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被告人过错对被告人量刑有影响已是学界和实务界的共识。在我国,被害过错的研究基本上从刑法规范学角度进行,缺乏从被害角度进行的深入、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分析,也缺乏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被害过错判断标准和评价体系。这种标准和体系的缺失导致司法工作者在评价被害过错的有无和大小时标准不统一。本研究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力图提炼出被害过错的定性标准及定量因素,并建立起被害过错的评价标准。

  • 标签: 被告人量刑 被害人过错 过错被告人
  • 简介:在司法实践运作中,恢复性刑事司法所预期的多元社会效果将使其逐渐远离被害权益保障这一最初立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恢复性刑事司法制度有必要重新回归以被害参与为本位的报应主义刑罚目的.在此前提下,为了保障被害的权益,在恢复性刑事司法运作中,应将被害参与重新解读为其参与的主动性得到保障;被害与被告人享有同等诉讼权利;建立程序性制裁规范对侵犯被害权益的程序违法行为加以制裁.在具体参与实践中,亦应扩大被害参与的范围;在刑事和解中充分考虑被害立场;协调好刑事政策与被害恢复的关系,建立有效的国家补偿制度以保障被害参与的实现.

  • 标签: 恢复性刑事司法 被害人参与 复归报应主义 刑事和解
  • 简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施是刑事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应当在优化诉讼资源配置、保障被追诉人权利的同时,实现被害权益的平衡。加强被害的权利保护是其当事人地位的必然要求,有助于促进程序正义,也符合恢复性司法理念。改革进程加快,理论准备不足,对此应当保持高度警惕。强化被害程序建议权,规范其量刑意见,构建值班律师引导谅解制,建立被害国家补偿机制,探索被害社会援助机制,是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努力方向。

  • 标签: 认罪认罚从宽 被害人 程序参与 权利
  • 简介:犯罪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被害因素作为犯罪生成模式中的情景因素中的一个方面,对犯罪的生成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被害与犯罪生成的关系,培养被害预防意识,建立被害责任机制,有利于从被害角度进行犯罪预防,减少犯罪的发生,降低犯罪的危害程度。

  • 标签: 犯罪生成 被害人 作用 预防犯罪
  • 简介: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自诉救济制度",反映了立法者对刑事诉讼本质的理性反思和对被害私权利保护的彰显.但立法指导思想及立法技术上的缺陷,致使"自诉救济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着弊端.为加强对被害利益的有效保障和对侦查、起诉权的监督制约,在借鉴法国刑事诉讼法的被害民事原告人制度的基础上,完善我国侦查、起诉的构造,引入司法审查机制,赋予被害申请调查取证的权利并规定其必要的义务.

  • 标签: 被害人 起诉权 公诉权 侦查工作 起诉制度 刑事诉讼法
  • 简介:集资诈骗罪中被害并不是完全的无辜者,在集资者与被害的互动关系中,被害有时对损害结果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本身具有的投机心理降低了刑法的值得保护性。被害信条学作为研究行为人与被害交互关系的学说,通过对集资诈骗罪构成要件之一“认识错误”的限缩解释,以被害的视角完成对集资诈骗罪成立与否的评价,以此突显出被害的主体性地位,限制集资诈骗罪的扩张适用。

  • 标签: 被害人信条学 集资诈骗罪 互动模式 认识错误 限缩解释
  • 简介:本文仅就公诉案件中刑事被害的权利保障问题开展研究,在被害司法审查申请制度中,由被害申请法院对公安机关、检察院所作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决定进行审查

  • 标签: 保障制度完善 权利保障制度 被害人权利
  • 简介:近年来,岑溪市检察院紧紧围绕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充分发挥检察职能,积极开展国家司法救助工作,依法对遭受刑事犯罪侵害后无法通过诉讼获得有效赔偿且因此陷入困难的当事人或其近亲属开展司法救助,有效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 标签: 刑事被害人 司法救助 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矛盾 检察职能 救助工作
  • 简介:摘要在故意杀人案件中,人们往往只是将视角放在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身上,过分谴责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忽视了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是由多方因素组成的。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被害过错行为。在定罪量刑的时候如果不考虑被害的过错,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利于司法公正。

  • 标签: 被害人过错 量刑 故意杀人罪
  • 简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正在进行,理论和实务界都将焦点放在了控辩双方及程序运行上,忽略了被害之权益,而保障被害权益实则有其现实意义。保障被害权益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践存在理论冲突:量刑建议的不确定性使制度目的不能实现、赔偿与量刑关系容易失衡、被害上诉权无法得到保障。实践中可以通过赋予被害程序参与权、完善量刑建议制度和国家补偿制度、赋予被害独立上诉权等方式保护被害权益。

  • 标签: 认罪认罚 被害人 程序参与 量刑程序
  • 简介:一、基本案情犯罪嫌疑人李某等人因缺钱花.一起预谋用可口可乐液体泼洒到被害头上、脸上的方法实施抢劫。2009年11月末至12月初.李某等人采取晚上尾随被害进入住宅小区单元楼道,并将随身携带的可口可乐瓶内的可乐液体摇晃出泡沫,在被害走到楼道台阶转角处时上前抢被害的挎包,在与被害撕扯的同时将可乐液体泼洒到被害的头上和脸上,使被害对突然被喷洒到头面部的液体产生心理恐惧丧失反抗能力时,随即拖拽并将其挎包抢走。李某等人采取同样手段,共抢劫了多名被害钱物,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 标签: 被害人 液体 行为定性 财物 夺取 可口可乐
  • 简介:被害是刑事诉讼当事人之一,应当受到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同等的对待。人民检察院在公诉环节可以从正确对待被害刑事诉讼当事人地位、赋予诉讼代理人阅卷权和会见权、扩大和保障知情权、帮助实现民事权利等方面实现对被害权利的保护。

  • 标签: 公诉环节 被害人权利 保护
  • 简介:2012年11月13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检察院控申科干警来到小长安镇把5000元刑事救助金送到银联英手上,解决她生活上的难题。2012年3月份,已经79岁银联英老人在其儿子被他人伤害致死后.生活上无依无靠,仅靠亲戚援助度日。该院办案检察官在审查案件时发现了她的情况后,遂启动刑事被害救助工作,为被害亲属申请了司法救助金。

  • 标签: 刑事被害人 救助金 罗城县 亲属 温暖 救助工作
  • 简介:被害权利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刑事诉讼法赋予被害较为广泛的诉讼权利,但仍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在制度滞后情况下,实践可以先行探索。检察机关可在刑事和解、酌定不起诉、抗诉、量刑建议等程序中以及未成年被害案件中充分保护被害利益。今后,还应从完善立法及建立社会援助制度等诉讼外渠道谋求对被害权利的保护。

  • 标签: 检察机关 被害人权利 保护
  • 简介: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恢复性司法内涵,然后从我国被害的法定权利和权利的现状的分析中认识到被害权利保护的缺陷,从而说明恢复性司法在促进被害权利保护方面确实有现实的效用。但也要考虑到恢复性司法的可行性.不能盲目适用。

  • 标签: 恢复性司法 被害人权利缺失 基本模式 可行性
  • 简介:我国正在酝酿中的刑事被害国家补偿法应当对其程序机制作出具体、合理的规定。刑事被害国家补偿的主管机关适宜由各级人民法院内部设立的刑事被害国家补偿审议委员会来担任,并由审理相应刑事诉讼案件的第一审人民法院作为刑事被害国家补偿案件的管辖法院。符合国家补偿条件的刑事被害或者其遗属自造成被害重伤、死亡的刑事案件起诉到人民法院并被受理之日起有权申请国家补偿,时效期间宜规定为两年。人民法院刑事被害国家补偿审议委员会处理补偿案件,应当实行"书面审查为主,组织听证为辅"的原则,补偿或者不予补偿的决定一经作出,立即生效。此外,还应当具体设立申请人申诉制度、错误决定救济制度、提前补偿制度、国家追偿制度以及补偿金返还制度。

  • 标签: 刑事被害人 国家补偿 补偿程序
  • 简介:交通肇事罪中的被害过错是指在交通肇事犯罪案件中,因肇事行为人与被害的共同过错行为造成重大事故时,被害对损害结果的产生具有原因力的过失违章行为。它具有不同于其它类型案件被害过错的特点。其不影响罪的构成,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被害在事故中负主要责任以上的,被告人不承担刑事责任,实际上是夸大被害过错在定罪中的作用,并违背了犯罪构成理论。交通肇事罪中的被害过错影响量刑,并且对加害人刑事责任大小的影响是相对确定的,应将其作为交通肇事罪的从轻情节予以法定化。

  • 标签: 交通肇事罪 被害人过错 定罪量刑
  • 简介:<正>来信编辑同志:在公诉案件中,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没有提出抗诉,而被害或者被害的近亲属提出上诉。对于这种情况,人民法院是否按照上诉案件受理?在公诉案件中被害有无上诉权?请给予解答。甘肃省武都地区中级人民法院王存才复信王存才同志:在公诉案件中,被害或者被害的近亲属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没有权利提出上诉。如果他们提出上诉,人民法院也不能按照上诉案件受理。理由

  • 标签: 被害人 中级人民法院 公诉案件 提出上诉 上诉权 人民检察院
  • 简介:一、问题所在自杀是法益主体基于自己的自由意思而断绝自己生命的行为。通常认为,自杀不是犯罪行为。人的生命法益具有最高的价值,是其他一切法益得以存立的基础,因此,那些随意处分自己生命的行为,在伦理上,并不能够获得"正"的评价。但是,从充分尊重个人自由、尊重个人尊严的角度出发,法律又是不能禁止自杀行为的。同时,立足于生死学中"生死一体,生的哲学就是死的哲学,生的意义就是死的意义,生命的尊严也正是死亡的尊严"[1]的观念,在法律层面,对单纯的自杀,基于自由主义,尊重法益主

  • 标签: 理论视野 法益 故意杀人罪 自杀者 行为规范 间接正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