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有关偏头痛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有较大的研究进展,尤其是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被认为是偏头痛发作的诱因之一。临床研究亦发现丛集性头痛患者CGRP浓度升高,阻断CGRP通路可减轻头痛发作。那么,CGRP可以作为头痛疾病的生物标记物吗?

  • 标签: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生物标记物 偏头痛 丛集性头痛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rs155209和受体活性蛋白1(RAMP1)rs3754701两个基因位点突变是否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乙肝)预后有关。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317例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收集其抗凝血,提取DNA,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实验平台进行SNPs分型,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CGRP及RAMP1基因多态性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预后的关系。结果携带RAMP1基因rs3754701T者更容易出现DNA应答和ALT应答(OR=2.277,95%CI:1.386~3.741,P=0.001;OR=1.694,95%CI:1.073~2.675,P=0.024),而携带CGRP基因rs155209C者更不易出现DNA应答和ALT应答(OR=0.150,95%CI:0.083~0.271,P<0.001;OR=0.583,95%CI:0.367~0.925,P=0.022)。结论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CGRP基因的rs155209和RAMP1基因的rs3754701位点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预后有关,rs3754701T在干扰素治疗后的DNA应答和ALT应答中起保护作用,而rs155209C携带者不易出现DNA应答和ALT应答。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干扰素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受体活性蛋白1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抗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其受体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 to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and its receptor, CGRP-mAbs)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Med、Embase、Cochrane在线图书馆、中国知网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以查找CGRP-mAbs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使用Cochrane Collaboration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3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MP14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13项RCTs,涉及6 218例成年偏头痛患者(试验组2 679例,对照组3 539例)。荟萃分析结果示:与安慰剂组相比,CGRP-mAbs预防性治疗成人偏头痛减少了每月偏头痛发作天数[标准均数差(SMD)=-0.35;95% CI-0.4~-0.3];CGRP-mAbs增加了每月发作天数减少≥50%的应答率[相对危险度(RR)=1.65,95%CI1.54~1.76];CGRP-mAbs减少了每月应用特异性药物的天数(SMD=-0.38;95%CI -0.43~-0.32);CGRP-mAbs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6,95%CI 1.01~1.10)。结论CGRP-mAbs可安全有效地预防性治疗偏头痛。

  • 标签: 偏头痛 受体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抗体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 简介:摘要KCNQ2基因编码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在大脑中表达。KCNQ2变异导致临床上严重程度不同的疾病,包括从临床症状较轻、精神运动发育良好的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1型,到临床症状严重、伴有中至重度精神运动发育障碍的早期婴儿癫痫性脑病7型等一系列的癫痫谱系疾病。目前,根据变异位点所做的研究,KCNQ2相关疾病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变异导致功能受损及异常功能的增多。该文对KCNQ2基因及与KCNQ2相关的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进行了综述。

  • 标签: KCNQ2相关疾病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1型 早期婴儿癫痫性脑病7型 致病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脓毒症患者血浆降钙素原(PCT)、N前端脑钠(NT-pro-BNP)、乳酸(LAC)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对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江苏大学附属金坛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70例(观察组)和30例同期到院进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分析。脓毒症患者在初入ICU时抽取静脉血测定其PCT、NT-pro-BNP、LAC,对照组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其PCT、NT-pro-BNP、LAC,比较上述两组指标的差异。观察组依据转归分为生存组、死亡组;比较不同转归患者PCT、NT-pro-BNP、LAC的差异。采用Spearman检验作生存死亡转归患者的PCT、NT-pro-BNP、LAC的相关性分析。应用ROC曲线评价PCT、NT-pro-BNP、LAC对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CT、NT-pro-BNP、LAC分别为(23.00±27.60)ng/L、(7 665.50±8 084.83)ng/L、(4.59±3.47)mg/L,较对照组增高,P均<0.05。死亡组患者的PCT、NT-pro-BNP、LAC分别为(45.65±30.64)ng/L、(9 950.21±7 118.21)ng/L、(6.79±3.00)mg/L,高于生存组,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CT、NT-pro-BNP、LAC与患者的生存转归呈负相关,r分别为-0.597、-0.323、-0.505,P均<0.05。ROC曲线显示:PCT的Cutoff值12.25 ng/L,灵敏度为0.998,特异度为0.698。NT-pro-BNP的Cutoff值2 372.50 ng/L,灵敏度为0.963,特异度为0.488。LAC的Cutoff值2.8 mg/L,灵敏度为0.999,特异度为0.628。结论脓毒症患者PCT、NT-pro-BNP、LAC明显增高,联合检测PCT、NT-pro-BNP、LAC具有判断ICU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价值。

  • 标签: 脓毒症 降钙素原 N前端脑钠肽 乳酸 预后
  • 简介:摘要唇腭裂是一种常见的出生缺陷,其发生的分子机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已有超过100个唇腭裂相关基因被发现,但这些基因的致病机制还有待阐明。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通过信号通路来影响表型,信号通路的顺利传递是机体正常发育的必要条件。唇腭裂的形成过程中亦有信号通路的异常表达。一系列信号因子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它们之间又相互作用,构成信号通路及复杂精细的信号调控网络,共同参与指导细胞活动及组织形成。本文就目前研究较多的与唇腭裂相关的几个重要信号通路进行概括,综述了唇腭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分子机制,以期为唇腭裂的病因学及遗传学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唇腭裂 信号通路 信号因子
  • 简介:摘要Survivin又称生存素,是凋亡抑制蛋白家族成员之一,与其他成员相比,survivin具有独特的杆状病毒凋亡抑制蛋白(IAP)重复序列(BIR)和α螺旋分子结构,决定了其在抑制细胞凋亡及控制细胞周期中的重要作用,并参与细胞增生及血管生成等过程的调节,是目前发现唯一与细胞周期密切相关的IAP家族成员。另外,survivin在组织中的分布具有高度选择性,在恶性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在正常成人组织中低表达,甚至不表达,因此其被视为恶性肿瘤重要的预后指标。本文对survivin的分子结构及特性、组织分布及其主要功能进行综述,并着重阐述其与眼科相关疾病,包括眼部肿瘤、眼表疾病、眼部相关免疫疾病、晶状体疾病以及视网膜疾病等的研究进展。

  • 标签: 生存素 凋亡 眼科疾病
  • 简介:摘要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尽管临床选择多模式治疗,但大多数患者的总体预后很差,特别是胶质母细胞瘤,这与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有关。而基因的改变已被证实与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不同的基因表达对胶质瘤的治疗和预后具有指导作用,深入了解胶质瘤背后的基因与疾病的关系,将有助于探索潜在的个体化靶向治疗方法。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胶质母细胞瘤 基因表达 研究方法
  • 简介:摘要铁自噬(ferritinophagy)是细胞选择性自噬的一种类型,该过程由核受体辅激活因子4(nuclear receptor coativator 4,NCOA4)介导,使铁蛋白(主要是铁蛋白重链1)在自噬体中降解,导致铁蛋白结合的铁释放出来成为游离铁。铁自噬与新发现的细胞死亡形式——铁死亡有着一定的联系,在肿瘤发生中具有一定作用。本文介绍了铁自噬的概念及其相关基因,并对铁自噬相关基因在铁死亡和肿瘤发生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相关肿瘤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 标签: 铁自噬 NCOA4 FTH1 铁死亡 肿瘤
  • 简介:摘要遗传性聋的遗传异质性是由几百个蛋白编码基因决定的。无论耳聋程度的轻还是重,不同遗传背景的耳聋患者中均发现相关基因突变。在许多文献报道中,利用细胞培养技术以及小鼠等动物模型可部分解释基因突变致聋的分子机制。这些基因的发现不仅为一些可能伴有临床症状的耳聋病例提供诊断依据,也为耳聋家庭提供生育指导。其中,与毛细胞的退化(尤其是外毛细胞)相关基因突变可直接导致耳聋的发生。本文选取DFNB28、DFNA51、DFNA50等与毛细胞退化相关的耳聋基因来阐述其病理机制及研究进展。

  • 标签: 遗传 毛细胞,听觉 基因测定
  • 简介:摘要LMNA基因相关肌营养不良(MD)是由于LMNA基因变异所致的MD,临床表现为轻重程度不等的肌无力和肌萎缩、关节脊柱畸形、心脏受累等。根据临床特点及病情轻重程度将LMNA基因相关MD分为3种表型。LMNA基因相关MD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期相关的治疗研究取得了较大突破。本综述主要总结LMNA基因相关MD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挖掘结肠癌肝转移过程中的核心基因模块和分子靶点,并验证其对临床预后及结肠癌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基于GEO数据库结肠癌肝转移测序样本,利用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技术筛选转移相关基因模块。利用MCODE软件进一步挖掘结肠癌肝转移相关核心子模块并分析其功能。基于TCGA数据库,进行子模块基因对结肠癌预后影响的大临床样本验证。分子生物学方法验证子模块基因对结肠癌细胞系HCT116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WGCNA分析筛选出5个基因模块,其中模块1与结肠癌肝转移关系密切。模块1共包含4个核心子模块,主要参与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调节、表观遗传学调控、mRNA的剪接调节等功能。大临床样本验证发现子模块4中的FOXC1基因与结肠癌患者生存率密切相关。敲减FOXC1在HCT116细胞中的表达后,HCT116的迁移能力(t=3.123,P=0.035)和侵袭能力(t=2.936,P=0.043)受到显著抑制。结论本研究筛选出的结肠癌肝转移相关子模块可能具有重要的促转移作用,子模块基因FOXC1与结肠癌患者较差的生存率相关并具有促结肠癌转移能力。

  • 标签: 结肠肿瘤 结肠癌肝转移 WGCNA分析 基因模块 FOXC1 肿瘤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和分析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差异表达基因(DEGs),探索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和预后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GEO数据库收集了GSE76427数据集,采用GEO2R在线分析鉴定了DEGs。利用GO和KEGG数据库对DEGs进行富集和功能注释。基于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互相作用网络分析肝细胞癌发病关键基因。通过GEPIA数据库对这些关键基因进行生存曲线的分析。结果共筛选出74个肝细胞癌DEGs,包括3个上调基因和71个下调基因。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下调的DEGs主要参与细胞对镉离子和锌离子的反应、生长负调节、异源代谢过程和激素介导的信号通路。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下调的DEGs通路主要涉及视黄醇代谢、化学致癌作用、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P450对异生物素的代谢、色氨酸代谢及咖啡因代谢等。蛋白质互相作用网络筛选出10个下调的核心基因:MT1G、MT1F、MT1X、MT1E、MT1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FOS、CXCL12、EGR1、BGN,其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预后有关。结论通过对肝细胞癌芯片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10个关键基因可能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起关键作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预后有关。

  • 标签: 肝细胞癌 计算生物学 关键基因 差异表达基因
  • 简介:摘要2例主诉为"语言障碍,智力发育迟缓"的患儿就诊于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结合患儿的特殊面容、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分子遗传学结果,诊断为小脑发育不全。2例患儿分别存在RELN基因c.3712A>C(p.Asn1238His)和c.8051G>A(p.Arg2684His)复合杂合变异;c.3712A>C(p.Asn1238His)和c.6553A>T(p.Met2185Leu)复合杂合变异。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KCNA2基因相关发育及癫痫性脑病(DEE)患儿的基因型及表型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KCNA2基因变异阳性的8例患儿的病例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基因型及脑电图特点。结果8例KCNA2基因变异的癫痫患儿中男5例、女3例,起病年龄1日龄~11月龄,末次随访年龄4月龄~7岁2月龄。共检测到c.1214C>T(功能缺陷型)和c.1120A>G(功能获得型合并功能缺失型)两种变异类型。6例(例1~6)携带c.1214C>T基因变异,起病年龄为5~11月龄,均出现多种癫痫发作类型,起病前智力、运动发育正常,起病后均有不同程度倒退;可获得的首次脑电图记录示2例为Rolandic区放电,1例为Rolandic区合并广泛性放电,2例为后头部著的广泛性放电(均在病程中逐渐合并或转移至Rolandic区),1例为后头部合并广泛性放电。5例病程中Rolandic区放电达到睡眠期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SES)。6例至末次随访均仍接受多种抗癫痫药物联合治疗,其中2例分别在6岁8月龄和5岁8月龄时发作控制。2例(例7、8)患儿携带c.1120A>G基因变异,均在1日龄起病,表现为癫痫发作频繁且难以控制,自幼严重发育落后,均有小头畸形,例8前额宽;至末次随访均仍有频繁发作;例7起病早期脑电图为颞区放电,末次随访3月龄时为后头部和颞区为主多灶性放电,例8起病早期脑电图正常,2月龄复查示爆发抑制,末次随访1岁时为后头部放电。结论KCNA2基因变异可导致伴有多种癫痫发作类型的难治性DEE。功能缺失型c.1214C>T变异最为常见,临床表型为婴儿期起病,脑电图病程中常出现Rolandic区的ESES放电现象;c.1120A>G变异为功能获得型合并功能缺失型,患儿为新生儿期起病,表型与前者有重叠但程度更重。

  • 标签: 癫痫 癫痫持续状态 突变 脑病 基因,KCNA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炎症和内皮功能相关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国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方案,对四川省8个社区≥40岁且居住时间大于6个月的居民进行筛查。采用颈动脉超声对筛查出的2 377名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颈动脉斑块有无、斑块类型进行评估,同时对炎症和内皮功能相关的10个基因19个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通过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MDR)分析这19个基因位点间的交互作用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结果在2 377名脑卒中高危人群中,852名(35.8%)发现有颈动脉斑块,其中454名(53.3%)为稳定斑块,398名(46.7%)为易损性斑块。单因素分析发现,PPARArs4253655(OR=1.01,95%CI 1.03~1.82),HABP2rs7923349(OR=1.18,95%CI 1.06~3.11)和IL1Ars1609682(OR=1.09,95%CI 1.03~2.87)与颈动脉斑块相关(均P<0.05);NOS2Ars2297518(OR=1.05,95%CI 1.02~2.64)和PPARArs4253655(OR=1.00,95%CI 1.01~1.74)与易损斑块相关。GMDR分析发现,HABP2rs7923349、ITGA2rs1991013、IL1Ars1609682和NOS2Ars8081248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调整协变量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基因型后发现,这4个基因位点高风险交互基因型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发生独立相关(OR=2.81,95%CI 1.32~7.49,P=0.005)。结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高。炎症和内皮功能相关基因位点HABP2rs7923349、ITGA2rs1991013、IL1Ars1609682和NOS2Ars8081248多态性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可能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发展相关

  • 标签: 卒中 高危 炎症 颈动脉斑块 易损斑块 基因多态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ABRA1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患儿的临床表型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癫痫患儿,并通过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发现GABRA1基因变异的11例患儿(男4例、女7例),回顾性总结其临床表现、脑电图及头颅影像学特点。结果11例患儿中,10例为新生变异,1例为遗传性变异。2例患儿携带相同的变异,6例患儿携带国际未报道的新变异。癫痫起病年龄8(3~14)月龄,其中1岁内起病10例,1岁后起病1例。癫痫发作类型多样,其中局灶性发作10例,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3例,肌阵挛发作3例,痉挛发作2例。有5例患儿具有多种发作类型。9例发作有热敏感特点,其中6例因发热诱发癫痫持续状态。2例具有光敏感特点。11例患儿脑电图显示背景异常5例,发作间期有异常放电6例。所有患儿的头颅磁共振成像均未见明显异常。9例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发育落后。临床诊断为Dravet综合征5例,婴儿痉挛症2例,不能分类的早发癫痫性脑病1例,其余3例为局灶性癫痫。11例患儿末次随访年龄为8月龄~12岁,8例癫痫发作已缓解6个月~8年,其中1例已停用抗癫痫药物。结论GABRA1基因变异中新生变异较遗传变异常见,其导致的癫痫多数在婴儿期起病,癫痫发作类型多样,局灶性发作最为常见。多数患儿发作预后好,但普遍发育落后。

  • 标签: 癫痫 发作 基因,GABRA1 发育落后
  • 简介:摘要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肺癌治疗的新兴疗法,举世瞩目。但目前免疫治疗的精准性还远远不够,优势人群的选择至关重要。研究发现基因突变与免疫治疗关系密切,其相关突变基因包括:免疫治疗疗效负相关基因、免疫治疗疗效正相关基因、免疫治疗耐药相关基因和免疫治疗后肿瘤爆发性进展相关基因。为了帮助临床医师更好的筛选出适合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敏感人群,本文就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相关基因作一综述。

  • 标签: 肺肿瘤 基因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相关的环结构域蛋白1(BARD1)基因多态性与肾母细胞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确诊为肾母细胞瘤的患者108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体检中心健康儿童300例为对照组。两组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定两组BARD1基因上rs7585356、rs6435862和rs3768716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并分析其与儿童肾母细胞瘤易感性的相关性。采用χ2检验比较病例和对照之间人口统计学变量和基因型分布的差异。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结果调整性别和年龄后,在rs7585356位点上,与野生纯合子基因型GG比较,突变纯合子AA显著增加肾母细胞瘤的发生风险[OR(95%CI):2.04(1.09~2.93)]。遗传风险评分(GRS)1~3分组人群发生肾母细胞瘤的风险是0分组的1.94倍(95%CI:1.11~3.34),4~6组人群发生肾母细胞瘤的风险是0分组的2.64倍(95%CI:1.23~5.62)。结论BARD1基因多态性可增加儿童肾母细胞瘤的发生风险。

  • 标签: 乳腺癌易感基因1相关的环结构域蛋白1 多态性 肾母细胞瘤 易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中国人群中山梨醇脱氢酶(SORD)基因相关腓骨肌萎缩症(CMT)的基因型和表型特点。方法从2009—2018年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收集的CMT患者中选择57个未明确基因诊断的、散发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的轴索型CMT(CMT2)家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Sanger测序法进行SORD基因的突变检测,并总结SORD基因相关CMT患者的表型特点。结果在4例无家族史患者中检测到SORD基因纯合c.757delG(p.Ala253GlnfsTer27)突变,约占该组患者总数的7%。2例患者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双下肢肌无力和肌萎缩、运动和感觉神经轴索变性电生理改变的CMT2;另2例患者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双下肢肌无力和肌萎缩,仅运动神经轴索变性电生理改变的遗传性远端运动神经病(dHMN)。患者发病年龄为5~16岁,CMT神经病变评分为2~9分。结论首次在中国CMT患者中报道SORD基因纯合热点突变c.757delG(p.Ala253GlnfsTer27)及其对应的儿童/青少年期起病、神经功能轻度受损的CMT2和dHMN表型。SORD基因相关CMT可能是最常见的AR-CMT2基因亚型。

  • 标签: 山梨醇脱氢酶基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轴索型腓骨肌萎缩症 遗传性远端运动神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