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问题以及采取措施进行探讨。方法2013年12月到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和预防措施。结果3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后再出血的人数为30例,�

  • 标签: 再出血 出血问题 术再
  • 简介:目的讨论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在实施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硬币法将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4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分为早期组和超早期组(发病在7个小时之内),其中超早期组20例患者实施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早期组20例患者实施早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经过治疗后发现,超早期患者的治愈率55.0%明显优于早期患者20.0%,组间比较具有差异(P〈0.05)。(2)经过治疗后发现,超早期患者血肿清除情况明显优于早期患者,组间比较具有差异(P〈0.05)。结论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具有清除血肿效果好、电凝定位准确、减少周围脑组织造成压迫等优势,有效的避免了再次出血的几率,值得推广。

  • 标签: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 超早期显微手术 临床效果
  • 简介:高血压性脑出血是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但目前有关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外科治疗(包括开颅和微侵袭手术)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不多,现有的治疗策略也没有项被公认为有效.本文作者近年来的研究结果作综述.

  • 标签: 高血压性脑出血 外科治疗 微侵袭手术 治疗策略 开颅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比较""复合再血管化技术(Hybrid技术)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靶血管及旁路通畅率.方法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实施""复合再血管化104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7165例.研究病例分为两组,Hybrid组和PCI组.入选标准:①合并前降支(LAD)病变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②随访期间无胸痛等不适主诉、无心血管不良事件、无住院治疗、症状药物控制良好的患者;③外科术者和介入术者均为经验丰富的医生.按照上述标准,电话随访同意接受造影复查的患者Hybrid组102例,PCI组157例.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50例Hybrid患者完成造影复查;采用倾向性评分11匹配的统计方法抽取PCI组患者50例,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研究终点是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靶血管通畅率及二次血运重建率.结果Hybrid组和PCI组各50例,随访时间分别为(18.0±8.0)个月和(19.3±9.1)个月.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意义.Hybrid组LIMA-LAD旁路通畅率显著高于PCI组LAD靶血管通畅率(98%比80%,P=0.004);Hybrid组的LIMA旁路二次血运重建率显著低于PCI组LAD靶血管二次血运重建率(2%比20%,P=0.008).结论""复合再血管化技术使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能获得良好的中期靶血管通畅率,LIMA-LAD旁路通畅率显著优于PCI技术前降支药物洗脱支架通畅率.

  • 标签: "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技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 通畅率
  • 简介: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的中医针灸配合康复理疗治疗效果,观察两组患者的预后。方法将我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112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中医针灸配合康复理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护理)各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和恢复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以及神经功能均得到显著恢复;治疗后对照组相比,观察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以及治疗有效率相对更高,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相对更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的中医针灸配合康复理疗治疗效果十分显著,能够帮助患者更快、更好的恢复健康,提高其生存质量。

  • 标签: 针灸 康复理疗 脑出血
  • 简介:目的对比3种脑出血量表在预测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自发性脑出血患者61例。入院时采用Hemphill等的原始的ICH量表(originalICHscore,OICH)及Chenug等的改良的ICH量表(modifiedICHscore,MICH)、新的ICH量表(newICHscore,NICH)进行评分。同时于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评分。3个月时进行NIHSS、Barthel指数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分析3种ICH量表与其他量表评分的相关性;以MRS为标准,对比3种ICH量表评价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准确性。结果①3种ICH量表评分脑出血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和3个月MRS、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1),而与入院时和3个月Barthel指数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1)。②MRS量表比较,OICH、MICH、NICH量表判断ICH患者预后不良的敏感性分别为73.1%、84.6%、80.8%,特异性分别为80.0%、88.6%、60.0%,符合率分别为77.0%、86.9%、68.9%。结论OICH、MICH、NICH量表评分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3种量表相比,MICH量表脑出血预后判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符合率最高。

  • 标签: 脑出血 损伤严重度评分 预后
  • 简介:目的:观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作用.方法:血肿≥30ml的幕上脑出血随机行微创血肿清除术和内科保守治疗,比较近、远期疗效.结果:较之内科保守治疗组微创血肿清除术者,近期显效率62%,死亡率22%,有显著差异(P<0.05);远期随访结果:ADL1、2者微创组占80.6%,显著增高(P<0.05).结论:脑出血≥50ml,特别是破入脑室呈脑室铸型者;位于基底节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0分;有意识障碍者,行微创血肿清除术较内科保守治疗显效率高、死亡率、远期神经功能恢复好、致残率.

  • 标签: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外科治疗 脑出血 内科保守治疗
  • 简介:目的:大鼠脑出血后血肿清除前后血肿周围组织内微血管的病理学变化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采用配伍组设计,分为血肿组、血肿清除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2只大鼠,每组中各有1只大鼠取自同窝别,体重相似。采用大鼠尾状核注射自体凝固动脉血法制作脑出血模型。血肿清除组大鼠术后30min注入尿激酶清除血肿。术后6h用墨汁-右旋糖酐溶液于升主动脉灌注脑组织。用MIAS200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大鼠紧邻血肿部位1mm2区域组织内的平均微血管直径,计算微血管密度指数。结果:血肿组血肿周围组织内微血管数目明显减少,微血管断裂、僵直、变细、血流淤滞。早期血肿清除后血肿周围组织内微血管数目大致恢复正常,微血管变细、僵直及墨汁浓集现象基本消失。血肿组、血肿清除组、假手术组血肿周围微血管平均直径分别为(10.4±2.4)、(19.8±2.0)、(19.6±1.7)μm;微血管密度指数为0.025±0.007、0.264±0.044、0.214±0.020。血肿组血肿清除组及假手术组平均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1);血肿清除组假手数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血肿组平均微血管密度指数血肿清除组及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血肿周围组织内存在微循环障碍。超早期血肿清除可明显改善血肿周围组织的微循环状态。

  • 标签: 脑出血 微循环 大鼠 血肿清除术
  • 简介:目的对比微创血肿清除术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及术后血压控制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采取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术进行分组;微创组占51.65%(47/91),采取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开放组占48.35%(44/91),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治疗情况及术后1个月、6个月的血压控制情况。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短于开放组,手术失血量少于开放组,血肿清除率大于开放组,术后再出血率小于开放组,差异显著(P<0.05);微创组术后1个月、6个月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开放组,差异不显著(P>0.05);微创组术后1个月、6个月的血压达标率均大于开放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确切,较开颅血肿清除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性小、血肿清除效果良好等优势,显著改善预后,可能与稳定控制患者的血压有关,对于减少术后再出血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高血压 脑出血 微创血肿清除术 开颅血肿清除术 血压
  • 简介:1资料方法选择住我院的161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18例,男72例,女46例;平均年龄(63.6±12.3)岁。对照组:43例,其中男24例,女19例;平均年龄(62.2±10.3)岁。全部病例均头颅CT确诊为脑出血。根据CT扫描显示血肿的最大层面确定穿刺点。以低速电钻驱动适合长度的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入血肿中心,将积血抽出,生理盐水冲洗后,以尿激酶2万-4万U注入血肿腔,留置4h后行闭引流。手术时机:分超早期早期及延期手术,对照组为单纯药物治疗。根据功能恢复情况判定疗效,

  • 标签: 脑出血患者 疗效分析 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微创穿刺治疗 临床问题 高血压
  • 简介:目的观察高血糖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ATP和乳酸含量的影响,探讨脑出血后高血糖脑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建立脑出血模型,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单纯脑出血组(25只)、高血糖A组(2g/kg50%葡萄糖,25只)和高血糖B组(4g/kg50%葡萄糖,25只)。观察各组大鼠术前、术后1、6h血糖变化;测定各组大鼠术后1、3、7、10和14天血肿周围脑组织ATP和乳酸含量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他3组术后1、6h血糖均明显升高,术后1、3、7、10和14天ATP含量均明显降低,乳酸含量明显升高(P〈0.05)。单纯脑出血组比较,高血糖A组和高血糖B组大鼠术后1、6h血糖明显升高,术后1、3、7、10和14天ATP含量明显降低,乳酸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脑出血后高血糖可加重脑组织能量代谢障碍,加重脑损伤,损伤的程度血糖浓度有关。

  • 标签: 脑出血 高血糖症 乳酸 腺苷三磷酸 血肿
  • 简介:自发性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情况下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自发性破裂引起的脑内出血。每年全球200万~300万人发生脑出血,占所有新发脑卒中的10%~15%,脑出血全球总发病率为24.6/(10万人·年)。在我国,脑出血发病率为60~80/(10万人·年),患病率为112/10万人,该数据远高于西方国家和其他亚洲国家[1]。有报道,脑出血1个月的死亡率为40%,

  • 标签: 脑出血 高血压 脑淀粉样血管病 颅内动静脉畸形 颅内动脉瘤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 简介:脑出血后血管内容物通过理化损伤机制,尤其血液成分所产生的大量细胞毒性因子造成神经细胞不同形式的死亡。研究显示,在人和动物脑出血标本中均发现了血肿周围组织存在坏死、凋亡、自噬、坏死性凋亡等神经细胞的多种死亡方式。近年来,有研究报道铁死亡为小鼠脑出血模型中存在的新的细胞死亡方式。由此可见,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细胞死亡机制具有多样的生物特性。本研究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细胞死亡方式的特点、调节机制、干预靶点等进行综述。

  • 标签: 脑出血 继发性脑损伤 神经细胞死亡机制 综述
  • 简介:丘脑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常见部位,占脑出血患者的12%~24%.积极地救治丘脑出血患者,对于降低脑出血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作者自1997年1月至2003年8月应用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丘脑出血患者61例,取得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 标签: 治疗 丘脑出血 患者 微创 引流术 刺血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压变异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7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依据先后2次头颅CT结果分为水肿扩大组40例和水肿未扩大组32例;监测患者入院后24h动态血压,记录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平均舒张压(24hDBP)、收缩压标准差(SBPSD)、舒张压标准差(DBPSD)、24h收缩压变异系数(SBPCV)、舒张压变异系数(DBPCV),分析血压水肿的关系。结果水肿扩大组的血肿体积[(16.3±3.1)mlvs(10.8±2.5)ml,P=0.003]、24hSBP[(158.4±15.1)mmHgvs(147.3±14.8)mmHg,1mmHg=0.133kPa,P=0.034]、24hDBP[(101.8±9.7)mmHgvs(92.1±8.9)mmHg,P=0.017]、SBPSD(P=0.011)、SBPCV(P=0.012)和DBPCV(P=0.044)明显高于水肿未扩大组。24hDBP(OR=1.811,P=0.022)、SBPSD(OR=2.014,P=0.008)、SBPCV(OR=1.994,P=0.018)是周围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4hDBP、SBPSD、SBPCV是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高血压 脑出血 血肿 水肿
  • 简介:目的研究活血通腑汤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治疗作用.方法利用大鼠自体血注入大脑侧的尾状核建立脑出血实验动物模型,随机分组.观察药物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脑血肿周围组织脑水含量以及钠离子含量的影响.结果活血通腑汤能改善脑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脑血肿周围脑组织的钠水含量,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活血通腑汤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理论依据.

  • 标签: 活血通腑汤 脑出血 脑水肿 大鼠
  • 简介:气候变化许多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脑血管病。河北省满城县地处河北省中部,保定市西部,为半山区农业县,其中山区面积占45%,总人口37.5万。满城县地势为西北高,东南,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区,半干旱类型区,四季分明,最低气温为-16.9℃。满城县是脑血管病的高发地区,

  • 标签: 气候变化 脑出血患者 县医院 脑血管病 高发地区 河北省
  • 简介:脑出血为现代医学“出血性脑卒中”的种。发病急,病情重,致死率及致残率高,为社会、家庭及患者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现代医学对于出血量少的脑出血采取内科保守对症治疗,中量至大量出血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具有定的局限性。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方面具有确切的疗效,尤其是活血化瘀法的正确应用,可以改善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缓解期的临床症状、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血肿吸收等,降低致死率致残率,

  • 标签: 活血祛瘀剂 脑出血 细胞凋亡 白细胞介素6 水通道蛋白质4 超氧化物歧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