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护理在抑郁障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中的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9
/ 2

积极心理护理在抑郁障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中的评价

谌青云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抑郁疾病以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较高,且存在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探寻了积极心理护理对改善抑郁症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的效果,对应用此类心理护理策略进行了评价。通过前后的评估比对发现积极心理护理显著降低了青少年的抑郁程度和非自杀性自伤的频率,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并增强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韧性。同时,积极心理护理的实施成本低,患者的接受度高,医护人员的操作复杂性低。研究结果表明积极心理护理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为抑郁疾病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提供了心理支持,且充分展现了积极心理护理的重要价值重要的临床实施价值和广泛的推广前景。

关键词:积极心理护理; 青少年抑郁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引言

抑郁病和自伤行为尤其在青少年中十分普遍,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大的威胁,也是我们社会需要马上解决的问题。当前的研究虽然已有一些方法对此进行治疗,但是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施。我们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要看看积极心理护理对于抑郁并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是否有帮助,探讨它在实际中的价值和未来的发展。我们希望这次研究能提供新的证据,帮助找到更好的护理方法,同时也强调积极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1、青少年抑郁症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1.1 疾病概述与社会影响

抑郁症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精神健康问题,尤其在青少年人群中呈现出较高的发病率[1]。抑郁症会给患者带来情绪低落、失眠、食欲改变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可能导致自我伤害甚至自杀行为[2]。非自杀性自伤则常常作为缓解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通常表现为切割、烧伤等行为,虽不致命,却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患者个体的健康,也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3]。因此,有效的心理护理对于缓解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2 青少年抑郁症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病特点

青少年抑郁症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病特点表现为情绪低落、自我否定、社交退缩等心理特征。在行为上,他们可能出现自残、损害自己的行为,例如划伤皮肤、撞击墙壁等。在生理方面,这些青少年可能出现失眠、食欲改变等症状。他们通常缺乏有效的应对压力和情绪管理的能力,易受外界负面影响。抑郁症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往往面临着心理和社会适应困难,甚至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家庭和人际关系。了解这些发病特点对于及早干预和帮助这部分人群至关重要。

2、积极心理护理对抑郁症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干预效果

2.1 积极心理护理的实施策略及评估方法

积极心理护理的实施策略应包括个体评估、目标设定、干预计划和效果评估。首先,通过量表和临床面谈,评估青少年的抑郁症和非自杀性自伤情况,确定干预方向。其次,制定个性化的治疗目标,明确行为改变和心理健康提升的预期结果。然后,设计针对性强、操作性易实施的心理护理方案,包括心理教育、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支持等方式。最后,定期跟踪评估干预效果,通过抑郁程度评分、自伤行为频率记录等方法,验证积极心理护理的有效性。

2.2 积极心理护理对青少年抑郁症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及价值分析

积极心理护理对青少年抑郁症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积极心理护理干预,青少年的抑郁程度和非自杀性自伤的频率均得到明显降低,生活质量得到提升。积极心理护理还能够增强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韧性,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心理困扰和挫折。

3、 积极心理护理在心理护理领域的广泛推广前景

积极心理护理在心理护理领域的广泛推广前景可谓是无可限量的。积极心理护理注重个体的内在需求和自我潜能,有助于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和更有效的应对机制。该护理方式简单易学,容易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即使非专业人士也能够掌握相关技巧。积极心理护理不仅能够缓解抑郁症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症状,在其他心理健康问题上也有积极作用,如焦虑症、压力障碍等,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将积极心理护理纳入心理护理领域的标准实践中,对于推动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提升和公众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

本次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护理能帮助那些有抑郁症和伤害自己行为的青少年。实验表明,这样的心理护理能使他们的情绪好转,自伤次数减少,生活质量提高,还能让他们更有信心,更坚强。而且,这样的心理护理是很容易做到的,大家都能接受,不会很复杂。未来,我们可以继续研究这样的心理护理如何更好的进行,能帮助哪些人,以及如何让效果持久,为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提供更多办法。

参考文献

[1]李振阳,班晨,宋京瑶,王皋茂.伴非自杀性自伤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12).

[2]梁巧玲,谭宇康,梁嘉权,章泽栋,潘锦环,廖绮娴.积极心理干预在抑郁障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临床护理,2022,14(02).

[3]文炳龙,吴柳,杨春娟,马青艳,高成阁.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危险因素分析[J].西部医学,2023,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