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5 个结果
  • 简介:受益人所转让的信托受益是信托中的财产性权利.广义的非财产性的权利并不能通过受益人的转让行为转让。包括信托财产损失赔偿请求在内的非财产性权利是受益人的法定权利,受让人基于受让而取得受益人之身份就可以行使保障信托的各项非财产性权利。已经出让信托受益的原受益人也是受益人,允许其依据《信托法》第22条行使损失赔偿请求并将损失赔偿归入信托财产,符合监督受托人尽职管理和保障信托顺利实施之目的宗旨。信托受益的出让人和受让人都可以行使损失赔偿请求.二者意见分歧时应由法院裁定何者更符合信托目的。受益人行使损失赔偿请求不需要以行使撤销申请等其他权利为前提.但损失赔偿请求和请求恢复信托财产原状不可能同时并行。受益人主张损失赔偿可以有一些计算标准,原则上应包括信托财产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国外在判例中确定了一系列计算标准的规则,我国还有待在司法判例中总结提炼我国的损失赔偿计算标准规则。

  • 标签: 信托受益人 信托受益权转让 信托财产损失赔偿请求权 行权规则
  • 简介:我国面临着农村土地改革陷阱问题。二元法律秩序下,法律词语被政治、经济词语绑架,农民的法律权利被虚化,造成了我国农村土地改革陷阱。我国农村土地改革陷阱本质上是对农民平等权利的误解与再剥夺。要解决农村土地改革陷阱,平等自由的户籍制度是破解农村土地改革陷阱的基础,使农民公平分享在土地增值收益是破解农村土地改革陷阱的重要条件,赋予农民法律上的平等是破解农村土地改革陷阱的关键。

  • 标签: 农村土地改革陷阱 二元法律秩序 农民平等权利
  • 简介: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党在革命根据地的局部执政实践在党的执政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执政经验,对于今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切实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 执政经验 启示
  • 简介:土地革命时期,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反对国民党恐怖统治的内战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的局部执政实践,是党的历史上建立与建设政权的首次尝试,在党的执政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们党要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头,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这样,广大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支持和拥护我们党,党的各项事业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 局部执政 经验 启示
  • 简介: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法》践行的是以土地用途管制为核心的土地管理行使模式,这一模式具有正当性基础。现行《土地管理法》在修改时,方向上应继续坚持以土地用途管制为核心的土地管理行使模式;路径上应在继续坚持这一模式基础上,重点针对土地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开发许可以及土地征收权等权力存在的弊病进行相应的完善。在当下的社会转型期,企图对以土地用途管制为核心的土地管理行使模式进行颠覆式的推倒重来,不仅风险大、成本高,给现行法的体系效应带来较大的冲击,而且亦不具有实践可行性。

  • 标签: 土地规划权 土地用途管制权 土地征收权
  • 简介:随着网络的普及,青少年已成为使用网络的主力军,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也越发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从身体素质、认知发展、人际关系等方面,主要基于神经科学研究证据,具体阐释网络对于青少年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提出教育工作者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的具体建议。

  • 标签: 青少年 网络使用 身心健康 神经科学
  • 简介:沉默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对来自警察和法庭的讯问,有拒绝回答和保持沉默的权利。我国新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被告人没有证明自己有罪的举证责任,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犯罪嫌疑人仍有"如实回答"的义务,继续"坦白从宽"政策,鼓励犯罪嫌疑人坦白。因此,我们认为,我国实行的是有限度的默示沉默制度。

  • 标签: 沉默权 刑事诉讼法 自证其罪
  • 简介:晚近涉外离婚诉讼管辖制度之发展呈一种动态、综合、体系化进程。离婚实体政策自由化的变迁促使管辖体系由紧渐宽。离婚冲突规范与管辖规则交织纠缠,任一方的调整皆离不开另一方之配合。锁住"法院地法"的系属公式,以管辖规则调控案件与法院地联系的"独动"模式较"准据法"主义下的"联动"模式更优。国籍、住所、惯常居所三大离婚管辖依据在历史演进中变动共存,有限协议管辖的空间不彰。"非方便法院"、"先受理法院"原则等可对离婚管辖规则起协调润滑之效,但后者须以区际(区域)框架下法律制度文化之共通性为前提。离婚判决承认机制为预测和检验管辖规则有效性的最后阀门。我国现行涉外离婚诉讼管辖规则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无力回应司法实践之需,亟待反思与重构。

  • 标签: 离婚管辖权 离婚实体政策 离婚冲突规范 离婚管辖依据 离婚判决承认机制
  • 简介:在数位科技与行动通讯/云端运用的大趋势下,不只是一般商业活动面临新兴法律议题的挑战,就连博物馆在开始透过数位科技开展创新之际,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新技术与新服务的挑战,台北故宫博物院自然亦不例外。也因为如此,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始思索如何运用行动与云端科技推展博物馆的服务创新,亦宜一并考量在引入此等技术与服务创新之际,所可能面临的法律与智慧财产权问题。特别是在行动/云端的环境下,创新服务应如何推广、如何与使用者互动以提供个人化服务、以及如何面对可能的法律议题与智慧财产权挑战,避免相关数位内容与使用者资料的流失,均为博物馆运用行动/云端技术引进创新服务之际所应考量的关键问题。本文即针对此等与博物馆相关的法律与智慧财产权议题进行探讨,并对于博物馆作为数位科技服务平台与数位内容提供者所可能面临之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 标签: 博物馆 行动通讯 云端服务 智慧财产权 数位内容
  • 简介:虽然中国的《著作法》与德国《著作法》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但同时也具有一些"社会主义"的特点:在某些情况下,法人或者其他各类组织("单位")可以取得著作(中国《著作法》第16条第2款),即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也可以作为权利主体。而在德国,只有自然人才能被视为著作的权利人。另外,两国的法律在著作转让方面也存在区别。根据德国法,著作的转让通常是禁止的;而在中国的《著作法》中,禁止转让的仅限于著作中的人身。最后一点重要区别是,两国法律对著作保护期限的不同规定。在最近一次对著作法的修改活动中,两国都不约而同地对网络中的著作保护予以了高度重视。德国法律修改的重点包括:关于出版商的邻接的新规定(德国《著作法》第87f条第4款)和关于保护期届满的作品的新规定(德国《行使著作法》通过补充的第13d条和第13e条)。中国已经出台了修改草案的第三稿,修改内容包括:将工艺美术品作为一类单独的作品种类进行保护,简化作品在中国的登记手续,加强使用作品的机构的权利,并且和德国一样对作者不明以及保护期届满的作品予以规定。

  • 标签: 著作权法 法律修订 中德比较 孤儿作品 《视听表演北京条约》 互联网法规
  • 简介:自"二战"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第一轮发展的演变历程呈现出兴盛和衰退的波动性轨迹。其生存现状集中表现为:以《发展权利宣言》为中心的国际法律文件构成了发展的直接法律渊源,而国际发展法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国际软法。在立论依据方面,发展的实体内涵是公平发展,程序内涵是开放发展。同时,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不可或缺性理论、生成性理论和综合性理论等理论支撑。在驳论依据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和国际发展法提出了激进现实主义的批判或悲观保守主义的怀疑。在全球治理以及2015后发展进程的战略背景下,第二轮发展的复苏是可欲的,但复兴是未知的。

  • 标签: 发展权 生存现状 理论支撑 典型批判 全球治理
  • 简介:本文提出了一个我国担保法理论与实务中鲜有论及的一个全新概念:保证人不安救济。其内容系指在债务人存在着恶意逃避债务、非法转移资产、丧失商业信誉等令保证人不安之情形时,保证人理应享有的各种救济权利。我国现行的担保法律制度中上述权利缺失,已经构成担保法律制度顺畅运行的一大法律障碍。基于调研和对国外民商法制度的细致梳理,提出了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赋予担保人在一定条件下财产保全权、保证义务免除权和对恶意被担保人刑事自诉权的规则修订建议。

  • 标签: 担保 保证人不安救济权 预先追偿 免除保证 诉讼保全
  • 简介:1978年以后,我国为了迅速重建市场财产体系,只能依靠人为理性的快速建构,历史地选择了物/债权的二元区分财产权结构。总体来看,这一结构既有历史前见提供的路径依赖,又符合日常经验的常识认知,也能满足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需要以及现代交易的正当保护要求,因此具有历史、经验以及逻辑的自洽性,从整体结构上应予保存。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带来的复杂交往互动,这一典范式结构也从产生、变化阶段走向质疑阶段,受到了不绝的批评,基于其内在理论冲突、外生“中间权利”现象以及逻辑推演规则应用中的诸多矛盾,必须对现有物/债权的僵硬区分标准予以改造。为此,有必要在现代权利话语语境下,以“义务人的知晓”作为物逻辑链的新支撑,通过三个层次的默示外观反向推理方法重新建立物的判断标准。同时,可借以实现私人意思判断坐标的转换,以权利人本人的意思与权利相对人的意思相互制约、互动并行。

  • 标签: 物权 债权 对世性 义务人的知晓 默示外观
  • 简介:使用指导性案例的核心是确定是否为类似案件。中国法官在实践中判断待判案件与指导性案例是否相似的主要支点是案件争议点和关键事实。使用指导性案例要妥当进行类比推理。指导性案例的不同部分在案例裁判中具有不同作用,其指导性也具有多重形式,可普遍化是案例使用的基本要求。不能因指导性案例可能的偏差否定案例指导制度。为了实现公正与法治,需要变隐形使用为明示适用。

  • 标签: 指导性案例 类似案件 类比推理 指导性 指导性案例的使用
  • 简介:作为中国民法典编纂之重要参考的《德国民法典》(BGB),在其侵权编立法中长期盲目坚持老旧、过时的"实物中心化"立场,难以对著作形成全面有效的保护,甚至对其后德国著作单行法的制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中国民法典在编纂的过程中,理应避免《德国民法典》就"实物中心化"对中国立法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将知识产权作为关注的重点,并根据其性质加以特殊保护,或以"标注原则"、"法定赔偿精确化"、"诉讼成本开支保留"核心,为知识产权保护之特殊立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标签: 《德国民法典》侵权编 “实物中心论” 恢复原状 法定赔偿 诉讼费用
  • 简介:珊瑚虫QQ案,彩虹显IP案,360与腾讯间的3Q之诉,都将第三方插件侵权问题推入了人们的视野,第三方插件是否侵犯宿主软件著作亦引起学界的广泛讨论。然而,针对不同类型的第三方插件,软件修改权能否适用有着不同的结论。在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于2014年6月6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法(修订草案送审稿)》中,将软件修改纳入第13条第3款第8项“改编”中。如果《送审稿》得以通过,其中的“程序改编”的部分对于第三方插件侵权问题能否适用、如何适用,是本文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 标签: 软件修改权 第三方插件 改编权
  • 简介:新型城镇化与土地流转之间存在前者为后者带来良好的外部环境、后者为前者提供充分的资源保障的互动关系。二者的关系面临新型城镇化加剧土地流转中的农民权益受损、土地流转与新型城镇化的衔接不到位、土地流转为新型城镇化带来新压力等挑战。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土地流转协调发展必须在土地流转中贯彻新型城镇化理念,必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打好土地流转基础。

  • 标签: 新型城镇化 土地流转 协调发展 农民权益 农业现代化 承包经营权
  • 简介:我曾经很羡慕历史上那些优秀的人,希望自己能跟他们一样。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我逐渐发现不可能也没必要成为他们,我始终将是我自己。学别人,学得再好,也只是别人的影子;做自己,做得再累,却能有自己的欢喜。后来我仍然坚持自己的学习,学习一切优秀的东西,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有自己的因托与来由,

  • 标签: 散文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反对剥削的政治使命和破除城市建设阻力的经济考虑而做出的宪制安排。单纯从私法角度将其理解为国家所有权,不仅面临无法弥合的理论和逻辑张力,而且从根本上限制和剥夺国家针对城市土地的处分和管制权能。其规范意义应当从公私法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其公法意义在于,在承认国家的政治使命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立法来充实国家针对城市土地的多元角色,同时建立有效的违宪审查制度,防止相关立法偏离宪法目标;其私法意义则在于充实国家针对城市土地的所有者权能。

  • 标签: 城市土地 国家所有 宪法目标 规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