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研究安排了交流任务和个人迁移任务,创设了三种交流语境,比较不同语境下交流学习双方语言准确性。结果显示:(1)三种语境中仅语言交流时语言准确性水平最高,交流语境中对象可视性阻碍了语言准确性提高速率,表情可视性降低了语言准确性水平;交流语言相似性水平高被试,语言准确性水平提高效率和效果均高于低一方;(2)交流任务中仅语言交流时语言准确性最高,个人任务中对象可视语境下准确性最低;和交流任务相比,高相似被试个人任务中准确性更高。表明:语言认知不完全代表交流认知,对象可视性阻碍语言认知和交流认知水平,表情可视性辅助语言共同提高交流认知水平。

  • 标签: 语境 交流 学习 语言
  • 简介:殡葬仪式是生者表达哀伤、对生命价值进行重新评价和心理修复重要方式,更是对"互倚型自我"一次洗礼和重塑。本文试图探讨传统民间信仰下殡葬习俗宗教心理疗愈意义,以望对这一传统民间生命礼仪进行现代心理学阐述,即厘清殡葬仪式"是什么"、"有何用"问题,继而对民间信仰本质和精神内核有更透彻了解。本文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对山东省曲阜市15名居丧者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殡葬习俗对逝者亲友心理疗愈作用主要有:(1)情感宣泄途径和哀伤处理;(2)仪式让分离具体化,增加对死亡事实的确定,使认知发生改变;(3)群体归属感和社会支持获得,减轻个体痛苦;(4)让生者与逝者情感联结,遵循丧葬习俗,进而寻求精神寄托和宗教灵修;(5)个体在深层心理层面获得群体认同感以及释放自身对死亡焦虑与恐惧;(6)从灵异事件心理发生机制层面说明殡葬仪式对居丧者心理疗愈作用。基于以上探讨,在突发事件后对人们进行心理创伤修复工作时可借鉴传统殡葬习俗中一些方法,这也为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哀伤处理,促进咨询者自我疗愈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殡葬习俗 宗教心理疗愈 集体潜意识 灵异事件 仪式疗法
  • 简介:旨在探究网络成瘾者和非成瘾者在言语工作记忆任务和视觉工作记忆任务中,面对网络相关刺激与网络无关刺激ERP成分差异。利用词汇和图片材料,招募网络成瘾者以及非成瘾者各30名参加了N—back(N=2)工作记忆任务ERP实验,同时记录行为数据及EEG,离线处理数据。结果发现:(1)在视觉工作记忆任务中,与网络无关图片相比,两组被试对网络相关图片反应时显著更长,正确率也显著更低,而在言语工作记忆中无此显著差异;(2)非成瘾者面对网络相关图片产生N2波幅显著高于网络无关图片,网络成瘾者对网络相关图片产生P3波幅显著高于网络无关图片。两组差异表明网络成瘾者在言语工作记忆和视觉工作记忆上对网络相关刺激早期加工存在差异,网络成瘾者对网络相关图片视觉工作记忆水平较低。

  • 标签: 网络成瘾 工作记忆 事件相关电位 N-BACK
  • 简介:近年来,社会信任问题备受各界关注,民众对家庭幸福感追求也日渐高涨,但尚未发现直接探讨社会信任与家庭幸福感之间关系国内研究文献。本研究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数据,描述并分析了我国民众社会信任状况和特征,探讨了社会信任与家庭幸福感关系。结果发现:不同年龄、婚姻状态和健康自评状况群体社会信任程度存在显著差别;信任他人与被他人信任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社会信任呈现"差序格局",对制度社会信任较高;社会信任更高的人拥有更高家庭幸福感,被他人信任的人家庭幸福感也显著更高。本研究能够促进人们对当前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理解,启发人们从社会信任角度提升家庭幸福感、推进家庭建设研究思路。

  • 标签: 社会信任 家庭幸福感 家庭建设
  • 简介:竞争受害者心理是指在群际冲突中群体双方都认为自身才是最大、真正受害者。在医患冲突情境中,医患双方努力建构自身成为真正受害者心态得以彰显,双方聚焦各自受到不同伤害内容、体验和事件,致力于建构最大受害者身份。医生和患者各自建构起来最大受害者身份具有一定心理动因和社会功能。对患者而言,弱者心态可以博得他人同情、争取补偿等;对医生而言,受害者身份可以规避或减轻其责任、维护职业自尊等。医患双方竞争受害者心理阻碍了医患冲突和解。降低双方受害者竞争水平需要加强医生和患者在生命意识层面上群体认同,增加彼此之间更频繁、更深入、更积极群际接触。

  • 标签: 受害者心理 医患关系 医患冲突 群际接触
  • 简介:本文从社会心理学建构论视角出发,建构了医患信任关系建设社会心理机制模型,主张医患信任关系是一种医患双方——信任方与受托方角色互动信任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医患信任过程性理论框架:基于就医前医患之间"原发性信任",通过医患双方互动产生"互动性信任",最终形成较为稳定医患信任关系。据此揭示医患信任作为大社会中医患制度信任、医患群际信任与小社会中医患人际互动相互嵌入特性。其中,隐性"原发性医患信任"反映着医患直接接触之前社会心理活动背景,在医疗活动中为医患双方互动过程所激活;"互动性医患信任"则聚焦于医患接触始末并且分为"初始"状态和"即时"状态,反映出医患关系动态性和建构性。

  • 标签: 医患信任 制度信任 群际信任 原发性医患信任 互动性医患信任
  • 简介:根据生命史理论,童年经历和当前环境生存压力是对个体生命策略产生影响两个主要因素。本研究认为,人际信任也是一种生命策略使然,因此,可以从上述两个因素来探究人际信任机制。从该理论出发,研究聚焦童年经历对成年后人际信任影响及其中介机制,并考察与童年经历相比,对当前环境压力感知影响个体人际信任程度以及二者是否存在关联。研究结果显示:(1)童年资源缺乏个体比童年资源充足个体在成年后人际信任水平低;(2)童年主观高社会经济地位个体比童年主观低社会经济地位个体成年后的人际信任水平高;(3)童年不稳定个体比童年稳定个体在成年后更缺乏安全感,人际信任水平弱;(4)个体对当前环境压力感知会影响个体的人际信任,感知到当前环境压力会降低个体的人际信任,但是并没有与童年资源、童年社会经济地位和童年不稳定性产生交互作用。重视儿童早期成长环境,加强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社会整体人际信任水平提高,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 标签: 童年经历 生命策略 安全感 人际信任
  • 简介:本研究基于ACSI(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构建了网约专车出行服务乘客满意度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该模型由乘客期望、感知质量、感知利益、感知风险、乘客满意度、乘客抱怨与乘客忠诚度六个变量构成。对267名有网约专车出行服务使用经验乘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验证了该模型可行性。本研究有利于完善顾客满意度理论,为管理者制定乘客满意度提升方案提供理论指导与支持,有助于企业相关业务发展。

  • 标签: 网约专车 移动商务 用户满意度 感知质量
  • 简介:本文重点论述儒家伦理之精神性内涵及其当代心理健康价值。儒家伦理思想从先秦百家之一种学说发展为汇通儒道佛理学,经过历史磨砺与选择,最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代表性名片,成为洗印中国人心理统一底片,这种无与伦比影响力足以与任何宗教比肩。如果以"永恒信念、情感联通、自我超越"作为所有宗教精神性公约数的话,那么儒家"天理伦理、民胞物与、圣人之道"等价值观以非宗教形式完全起到了宗教精神性功用,还避免了宗教带来种种弊端。同时,儒家伦理精神性功用对于中国人身心健康亦具有积极意义。当然,对于因为封建专制制度带给儒家文化负面作用我们也不必讳言。

  • 标签: 儒家伦理 伦理精神性 心理健康
  • 简介:焦虑是人类心理生活中普遍而恒久的话题,伴随着人类文化发展各个阶段。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过焦虑体验,经历过焦虑带来困扰和威胁。随着人类进入科技信息时代,现代性引发焦虑阴影仍旧挥之不去并且严重困扰着现代人生活。目前人们对焦虑研究多集中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不同领域,然而不同理论系统对焦虑问题展开多样见解使至今对焦虑本质认识仍旧众说纷纭。本文尝试从焦虑概念出发,通过心理学与宗教学对焦虑本质理解比较,以宗教神学家保罗·蒂利希观点为例来探讨人类焦虑问题本质、焦虑和宗教信仰之间关联以及信仰在解决焦虑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和意义。

  • 标签: 焦虑 蒂利希 本体论 人类困境
  • 简介: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对湖南省1292名留守儿童焦虑情绪进行施测,并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探究留守儿童焦虑情绪问题是否存在异质性,以及留守儿童相关的人口学因素对焦虑情绪异质性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焦虑情绪存在明显异质性,可以分为三种潜在类别:"严重焦虑情绪型"、"中等程度焦虑情绪型"和"低焦虑情绪型";留守男生、小学五年级、高中二年级、留守时间越长、留守初始年龄越小留守儿童更容易焦虑情绪严重;无论是父亲外出、母亲外出还是双亲外出对留守儿童焦虑情绪严重性影响是一致。由此,应根据留守儿童性别、年级、留守时长和留守初始年龄等情况特点,开展针对性预防和干预措施,缓解留守儿童焦虑。

  • 标签: 农村留守儿童 焦虑情绪 潜在剖面分析
  • 简介:在医疗活动中,医生和患者由于自身的人格品质经常会保持某些特定心理状态,这些心理状态对医患双方交往效果和质量会产生直接影响。本文拟从PAC人际交互作用理论出发,探讨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等心理状态在医患交往中表现及特点,分析医患双方持有这些心理状态对医疗卫生活动顺利开展影响,同时提出医患交往最优模式,即适用于日常医疗活动"AA-AA型"交往模式和适用于危急医疗活动"PC-CP型"交往模式。本文建议医院管理者应用PAC人际交互作用理论对医生进行系统训练,强化医生PAC自我状态识别能力,帮助医生调整自身交往状态,并鼓励医生引导患者采取成人自我状态,从而建立互信、合作、和谐医患关系。

  • 标签: PAC人际交互作用理论 医患关系 交往模式
  • 简介:以往研究发现个体为自己和为他人创造表现存在差异,但研究结论不一致。另外,考虑到社会动机是影响“自我-他人”表现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2(社会动机:亲社会、利己)×2(“自我-他人”:自我、他人)混合实验设计,考察社会动机与“自我-他人”如何来影响创造性表现。结果发现,亲社会组创造性表现新颖性、有效性和总分均高于利己组,支持了动机性信息加工理论。自我组在创造性表现新颖性和总分上高于他人组,这与解释水平理论观点不一致。矛盾原因可能是在东方“紧”文化背景下,人们按照社会认可价值体系来为他人创造时,人们对新颖性态度是谨慎,因此为自我创造比为他人创造更加新颖。

  • 标签: 自我-他人 解释水平 社会动机 创造力
  • 简介:社会心理学意义上宽容是个体平和包容地看待与己不同价值理念、言谈举止等社会存在积极心态,它存在人际宽容、群际宽容和文化宽容三个分析层次。每一层次上宽容均可作为信任源而增加社会信任。"认同-渲染"模型认为,宽容与信任之间存在相互建构关系,并且在人际、群际和文化三个层次间通过两种不同社会心理机制而起作用。其中,从人际到群际再到文化自下而上作用路径主要通过社会渲染机制实现,从文化到群际再到人际自上而下作用路径则通过文化认同机制实现。为验证这一理论模型,还需要完善宽容维度指标、构建相应测量工作,并积累更多经验证据。

  • 标签: 宽容 信任 宽恕 社会心态 “认同-渲染”模型
  • 简介:已有关于信任修复研究多从违背方角度分析信任修复努力与修复效果关系,对信任方特质关注相对较少,更少有研究采取双向视角考察信任修复影响因素。本研究立足于企业员工违约跳槽信任违背情景,以38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取2(信任方内隐人格理论:实体论vs.渐变论)×2(违背方道歉方式:内归因vs.外归因)被试间设计,通过角色扮演法,考察了信任方内隐人格理论和信任违背方道歉方式如何共同影响信任修复效果。结果显示:相对于外归因道歉方式,内归因道歉方式修复效果更好,且这在当信任方是实体论者时更突出。本研究结果支持了信任修复效果跨文化差异,对丰富信任修复理论研究和实践都有一定启发意义。

  • 标签: 信任修复 内隐人格理论 道歉
  • 简介:道教作为一种信仰共同体具有社会心理性格特征,其中道士是该共同体核心人员,在内群认同与外群认异两端都具备明确道教群体身份资格。道士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道教整体性格。此项研究以道教界最高学府中国道教学院师生为研究样本,对比当代大学生样本,通过迈尔斯-布里格斯个性分析指标(MyersBriggsTypeIndicafor,MBTI)等工具测量其性格,并结合历史文献梳理,呈现道教文化认同与性格相互作用基本心理机制。

  • 标签: 道教 性格 认同
  • 简介:本研究在四个实验中通过应用句子启动范式来考察道德概念空间隐喻匹配抑制与匹配易化。实验1中,被试先阅读一个含有垂直空间信息句子,然后立即对随后出现一个词进行道德词或者不道德词分类判断。实验2和实验3分别要求被试关注句子中空间信息终止位置或起始位置。实验4设置了延迟反应,要求被试在句子消失4秒后再进行词汇分类判断。结果显示,前三个实验都出现了明显道德概念空间隐喻非绑定性匹配抑制,即"下-道德"或者"上-不道德",而在实验4中出现了隐喻非绑定性匹配易化,即"下-不道德"。这一结果证实空间信息句子加工确实能够激活道德隐喻。但是由于句子加工时间较长,如果空间信息与道德概念占用相同资源,就会导致道德空间隐喻匹配抑制。如果有足够时间加工句子中空间信息,就能够启动随后道德概念加工,出现匹配易化。可见,资源竞争与激活是道德概念空间隐喻出现匹配抑制和匹配易化关键。

  • 标签: 道德隐喻 句子启动范式 匹配抑制 匹配易化
  • 简介:本研究试图化解道德一致与道德平衡间争议。研究一通过实验发现绝对捐赠额高被试在下一次捐赠中也保持较高绝对捐赠额。相比前一个时间点捐款额增加会导致下一个时间点捐款额减少。研究二通过对福布斯中国慈善榜分析发现在t年度捐款多企业家在t+1年可能有较多捐赠。但与t-1年度相比t年度企业家捐款增加会导致t+1年度企业家捐款额减少。研究二显示道德平衡还受到慈善榜中社会比较信息调节。

  • 标签: 捐赠 道德一致 道德平衡 社会比较 企业家 地位
  • 简介:本文旨在通过对云南禄劝彝族基督徒苦难应对方式质性分析,扎根社群文化,构建彝族基督教社群抗逆力提升动态过程。并从社会工作视角,分析个案苦难叙事,探讨如何调动内外在资源微观机制,从少数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之中提取苦难应对方式。

  • 标签: 彝族 基督徒 抗逆力 应对方式 社会工作
  • 简介:儿童阶段是对外部反馈最敏感阶段。以往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反馈(积极/消极反馈)和不同性质强化物(物质/社会性强化)对儿童学习效果存在交互作用,并且对不同性别儿童影响有所不同。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采用联结学习范式以考察不同类型反馈对8~10岁儿童学习效果影响。首先考察了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对儿童学习效果影响,进而在积极、消极反馈基础上加入了物质、社会性强化物,探究物质、社会性强化条件下积极、消极反馈对儿童学习效果影响性别差异。结果表明,对于8~10岁儿童来说,消极反馈比积极反馈对儿童学习效果影响更大。并且,物质、社会性强化物对儿童反馈学习效果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对于男孩来说,在物质性强化条件下,消极反馈更能促进其学习;而对于女孩来说,在社会性强化物下,消极反馈更能促进她们学习。该研究为如何运用反馈促进儿童学习提供了实证依据。

  • 标签: 积极反馈 消极反馈 物质性强化 社会性强化 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