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单是从古希腊人怎样“讲故事”的层面来看《荷马史诗》中《伊利亚特》的部分,其实已经是得其琼玉了。《伊利亚特》的故事情节,符合史诗模式的所有想象,因为它所展现出来的风格是宏大而壮丽的;英雄人物的性格和神祇的形象,都在后世被奉为艺术典型英雄的伟岸与狂躁、高义与英勇成为战事格局变动不居的核心力量,这就是“人物改变时势”的原初模型,也是人性光芒的浅切体现;神灵的“人化”,其贪欲、嗜赌、好胜心都与人间无异,而其至尊的地位却始终供人望洋而叹,这是古希腊语境中的“神灵”,是意志力集中体现的生命存在的本体。这些无疑都成为西方后世创作的“彼岸对象”,意义毋庸赘论。然而,《伊利亚特》叙事的计谋远远超出人物形象的塑造。在笔者看来,史诗真正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将故事的记忆和作者的经验珠联璧合、并最终在读者面前形成了一副真假虚实混淆不清的梦幻图景,而在这副图景中,讲故事的人(或是歌手)却始终保持着对于故事链条的系联,将外延的形式尽可能配合史诗的基调,却不出一丝纰漏。

  • 标签: 史诗 故事 形象 比喻 经验 记忆
  • 简介: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 标签: 十五大报告 中国人民 江泽民 孙中山 君主专制制度 邓小平
  • 简介:唐山过台湾,不只是一个词、不只是一部电影。这是不会被世代潮流遗忘或湮没的精神。可以在音乐家史撷咏第一次获得金马奖的最佳电影音乐里,聆听他以胡琴、唢呐、扬琴……传统乐器里,展现移民开垦的人,勤奋、和平的与土地产生共生的力量。

  • 标签: 台湾电影 乐团 诗篇 电影音乐 传统乐器 金马奖
  • 简介:德昂族史诗《达古迭楞格莱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迭古达楞格莱标》及茶文化具有观赏、体验、文化传播等多方面的价值,在当代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面临失传的危机。《达古达楞格菜标》所折射的茶文化传承与保护刻不容缓,尤其是对传承人口传身授的传承模式和民族文化生存的生态环境,要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本文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同时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保护德昂族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源,使之在民族文化产业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 标签: 德昂族 《达古达楞格莱标》 茶文化 传承与保护
  • 简介:彼得·杰克逊(PeterJackson)是一位国际级导演,早年成长于新西兰。他最为国人熟知的作品莫过于获得17项奥斯卡金像奖的《指环王》三部曲(2001—2004)以及近年的《霍比特人》三部曲(2012—2014)。说杰克逊的成功只建立在托尔金小说(原著改编)的基础上,未免片面:其一,将经典从文字符号搬上视觉银幕,意味着艰难的二次创作,导演功不可没;其二,杰克逊在银幕上开创的魔幻史诗风格,通过视觉特效将想象空间的影像还原力提升到空前水平,成绩不容置疑;其三,杰克逊的导演作品远不止于此,只因"指环王""霍比特人"名气太盛,模糊了人们对其导演风格嬗变的全面把握。故,本文放弃以某部影片为核心展开叙述,不尝试剖开导演生涯的"横断面";却力图借"嬗变"找寻杰克逊作品风格的纵向一致性,将众多作品贯穿在一处,结合其导演成长中的历史和地缘"际遇"做历时性研判,梳理杰克逊电影生涯的独特路径,兼做导演综述。

  • 标签: 彼得·杰克逊 新西兰电影 邪典 魔幻 特效
  • 简介:通过对荷马风格鞭辟入里的分析,阿诺德考察了16世纪到19世纪英国译者的不足,以期为将来的荷马译者提供借鉴。但是详加考察就会发现《论荷马史诗的翻译》看似言在此——谈论翻译技巧,实则意在彼——进行社会批评,与其说阿诺德在批判纽曼的翻译风格,不如说在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批评观念。阿诺德已经将它抽象成一种社会理想,既表现为荷马所代表的风格——崇高庄重;又化身为国家;同时还是英国国教所代表的统一、权威与秩序。只有将阿诺德所推崇的"崇高"置于其社会批评的视域中,才能窥见它背后的深意。

  • 标签: 崇高 社会批评 秩序
  • 简介:《遮帕麻和遮米麻》作为阿昌族先民的生活写照和历史记录,是其民族特有的文化象征。史诗中承载了阿昌族先民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在原始社会时期起到了规范社会秩序、形塑社会道德、认识人类起源、记录生产生活、形成宗教信仰等现实作用。在“万物有灵”思维的影响下,阿昌族先民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构筑起“世俗化”和“神圣化”的生存、发展双模式。世俗化是阿昌族先民社会实践的结果,神圣化是阿昌族先民解释未知世界的手段,两者都是原始思维的表达方式。由此,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成为阿昌族先民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论。

  • 标签: 《遮帕麻和遮米麻》 史诗 阿昌族 民族起源 文化知识 父权制
  • 简介:文学经典是文学史构成的重要基点。在互文性的视域中,运用历史诗学理论探索文学经典问题,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理论取向:一是维谢洛夫斯基与巴赫金的本质主义的历史诗学观念,他们认为“传统”在文学中具有决定意义,文学经典由于承载着丰富的传统内涵,在历时的纬度上,它在与传统的互文运动中便呈现出永久魅力特征。二是海登·怀特的后结构主义的历史诗学观念,他在共时性文化系统中探索文学经典的建构作用,文学经典的力量体现在它与其它符码的跨文本的互文性关系之中。两种历史诗学观念构成对立与补充关系,它们从不同方面阐释了文学经典的永久性魅力。

  • 标签: 互文性 文学经典 历史诗学
  • 简介:故事发生在1941年的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不可一世的日军山崎大队误闯进了八路军太行根据地的腹地——水腰子兵工厂重地。八路军总部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消灭这股孤军深入的日军。战斗打响后,日军凭借一线天险要地形顽强据守。进攻部队伤亡惨重。陈赓旅长命令作为预备队的李云龙独立团出击。李云龙用土工作业的方式向前掘进50米,然后集中用手榴弹轰炸,在李云龙独特的战术指挥下.山崎大队全军覆灭。

  • 标签: 《亮剑》 长篇小说 故事 八路军总部 传奇 史诗
  • 简介:摘要当代高校,要努力打造高效而理想的课堂,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课堂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本文以课程《西方文学》中关于《荷马史诗》的教学内容为例,呈现了关于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该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

  • 标签: 中文专业 西方文学 《史诗》 高效
  • 简介:在国产电影日趋通俗化的今天,影片《罗曼蒂克消亡史》如一部严肃文学作品般脱颖而出。导演程耳以自己的美学本能创作出这样一部独特的作品,并将其个人风格发挥到极致,颇有解读的空间。这部以民国黑帮头领陆先生为切入点的电影,绕不开其时动荡不安的历史环境,全片宏大厚重,史诗气质显著。本文试从叙事技巧的角度分析该片的史诗特点,包括非线性剪辑与镜头运用两个方面,以此探讨其史诗气质的发生和营造。

  • 标签: 《罗曼蒂克消亡史》 史诗性 叙事技巧 程耳
  • 简介: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首演成功后,为这部史诗默默作出突出贡献的这批文艺人才也从未终止奋斗的脚步,有的老艺术家直到今天仍活跃在舞台上继续为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批老艺术家始终恪守严谨的职业精神,为新时期文艺界树立了德艺双馨的典范;他们经过《东方红》排练演出的培养训练,成为一批经验丰富的文艺人才,迄今仍为发展新中国未来文艺事业提供了骨干力量;他们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服务奉献精神为新中国的文化繁荣确立了价值取向,对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鲜明的价值指向。

  • 标签: 《东方红》 人才队伍 后继贡献
  • 简介:电影《特洛伊》是对经典文本《荷马史诗》的重述,它的改写体现了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典型模式,在多个电影版本的比较视域下,其叙述策略更加清晰,这种策略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强调自由主义英雄,神彻底隐退;二是戏说爱情,以其浪漫唯美面目取悦大众;三是进行存在主义的现代阐释,减弱了史诗故事的历史感.好莱坞模式已悄然移置和潜入经典之中,它不是历史电影,而是好莱坞电影工业制造出的虚假幻象.

  • 标签: 《特洛伊》 《荷马史诗》 好莱坞模式 叙述策略
  • 简介:本文旨在挑战仍占主导地位和具有丰碑意义的国际现代主义叙事,该叙事视这种写作传统为精英都市文化的一个方面,认为它的主要实践者是无根的移居国外者和世界主义者。笔者以苏格兰作家、民族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休·麦克迪尔米德的诗歌创作为参照,认为处于边缘的凯尔特史诗在20世纪中叶英格兰主导下的英国复兴,通过勾勒一个更加复杂的现代主义图景及其具体的文化背景,对国际现代主义叙事进行抵制,并使其复杂化。麦克迪尔米德的长诗,尤其是《纪念詹姆斯·乔伊斯》,寻求恢复史诗和民族建构之间的联系。同时,这些长诗也反映了现代主义史诗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英国文化的中心与边缘的论争背景下,全部的创作动力可为被边缘化的苏格兰文化提供一种补偿。

  • 标签: 史诗 英国诗歌 民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现代主义政治
  • 简介:<正>一《青史演义》是一部是清末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创作的现实主义巨著。作品描绘了从成吉思汗诞生到窝润台即位为止重要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十二、三世纪蒙古民族的历史画面,塑造了民族英雄成吉思汗的光辉形象。《青史演义》虽然取材于历史,但是就作品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客观效果来说,都具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它产生于十九世纪的中叶,当时蒙古民族濒临着危机,为挽救民族的命运,唤醒民族的觉醒,尹湛纳希创作了《青史演义》。

  • 标签: 《青史演义》 成吉思汗 尹湛纳希 蒙古民族 长篇小说 蒙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