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治疗下肢动脉时采用血管外科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到2021年8月期间因下肢动脉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共有68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将患者进行随机编号并按1:1的比例分成2组,对照组在治疗中采用常规抗凝治疗,研究组在治疗中采用血管外科介入治疗,重点对比总体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患者治疗前后大小腿围差的改善情况。结果:与常规抗凝治疗的对照组相比,血管外科介入治疗的研究组总体有效率较高,P<0.05;研究组大小腿围差均较小;研究组血栓清除率较高,P<0.05。结论:对下肢动脉患者的治疗中施以血管外科介入治疗具有确切的效果,可改善其临床症状,有效清除血栓,建议推广应用。

  • 标签: 下肢动脉血栓 血管外科介入治疗 腿围 清除率
  • 简介:摘要目的浅谈急性动脉栓塞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45例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经过我院对患者的细心护理,42例患者完全恢复健康,2例患者病情正在好转,1例患者进行转院治疗。结论正确的护理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尽快痊愈出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急性动脉栓塞 患者 护理
  • 简介:摘要Fogarty导管取栓术是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有效方法,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取栓,可减少肢体坏死的风险。同时要注重对全身疾病的积极有效治疗,才能达到保存肢体,避免生命危险的目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我院于2007年至2010年间共收治急性下肢动脉栓塞17例。主要病因是心源性栓子脱落,风湿性心脏病3例、瓣膜置换术后2例、房颤4例及冠心病3例。11例行动脉取栓术,术后恢复良好。本文就病因、诊断、各种辅助诊断方法、各种治疗方式优缺点进行比较。

  • 标签:
  • 简介:1临床资料选自我院2000~2003年收治的确诊为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AME)的老年患者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61~84(76.8)岁,≥70岁6例,发病至就诊时间1~13d,平均4d,7例起病早期均表现为腹痛,病程中5例伴随腹胀、恶心、呕吐,2例病程后期出现血便,7例均有腹部压痛,3例出现反跳痛,4例出现肠鸣音减弱,伴冠心病6例,其中并发心房颤动2例,伴陈旧性脑梗死2例.实验室检查:7例均有外周血象改变:6例血白细胞(12.0~25.6)×109/L,白细胞1例正常,中性粒细胞>0.85;血、尿淀粉酶轻度升高4例,心肌酶升高2例,转氨酶升高2例.7例腹部立位X线片,其中4例提示肠腔少许积气,3例有细小气液平面,B超检查示腹腔混合回声团块1例.急诊选择性血管造影确诊4例,腹部CT确诊1例,手术确诊及尸检后确诊各1例.其中就诊1d确诊4例,超过1周1例.本组2例初诊为"不全性肠梗阻",1例初诊为"急性胰腺炎",1例初诊为"消化性溃疡".7例中治愈好转4例,死亡3例.其中4例手术治疗中3例治愈,3例内科保守治疗中1例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好转.4例手术患者及1例尸检患者病理检查均有不同范围、程度不等的小肠及结肠系膜动脉栓塞血栓形成,其中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栓塞5例,分支栓塞2例.死亡3例中1例手术治疗过迟,术中见小肠、结肠广泛坏死,术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另2例因高龄,无法耐受手术治疗,经扩血管等内科治疗无效死亡.

  • 标签: 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 老年人 心房颤动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治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17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作为对象,设为对照组,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的要点。再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17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作为对象,设为观察组,应用诊治要点进行诊治,对比两组患者的存活率,观察组诊断正确率。结果通过回顾性分析,了解到器质性心脏病、剧烈急性腹痛、强烈的胃肠排空症状可作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依据,治疗以手术为主。此外,对照组患者存活率为17.65%(3/17);观察组患者存活率为52.94%(9/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诊断正确率100%。结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治应着眼于患者的基本特征,及时给予手术治疗,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作为基本原则,后续工作中应加以重视。

  • 标签: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急性腹痛 胃肠排空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研究肺栓塞症状采取 CT 肺动脉造影、 MR诊断的效用。 方法 我院于 2017 年 8月至 2019年 4月收治 46例肺栓塞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肺栓塞症状采取MR、 CT 诊断情况与 MR 诊断肺栓塞阴性与阳性患者参数指标。结果 46例患者中,最终诊断结果为 24例肺栓塞, 25例完全栓塞, 21例部分栓塞,比较 CT 诊断情况,肺栓塞经 MR后,特异度与敏感性更高,数据之间比较 ,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 P < 0.05);阴性肺栓塞患者 肺动脉干血流平均速度( 17.58±4.26 ) cm/s,肺动脉干血流峰值( 67.28±6.78 ) cm/s,肺实质信号强化变化率( 7.26±2.34 ) %,各项参数指标均高于阳性肺栓塞患者, 峰值时间( 7.26±2.34 ) s低于阳性肺栓塞患者 ,数据之间比较,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比较 CT 诊断情况,给予肺栓塞患者 MR 诊断,具有更加显著的诊断效果,能够在急诊中作为可疑肺栓塞诊断技术。

  • 标签: 肺栓塞症状 MR 诊断 CT肺动脉造影 作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肺栓塞症状采取CT肺动脉造影、MR诊断的效用。方法我院于2017年8月至2019年4月收治46例肺栓塞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肺栓塞症状采取MR、CT诊断情况与MR诊断肺栓塞阴性与阳性患者参数指标。结果46例患者中,最终诊断结果为24例肺栓塞,25例完全栓塞,21例部分栓塞,比较CT诊断情况,肺栓塞经MR后,特异度与敏感性更高,数据之间比较,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肺栓塞患者肺动脉干血流平均速度(17.58±4.26)cm/s,肺动脉干血流峰值(67.28±6.78)cm/s,肺实质信号强化变化率(7.26±2.34)%,各项参数指标均高于阳性肺栓塞患者,峰值时间(7.26±2.34)s低于阳性肺栓塞患者,数据之间比较,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较CT诊断情况,给予肺栓塞患者MR诊断,具有更加显著的诊断效果,能够在急诊中作为可疑肺栓塞诊断技术。

  • 标签: 肺栓塞症状 MR诊断 CT肺动脉造影 作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43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使用GE的64排CT进行平扫和造影增强扫描。结果43例患者CT学影响检查显示为肺动脉主干发生扩张,肺动脉不规则充盈缺损、完全堵塞、附壁充盈缺损等;肺叶部和肺部发生缺血性改变。患者病变共累及肺动脉305支,其中左右主肺动脉34支,肺叶动脉69支,肺段动脉98支,肺亚段动脉104支。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对肺动脉栓塞患者的诊断较为快速、有效、无创伤,特别是亚段肺动脉栓塞可以代替肺动脉造影。同时可以清晰的显示肺动脉内的栓子,对可疑及伴随的栓塞病也可以确定,已经成为当前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肺动脉栓塞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75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为这75例肺动脉栓塞患者实行多层螺旋CT扫描,对CT扫描结果进行影像学分析,观察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判断患者的病症类型,统计出多层螺旋CT扫描的诊断准确率。结果与病理检验结果相比,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的诊断准确率为96%,能够清楚的将病症类型特征呈现出来。结论对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利用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诊断准确率,能够让医生通过图像特征更好的判断患者的病症类型,减少漏诊或者是误诊的情况,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 标签: 多层螺旋CT扫描 肺动脉栓塞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经CTA明确诊断的肺动脉栓塞(PE)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3例肺栓塞的患者,共累及动脉97支;其中累及肺动脉主干3支,左右分支8支,叶动脉29支,段动脉45支,累及亚段及以下肺动脉12支。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楚显示肺动脉栓塞程度、栓子的大小及分布,对于亚段及以下分支亦可部分显示,可完全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 标签: 肺动脉栓塞 血管造影 64排螺旋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间于我院影像中心检查的肺动脉栓塞患者31例。采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行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通过工作站对数据进行重建、分析,重点观察肺动脉栓塞的部位、数量、栓子的大小、各级肺动脉的显示及肺野、胸膜及心脏的改变。结果所有患者的肺动脉主干、双侧肺动脉干、肺叶、肺段动脉的均显示,其显示率为100%。多发栓塞19例,单发栓塞12例,均表现为肺动脉内低密度的充盈缺损,其中5例患者存在肺动脉高压,5例患者发现一次或双侧胸腔积液,3例患者并发肺梗死,2例患者显示westemark征。结论16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作为其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螺旋CT 肺动脉栓塞 栓子
  • 简介:摘 要 目的:分析、探讨心血管超声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86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的超声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结果:结果显示共55例出现心脏形态改变与肺动脉收缩压明显升高,其中肺动脉明显栓塞者32例。另外共有23例患者发现合并下肢深静脉栓塞,占比28.7%。三尖瓣反流程度轻中度者70例;重度者16例。中轻度与重度患者反流速度,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收缩压,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像学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诊断的64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行64层螺旋CT征象。结果48例患者中,右肺动脉干单发栓子2例,肺动脉干、叶、段多发栓子18例,肺动脉干、叶、段、亚段多发栓子5例,叶、段肺动脉多发栓子20例,叶、段、亚段肺动脉多发栓子2例,仅肺段动脉多发栓子1例。CT表现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都比较明显特异。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检查具有快速、无创、安全、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肺动脉栓塞影像学64层螺旋CT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在诊断地震伤员肺动脉栓塞(PE)中的价值。方法对23名地震伤员行胸部多层螺旋CT平扫,分析其放射学征象,并在不结合和结合其他临床资料的情况下对有无PE进行前瞻性预测,评价两种情况下诊断PE的灵敏度;对可疑PE的患者加行肺动脉CT造影扫描,明确有无PE。结果23名地震伤员中,有4名(17%)最后诊断为PE。胸部平扫的征象中,垂直于胸膜面的条带状影见于3例PE患者(75%)及3例无PE的患者(15%)(P值=0.04),紧贴胸膜的肺野外带实变见于3例PE患者(75%)及4例无PE的患者(21%)(P值=0.067),胸腔积液见于3例PE患者(75%)及3例无PE的患者(15%)(P值=0.04),而同时出现上述征象见于3例PE的患者(75%)及1例无PE的患者(5%)(P值=0.009)。在未结合其他临床资料的情况下,CT平扫诊断肺动脉栓塞的灵敏度仅为25%,反之可达75%;肺动脉CT造影显示4例患者共17支肺动脉发生栓塞,除1支为肺叶动脉外,其余16支均发生于肺段动脉,表现为完全性充盈缺损,部分性充盈缺损以及“轨道”征。结论地震创伤容易发生肺动脉栓塞,认识肺动脉栓塞的一些辅助征象并密切结合其他临床资料有助于诊断PE,对可疑病例应及时行肺动脉cT造影明确诊断。

  • 标签: 肺栓塞 螺旋CT 地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肺栓塞中的诊断价值,提高肺栓塞诊断的正确率,降低错误率和漏诊率。方法选择64层螺旋CT对肺栓塞患者进行扫描,开始常规扫描然后进行增强扫描,扫描区域从患者肺尖至膈水平。结果18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中,12例为两肺动脉及其分支栓塞,2例为右肺动脉主干及其部分分支栓塞,4例为左上肺动脉及下肺动脉栓塞。结论64层螺旋CT在肺栓塞诊断中除了可以确定肺动脉是否具有栓子并且可以诊断出栓子的具体位置和栓塞的范围,为临床提供明确的诊断。

  • 标签: 肺动脉栓塞64层螺旋CT 肺动脉造影 血管造影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临床初步诊断肺栓塞的患者行胸部CTPA扫描,对肺动脉扫描的原始数据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T)及多方位重建(MPR)技术三维重建。结果CTPA不但能够清晰显示肺动脉主干、叶、段及段级以下分支,并且能够显示其管腔内栓子。结合MIP、VRT、MPR三维重建技术更能明确定位及明确诊断肺栓塞。结论64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快速、方便、无创且敏感性高,可作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MSCT 肺动脉栓塞 血管造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疑诊为肺栓塞的26例患者行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及后重建技术,观察患者肺动脉的影像学表现。结果26例患者共发现栓子163个,受累肺动脉58支,其中肺动脉主干2支,左/右肺动脉14支,叶动脉21支,肺段动脉13支,肺亚段动脉8支。直接征象中心型30支(51.72%),偏心型14支(24.14%),附壁型5支(8.62%),闭塞型9支(15.52%)。间接征象血管纹理稀疏,“马赛克征”3例;肺实变,楔形或条状实变影5例;肺动脉高压5例;胸腔积液7例;心包积液2例。结论16层螺旋CT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一种快速、安全、无创的检查方法,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螺旋CT 肺动脉栓塞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