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丘脑肿瘤的核磁共振诊断与MRI表现。方法:选择本院在近3年收治的丘脑肿瘤患者60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核磁共振影像学表现症状。结果:60例患者经过MRI诊断,并且研究按照患者组织病理分型,对患者进行分类,可见的星形细胞瘤16例,好发于患者背侧丘脑与上丘脑,生殖细胞瘤18例,好发于患者背侧丘脑与上丘脑,转移瘤16例,没有显著的占位效应。而畸胎瘤与淋巴瘤各5例,强化较明显。结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主要应用于患者下丘脑肿瘤的诊断中,能够清晰地显示患者病变的主要位置及范围,对患者的疾病准确诊断与合理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 标签: 丘脑肿瘤 核磁共振 MRI 临床诊断
  • 简介:目的比较CT核磁共振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行CT诊断,观察组行核磁共振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核磁共振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CT诊断的准确率,观察组核磁共振诊断对血肿厚度情况的判断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比较,核磁共振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较CT诊断具有更好的临床价值,可在临床上推广。关键词CT核磁共振;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价值急性颅脑损伤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因为病情程度的不同,造成的后果不同,严重者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快速的对患者的病情有个准确的判断,对及时诊治提升患者的生存几率都有重要的意义。CT核磁共振是常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两大诊断方式,为了更好的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临床效果,本文就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诊断分析,具体研究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为(40.15±7.59)岁,病程10min~12h,平均病程(4.98±0.45)h,其中硬膜外血肿9例,硬膜下血肿15例,脑内血肿12例,脑挫损伤4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16~65岁,平均年龄(41.25±7.68)岁,病程15min~12h,平均病程(4.97±0.43)h,其中硬膜外血肿10例,硬膜下血肿12例,脑内血肿13例,脑挫损伤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行CT检查用GE的CT机对患者行全身螺旋的CT轴位扫描,检查数据为100mm的层距,10mm的层厚,11层扫描层数,部分患者可采用4mm薄层扫描;观察组行核磁共振检查采用1.5T核磁共振仪进行扫描,仪器参数为层间隔为2.1mm,层厚为7mm,矩阵为320×256,视野为23×26cm。行横轴、矢状位的扫查,横轴扫查序列为T1WI/SE、T2WI/TSE、T2WI/TIR,矢状为T1WI/SE1。1.3观察指标(1)两种检查方式对急性颅脑损伤诊断的准确率。(2)两种检查方式对血肿厚度的诊断效果。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急性颅脑损伤诊断准确率比较对照组患者经CT检查,确诊硬膜外血肿8例,准确率为88.89%;硬膜下血肿12例,准确率80.00%;脑内血肿9例,准确率75.00%,脑挫损伤3例,准确率为60.00%,总准确率为80.00%。观察组患者经核磁共振检查,确诊硬膜外血肿10例,准确率为100.00%;硬膜下血肿11例,准确率91.67%.00%;脑内血肿12例,准确率92.31%,脑挫损伤5例,准确率为100.00%,总准确率为95.00%。经比较,观察组行核磁共振检查较对照组行CT检查对急性颅脑损伤诊断的准确率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对血肿厚度情况的诊断效果比较对照组患者经病理证实,血肿厚度<1.5mm、1.5~5.0mm、5.1~8.0mm、>8.0mm的患者分别为8例、12例、15例、5例,经CT确诊的血肿厚度<1.5mm、1.5~5.0mm、5.1~8.0mm、>8.0mm的患者分别为7例、10例、12例、2例,检出率为77.50%;观察组患者经病理证实,血肿厚度<1.5mm、1.5~5.0mm、5.1~8.0mm、>8.0mm的患者分别为7例、13例、18例、2例,经核磁共振确诊的血肿厚度<1.5mm、1.5~5.0mm、5.1~8.0mm、>8.0mm的患者分别为6例、13例、17例、2例,检出率为95.00%。经比较,核磁共振诊断较CT诊断对血肿厚度情况的检出率较高,具有更好的诊断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结论造成急性颅脑损伤的原因有多种,如高空坠落、交通事故、物体重击等,这些都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头部损伤,临床上表现为脑膜、脑组织、颅骨以及脑血管损伤、变形等,而继发性的颅脑损伤患者多出现脑血肿、脑充血或是颅内压增高等症状,甚至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有临床研究认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及恢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时间以及对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的判断,因此确诊患者病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上,CT检查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它是利用X线束、γ射线、超声波,与探测器一同围绕在人体某部位作连续的断面扫描,具有安全方便、图像清晰等优点;但是由于CT技术的限制,容易出现漏诊。而核磁共振成像是作为最新医学影像新技术,具有损害小、准确率高、图像对比度高等优点,对脑、甲状腺、肝、胆等部位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有研究认为其对确定颅脑损伤的具体位置以及对血肿厚度的判断有着明显的优势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核磁共振诊断急性颅脑损伤准确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CT诊断准确率(80.00%),且观察组核磁共振对血肿厚度情况的诊断效果(95.00%)也高于对照组的CT诊断效果(77.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CT核磁共振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断均有一定的效果。但经比较,核磁共振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参考文献1王蕴丹.核磁共振CT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价值对比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6,(28)123+125.2喻建军,樊勤莲.核磁共振CT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价值临床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67)208.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CT核磁共振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行CT诊断,观察组行核磁共振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核磁共振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CT诊断的准确率,观察组核磁共振诊断对血肿厚度情况的判断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比较,核磁共振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较CT诊断具有更好的临床价值,可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CT 核磁共振 急性颅脑损伤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C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24小时内均分别进行MRICT检查,比较两项检查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结果MRI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CT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在非出血性损伤中的检出率高于CT,在出血性损伤中的检出率低于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异常部位总检出率高于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CT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检查诊断中均有一定优势,可根据临床需求选择应用。

  • 标签: 急性颅脑损伤 核磁共振 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CT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价值,为股骨头坏死患者诊断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2015年 3月 -2017年 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股骨头坏死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实施诊断,并依据诊断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 58例,对照组患者应用 CT诊断,观察组患者应用 核磁共振,对两组患者诊断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股骨头坏死检出率、关节积液检出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股骨头坏死检出率、关节积液检出率分别为84.48%和 60.34%相比于对照组的 50.00%和 32.76%,观察组明显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核磁共振CT诊断股骨头坏死均有一定的价值,两种方案进行比较,核磁共振的检出率明显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

  • 标签: 核磁共振 CT 股骨头坏死 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CTMRI在肝硬化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诊断方式将本院2015年2月~2017年6月在院治疗的肝硬化结节患者50例分为到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为MRI诊断,对照组CT诊断,对比两组检出率和总确诊率。结果试验组肝硬化结节总确诊率、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在肝癌、肝脏恶性结节和肝脏良性结节诊断中的确诊率也高于对照组,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肝硬化结节病变的肝癌诊断中,病灶大小不一可导致CTMRI诊断率不完全相同,但MRI在结节良恶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肝硬化结节 CT MRI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塞CT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7月~2017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170例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85例,观察组85例。对照组给予CT检查;观察组给予核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组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在基底、脑干部、额叶部位检出的病灶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检查时间、检查费用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采取核磁共振检查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但CT检查较核磁共振检查的时间更短,成像清晰,检查费用更低廉,选择何种诊断手段,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经济实力综合考虑。

  • 标签: 腔隙性脑梗塞 CT检查 核磁共振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主要对CT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进行对比探究。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并已确诊的股骨头坏死患者70例,依照诊断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采取CT诊断的患者为参照组(30例),而实施核磁共振诊断的患者则为试验组(4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诊断的结果。结果试验组阳性检出率为95%,与参照组的83.3%相比明显要高,P<0.05,两组数据的对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与CT相比,核磁共振诊断的有效性更高,因此建议在临床诊断中推广。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核磁共振 诊断 CT
  • 简介:摘要磁共振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医学影像检查设备,具有组织分辨力高,显示病变敏感,无幅射危害,安全无痛苦,可以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及任意角度平面直接成像,也可在不使用对比剂的情况下显示血管、胰胆管、输尿管等许多优点1-2。现将在仪器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故障进行分析、总结以供参考。

  • 标签: 核磁共振 故障分析 解决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 CT核磁共振在股骨头坏死患者诊断 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 2015 年 10 月~ 2016 年 10 月所收治的 96 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患者 分为对照组和 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8 例,对照组 采用 CT检查,观察组采用核磁共振检查, 对两组患者的检查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在临床检出率上,观察组远高于对照组( 92.22 %>73.81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通过为股骨头坏死患者提供核磁共振检查,可确保其诊断的有效性,其临床价值值得肯定。

  • 标签: CT 核磁共振 诊断 股骨头坏死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核磁共振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效果,分析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选择我院从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应用ct核磁共振扫描检测,将ct诊断结果记录为对照组,将核磁共振诊断结果记录为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有效性。结果实验组患者中总共检出病灶53个,而对照组中总共检出病灶29个,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中检出率更高,并且病灶数量更多,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将核磁共振检测应用于脑隙性脑梗死中进行诊断,能够有效减少误诊率,提高诊断有效性,检查结果,优于脑ct检测,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CT 核磁共振 腔隙性脑梗死 诊断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CT核磁共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5年9月—2016年10月收治的8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予以CT核磁共振诊断,比较分析两种方法诊断的病灶数量、部位及所需费用等。结果采用核磁共振诊断出病灶总计89例;采用CT检查诊断出病灶总计46例,核磁共振诊断率明显优于CT检查,诊断结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核磁共振的诊断率明显高于CT检查,尽管核磁共振费用相对较高,但是综合考虑,核磁共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价值更高。

  • 标签: 核磁共振CT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比较CT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5月收治84例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原理将所有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常规组,常规组患者使用CT检查,实验组患者使用核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分期情况和诊断正确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诊断正确率为90.5%,常规组的诊断正确率为66.6%,两组数据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都有一定的作用,都能为临床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但是,核磁共振运用在患者股骨头坏的诊断效果显著优于CT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值得在临床诊断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CT 核磁共振 股骨头坏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核磁共振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价值评估。方法选取急性胰腺炎患者100例(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纳入研究对象;均分别给予核磁共振检查与CT检查;检查结束后将两种检查方法相关数据资料及诊断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核磁共振检查的阳性率、胰周渗液检出率及全胰局部增大检出率均优于CT,P<0.05,差异显著。结论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检查的临床价值高于CT检查,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核磁共振 CT检查 急性胰腺炎 诊断 价值
  • 简介:摘要核磁共振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化的技术,在诸多领域被广泛的应用,其中也包括石油测井领域,其能将地层中液体的特性很好的表征出来,并可以有效的获取地层孔隙度、渗透率等相关参数的信息。本文首先对核磁共振的特点及发展概况进行了概述,然后对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进行了介绍,最后对核磁共振技术在石油测井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力求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一定技术支持。

  • 标签: 核磁共振 石油测井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诊断骨肿瘤患者中采取X线、C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38例骨肿瘤患者所有资料,均实施X线检查、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三种检查技术的符合率以及影像学特征。结果本次分析的38例骨肿瘤患者经过病理与手术证实,其中11例转移瘤、16例恶性肿瘤、11例良性肿瘤。X线检查疾病诊断符合率78.94%,CT检查疾病诊断符合率94.73%,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疾病诊断符合率100%。结论在骨肿瘤诊断中X线检查、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均可作为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疾病的可靠参考依据。

  • 标签: X线 CT 核磁共振成像 骨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将CT检查方法和核磁共振检查方法用于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对比两者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为在本院就诊时间的3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看做研究目标,CT检查方法和核磁共振检查方法均用于3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中,研究CT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的结果。结果3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核磁共振诊断阳性率与CT诊断对比,P<0.05,证实统计学显著意义,核磁共振检出单一囊变例数、骨小梁结构模糊例数、骨髓水肿例数、线样征例数与CT诊断对比,P<0.05,证实统计学存在显著意义。结论股骨头坏死患者采取核磁共振检查方法的效果优于CT检查方法。

  • 标签: CT 核磁共振 股骨头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对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CT核磁共振MRI)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前来本院接诊的15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按接诊时的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75例,在性别、年龄、股骨头坏死的病程与病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75例患者均采用CT扫描检查,对照组的75例患者均采用MRI检查。临床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检查方式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股骨头坏死的检出率结果。结果这150例疑似股骨头患者通过分组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发现观察组的75例患者经过MRI检查后确诊为股骨头坏死者共计70例,对照组的75例患者在经CT检查后确诊为股骨头坏死者共计54例,应用MR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核磁共振检查的检出率要比CT扫描的检出率高,更有利于早期确诊,且检出效果更满意,对股骨头坏死患者具有更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CT 核磁共振 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