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介绍了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LC-Q-TOFMS)技术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了该方法在药物中的有关物质分析、非法添加化学成分的鉴定分析、代谢组学及中药学4个主要方面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 标签: 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 药物分析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联合甲硝唑片用于滴虫性阴道炎的疗效和成本-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年医院收治的264例滴虫性阴道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32例,试验组予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联合苯酰甲硝唑分散片顿服,对照组予苯酰甲硝唑分散片单药顿服。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48%和91.67%,显著有效率分别为84.85%和65.1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成本-效果比(C/E)分别为0.72和0.32;显著有效的分别0.83和0.45。总有效率和显著有效率的增量成本效果比(△C/△E)为6.00。结论联合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联合甲硝唑口服方案对于滴虫性阴道炎有显著的疗效,并且成本可控。

  • 标签: 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 苯酰甲硝唑分散片 滴虫性阴道炎 成本-效果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头孢哌酮/舒巴坦致药物热中的作用及药学监护点。方法对我院发生的的头孢哌酮/舒巴坦致药物热不良反应的典型病例和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考虑到该患者高热原因不能用感染、吸收热和下肢静脉血栓等原因解释,停用头孢哌酮/舒巴坦,5天后患者未再出现发热。结论临床药师参与药物热的治疗,有助于临床及时准确地判断患者病情,防止误诊、误治,提高抗菌药物的用药合理性,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

  • 标签: 头孢哌酮 / 舒巴坦 药物热 骨科 围术期感染
  • 简介:目的分析双能CT双期增强扫描联合虚拟平扫对肾脏透明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临床怀疑为肾脏透明细胞癌患者68例,分别行单纯CT双期增强扫描(对照组)和双能CT双期增强扫描联合虚拟平扫(研究组),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肾脏透明细胞癌的诊断符合率及患者接受单期X线辐射剂量与总辐射剂量间的差异。结果研究组诊断符合率为92.65%,对照组诊断符合率77.94%,且虚拟平扫的单期辐射剂量与总辐射剂量均比常规平扫低(P〈0.05)。结论双能CT双期增强扫描联合虚拟平扫可有效提高肾脏透明细胞癌的诊断符合率,降低辐射剂量。

  • 标签: 双能CT双期增强扫描 虚拟平扫 肾脏透明细胞癌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了解30年来该院收治的经细菌学确诊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临床与流行病学特点,为流脑防治工作积累经验。方法对1983—2012年1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发病时间不同分为两组(A组:1983—2002年,共80例,B组:2003—2012年,共74例),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近30年来流脑发病呈低水平散发状态,无大规模流行。A组以0~5岁人群为主,占48.75%,B组以16~20岁人群为主,占41.89%。发病季节均以冬春季为主,其中以3~5月份最多见,占68.18%。B组患者平均年龄(15.78岁)高于A组(9.87岁),暴发型流脑发生率(18.91%)比A组(7.50%)为高,出现瘀点瘀斑比例(63.51%))低于A组(88.75%),出现意识障碍比例(43.24%)高于A组(26.2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值平均值(85.62%)高于A组(78.64%),且均有统计学差异。患者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未出现耐药,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4.44%,对磺胺药由2003年之前的30.67%耐药到2003年之后100%耐药。结论流脑发病总体呈低水平散发状态,两组患者发病季节均以冬春季为主,B组患者临床症状较A组为重,发病年龄高峰上移。治疗上以青霉素、头孢曲松为首选。

  • 标签: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临床特征 流行病学特征 菌群
  • 简介: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法舒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法舒地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2周。评价以下指标:(1)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浆NO及ET-1水平;(2)依据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3)统计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4)统计分析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O及ET-1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NDS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中均未见出血、过敏等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良好。结论依达拉奉联合法舒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改善患者的脑血管内功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依达拉奉 法舒地尔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根据心电图的表现特点可将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流减慢,造成心肌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若心肌缺血时间超过1h,即可引发心肌梗死。该病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可出现心律失常、心脏破裂、休克等并发症,从而危及生命。

  • 标签: 心肌梗死患者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护理会诊 团队协作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了解医院严重用药错误(SME)的发生情况及成因,为制定防范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10至2013年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从中选出所有E~I级(E级:对患者造成暂时性伤害;F级:导致患者住院或延长住院时间;G级:对患者造成永久性伤害;H级:导致患者生命垂危;I级:导致患者死亡)ME(即SME)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分析指标为SME的分级、临床表现、发生原因、涉及药品和科室.结果共收集到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511份,其中SME报告80份,占15.66%;2010-2013年SME报告在当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的占比分别为22.52%(59/262)、16.67%(10/60)、3.95%(3/76)和7.08%(8/113).80份SME报告中,2010、2011、2012、2013年分别占73.75%(59份)、12.50%(10份)、3.75%(3份)、10.00%(8份);E、H、I级ME报告分别占95.00%(76份)、3.75%(3份)、1.25%(1份).E级ME以皮疹多见;H级ME均为过敏性休克;I级ME造成患者死亡.80份报告涉及81例次ME,发生原因为单次用药剂量过大者78例次(96.30%),日剂量过大、溶媒用量过少和有禁忌证用药各1例次.81例次ME涉及18种药品,其中76例次(93.83%)涉及14种抗菌药物.80份报告涉及14个科室,占比居前3位者分别为急诊科(46.25%,37/80)、骨科(15.00%,12/80)和普外科(11.25%,9/80).结论我院SME以E级为主,主要原因为单次用药剂量过大,但也有导致患者死亡的I级ME发生.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医院SME的防范.

  • 标签: 用药错误 药物监测
  • 简介:目的:从制剂稳定性角度对替罗非班致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的机制提出新的假说。方法:对接受替罗非班治疗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监测大血小板比率,结合中国专利数据库中关于替罗非班注射剂制剂稳定性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替罗非班所致血小板减少与其存储过程中不溶性微粒的增加可能存在相关性。结论:替罗非班用药过程中应严格按说明书要求,在规定的时间点监测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医院药剂科应针对其保质期短的特点,在流通和使用环节加强药品质量管理。

  • 标签: 替罗非班 血小板减少症 不溶性微粒 药物副反应报告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DM)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情况,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84例因ACS入院行PCI的患者,分为糖尿病组42例,非糖尿病组42例,根据血栓弹力图(TEG)监测血小板抑制率情况,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糖尿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糖尿病组发生氯吡格雷抵抗11例(26.19%),非糖尿病组发生1例(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空腹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甘油三酯、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hs-CRP)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分析显示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是影响患者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因素。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的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高,且与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密切相关。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2型糖尿病 氯吡格雷抵抗
  • 简介: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12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异甘草酸镁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联合葡醛内酯片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体征的变化及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和症状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能明显缩短热程和肝功能恢复时间,疗效显著,作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成人 异甘草酸镁 单磷酸阿糖腺苷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口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患者60例,进行病原菌检测及药敏试验,分析其病原菌分布情况和耐药性。结果:60例患者中检出病原菌9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4株,革兰阳性菌25株和真菌3株,其百分比分别为69.57%、27.17%和3.26%;革兰阴性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33株(35.87%),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5株(16.30%);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50%);不动杆菌对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高(〉50%);铜绿假单胞杆菌对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高(〉5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头孢西林、左氧氟沙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高(〉50%)。结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口感染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最为多见,其次是革兰阳性菌,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性普遍较高,需加强监测。

  • 标签: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切口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 简介:目的:讨论一例重症胰腺炎伴发多药耐药(MDR)肺炎克雷伯菌(Kpn)脓毒血症治疗成功的抗感染策略,为MDR—Kpn的治疗积累经验。方法:记录病人的临床表现,结合各项实验室检验指标及抗感染治疗药物种类、疗程及联用方案,分析抗菌药物治疗策略。结果:该例病人住院期间依次使用了替加环素+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替加环素+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阿米卡星、替加环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阿米卡星、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磷霉素的多药联合治疗方案。人院第52天血培养转阴并保持,各项细菌感染炎性指标转为正常,病情好转稳定,MDR—Kpn脓毒血症治愈。结论:MDR—Kpn在缺乏明确有效的抗菌药物时,及时联合应用治疗Kpn的一线和二线药物,延长疗程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肺炎克雷伯菌 多药耐药 联合用药 重症胰腺炎 脓毒血症
  • 简介:目的:分析甲氨蝶呤与依那西普联用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2月间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2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甲氨蝶呤与依那西普联用治疗,治疗12周后分析其临床指标值改善情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所缓解,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氨蝶呤与依那西普联用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短期疗效较好,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 甲氨蝶呤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与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单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间于该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单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126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和输尿管镜组,每组63例。输尿管镜组患者给予全麻下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腹腔镜组患者给予全麻下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术后镇痛泵使用时间,分析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输尿管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低于腹腔镜组,结石清除率显著高于腹腔镜组,比较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手术后镇痛泵使用时间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状况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与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单侧输尿管上段结石方面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均能显著降低患者手术并发症的发生,而后者具有手术时间短、结石清除率高等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 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 单侧输尿管上段结石
  • 简介:目的:比较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与化疗单用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在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Library、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检索从2000-01-01至2014-06-30关于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或化疗单用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随机对照试验,并手动检索期刊补充,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类、筛选和纳入,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荟萃(meta)分析。结果:纳入5篇文献,共3286例转移性结直肠癌病人。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合并总体缓解率、在Kras基因野生人群中的合并总体缓解率、合并无进展生存期超过12个月率分别为34.79%、55.49%和9.84%,均显著高于化疗单用组的24.41%(P=0.006)、40.77%(P=0.04)和6.22%(P=0.04)。Kras基因突变人群合并总体缓解率、合并无进展生存期超过6个月率、合并总生存期超过1年率、超过2年率、超过3年率,两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合并3~4级腹泻发生率为20.13%,显著高于化疗单用组的12.28%(P〈0.00001)。两组间合并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合并总体缓解率显著高于单纯化疗,并可以提高病人无进展生存期超过12个月率,但不明显增加1年、2年、3年生存率;增加3~4级腹泻发生率,不增加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

  • 标签: 西妥昔单抗 转移性结直肠癌 化疗 随机对照试验 荟萃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患者临床分离的150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耐药性及其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药物敏感性试验纸片扩散法,测定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对分离出该致病菌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0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中,126株来自痰标本,6例来自血液标本,2例来自中心静脉置管,10例来自引流液及分泌物,来自尿液、粪便和咽拭子各2例;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复方磺胺甲唑、米诺环素、头孢他啶的敏感率分别为63.22%、14.3%、75.82%、65.47%、76.00%。150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来自112例患者,均合并2种以上基础疾病,其中,合并其他细菌感染89例,留置导管92例;在培养出该致病菌前均使用过抗菌药物,其中,61例使用了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培养出该致病菌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1.38±24.56)d;112例患者中,治愈17例(占15.18%),好转65例(占58.04%),死亡22例(占19.64%),放弃治疗8例(占7.14%)。结论:合并基础疾病、住院时间长、留置导管、抗菌药物选用品种过高及疗程过长等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可首选复方磺胺甲唑、头孢他啶进行治疗。

  • 标签: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抗菌药物 耐药性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了解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世博家园门诊部(以下简称“我院”)抗菌药物的限定日费用(DDC),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统计2010—2012年我院西药库出库记录,提取不同厂家、不同品种及不同剂型抗菌药物相关信息,采用限定日剂量法,对抗菌药物的DDC进行排序、分析。结果:3年中共用9大类抗菌药物,其中,大环内酯类药的DDC在2011年为最高(64.81元),硝基咪唑类药在2012年为最低(0.09元)。头孢菌素类药中,DDC最高的是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120.84元),最低的是头孢拉定分散片(2.41元),第1代头孢菌素各品种的DDC均未超过9.00元。大环内酯类药中,阿奇霉素干混悬剂与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的DDC逐年下降,且在2012年大环内酯类药仅有1个注射与2个口服品种。氟喹诺酮类药注射与口服剂型的DDC均低于大环内酯类药,其中,2012年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DDC为21.25元,盐酸左氧氟沙星片为1.90元,诺氟沙星片为0.77元。结论:2010—2012年,我院大多数抗菌药物的DDC均呈下降趋势,但同一品种不同剂型、剂量或不同厂家的DDC存在差异。

  • 标签: 抗菌药物 限定日剂量 限定日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