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采用Onyx胶栓塞治疗动静畸形(CAVM)的效果。方法应用Onyx胶栓塞治疗31例CAVM患者,评价治疗效果,并对21例患者术后随访3~18个月。结果31例CAVM患者中,6例一次性栓塞畸形血管团〉90%,其中畸形血管团完全消失4例,其余2例3个月内DSA复查畸形血管团完全消失;25例一次性栓塞≤90%,均接受多次栓塞或联合放射、手术治疗,其中单纯多次栓塞10例,多次栓塞后放射治疗7例、手术治疗8例。26例栓塞治疗后癫痫、头痛、头晕改善;3例术后出现头痛;2例并发内出血,其中1例左小脑动静畸形栓塞术后24h出血,急诊手术治疗无效死亡。结论Onyx胶用于血管内栓塞治疗CAVM疗效较好,是较为理想的血管内栓塞剂。

  • 标签: 栓塞 治疗性 放射学 介入性 颅内动静脉畸形
  • 简介:【摘要】 目的 此文中主要对动静畸形血管内栓塞术后护理进行的详细分析。方法 选取50例来自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动静畸形患者开展本次研究。研究期间对此次选取的50例患者治疗后开展优质的护理干预,并对患者的恢复效果及不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本次参与研究的患者在治疗后通过给予其护理干预后有46例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另外4例患者恢复效果一般。不良症状共发生3例,其中穿刺点血肿、术中出血、一侧肢体肌力下降各1例,共占总人数的6.00%。结论 对动静畸形患者实施血管内栓塞术后并结合优质、针对性强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避免并发症出现,而且对患者的恢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建议在临床开展护理干预。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血管内栓塞术 护理干预
  • 简介:动静畸形(cerebral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s,CAVM)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常见、复杂的疾病,其成人患病率为18/10万,年发病率为1/10万,年出血率为0.5/10万[1]。CAVM是青年人自发性脑实质内出血(intracranialhemorrhage,ICH)的主要因素之一,具有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以往认为它是一种先天性血管胚胎发育异常的疾病,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还可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2-3]。CAVM主要是由一支或多支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及一支或多支引流静脉构成,其中畸形血管团动脉不经毛细血管床直接引流至静脉。CAVM内部除了上述3个结构还常伴有静脉曲张、畸形动脉瘤、供血动脉瘤、动静瘘及迂曲增粗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建立实验模型对CAVM的发病机制、血流动力学变化、病理生理变化、栓塞材料研究、放射神经外科的研究以及开展相关介入治疗新技术具有重要价值。笔者结合这些方面对目前的CAVM实验模型综述如下。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模型 胎盘 综述
  • 简介:患者女,39岁,因"车祸后意识不清伴呕吐1h余"于2015年4月10日急诊入黔南州人民医院。入院前1个多小时,因交通事故,患者左枕部着地,当即意识模糊,头部伤口出血,被送至当地医院进行头部伤口清创缝合。随后,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谵语,频繁呕吐,即转至我院治疗。入院时体格检查:体温37.0℃,脉搏104次/min,呼吸21次/min。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血肿 硬膜外 颅内 颅内出血 创伤性
  •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编码血流图对动静畸形(AVM)术前及术中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AVM患者术前行常规全脑DSA检查,并用iFlow软件进行影像后处理的彩色编码血流图的影像资料,在二维DSA图像及彩色编码血流图上对AVM的病灶范围、血管构筑及血流动力学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5例AVM患者中,小型9例(其中4例畸形团表现为弥散型),中型3例,大型3例;单支供血动脉8例,多支供血动脉7例;单支引流静脉11例,多支引流静脉4例。在显示动静畸形团大小,尤其是弥散型畸形团方面,彩色编码血流图较二维DSA图像可更加清晰。彩色编码血流图能直观显示表浅和深部的引流静脉走形,同时根据曲线下面积大小和半峰宽长短,可以判断出主要引流静脉和次要引流静脉,并能直观反映脑血流的完整周期。结论彩色编码血流图可快速、准确地描绘出AVM的范围、血管构筑特征以及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彩色编码血流图
  • 简介:目的总结Onyx在动静畸形(AVM)栓塞治疗中的初步临床应用。方法应用Onyx对10例DSA确诊的AVM进行栓塞治疗。AVM的直径在3~8cm,其中直径大于6cm的大型AVM6例。选用Ultraflow或Marathon微导管。每支供血动脉的注胶时间10-45min。结果栓塞结束时复查血管造影,畸形血管团闭塞30%-50%1例,50%-80%2例,80%-90%4例,90%以上3例。术毕1例患者将微导管留置体内。全部病例随访2-12月无再出血。结论应用Onyx栓塞AVM可以较长时间的注胶,娴熟掌握注胶技巧和控制返流能够提高AVM的栓塞疗效。

  • 标签: ONYX 颅内动静脉畸形 栓塞
  • 简介:【摘要】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在脑动静畸形(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bAVM)有较高的发生率,两者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关系,增加内出血以及反复出血的风险,使得患者预后不良。随着影像学和神经血管介入学的发展,其诊断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其发病机制、治疗方法仍需不断探索。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脑动静脉畸形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影像融合和三维表面重建影像后处理技术的术前模拟在动静畸形(AVM)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21例AVM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头颅CT、3.0 T MRI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利用iPlan软件将所有影像学数据配准融合并重建出三维模型,根据模型评估AVM的位置、范围、与功能区的关系以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位置,然后与术中所见进行比对,并在显微镜下切除AVM。术后行头颅MRI和DSA随访,同时检测患者的四肢活动、语言功能及视力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术前模型的重建,其中20例利用模型在术中成功辨认AVM、功能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位置;1例因术野无明显粗大的血管且脑血肿造成脑沟受压,脑沟回形态不清晰,无法完成比对。术前模型与术中评估的符合率为95.2%(20/21)。21例患者中,AVM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1例。5例因出血导致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中,4例于术后3个月内恢复正常;1例因出血导致偏盲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视野缺损有所改善。1例因术后再出血,出现肢体活动障碍,于2周后恢复正常。2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5.8±6.7)个月(3~25个月),行影像学复查均未发现再出血。4例癫痫起病的患者中有3例术后无发作,1例于术后3个月内仍有发作,经调整抗癫痫药物治疗后发作停止。结论利用影像后处理技术有助于在术前对AVM的位置、范围、与功能区的关系以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位置作出准确评估,可提高AVM的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神经外科手术 成像,三维 影像后处理 影像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影像融合和三维表面重建影像后处理技术的术前模拟在动静畸形(AVM)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21例AVM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头颅CT、3.0 T MRI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利用iPlan软件将所有影像学数据配准融合并重建出三维模型,根据模型评估AVM的位置、范围、与功能区的关系以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位置,然后与术中所见进行比对,并在显微镜下切除AVM。术后行头颅MRI和DSA随访,同时检测患者的四肢活动、语言功能及视力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术前模型的重建,其中20例利用模型在术中成功辨认AVM、功能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位置;1例因术野无明显粗大的血管且脑血肿造成脑沟受压,脑沟回形态不清晰,无法完成比对。术前模型与术中评估的符合率为95.2%(20/21)。21例患者中,AVM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1例。5例因出血导致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中,4例于术后3个月内恢复正常;1例因出血导致偏盲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视野缺损有所改善。1例因术后再出血,出现肢体活动障碍,于2周后恢复正常。2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5.8±6.7)个月(3~25个月),行影像学复查均未发现再出血。4例癫痫起病的患者中有3例术后无发作,1例于术后3个月内仍有发作,经调整抗癫痫药物治疗后发作停止。结论利用影像后处理技术有助于在术前对AVM的位置、范围、与功能区的关系以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位置作出准确评估,可提高AVM的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神经外科手术 成像,三维 影像后处理 影像融合
  • 简介:动静畸形(Extracranial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AVM)是一种动静异常沟通的血管畸形,AVM的发生发展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体内激素水平升高可能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众多研究发现,包括血管新生(Angiogenesis)和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在内的血管生成也参与了AVM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并可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AVM发生发展过程中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颅外动静脉畸形 血管生成 血管新生 血管发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除血管畸形异常扩张膨大部分,成形剩余血管以修复动静瘘术后血管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镇江市润州区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共收治6例腕部端侧吻合人工动静瘘术后血管畸形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50~68岁,均为造瘘术后1~4年,2例在前臂近腕关节、4例在前臂近肘关节,局部形成高出皮肤伴血管震颤的血管畸形。术中将皮肤弧形切开、皮下锐性分离,向一侧翻转成舌形皮瓣显露血管畸形异常扩张膨大部分,将其完全游离,以直形肠吻合钳顺血流方向钳夹扩张膨大部分并切除,剩余部分血管成形,对畸形血管进行修复,并观察术后效果。结果本组6例舌形皮瓣均存活,切口一期愈合,术后2 d按原血液透析方案使用成形后的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保留了动静瘘功能的血液净化通路。结论切除血管畸形异常扩张膨大部分,剩余部分血管成形的手术方法,可以不阻断血流、保留人工动静瘘功能,不影响患者维持血液透析,延长了血管通路的寿命,技术简单可靠。

  • 标签: 动静脉瘘 血管畸形 修复外科手术 血液透析滤过
  • 简介:摘要动静畸形(AVM)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但婴儿AVM鲜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3月龄的AVM急性破裂出血伴多发动脉瘤(2个)患儿,急诊行开颅手术完全切除畸形血管团。术后患儿有持续癫痫发作,给予镇静、抗癫痫、维持循环、抗感染、尼莫地平等治疗。术后2周患儿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四肢活动基本正常;术后3个月随访无癫痫再次发作,无肢体活动障碍。

  • 标签:
  • 简介:摘要动静畸形(AVM)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但婴儿AVM鲜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3月龄的AVM急性破裂出血伴多发动脉瘤(2个)患儿,急诊行开颅手术完全切除畸形血管团。术后患儿有持续癫痫发作,给予镇静、抗癫痫、维持循环、抗感染、尼莫地平等治疗。术后2周患儿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四肢活动基本正常;术后3个月随访无癫痫再次发作,无肢体活动障碍。

  • 标签:
  • 简介:患者女,27岁。主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3年"于2014年2月7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患者3年前饮酒后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无昏迷、头痛、恶心、呕吐,急诊送至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提示右额叶出血(图1),DSA检查未发现异常(图2),给予对症治疗3个月后,左侧肢体功能恢复接近正常。6个月后于当地医院复查DSA,未见明显异常(图3)。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治疗 栓塞性 隐匿性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动静畸形病,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72例动静畸形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显微外科手术联合血管栓塞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式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偏瘫、偏盲、脑神经功能障碍、癫痫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躯体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以及总体健康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联合栓塞术疗效明显,患者术后恢复效果良好,应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显微外科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多普勒超声( TCD)对脑动静畸形( AVM)的诊断价值。方法:对 8例经外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证实为脑 AVM的患者进行 TCD检测。结果:检测出 7例脑 AVM供血动脉血流参数、频谱及音频明显异常,即血流速度增快,以舒张期血流速度增高为主,搏动指数降低,频谱充填,频窗消失,出现内盗血 3例。检测出供血动脉 TCD与 DSA结果符合率为 92%。结论: TCD是一种无创、经济、有效的检测方法,可用于 AVM的常规诊断、筛查和动态随访,明显减少 DSA的检查次数。

  • 标签: 脑动静脉畸形 经颅多普勒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