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脑出血是最具破坏性的种脑卒中类型,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0%~30%,具有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预测性较差的特点,其中死亡率可高达30%~50%。血肿体积大小是脑出血患者的存活率及其神经功能预后最重要的指标,当血肿体积增加10%,功能预后会降低18%,病死率将会增加5%,因而对脑出血患者血肿体积变化作出预测,将对患者治疗有较大的帮助。

  • 标签: 脑出血 血肿 血管造影术 预后
  • 简介:脑卒中是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功能缺损的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脑卒中患者易引起继发性的心脏损害,表现为心脏功能的紊乱及心电活动的改变。目前虽然脑卒中后心电图改变的临床研究较多,但心电图改变差异极大,且梗死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异常方面的差异报道较少,本文回顾性分析脑梗死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改变。

  • 标签: 脑梗死 脑出血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血压脑出血采用超早期小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8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接受超早期小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术治疗,并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对比分析。结果观察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72%(P<0.05);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满意度评分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患者的血肿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采用超早期小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术的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较低,适应性较强,住院时间手术时间较短,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较高。

  • 标签: 超早期小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术 高血压脑出血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ACH)血浆细胞因子、粘附分子的动态变化规律、脑水肿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40例健康对照者及60例ACH患者发病24小时内、72小时、10天及35例ACH患者15天时血浆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含量,并脑出血患者在相应时间检查头颅CT,计算脑水肿大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ACH患者不同时期血浆IL-1β、TNFα、TCAM-1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ACH患者发病24小时内、72小时、10天时血浆IL-1β、TNFα、ICAM-1含量变化均无显著差异(P〉0.05),直到发病15天时血浆IL-1β、TNFα、ICAM-1含量明显下降(P〈0.01);(3)ACH发生后不同时期血浆IL-1β、TNFα、ICAM-1含量脑水肿程度均呈正相关。结论细胞因子、粘附分子参与了脑出血的脑水肿形成,早期应用细胞因子拮抗剂、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对于控制脑水肿、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 标签: 脑出血 细胞因子 粘附分子 脑水肿
  • 简介:丘脑为脑出血好发部位。丘脑出血由大脑后动脉的丘脑膝状动脉和丘脑穿动脉破裂所致。现将我院2002年至2007年被证实的68例丘脑出血住院病例进行分析如下

  • 标签: 丘脑出血 临床分析 脑室穿刺
  • 简介:急性脑出血(ACH)者临床上可出现类似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心电图表现,称为脑心综合征.我院5年来收治的130例ACH者的心电图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 标签: 急性脑出血 心电图 诊断 预后 脑-心综合征
  • 简介: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的CT影像诊断情况.方法入组研究对象来自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0例,所有患者临床诊断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且在发病24h之内均行CT扫描明确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结果按照患者的死亡率依高到依次排序,其中出血量跃100ml患者的死亡率40.00%(2/5)、出血量在50-100ml之间的患者的死亡率25.00%(3/12)、出血量约50ml患者的死亡率6.06%(2/33),随着出血量的增加患者的死亡率也显著上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破入脑室患者的死亡率为27.27%(3/11),显著高于未破入脑室患者的10.26%(4/3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按照患者的死亡率依高到依次排序,其中血肿位于丘脑的死亡率为60.00%(3/5)、血肿位于壳核的死亡率为44.44%(4/9)、血肿位于脑叶的死亡率为0(0/36),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中线位移结构逸1cm患者的死亡率为25.00%(2/8),显著高于中线位移结构约1.0cm的11.90%(5/4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5.结论CT影像检查能够准确定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肿位置和范围,并患者的出进行准确计算,从而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参考依据,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诊断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优势.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CT影像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CT影像诊断技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诊疗效果,分析高死亡率的原因,为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研究对象,应用GEBrightspeed9916层螺旋CT行CT影像检查,回顾性分析影像诊断结果。结果60例患者均行CT扫描。其中,血肿位置位于脑叶5例,无死亡案例;位于壳核45例,死亡4例(8.88%);位于丘脑7例,死亡3例(33.33%);位于小脑3例,死亡1例(33.33%)。有破入脑室10例,死亡例数3例(33.33%);无破入脑室50例,6例死亡(12.00%)。出血小于50ml的患者共计42例,死亡4例(9.52%);出血量为50-100ml15例,死亡4例(26.66%);出血量大于100ml3例,死亡1例(33.33%)。脑中线结构移位小于1cm51例,死亡6例(11.76%);脑中线结构移位大于1cm9例,死亡3例(33.33%)。以上指标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意义。结论CT影像诊断技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诊断中,便捷、快速、精确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高血压 影像诊断
  • 简介:目的分析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脑出血患者133例,根据是否出现血肿扩大分为血肿扩大组46例和血肿未扩大组87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2组间各因素的差异,确定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结果血肿扩大组发病≤6h行头颅CT者占84.8%。血肿未扩大组比较,血肿扩大组患者昏迷(15.2%vs3.4%,P=0.032)、抗血小板药物应用(8.7%vs1.1%,P=0.048)、入院24h体温升高≥1℃(26.1%vs2.3%,P=0.000)、首次出血量[(22.15±10.72)mlvs(14.28±6.72)ml,P=0.019]显著增高。血肿扩大组血肿未扩大组在出血部位(基底节、丘脑、脑叶)和首次头颅CT距发病时间(发病、≤3h、〉3h且≤6h、〉6h)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院24h内体温升高≥1℃、首次头颅CT距发病时间≤3h是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伴有入院24h内体温升高≥1℃、首次头颅CT距发病时间≤3h危险因素的患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尽早采取相关措施,降低病死率。

  • 标签: 脑出血 血肿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脑出血梗死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不同水平的变化.方法用簿层层析法(TLC)测定了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血液中PAF水平的不同变化.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液中PAF水平分别是急性期为(1.521±0.288)nmol/ml,恢复期为(1.045±0.221)nmol/ml,高于非脑血管病组的急性期(0.670±0.179)nmol/ml和恢复期(0.661±0.172)nmol/ml及健康对照组的急性期(0.714±0.212)nmol/ml和恢复期(0.702±0.201)nmol/ml,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脑出血患者血液中PAF水平分别是急性期为(1.180±0.292)nmol/ml,恢复期为(1.108±0.295)nmol/ml,也均高于非脑血管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提示PAF在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标签: 脑出血 脑梗死 血小板活化因子
  • 简介:目的判断改良急诊脑出血分级量表(mEDICH)能否准确预测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30d的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急诊收治的SICH患者128例的临床资料,分为存活组86例,死亡组42例,同时采集2组mEDICH评分的各项资料以及发病后30d病死率,绘制ROC曲线,评估mEDICH分值30d病死率的预测价值。结果存活组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比例低于死亡组(10.5%vs26.2%,P=0.021),mEDICH评分0~3分比例高于死亡组(84.9%vs26.2%,P=0.000),4~8分比例低于死亡组(15.1%vs73.8%,P=0.000)。mEDICH最佳界值为3.5分时,敏感性73.8%,特异性84.9%,ROC曲线下面积0.846(95%CI:0.771~0.921,P=0.000)。结论mEDICH可以较准确预测SICH患者30d病死率,mEDICH评分〉3分时病死率明显增加。

  • 标签: 脑出血 死亡率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血肿 ROC曲线
  • 简介:目的观察脑出血后LINGO-1表达的变化,探讨维甲酸脑出血后LINGO-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维甲酸治疗组,选取造模后1d、3d、7d和14d为观察点。制备脑出血模型,Longa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RT-PCR法检测LINGO-1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LINGO-1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Longa评分7d最高,14d出现下降;LONG-1mRNA3d表达最高,7-14d出现下降;LONG-1蛋白7d到高峰,14d出现下降。维甲酸治疗组在14dLonga评分较模型组下降(P〈0.05);在7d和14dLINGO-1mRNA表达较模型组下降(P〈0.05);在14dLINGO-1蛋白表达较模型组下降(P〈0.05)。结论脑出血后LINGO-1表达明显上调,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维甲酸可以降低LINGO-1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神经功能评分。

  • 标签: 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和免疫球蛋白结构域的勿动蛋白受体作用蛋白 脑出血 维甲酸 神经再生
  • 简介:目的:探讨灯盏花素高血压脑出血恢复期治疗的效果.方法:30例高血压脑出血恢复期患者被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0例).在发病2周内两组均使用止血药物和脱水剂.发病2周后治疗组加用灯盏花素4~6ml(每ml含5mg),静点,7日为1疗程;对照组用药以前相同,仅加用能量合剂,2支/日,疗程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17例,明显好转2例,好转1例;对照组基本治愈3例,明显好转4例,好转3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灯盏花素高血压脑出血恢复期治疗有定疗效,是较为理想的药物之.

  • 标签: 治疗 高血压性脑出血 灯盏花素注射液 恢复期 中药制剂
  • 简介:目的探讨如何有效护理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脑梗死7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4例患者中,4例死亡,70例生存,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DL)将生存患者进行级别划分,18例Ⅰ级,28例Ⅱ级,14例Ⅲ级,6例Ⅳ级,4例Ⅴ级。结论有效的护理对策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护理策略 高血压脑出血 脑梗死 并发症 术后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间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患者72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康复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观察患者术后再出血原因及防治对策。结果观察组72例患者当中,患者的术后再出血高危因素包括术中出血量、凝血功能障碍、出血后凝块形状异常以及患者出现脑出血多长时间接受手术治疗,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要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主要高危因素为患者脑出血后接受手术治疗前的时间长短,脑出血20d以内接受手术治疗可以大幅降低术后再出血率。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术后再出血 因素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抑制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的含量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62例48小时内入院的脑出血患者血清MMP-9和TIMP-1水平进行测定,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用免疫比浊法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与CT所示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和神经功能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出血患者血清MMP-9及TIMP-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脑出血组MMP-9的含量CT所示出血灶周围水肿区体积呈显著正相关(r=0.627,P〈0.01)。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清MMP-9及TIMP-1水平明显增高,血清MMP-9可能成为早期反映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 标签: 脑出血 基质金属蛋白酶-9 组织抑制因子-1 脑水肿
  • 简介:脑出血占所有卒中的10%~20%[1],是目前循证医学证实有效治疗手段较少的卒中之[2]。规范治疗和综合管理能明显降低病死率,改善脑出血的结局。超早期止血、控制颅内高压、急性期合理降低血压、脑室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和微创手术等技术的合理应用,有望改变目前脑出血匮乏的临床治疗策略,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3]。

  • 标签: 脑出血 止血 颅内高压 超早期止血治疗 血压管理 外科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出血患者出血量和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54例脑出血患者发病第1、2、3、4、7、14天的血清NSE水平。计算脑实质内血肿的体积及发病第30天时的COS。结果血清NSE峰值血肿体积呈正相关(r=0.56,P〈0.01),COS呈显著负相关(r=-0.59,P〈0.01)。不同血肿体积组NSE在发病第3天差异显著(P〈0.01),NSE动态曲线在发病24—48小时骤升预示死亡。结论血清NSE变化可以准确反映脑出血量及患者早期预后。

  • 标签: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脑出血 预后 血肿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