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以能源为纽带,建立了与波斯湾各国相互依存、平等共赢的国际关系。海湾各国出于平衡美国霸权和确保能源销售市场的目的,积极发展与中国全方位、多层次的关系。中国的外交模式在海湾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中美在海湾形成竞争多于合作的格局。但中国不挑战关国的霸权地位,更愿意当配角。

  • 标签: 国际关系 美国 波斯湾
  • 简介:唐朝与新罗合力击溃百济之后,新罗又在唐朝的援助下灭亡了宿敌高句丽,却厚颜无耻地扶助高句丽遗民对抗唐朝、起兵叛乱,图谋于驱逐唐朝在朝鲜半岛的势力,同时略取唐朝领有的全部百济故地。由此,唐朝与新罗反复冲突的结果,就是唐朝最终放弃了占领半岛的想法。这也就是所谓新罗统一半岛。本文目的在于检讨和批判与以上问题有关的唐朝与新罗两方面的史籍记录,对于其间从来未被详加审视的历史过程予以考察。

  • 标签: 高句丽 唐朝 新罗 叛乱 遗民 灭亡
  • 简介:如果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角度来诠释朱子文化·武夷山·台湾三者之间的联系,可以说,朱子文化对台湾人民的思想建构、价值取向、性格塑造、行为方式等都有很大影响,武夷山则是朱子文化的发祥地。

  • 标签: 武夷山 朱子学 台湾人民 中国文化 朱熹 民族精神
  • 简介: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空前的、最大规模的和平外交行动,特别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和平友好关系奠定了历史基础,写下了最光辉的历史篇章。如今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和郑和研究中探讨二者的历史传承关系

  • 标签: 中国-东盟 战略伙伴关系 郑和研究 东南亚国家联盟 历史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东亚文明产生于中国,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文明产生之后,随即不断地向周边地区传播,并持续地产生着影响,逐步形成了中华世界.在东方首先接受中国文明的是朝鲜半岛,接着便是日本.

  • 标签: 东亚共同体 日本 中国 国际关系 日语汉字 文字功能
  • 简介:犹太组织是参与和影响美国民权事业中的一支关键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大约20年间,犹太组织通过内部优化整合,能力明显提升,并充分利用美国国内外时局,开展了一系列被称为“群际关系运动”的民权行动,从整体上塑造了有利于少数族裔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政治环境。在参与“群际关系运动”中,主要犹太组织之间在理论认知、策略选择、主要途径等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犹太民权运动引领、支援了美国其他少数族裔开展的民权斗争,改变了美国主流社会歧视和排斥犹太人的态度和行为,有效提升了犹太人在美国的社会政治地位,锻造了更加自信、成熟、强大的犹太组织网络,塑造了犹太人在美国社会政治中的自由派形象和声望。

  • 标签: 战后 美国犹太组织 群际关系运动 民权运动
  • 简介:笔者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被派往阿尔巴尼亚的留学生和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的驻阿使馆人员之一,几十年间,一直是中阿关系的亲历者、参与者和研究者。今天,笔者拟对中阿关系的发展历史作一简要回顾。

  • 标签: 阿尔巴尼亚 中国 中阿关系 50年代 发展历史 留学生
  • 简介:最近十年间,我到过西南和西北的好些地方。每到一处,都听说知识分子外流之事。流向一般是东南沿海各省,因有“孔雀东南飞”之说。除了“孔雀东南飞”而外,还有“西风紧,北雁南飞”,“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及“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大家认为,这是由于西北西南一带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工作条件不好,生活艰苦,加上有关知识分子的政策有些落实得不好,好些知识分子因而欲留不得,欲走不忍,

  • 标签: 一江春水向东流 沿海各省 经济文化发展 北雁南飞 政治中心 摇摇头
  • 简介:1910年(宣统二年)程德全调任江苏巡抚,因其力主君主立宪,遂与张謇相知相识。在清未民初的政治变迁中,彼此最终顺应民主共和的潮流,大力促成江苏独立,并双双参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宋案”发生后,程德全查清案情真相,并公布全国,因而为袁世凯所不容。张謇曾一度调解南北纷争,无果而终。“二次革命”中,程德全因附和革命党人,宣布江苏独立,战后被逐出政坛,从此结束与张謇的交往,晚年在常州天宁寺出家为僧,以青灯黄卷聊度余生。

  • 标签: 程德全 张謇 辛亥革命前后 君主立宪 江苏独立
  • 简介:<正>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的前缘,是滇、川、藏三省(区)毗邻交界地,也属于“藏彝民族走廊”的最南端。历来不仅为兵家必争之地,而且也是滇藏各族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早在唐代这里就存在一条“茶马古道”。明至清初,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现了滇藏民族关系的新发展。特别是围绕政教关系,使这一地区进一步成为诸种民族、教派、集团等方面相互抗衡、密切交汇的场所。本文根据藏汉文文献档案资料及实地调查材料就明末清初滇藏政教关系及其历史影响作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 标签: 木氏土司 云南藏区 政教关系 中甸 和硕特部 丽江
  • 简介:本文根据历史文献和田野考古资料,采用“双重证据法”,对岳、霍太山、姜姓戎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粗浅的探讨。认为岳、霍太山是姜姓戎在不同时段和不同地区所崇拜和祭祀的神山。“岳”是随着姬姜联合周人东扩,姜姓戎“挟旧族之名以冠其新居”,把他们所崇拜和祭祀的神山带到了山西霍太山。

  • 标签: 霍太山 姜姓戎
  • 简介:中美文化关系史的研究是随着中美文化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逐渐萌生、成型并进入深入阶段的。早在鸦片战争前后至民国时期,中美文化关系在诸多方面已相当密切.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美文化关系史的研究,却几无什么科学成果可言;而建国后中美文化关系虽曾一度发展停滞,后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始告恢复,中美文化关系史的研究在短期内就已取得可喜的进展和颇多的成果。本文拟对中美文化关系史研究的进程和趋势略作论述,并提出几点粗浅看法。

  • 标签: 中国 美国 文化建设 文学交流
  • 简介:本文利用最详细记录当时史实的满文《王抚远大将军奏档》、藏文《七世达赖喇嘛传》及蒙古文《清内阁蒙古堂档》等史料,通过分析康熙五十九年九月进驻拉萨后,清朝怎样推选拉藏汗继承人候补,并为此怎样与青海和硕特交涉,最后康熙帝做出了怎样的善后处置等问题,以探讨当时的清朝西北边疆局势及对阿拉善和硕特所采取的具体政策。

  • 标签: 和硕特 阿拉善 清军 达赖喇嘛 西北边疆 蒙古文
  • 简介:唐修《晋书》与《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刘孝标注对於研究两晋不可或缺。可就两者的关系而言,一向缺乏充分的研究。传统史家们常认为《晋书》史料多采自《世说》、刘注。

  • 标签: 《晋书》 《世说新语》 刘孝 中国 历史研究 古代典籍
  • 简介:清末以来,由于国家力量的介入,近代康区的城镇空间布局发生较大的转变。这主要体现在本土政治力量与国家力量的消长,汉式民间信仰空间被挤占和挪用,以及藏人传统宗教空间的保留。随着城镇空间布局的变化,以社会教育为主要渠道,面向城镇藏汉民众的社会生活改良举措开展起来。在官府、本土力量和各类民间组织之间关系的调和下,近代康区国家与地方社会互动的特色通过公共生活中的汉藏关系充分地展现出来。

  • 标签: 康区 公共生活 汉藏关系
  • 简介:信任是促进人际关系融洽和社会秩序良性循环的重要前提,是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的社会基础。中国与世界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证明,信任对于促进民族关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当今各民族基本上形成一种信任关系,但影响民族间不信任的因素仍然存在。要在各民族中形成一种信任关系的互动,必须坚持在各民族平等的前提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同时需要各民族在沟通中加强相互理解、尊重与宽容,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以诚相待、彼此取信。

  • 标签: 信任 和谐 民族信任 民族和谐 社会和谐
  • 简介: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在近五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既保持了伊斯兰文化的元典性和中国气派,也显示了伊斯兰教苏非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在课程设置、教育目的、道德修养、为人师表等多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伊斯兰教苏非主义的印痕.这一鲜明的历史特征,进一步展现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 标签: 苏非主义 经堂教育 关系研究 中国 伊斯兰教 教育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