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比起五四翻译,人们对晚清翻译评价并不高。其主要原因是,晚清翻译家无论是选材还是翻译策略都不尽人意,不懂外文的林纾如此,懂外文的严复也如此。本文通过个别译家的翻译来探讨隐藏于字面间的意识形态、权力和政治因素,并以此重新评价晚清小说翻译。

  • 标签: 晚清 小说翻译 评价
  • 简介:袁世凯作为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及进行的教育活动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改革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推行实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后又掀起复古主义教育逆流,向封建传统教育让步、妥协。他以不同方式作用于清末民初的教育,已成为教育转型或波折变动中不可忘却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袁世凯 清末民初 新式学堂 教育改革 复古主义教育逆流
  • 简介:清末民初,新式教育凭借国家的力量进入乡村,给乡村教育的发展造成诸多冲突和矛盾,如新式学校与私塾、乡村生活、乡村社会结构之间的冲突。通过分析造成这些冲突的种种原因,总结乡村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给当前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思考的空间。

  • 标签: 乡村教育 教育冲突 启示
  • 简介:自鸦片战争之后,众多西方传教士和旅行家涌入杭州。他们对杭州的大运河、钱塘江潮、寺庙、城门、桥梁、街巷等显示出浓厚的兴趣,并留下了大量的著述来记录他们在杭州的旅行和对杭州的研究。本文集中讨论来华西方人笔下杭州的运河和翻坝、运河的民居、街巷和钱塘江潮。从西方视野来了解晚清时期的杭州景象,为我们回眸历史,研究杭州古城的风貌,追寻杭州历史名城在历史文化发展中的脉络,提供了新的视角。

  • 标签: 晚清 西方 杭州 大运河 翻坝 街巷
  • 简介:晚清小说对"戏拟"叙事手法的充分运用,表达出中国小说的传统叙事向现代叙事的转变,其中蕴含着小说在价值观念、美学特质等多方面对传统的消解,对时代话语的文学表达,也是晚清小说家力图突破传统叙事模式的束缚、尝试新的叙事方式的一种努力。

  • 标签: 晚清小说 戏拟 叙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清末新政时期,中国政府在国内推进农业变革的同时,也顺应农业国际化的趋势,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前身——万国农业会的创建及其后续活动。万国农业会旨在研究世界范围内的农业发展,并促进各国间农业信息的交流。但是,清政府参与此会的本意主要为联络邦交,并借此以地区性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然而在客观上,晚清参与该会活动的确活跃了中国的国际交往,而且其参与行为也融会到当时农业现代化的潮流之中,并对中国引进西方农业知识、促进农务发展均产生了积极影响。不过,此一时期中国与万国农业会事务往来还停留在政府与之合作的初级阶段,这为以后双方关系的发展留下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 标签: 晚清 万国农业会 参与 国际事务 农业现代化
  • 简介:书院改制因其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近十年来受到专家学者的日渐重视。"知古"可以"鉴今",研究其中的得与失、是与非,旨在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鉴于此,编辑部本期特以专题形式集中刊发"近十年书院改制研究述评"、"书院改制对中国高等教育近现代化的影响"、"晚清书院向近代学术转型的内外条件"、"清末四川省会书院改制前后的两难及其变通"四篇文章,以飨读者。

  • 标签: 内外条件 书院 学校转型 近代 晚清 中国高等教育
  • 简介:晚清社会,随着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民族商人群体的社会地位不断上升,其自身的近代权利意识逐步形成并迅速高涨。晚清政府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开始提倡发展工商,并实行了“恤商惠工”的政策,工商阶层也实际上取得了和其他社会阶层平等的法律地位。在晚清工商立法运动期间,自身权利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障,成为民族工商群体的强烈诉求。晚清政府制定和颁布的各项工商法规,客观上改善了传统民族商人权利救济所处的窘境,具有历史进步性。但这种改善,由于受到统治者阶级立场和具体历史条件的束缚,又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 标签: 晚清 工商立法 华商 权利救济
  • 简介:端木[土采]于清嘉床二十一年(1816年),诞生在古城南京。祖父名廷桢,字蔚亭,乾隆十八年拔贡,父名煜,学星垣,号敬端,乾隆五十五年进士,官户部主事。道光四年(1824年),年方九岁,父亲去世,原本比较清寒的家境,也就日趋败落,

  • 标签: 考释 宋词 学者 晚清 乾隆 家境
  • 简介:《歇浦潮》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就是以反讽的手法塑造了个性鲜明生动的人物群像。文章认为小说在传统的土壤中吸取了不少养料,有着相当成熟的艺术特质和寓教成分。《歇浦潮》为后世留下的是一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黑暗、道德沦丧、商场尔虞我诈、士绅追名逐利、各色人物利欲熏心、寡廉鲜耻的时代画卷。

  • 标签: 歇浦潮 上海 人物群像
  • 简介:清末民初,大大小小的印刷所、书局林立,但大多没多久就成为了过眼云烟。唯独像商务、中华这样少数几家发展壮大起来,这说明它们的经营策略及管理方式等有其独到之处。

  • 标签: 商务印书馆 经营策略 文化建设
  • 简介: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发端于晚清时期,其路径有二,即"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前者主要表现为学术界在救亡图强理念下以经术饰政术导致经学学术规范的解体,对西学的倡导,以及对进化论的引入和宣传导致传统意义的学术发生转型;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官方在"时局"与"国势"激荡下的"言变",及对西学的倡导。这两种路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 标签: 晚清 学术 官方 民间
  • 简介:西方经济学在清末民初的历史演进是为近代学术转型之重要一环。近代以降,寻觅富强之道以实现民族国家救亡图存的重任急如星火,使经济学学科的重要性为学人所共识,并在国内得到传播。然同样基于“救时”心态的影响,经济学知识传播与学科制度建构并非西学之简单“移植”,亦非学科自身发展的逻辑要求,而是受制于“寻求富强”的时代主题及由此形成的学科社会认同。考察经济学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中之制约因素及演进特点,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近代学术转型的理解。

  • 标签: 学术转型 寻求富强 西方经济学
  • 简介:从"国文"这一角度观察传统的"文章",在近代出现的变化,可以看到两个重要的动向。传统的文章写作,更多带有"个人写作"的意味,古文观念、趣味、"义法"的传承,是通过读书人自己的意会揣摩。在近代中国,这个传统被打破,"文章之学"转而成为有固定学程,与其他科目相配合,在学堂里集体讲授的"国文课"。另一方面,传统的古文,注重的是神韵气味、声调节奏等审美趣味。自晚清以来,以表达知识为基本指归的"近世文"大量涌现,"灌输国民常识",也和教授"文章义法"一同成为近代"国文"的两个基本宗旨。本文从选文编目、文体分类、作文教授等方面,考察了国语教学兴起以前民国初、高等小学教科书中体现的国文观念,认为其中关键的构造在于"普通文"这一概念。民初的"国文",试图通过这个概念,将"国民常识"和"文章义法"、近世文和古文辞统一起来。这种构造方式,恰恰是民初"国文"诸多问题的内在根源。

  • 标签: 国文教育 文章选本 教科书
  • 简介:采用原始文献分析法,通过对《香港船头货价纸》的内容进行分析,试图探寻并理清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的特点及其创刊的社会背景。《香港船头货价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报纸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其内容以船期、货价、行情和广告等商业信息为主。晚清时期的香港社会结构复杂。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在香港出现并非偶然。

  • 标签: 晚清香港社会 《香港船头货价纸》 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
  • 简介:外文文献是研究近代温州社会稀缺而又重要的来源。苏路熙作为英国著名汉学家苏慧廉的妻子,她在《中国之行》中以极其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晚清温州社会全景图。这幅全景图涵盖温州城景、重大历史事件、来温重要人物和温州风土人情等诸多方面,是研究温州近代史和晚清温州社会最为重要的外文文献,应该受到温州地方史和民俗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 标签: 苏路熙 《中国之行》 晚清温州社会
  • 简介:现代化的“内核”是指对现代化动力的认识、道路模式的选择,现代化的“基点”则是动态的过程,包括态度、信念、动力、变迁等方面,中国早期的现代化是在内外环境发生剧烈变动的背景下进行的,地处云南西部边陲的腾冲成为近代云南边疆地区现代化的缩影。亦侨亦商的腾冲侨商,通过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统一;倡导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尝试工业化;培育人的现代化,为现代化创造内在动力,同时,保持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为现代化创造外在动力,为云南边疆地区的现代化作出了开启之功。

  • 标签: 晚清民国 腾冲 侨商 现代化
  • 简介: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中国对西方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在此之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及沿江内陆地区都出现了外国人的身影,传教士作为来华外国人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中国教育近代化也有着巨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

  • 标签: 教育近代化 中国 教会学校 晚清 东南沿海地区 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