自伤行为能有效缓解青少年的内疚感和羞耻感;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青少年自伤与内疚感有明显的负相关,与羞耻感有明显的正相关。因此,维持青少年自伤行为自我惩罚功能的情绪条件是羞耻感,而非内疚感。

  • 标签: 自伤 自我惩罚 内疚感 羞耻感 青少年
  • 简介:摘要: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近年来急需重视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可能将导致对生命的威胁。文章采用辩证行为疗法(DBT)去探讨其对处理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效果。我们通过对具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进行DBT治疗,通过记录和比较治疗前后的行为变化、心理健康指标等,评定治疗效果。研究结果表明,DBT治疗后,参与者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次数明显减少,心理健康趋于稳定且向积极方向发展。因此,DBT疗法在处理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该研究有助于提供科学方法论为处理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提供依据,对青少年的综合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辩证行为疗法 非自杀性自伤 青少年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辩证行为疗法治疗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效果。方法:选择5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n=25)用舍曲林治疗和观察组(n=25)用舍曲林与辨证行为疗法。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用辨证行为疗法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青少年抑郁症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辨证行为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童年创伤对青少年首次发病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影响。方法纳入6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并根据DSM-5评估有无NSSI,将患者分为伴NSSI组(n=24)和不伴NSSI组(n=36)。所有入组对象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SF)评估童年虐待和忽视经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评估抑郁、焦虑及其他心理症状,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童年创伤对NSSI的独立风险。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NSSI与童年创伤的关系。结果60例患者中24例(40.0%)存在NSSI行为,40例(66.7%)经历过童年创伤。与不伴NSSI组相比,伴NSSI组在情绪虐待 [(10.3±3.8)分与(15.3±5.5)分,t=4.15,P<0.01]、情绪忽视方面[(13.5±5.4)分与(17.0±5.2)分,t=2.51,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情绪虐待是NSSI的独立风险因素(OR=1.22,95%CI 1.0%~1.5%,P=0.01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伴NSSI的患者童年创伤与抑郁、焦虑等心理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NSSI的检出率较高,可能与其早期的童年创伤有关。

  • 标签: 抑郁症 青少年 应激障碍,创伤性 自我伤害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互联网+护理延伸服务对降低青少年抑郁发作自杀、自伤行为效果研究。方法:本次所选研究时间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童年创伤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18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作为此次的实验对象,采用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对所选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进行评估,同时还应用童年创伤性问卷将180例青少年抑郁症划分为两个组进行对照,将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存在童年创伤的88例抑郁症患者作为此次的试验组,其余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则作为此次的对照组。将数据整合后进行评估。结果:青少年抑郁症患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多会发生在有童年创伤的抑郁症患者中,占到总调查人数的47.78%,未发生童年创伤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仅为总调查人数的28.89%。在童年创伤中诸多因素中,情感虐待、性虐待及身体虐待的评分较高于情感忽视、父母及亲人状况等因素,数据上呈正相关(P

  • 标签: 童年创伤 青少年抑郁症 非自杀性自伤 行为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伴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执行功能情况。方法 选择2021年3月到2023年3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32例伴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到我院治疗的22例伴有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执行功能进行对比。结果 ①观察组的MOT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的SWM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除拒绝总数这一项外,观察组的RVP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伴有自杀性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而言,伴有非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执行功能明显更好,临床要采取措施进行积极的引导,避免患者逐渐形成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抑郁障碍而加重病症。

  • 标签: 非自杀型 自伤行为 青少年 抑郁障碍 执行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辩证行为疗法的心理护理干预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2月1日-2023年2月1日收治的124例发生非自杀性自伤的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辩证行为疗法的心理护理干预;统计两组住院期间自伤行为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干预前后自伤行为。结果:干预后,两组BIS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于辩证行为疗法的心理护理干预可降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减轻自伤行为严重程度。

  • 标签: 青少年 非自杀性自伤 心理护理
  • 作者: 刘军 蒋永忠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2-15
  • 出处:《中华急诊医学》2021年12月
  • 机构:四川省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邮编:621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直接自伤行为的发生率及与生活事件的相关性。方法:以2018年1月—2019年1月为研究期限,纳入本院门诊就诊的306例青少年,分析青少年自伤行为发生率、ASLEC评分、自伤行为的二元Logistic回归因素。结果:一类直接自伤行为(D-SIB)18.63%,两类D-SIB均发生11.76%,共计30.39%;A组ASLEC评分所有分值均高于B组(P<0.05)。结论:青少年直接自伤行为发生率较高,其中生活事件对直接自伤行为具有预测效果。

  • 标签: 青少年 直接自伤行为 生活事件
  • 简介:摘要: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社会心理问题。本研究以团体沙盘游戏辅导作为干预措施探讨其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护理干预价值。采用随机控制试验的研究方法,对青少年进行团体沙盘游戏辅导。研究结果显示,沙盘游戏辅导在其个体发展、社交技巧和情绪管理等方面有显著的影响,能有效减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的频率以及加重的程度,同时提高了青少年的生活质量和自尊心。此研究结果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予防和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对于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以及防止其走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 标签: 团体沙盘游戏辅导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随机控制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认知行为联合心理护理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负面情绪及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2—2024.2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认知行为联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后两组的负面情绪及行为状态。结果:观察组的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分更低(P<0.05)。结论: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采取认知行为联合心理护理干预,能够降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同时降低其负面情绪,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认知行为 心理护理 青少年 非自杀性自伤 负面情绪 行为 影响
  • 简介:目的了解深圳市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干预和预防NSSI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深圳市10所学校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和伤害行为,利用c2检验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中学生NSSI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3737名学生,包括2033名男生和1704名女生,男女比例为1.19∶1。调查对象包括初一至高三学生,平均年龄为15岁。过去1年内深圳市中学生NSSI发生率为34.7%。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1-16岁年龄段的学生NSSI发生率较其他年龄段高(OR=1.220),发生过外伤比不发生外伤者NSSI发生率高(OR=1.788),学习日住校学生NSSI发生率比不住校学生低(OR=0.724),有关系亲密的朋友的学生NSSI发生率较低(OR=0.804)。结论深圳市中学生NSSI发生率较高,应及早发现并根据相关影响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减少和预防NSSI的发生。

  • 标签: 学生 自我伤害行为 因素分析 统计学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及研究童年创伤对青少年抑郁症病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的起始时间为2021年1月份,截止时间为2022年1月份,研究时间为期一年,参与研究病人的数量为60例,并将其分成两组,甲组与乙组,甲组为单纯的青少年抑郁症病人,乙组为抑郁症伴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分析其存在的独立因素。结果:通过调查问卷得出:出现抑郁症伴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乙组病人在CDI、CTQ、SPR等总分以及因子分均高于甲组病人,尤其在低自尊因子分、情感忽视分、侮辱因子分和躯体攻击因子分关系较为密切。结论:在童年如果儿童的情绪被忽视以及被同伴侮辱,容易导致青年少抑郁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产生,有利于预测青少年的抑郁症行为

  • 标签: 童年创伤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 简介:摘要:近年来,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日益凸显,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严重影响。本研究运用认知行为疗法(CBT)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进行干预,并观察其效果。运用随机抽样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受試者,在干预前、干预后进行心理测评。结果显示,CBT可以显著降低受试者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频率,改善其心理健康状态,提高其应对压力的能力。而且,该疗法对大多数受试者能产生持久的积极影响,可见,认知行为疗法在预防和干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本研究有助于丰富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干预手段,也为未来设计相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标签: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认知行为疗法 心理健康状态。
  • 简介:摘要:抑郁疾病以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较高,且存在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探寻了积极心理护理对改善抑郁症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的效果,对应用此类心理护理策略进行了评价。通过前后的评估比对发现积极心理护理显著降低了青少年的抑郁程度和非自杀性自伤的频率,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并增强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韧性。同时,积极心理护理的实施成本低,患者的接受度高,医护人员的操作复杂性低。研究结果表明积极心理护理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为抑郁疾病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提供了心理支持,且充分展现了积极心理护理的重要价值和重要的临床实施价值和广泛的推广前景。

  • 标签: 积极心理护理 青少年抑郁症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 简介:摘要:青少年时期正是个体身心发展关键期,近年来非自杀性自伤(NSI)行为的发生率却显著上升,给当事者及其家庭身心带来巨大伤害,接受有效治疗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旨在探究个体化认知行为干预护理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干预效果。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将受试者根据随机抽取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实行个体化认知行为干预护理,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同时对双方实施6个月的随访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个体化认知行为干预护理的干预组青少年在非自杀性自伤发生率、自我剖析能力以及复原力上均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此外,干预组青少年的情绪稳定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及其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提高。这些研究发现,为NSI青少年进行个体化认知行为干预护理提供了有效理论支持。

  • 标签: 个体化认知行为干预护理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 随机对照实验。
  • 简介:摘要自伤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在青少年人群中多见。相关研究表明,自伤并不是某个单一因素所导致的。当前关于自伤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其诊断缺乏可靠的生物学标志物,且至今也没有针对性的治疗靶点。既往研究认为自伤可能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 pituitary adrenal,HPA)轴、β-内啡肽、阿片类及其他激素有关。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ypothalamic pituitary thyroid,HPT)轴与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ic pituitary gonadal,HPG)轴是连接神经与激素的内分泌系统,研究发现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如重度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的自伤人群表现出了HPT轴、HPG轴多种激素的异常。目前关于自伤与HPT轴、HPG轴的研究数量尚少,即使是针对同类激素的不同研究结果也存在差异,且有部分研究涉及到了自杀企图甚至行为。有研究证实了自伤与自杀有关,拓展了探索自伤与激素相关性的可能性。本研究将综述自伤与激素水平改变之间的关系。

  • 标签: 自伤 激素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