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张远两友相论》的文本和思想内涵进行分析,研究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传播价值,以阐述清末来华传教士适应中土文化的努力,肯定其小说对中国古代小说向近现代小说的过渡起的推动作用。

  • 标签: 米怜 章回小说 传教士
  • 简介:学界普遍认为,中国近代(1840-1919)妇女解放思想是以戒缠足和兴女学为核心内容的.那么,在这个历史阶段中,首先提出这样的妇女解放主张的究竟是哪派人?有学者认为是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其实,他们提出的口号是很有限度的,并未达到近代思想的深度.而活跃在19世纪70至90年代的早期维新派,吸收西方男女平等思想,批判旧中国有关妇女的种种恶俗,大力提倡戒缠足、兴女学等主张,与太平天国的提法有本质的不同,而与戊戌维新时期及以后的近代知识分子所提出的妇女解放思想完全一致,因而,我们认为,最初提出具有近代意义的妇女解放主张的是早期维新派.

  • 标签: 早期维新派 妇女解放 改革婚姻陋俗 不缠足 兴女学
  • 简介:本文根据所存留的相关档案资料,以四川彩票章程的规定、四川彩票总公司的机构设置为中心进行梳理介绍,凸现晚清彩票拟欲实现发行制度化的建构尝试,揭示中国近代彩票由简单、零星、无序逐渐走向制度化的过程。

  • 标签: 晚清 彩票发行制度 四川彩票总公司 四川彩票章程
  • 简介:晚清民国间河北地域内有四位作家的文言小说集保留了下来,分别是高继珩的《蝶阶外史》、张畇的《琐事闲录》、边厚庆的《旅居笔记》以及何宗海的《惜荫轩随笔》,前三部作品也就代表了晚清河北文言小说创作的成就,而《惜荫轩随笔》则是目前发现的民国后期一部文言小说集。对这四位作家的生平及其小说集进行初步的考查,可以让我们对现在河北省的地方文学史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 标签: 蝶阶外史 琐事闲录 旅居笔记 惜荫轩随笔
  • 简介:1840年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篇章。面对内忧外患,晚清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学习外国语言、了解西方文化的迫切性。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全国各地陆续开设各种洋务学堂,以培养外语人才、传授西方科学技术为首要任务。这些新式学堂在外语教学方法、复合式外语人才培养方面都做了积极的尝试,所培养的人才在翻译西书、传播西学方面功不可没,不断推动晚清西学东渐思潮的纵深发展。

  • 标签: 洋务学堂 英语教学 西学东渐
  • 简介:晚清时期,清朝督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地方督抚权力不断扩大,并逐渐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对中国政局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学术界对晚清督抚制度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关于督抚与中央关系、督抚在洋务运动中的表现及对外交涉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晚清督抚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转型过程中的作用,还有待史学工作者进一步发掘与研究。

  • 标签: 晚清 督抚制度 研究情况
  • 简介:作为中国近代化报刊的开端,晚清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自1815年至1911年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传教士中文报刊数量急剧增长,发行量大幅度提升,出版地也从南洋延伸至中国腹地。许多办刊思想在当时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留下强有力的声音,催化了中国近代民族报业的诞生,乃至对现代报刊的创办和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启示。

  • 标签: 传教士 晚清 中文报刊 办刊思想
  • 简介:晚清时期政府采用的以儒法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具有相对的劣势。清政府的无能则使支撑该政权的意识形态失去了效力。知识分子群体的分裂和先进知识分子离去,使清政府失去了意识形态的主体支撑。清政府的意识形态控制以失败而告终。

  • 标签: 晚清政府 意识形态 控制 失败 原因
  • 简介:晚清童蒙用书《异闻益智丛录》的编撰者署"种蕉艺兰生",《书契便蒙》的编撰者署"南沙南窗侍者",《尺牍初桄》《增注通问便集》的编撰者署"子虚氏",均为晚清文人蒋升别号。蒋升(1843-1915),字邑虚,江苏无锡人,晚清上海天主教士,司铎,曾任上海最早的教会学校徐汇公学校长达二十余年,为近代教育和文化传播作出了杰出贡献。

  • 标签: 蒋升 蒋邑虚 种蕉艺兰生 晚清 徐汇公学 《异闻益智丛录》
  • 简介:摘 要:在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的发展初期,为了适应晚清社会人才需求的发展及服务于当时社会经济需要,出现了各类英语教学机构,相关的教学资料也日渐成熟。商务英语从单纯的语言工具,逐渐成为一种媒介。晚清民间商务英语教学的开启,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急需商务英语人才,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更新了大众的现代民主意识也开创了我国商务英语教学的先河。

  • 标签: 晚清 商务英语 中外贸易 兴起与演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花华圣经书房系19世纪中叶来华美国传教士在华设立的第一个翻译出版机构,为外来传教士,特别是美国传教士在华进行西学翻译传播活动提供了地利人和的用武之地,它经过数十年的迁徙演变,发展成为在中国颇有影响的翻译出版机构,在晚清翻译史上不但有开来华美国传教士编译出版书籍之先河的作用,而且是晚清译坛一支不可小视的长盛不衰的有生力量。

  • 标签: 花华圣经书房 在华美国传教士 晚清 西学翻译
  • 简介:民初,中国的学制仍因袭日本模式,其多有不合国情之处。在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备受抨击。80多年前,中国教育改良呼之欲出,设法效仿欧美教育体制,就是当时的主流思潮。其间,欧美教育家曾频频来华考察,使中国教育界能够以全球视野与多元参照系来看待中国自身教育的发展。

  • 标签: 教育家 改良 民初 中国教育 天津 孟禄
  • 简介:西方经济学在清末民初的历史演进是为近代学术转型之重要一环。近代以降,寻觅富强之道以实现民族国家救亡图存的重任急如星火,使经济学学科的重要性为学人所共识,并在国内得到传播。然同样基于“救时”心态的影响,经济学知识传播与学科制度建构并非西学之简单“移植”,亦非学科自身发展的逻辑要求,而是受制于“寻求富强”的时代主题及由此形成的学科社会认同。考察经济学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中之制约因素及演进特点,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近代学术转型的理解。

  • 标签: 学术转型 寻求富强 西方经济学
  • 简介:从"国文"这一角度观察传统的"文章",在近代出现的变化,可以看到两个重要的动向。传统的文章写作,更多带有"个人写作"的意味,古文观念、趣味、"义法"的传承,是通过读书人自己的意会揣摩。在近代中国,这个传统被打破,"文章之学"转而成为有固定学程,与其他科目相配合,在学堂里集体讲授的"国文课"。另一方面,传统的古文,注重的是神韵气味、声调节奏等审美趣味。自晚清以来,以表达知识为基本指归的"近世文"大量涌现,"灌输国民常识",也和教授"文章义法"一同成为近代"国文"的两个基本宗旨。本文从选文编目、文体分类、作文教授等方面,考察了国语教学兴起以前民国初、高等小学教科书中体现的国文观念,认为其中关键的构造在于"普通文"这一概念。民初的"国文",试图通过这个概念,将"国民常识"和"文章义法"、近世文和古文辞统一起来。这种构造方式,恰恰是民初"国文"诸多问题的内在根源。

  • 标签: 国文教育 文章选本 教科书
  • 简介:清代末期,大量西方传教士进入西南彝族地区传教,这些传教士多是受西方殖民主义者派遣,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服务,但也有部分传教士在传教的过程中,深入彝族群众内部,与彝族人民共同生活,学习彝族语言文字,了解彝族风俗习惯,研究彝族历史文化,在彝族地区创立学校、兴办教育,客观上对彝族社会发展有一定积极意义。

  • 标签: 传教士 彝族地区 维亚尔 伯格理
  • 简介:“之”字作为文言语体的重要标志,在语言发展的过渡阶段呈现出新的使用特点。在《教育杂志》标题中“之”字的基本功能为连接定语和中心语,以及介入主谓结构将其变为体词性成分。此外,“之”字还具有强调作用。随着汉语的发展,“之”字的使用范围扩大,并逐渐向现代汉语“的”的用法靠近。随着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以及标题的简洁性要求越来越高,“之”字使用范围的缩小是可以预见的。

  • 标签: 《教育杂志》 标题“之” 性质 功能 “的”.
  • 简介:采用原始文献分析法,通过对《香港船头货价纸》的内容进行分析,试图探寻并理清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的特点及其创刊的社会背景。《香港船头货价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报纸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其内容以船期、货价、行情和广告等商业信息为主。晚清时期的香港社会结构复杂。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在香港出现并非偶然。

  • 标签: 晚清香港社会 《香港船头货价纸》 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
  • 简介:晚清时期,黄运沿岸地区逐渐出现了祀蛇风俗,将黄、运险工中出现的各色水蛇视为河神“大王”的化身,加以隆重祭祀,以求襄助河工、保障漕运。这种风俗的出现和盛行与水患的危害、治河的需要密切相关,人们将各色水蛇视为精神寄托和心灵缓冲,以此缓解面临河患、险工时的焦虑和恐惧。祀蛇风俗是当时人们认识能力和水平的反映。我们在批判其落后性的同时,亦不能忽视其积极意义。

  • 标签: 晚清 黄运沿岸 祀蛇风俗 河神信仰
  • 简介:晚清十年(1900-1911),中国内陆城市涌现出数量较大、覆盖广泛的民间媒体。从新闻内容上看,"地方新闻的激增"成为普遍趋势——媒体的视角从"国政朝纲"开始扩展到地方社会的日常领域,"公共事务"成为其主要关注对象。这一现象背后有深层的原因——清末地方社会的巨大变迁("公领域"的扩大)是主要因素。

  • 标签: 晚清 民间化 公共事务 公共性 清末新政 近代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