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析在胸腰椎骨折患者开展椎弓固定治疗中的术中护理要点。方法:选择2020年10月-2021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开展椎弓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50例开展本次研究,回顾患者的相关资料,按不同的护理形式分为两组,即25例对照组采纳常规护理,基于此,25例观察组增加术中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下地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对比。结果:经统计对比,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下地时间相比,观察组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相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钉内固定 术中护理措施 术中出血量 引流管留置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腰椎经皮椎弓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骨折近期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腰椎骨折者66例纳入研究,所分两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开放式椎弓置钉术治疗,观察组微创腰椎经皮椎弓螺钉固定治疗,对比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VAS评分、Cobb 角,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腰椎骨折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入路椎弓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研究对象60例为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接受椎弓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入院后以电脑随机法分为A(n=30,经肌间隙入路)、B(n=30,经皮入路)两组,并对比手术疗效。结果 B组较A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透视次数均更少,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与椎体前缘高度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弓固定术经肌间隙入路、经皮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均有显著疗效,但经皮入路方式切口长度更小、术中出血量更高,更利于术后快速康复。

  • 标签: 椎弓根钉内固定术 经肌间隙入路 经皮入路 胸腰椎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对进行后路椎弓螺钉固定治疗采用优质护理模式以此来减少并发症,做好效果评价。方法:通过选取参与本次研究的腰椎骨折患者,均使用后路椎弓螺钉固定术治疗,收治患者共计72例。本次参与研究的腰椎骨折患者,分为常规组、试验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试验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方式。结果:通过对两组腰椎骨折患者进行VAS评分比较,试验组整体评分均较优(p<0.05)。试验组腰椎骨折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评分分别为8.32±1.87分、3.53±0.61分、1.39±0.45分、0.82±0.14分。结论: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后路椎弓螺钉固定术,在做好手术室护理中整体情况较好,并发症情况较少。

  • 标签: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手术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腰椎滑脱症患者椎弓固定加植骨融合术治疗中应用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研究选取我院2021.6-2022.6间接收的腰椎滑脱症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普通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结合手术指标和护理疗效情况对比。结果:观察组手术用时明显,术中出血量明显少,护理后有效比例高,与普通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腰椎滑脱症患者治疗中采取综合护理措施,改善患者临床手术指标,增强护理效果,可以借鉴。

  • 标签: 椎弓根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 腰椎滑脱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胸腰椎骨折应用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将我院2016年5月—2018年9月收治于骨科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共66例纳入本次研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3例,给予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33例,给予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椎管矢状径占位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椎管矢状径占位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椎管矢状径占位率为(5.34±2.35)%,对照组患者为(8.26±2.17)%,且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应用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椎管矢状径占位率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应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 椎管矢状径占位率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经伤椎手术与跨伤椎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行跨伤椎固定治疗,观察组行经伤椎单固定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为6.00%,对照组为14.00%(P<0.05);两组患者术前Cobb角、伤椎体的前缘高度比差异不显著,术后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运用经伤椎单固定治疗的效果更优,患者伤椎的矫正和维持治疗效果更好,且术后并发症率低。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跨伤椎手术 经伤椎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肱骨螺旋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2年1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60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肱骨螺旋固定进行治疗,进行6个月随访,评估患者疼痛感的缓解程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情况、住院时间、临床检查效果、肩关节功能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12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5到50min,平均手术时间为35min,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为50到80ml,平均出血量为60ml,住院时间为3到15d,平均住院时间为7d。对12例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肩关节主动前屈为80到160°,平均前屈130°,外展为80到150°,平均外展120°,后伸为30到60°,平均后伸为45°。Neer评分结果显示,本组12例患者中优6例,满意4例,不满意2例,在手术过程中无1例患者发生感染、神经与血管损伤的情况。骨折均在手术结束后的6到8周中愈合,无患者出现不愈合或者迟缓愈合的情况,无患者固定失败。结论对于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采取肱骨螺旋固定治疗法有着不会伤及肩周软组织、手术时间、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麻醉方便、不易退钉的特点,该种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和使用。

  • 标签: 肱骨螺旋内固定器 肱骨外科颈骨折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柱胸腰骨折患者采用经皮后路椎弓螺钉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21年2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脊柱胸腰骨折患者一共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患者,对照组行后路手术切开复位固定治疗,观察组行经皮后路椎弓螺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于或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胸腰骨折患者行经皮后路椎弓螺钉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缩短了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病情康复,建议广泛应用。

  • 标签: 经皮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 脊柱胸腰段骨折 手术情况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单侧椎板开窗减压植骨联合固定术进行治疗的临床价值效果。方法通过抽签的方法抽取需要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1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患者,安排其进行实施单侧椎板开窗减压植骨联合固定术进行治疗,记录其治疗前和治疗后三个月的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前后缘高度比、Cobb角以及伤椎楔变角度变化情况。结果经过治疗三个月后,相比于治疗前,41名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前后缘高度比、Cobb角以及伤椎楔变角度均获得明显改善(P<0.05)。结论在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实施单侧椎板开窗减压植骨联合固定术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胸腰椎爆裂骨折 单侧椎板开窗减压植骨 短节段内固定术
  • 简介:目的为组织工程骨及细胞生物技术修复负重骨节性骨缺损的研究建立一种新的动物模型.方法选取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4mm缺损组和6mm缺损组,每组12只.分别于大鼠右侧股骨干截骨制备4mm和6mm骨缺损,然后采用自行研究设计的可调式单边外固定固定.术后0、2、4、8、12周影像学观察股骨对位情况、外固定的位置及骨缺损的愈合情况.术后12周取材行组织学观察新生骨的生成情况.结果术后12周时大体观察见4mm缺损组骨缺损区已形成坚实的骨痂,显示牢固的骨愈合6mm缺损组骨缺损区为软组织包裹,两截骨端略显粗大,无骨性连接.术后2、4、8、12周X线评分显示:随着时间延长,4mm缺损组X线评分递增,12周时已有连续性骨痂桥接骨缺损区,骨缺损愈合6mm缺损组两骨端硬化、髓腔封闭,骨缺损不能愈合,不同时间点两组间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12周时组织学观察4mm缺损组骨缺损区有大量的新生骨生成,连接骨缺损区6mm缺损组骨缺损区无骨性连接,由肉芽瘢痕充填.结论本研究为骨组织工程及细胞生物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动物负重骨节性骨缺损模型.可调式单边外固定可以为大鼠的股骨缺损模型提供足够的稳定.

  • 标签: 外固定器 模型 动物 大鼠 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后路伤椎椎弓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原理和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48例,男30例,女18例;平均年龄38.3岁。骨折部位T117例,T1219例,L113例,L29例。按ASIA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分级标准A级4例,B级5例,C级9例,D级13例,E级17例。按椎管阻塞积分为4度Ⅰ度7例,Ⅱ度15例,Ⅲ度18例,Ⅳ度8例。手术方法经伤椎椎弓根植骨,伤椎及相邻的上、下椎体经椎弓置钉后,按固定区的正常矢状面形态将棒预弯;利用中间螺钉作为支点,将伤椎向前推顶,纠正伤椎后凸畸形及水平移位。结果伤椎高度恢复至正常的93.8%,水平移位恢复至正常的0.5%。随访3~36个月,无断钉及固定物松动,椎体高度和后凸角无明显再丢失;骨折椎体愈合满意,不完全神经损伤患者手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有1~2级的恢复。无神经损伤及加重等并发症。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经伤椎椎弓螺钉固定可重建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防止后期矫正角度及椎体高度的再丢失;对骨折直接复位和固定可提高复位质量,改善固定强度及应力分布,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安全可靠的方法。

  • 标签: 胸椎 腰椎 爆裂性骨折 骨移植 椎弓根器械 骨折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胸腰椎脊柱骨折患者采取开放式椎弓螺钉固定术以及经皮微创治疗的有效性。方法:从本院内共计选择50例胸腰椎脊柱骨折患者,双盲法分成2小组,探究组采取经皮微创治疗,一般组应用开放式椎弓螺钉固定术,对比两组手术前后脊柱形态变化(椎体矢状面指数、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围手术期指标(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压疮、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气胸)发生率。结果:治疗前,探究组椎体矢状面指数、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对比一般组,无意义(P>0.05),治疗后,探究组椎体矢状面指数、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优于一般组,有对比意义(P<0.05),探究组围手术期指标对比一般组,有显著对比差异(P<0.05),探究组并发症(压疮、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气胸)发生率低于一般组,有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治疗胸腰椎脊柱骨折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速度提高,减少出血量, 积极预防并发症发生。

  • 标签: 胸腰椎段脊柱骨折 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微创 出血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引流管固定在“T”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3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06例胆道术后留置“T”管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将他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均为53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办法对“T”管进行固定,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采取引流管固定对“T”管进行固定,之后再对比两种办法的固定效果。结果对照组中有1例患者发生“T”管脱出情况,经再次手术重新安装“T”管后未发生脱落情况,两组患者的“T”管脱落情况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患者“T”管松动、担忧“T”管脱落以及“T”管周围疼痛等指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用引流管固定对“T”管进行固定,不仅可以有效的避免“T”管发生脱落或松动,减轻患者“T”管周边的疼痛感,而且可以为医护人员的操作与观测提供便利,值得推广于临床中采用。

  • 标签: 引流管固定器 &ldquo T&rdquo 固定
  • 简介:摘要10kV带电作业引线固定针对10KV带电作业工作(如带电断接引、带电更换高压跌落保险等项目)对于高压引线的临时固定没有较为合适的专用设备使用,习惯于在作业过程中主要依靠人工用绝缘铜绑线将引线临时固定在干线上,费工费时费料,存在安全隐患。改变了带电作业中引线固定的传统形式,解决了长久以来引线固定不牢的问题,填补了带电作业中缺失临时固定引线装置的空白。通过在实际工作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大量缩短了工作时间而且有效的减少了作业中的安全隐患。同时避免了因停电时间过长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促进了社会与电网的和谐发展,收到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 标签: 电网 固定 引线 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