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股骨坏死的螺旋CT表现。方法我院2012年6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64例股骨坏死患者采用螺旋CT机进行检查,分析患者的CT征象特征,探讨早期股骨坏死检查中螺旋CT的应用价值。结果64例股骨坏死患者螺旋CT检出坏死股骨75个,单侧发病42例,双侧发病22例。I期股骨24个,星芒状结构变形,骨硬化或骨质疏松;II期股骨22个,囊状透亮区及骨硬化;III期股骨29个,骨碎裂、骨硬化、关节面塌陷。结论螺旋CT具有高分辨力,能够清晰显示早期股骨坏死范围,同时根据CT表现及征象可准确进行分期,有助于为疾病诊治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股骨头坏死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对成人股骨坏死患者实施诊断过程中X线与CT临床特征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经手术病例证实为成人股骨坏死患者45例的X线和CT诊断影像学资料。结果本次实验研究中共有患者45例,X线检查I期患者有1例,II期患者有3例,III期患者有16例,IV期患者有25例;CT检查I期患者有6例,II期患者有8例,III期患者有10例,IV期患者有21例;两种检查患者I、II、III期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T较X线效果更明显。结论在对成人股骨坏死患者实施检查和诊断的过程中,CT与X线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相对来说CT诊断早期股骨坏死的效果更为理想,为早期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 标签: 成人股骨头坏死 X线诊断 CT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MRI进行股骨坏死放射诊断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到202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股骨坏死患者进行CT与MRI同步扫描,对比分析数据。结果:多个股骨坏死分期的髋关节病变节点进行检测,MRI检出率要远远高过CT扫描。结论:临床上建议通过MRI来对股骨坏死患者进行放射检查,更容易准确判断病情落实治疗措施

  • 标签: CT  MRI  股骨头坏死  放射诊断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比较CT、MRI对股骨坏死临床诊断效果和应用情况。方法:随机抽选患者88例,就诊科室骨科,就诊时间2019年01月~2022年01月,均确诊为股骨坏死。分别对患者CT检查和MRI检查,比较、统计和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诊断结果。结果:以病理诊断为标准,在总检出准确率方面,MRI(100.0%)高于CT检查(90.91%),P<0.05。MRI影像显示双侧坏死60例,单侧坏死28例;楔形32例,环状6例,带状4例,新月形38例,不规则形状8例。结论:股骨坏死采用MRI检查诊断,其临床确诊率比CT检查高,且能够明确反映出具体的病变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CT检查 MRI检查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股骨坏死采取CT检查或MRI检查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抽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股骨坏死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螺旋CT检查以及MRI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阳性诊断率、分期情况以及各分其阳性征象检出率。结果:经病理或随访证实36例患者共计有56髋确诊为股骨坏死,相比较而言MRI检查的检出率更高,(P<0.05);MRI对Ⅰ期股骨坏死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螺旋CT检查,(P<0.05),两种检查方式在Ⅱ期、Ⅲ期股骨坏死的检出率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螺旋CT检查显示骨小梁结构模糊/斑片状高密度影、单一囊变的分别有34髋(68.00%)和40髋(80.00%);MRI检查显示骨小梁结构模糊、线样征、骨髓水肿、单一囊变的分别有6髋(10.71%)、37髋(66.07%)、41髋(73.21%)、39髋(69.64%)。结论:螺旋CT以及MRI均可有较检出股骨坏死,相比较而言,MRI检查在早期股骨坏死诊断方面更具优势。

  • 标签: CT MRI 股骨头坏死 检出率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MRI、CT股骨坏死放射线诊断的效果并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股骨坏死患者60例,使用随机表数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CT进行检查,观察组使用MRI和CT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漏诊率和误诊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误诊率和漏诊率比对照组低,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CT联合MRI诊断股骨坏死能提升准确率,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诊断股骨坏死时利用CT以及MRI检查的具体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4月期间入院治疗的60例股骨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随机分配的原则下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CT检查,观察组实施CT联合MRI检查,对比两组病人具体的检查结果。结果:数据显示观察人员的检查效果高于对照组,误诊率较小(P

  • 标签: CT MRI 股骨头坏死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 目的 比较分析CT、MRI放射诊断股骨坏死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56例股骨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行CT和MRI放射诊断,对比股骨坏死检出率和分期情况。结果 MRI诊断股骨坏死检出率高于CT(p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CT MRI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CT、MRI进行股骨坏死放射诊断的效果对比。方法 将2022年1月~2024年1月在医院收治的且确诊为股骨坏死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方式分为CT组,采用CT影像学检查,MRI组采用MRI影像学检查。对比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 Ⅲ期和Ⅳ期患者检出率相比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但是对于整体检出率、Ⅰ期和Ⅱ期患者检出率MRI组显著高于CT组(p<0.05)。结论 临床上对于股骨坏死的放射诊断中,相比于CT,MRI影像学检查检出率更高,应用效果更好。

  • 标签: CT MRI 股骨头坏死 放射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MR影像技术诊断股骨坏死价值。方法:选择医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60例股骨坏死患者,分别实施CT、MR影像技术诊断,观察两种诊断结果以及阳性征象检出情况。结果:MR诊断疾病检出率比CT诊断高,P<0.05;MR诊断骨髓水肿、囊变、双线征阳性征象检出数据比CT诊断高,P<0.05。结论:股骨坏死患者在疾病诊断过程中使用MR影像技术,具有较高疾病检出率,且阳性征象检出较高,建议临床推广。

  • 标签: MR影像 股骨头坏死 疾病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股骨缺血性坏死患者接受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临床效果和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2007年8月至2011年3月我院对38例股骨缺血坏死患者入院治疗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患者术前接受了MRI诊断,对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共有52例股骨病变患者的MRI信号异常,有14例患者的股骨破坏变形,有4例股骨颈受影响,23例股骨关节间隙辨别,有21例患者股骨髋关节有积液,有例患者髋关节半脱位,有22例患者股骨有骨髓水肿。结论股骨缺血性患者患者早期病变可以通过磁共振诊断发现,该诊断方式的准确度高,扫描范围广,对早期治疗和预后改善有非常大的帮助,临床中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磁共振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诊断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和X线诊断老年股骨坏死临床价值对比。方法行回溯观察法分析明确诊断股骨坏死老年病患73例,均实施CT和X线检测,分析两种检测方式影像学表现特征,评估诊断准确性。结果CT检测股骨坏死诊断检出星状征异常、增生、硬化、塌陷变形等征象特征明显较X线方式更高(P<0.05);CT检测股骨坏死检出率〔91.78%(67/73)〕明显高于X线〔80.82%(59/73);P<0.05〕。结论CT和X线诊断老年股骨坏死Ⅲ~Ⅳ期均有良好检出效果,X线诊断Ⅱ期以下股骨坏死检出率较低易发生漏诊;而CT技术能结合多层面扫描与“星芒状”征象准确检测,对股骨坏死诊断准确性较高。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CT X 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股骨坏死采用MRI与X线及CT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本院2013年2月—2017年6月收治的64例股骨坏死患者,都接受MRI与X线及CT检查3种检查。并对3种检测手段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CT检出率87.01%,高于X线的72.73%,而MRI的检出率为97.40%,高于X线及CT检查的结果(P<0.05);不同检查方式在0期、1期、2期检出率的对比(P<0.05);不同检查方式在3期、4期、5期检出率的对比(P>0.05)。结论与X线相比,CT检查股骨坏死诊断率较高。

  • 标签: MRI X线 CT 股骨头坏死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研究主要探讨股骨坏死应用CT、MRI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7月-2021年7月时段内接收共38例股骨坏死患者展开研究,并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研究组),对照组行CT检查,研究组行MRI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股骨坏死诊断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CT MRI 诊断准确率
  • 作者: 蒋传勇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6-16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6期
  • 机构:绵阳市人民医院蒋传勇股骨头坏死是临床慢性骨科疾病,是骨头血液循环受阻,引发头部骨质严重缺血,所以股骨头坏死又称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病情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所以有效的预防措施的十分关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应增强预防措施,防止此类疾病带来的危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