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选择毕赤酵母GS115作为表达宿主,对抗菌Spinigerinα的突变体Spinigerinα′的基因进行胞外分泌表达,并选用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性的肠炎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敏感菌株,采用琼脂空穴扩散法对表达液进行抑菌效果的研究,并将其抑菌效果与突变前的抗菌Spinigerinα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抗菌Spinigerinα′-1的抑菌活性降低,Spinigerinα′-2抑菌活性稍有增加,Spinigerinα′-3的抑菌活性最强,而Spinigerinα′-4和5酵母表达的蛋白无抑菌活性。为抗菌抑菌效果提高的研究奠定重要的基础。

  • 标签: Spinigerin α′抗菌肽 表达 抑菌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胰高血糖素样-1类似物(利拉鲁)对人成骨细胞增殖及Wnt信号通路相关因子mRNA的表达,探讨胰高血糖素样-1(GLP.1)与骨代谢的关系。方法向体外培养的人成骨细胞中分别加入浓度为0mol/L、10~mol/L、10-mol/L、10。mol/L的GLP-1类似物,24h后采用CellCountingKit-8(CCK.8)比色法检测成骨细胞增殖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RT—PCR)法检测Wnt·3a、LRP-5、B·cateninmRNA的表达。结果(1)GLP-1促进人成骨细胞增殖(P〈0.05),随着给药浓度的增高,成骨细胞增殖率下降(P〈0.05);(2)低浓度GLP-1(10μmol/L)上调人成骨细胞中Wnt.3a、LRP-5、B.cateninmRNA的表达(P〈0.05);高浓度GLP-1(10-7mol/L、10-8mol/L)下调人成骨细胞中Wnt-3a、LRP.5、B.cateninmRNA的表达(P〈0.05)。结论GLP-1促进人成骨细胞的增殖,低浓度时Wnt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该调控过程,高浓度抑制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

  • 标签: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 成骨细胞 增殖 WNT信号通路
  • 简介:以抗黑星病黄瓜材料HX1为试材,接种黑星病菌(Cladosporiumcucumerinum)2h、8h、20h、32h和72h的叶片作为试验方(Tester),相应的未接种叶片作为对照方(Driver),利用SSH技术,构建了黑星病菌侵染初期的正向和反向cDNA-SSH文库。用巢式引物PCR检测插入片段,获得了200个阳性克隆,通过测序,除去重复序列,共得到105个UniqueESTs,其中50个为singleton,55个为contings。与非冗余蛋白数据库进行BLASTx比对,结果显示,17条ESTs未找到同源序列,88条非重复序列和已知基因的同源性较高,占全部ESTs序列的83.8%,其中86条ESTs与非冗余蛋白数据库已知功能的蛋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结合高密度点阵膜杂交差异筛选,阳性率为75.0%。经初步分析这些序列的功能,差异表达的ESTs功能涉及能量和基础代谢、信号转导、蛋白和核酸代谢、光合作用及逆境中特异表达的基因等方面,为研究黄瓜抗黑星病基因提供了依据。

  • 标签: 黄瓜 黑星病 抑制性消减杂交 差异表达
  • 简介: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atheterrelatedbloodstreaminfection,CRBS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2例行中心静脉临时置管后l临床怀疑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血液透析患者,采集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血样后拔除导管,同时留取血培养及导管标本。62例患者根据诊断标准分为CRBSI组27例和非CRBSI组35例,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导管类型、导管留置时间、血白细胞计数(WBC)值、CRP值及降钙素原值(PCT值),并对比CRBSI组治疗前后的PCT值。结果CRBSI组患者年龄、导管留置时间明显大于非CRBSI组,CRBSI组及非CRBSI组拔管时的血清PCT水平分别为7.16±5.84IIg/L和0.97±1.4411g/L(F=11.759,t=5.387,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其WBC(109/L)分别为9.52±3.10及8.65±2.19(F=O.860t=1.291P=O.202),CRP值分别为10.57±3.74mg/L及10.66±4.94mg/L(仁1.641,t=-0.081P=O.935),2组均无统计学意义。CRBSI组拔管前后的降钙素原值(PCT值)分别为7.16±5.84ug/L及0.634-0.43IIg/L(t=5.904,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T在早期诊断CRBSI方面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 标签: 降钙素原 血液透析 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
  • 简介:摘要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speck-likeproteincontainingaCARD,ASC)是一种含有N端热蛋白样结构域和C端胱天氨酸募集结构域的接头分子。ASC是一新发现的抑癌基因,在肿瘤发生、细胞凋亡和NF-κB信号通路的调节方面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本文就其与肿瘤相关性做一简单综述。

  • 标签: TMS1/ASC基因 肿瘤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性。方法将136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视网膜病变组,非增生性病变组和增生性病变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空腹血清C水平,同时记录这3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结果作为对照,进行分析。结果无视网膜病变组、非增生性病变组、增生性病变组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清C水平分别为2.85±1.63(ng/ml)、1.61±0.74(ng/ml)、0.57±0.43(ng/ml),非增生性病变组的C与无病变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增生性病变组的C与非增生期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空腹血清C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检测C含量可作为反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 标签: 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 C
  •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率及环氧化酶-1(COX-1)基因C50T和环氧化酶-2(COX-2)基因G765C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方法634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入院次13开始服用阿司匹林,服用阿司匹林治疗前和治疗7~10天后分别检N--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G),并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结合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分析方法检测COX-1基因CSOT、COX-2基因G765C多态性。结果634例脑梗死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AR)者129例(20.35%),阿司匹林半抵抗(ASR)28例(4.42%),阿司匹林敏感(AS)477例(75.23%)。COX-1CSOT和COX-2G765C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ASR+AR组及As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阿司匹林后7—10天,脑梗死患者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下降80.00%及40.00%;无论COX-1C50T和COX-2G765C的哪种基因型均可使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及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降低,但各种基因型在这些指标降低幅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1基因CSOT和基因GCOX-2765C变异者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在服阿司匹林前后均高于无变异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高,COX-1基因CSOT、COX-2基因G765C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也不影响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反应性。

  • 标签: 阿司匹林抵抗 基因多态性 脑梗死 环氧化酶
  • 简介:细胞凋亡是调控机体发育和维护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机制。在克隆了稀有鮈鲫(Gobiocyprisrarus)肝脏组织中凋亡相关的bcl-2、apaf-1、caspase-3和caspase-9基因的部分cDNA片段之后,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caspase-3和caspase-9基因片段与唐鱼(Tanichthysalbonubes)相对应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而bcl-2、apaf-1基因片段则分别与鮈鱼(Gobiogobio)和鲤鱼(Cyprinuscarpio)相对应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9%和89%。基于稀有鮈鲫和已知物种的caspase-3基因核苷酸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发现稀有鮈鲫与唐鱼、斑马鱼(Daniorerio)的亲缘关系最近,而与金头鲷(Sparusaurata)、红鳍东方鲀(Takifugurubripes)的亲缘关系较远。本研究为深入理解外源性化学物质对鱼类的毒理学机制及其生态健康风险评价提供科学数据,同时也为稀有鮈鲫在鲤科鱼类的分类及进化地位的研究提供分子水平的重要参考。

  • 标签: 稀有鮈鲫 基因克隆 同源性分析 系统发育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测定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观察PCT变化规律并与其它炎症因子相比较,评价PCT对提示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检测30例接受体外循环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中几个时期的血液(包括术前、术后即刻、术后4、24、48、72h),并按术后早期是否存在并发症作为分组标准,分别测定各组C反应蛋白和PCT的浓度,对其变化规律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与C反应蛋白比较,降钙素原于体外循环结束后更早、更持续出现于血清中,术后48h可达到峰值,术后72h逐渐下降。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患者术后4h、48h、72h的降钙素原浓度高于术后无并发症患儿(p<0.05)。结论降钙素原较C反应蛋白能更早,并持续地在有早期术后并发症的患儿血液中表达。测定PCT有助于临床监测心脏术后高危患儿病情。

  • 标签: 降钙素原 体外循环 早期并发症
  • 简介:摘要近几年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在分子遗传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已定位了16个基因相关位点,其中10个疾病基因已被克隆。新基因位点的发现及疾病基因的克隆,进一步完善了基因诊断并为揭示其分子发病机制提供了线索。

  • 标签: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基因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中和素(copeptinCOP)、脑钠(brainnatriureticpeptide,BNP)的水平与心衰患者关系?。方法先心无心衰组15例,先心心力衰竭组30例,健康对照组为15例健康体检者,采用ELISA免疫测定法定量检测血清BNP、和素水平。将心功能各级间与对照组进行血清BNP和Copeptin水平的比较,观察血清BNP和Copeptin水平与心功能各级的关系。结果1.心衰患者血清BNP与心功能Ross分级严重程度密切相关(P<0.01);与对照组比较,心衰患者血清BNP水平显著升高(P<0.05)。2.心衰患者Copeptin水平与心功能分级Ross分级严重程度密切相关(P<0.01);与对照组比较,心衰患者血清Copeptin显著升高(P<0.05)。结论Copeptin可作为心衰的血清标志物并与BNP平行相关,是评价心功能的敏感指标。

  • 标签: 和肽素 脑钠肽 心衰
  • 简介:摘要自1975年首次发现降钙素原以来,其在临床疾病的诊断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对降钙素原近年来的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情况作一综述,为临床检验疾病诊断提供参考。

  • 标签: 降钙素原 疾病诊断 临床应用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肝病毒基因型与临床相关性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2年3月份到2013年7月份收治的475例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HBV基因型检测,并对基因型与临床相关性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基因型一共分为C基因型、B基因型以及D混合基因型三种,其中C基因型有327例,B基因型有130例,D混合基因型有7例,不确定有11例。在性别上以及年龄上,基因分型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耐药性上,基因分型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乙肝病毒感染者中,基因分型与性别和年龄存在一定联系,与耐药性则不存在关系。

  • 标签: 乙肝病毒 基因型 临床相关性
  • 简介:摘要本文就报道的结核分枝杆菌耐异烟肼相关基因katG、inhA、ahpC、kasA、ndh、OxyR-ahpC、mabA-inhA、furA-katG、fabG-inhA、efpA、ini(A,B,C)及其突变位点进行综述。

  • 标签: 结核分枝杆菌 异烟肼 耐药 基因 突变
  • 简介:目的筛选和鉴定新的前列腺癌相关基因,探讨其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情况,为研究其仵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生物学信息筛选,RT—PCR验证,确定前列腺癌相关基因PCAG1。然后提取14例配对前列腺癌及癌旁组织标本中总RNA,经逆转录获得cDNA,应用RTPCR检测标本中PCAG1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CAG1在38例前列腺癌组织及配对邻近正常组织中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确定PCAG1蛋白亚细胞定位,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PCAG1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的关系。结果RT—PCR及免疫组化显示PCAG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且只在少数几种正常组织中低表达,多数正常组织中无表达,呈现明显的前列腺癌特异高表达的特性;免疫荧光确定PCAG1蛋自主要定位于线粒体中。结论PCAG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高表达,提示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PCAG1独特的转录调控模式预示其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癌相关基因 PCAG1
  • 简介:目的探讨江苏省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相关基因基因型特点及其与耐药表型的关系,为开展耐药结核病快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分析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rifampin,RFP)耐药相关基因rpoB和异烟肼(isoniazid,INH)耐药相关基因katG不同位点的突变频率,探讨基因型与耐药表型的关系。结果共收集新登记涂阳病人菌株283株,其中255株结核分枝杆菌成功测序,包括38株RFP耐药株,50株INH耐药株,48株链霉素耐药菌株,21株乙胺丁醇耐药株,34株耐多药菌株。28株(11.0%)在rpoB81bp的基因核心区发生了点突变,21株出现单个位点突变外,7株出现两位点突变,突变形式主要为rpoB531TCG→TTG单个位点突变。30株(11.8%)发生了katG基因区的突变,所有突变形式为katG315AGC→ACC。rpoB基因突变全部发生于RFP耐药菌株中,katG基因突变全部发生于INH耐药菌株中。结论检测rpoB与katG基因位点的突变对判断江苏省地区耐药结核以及耐多药结核有重要的价值,可以为开展耐药结核病早期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结核 抗药性 细菌 基因 诊断 江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酸和脑钠联合检测与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相关性。方法选用2012.10至2013.12月本院进行治疗的8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组,根据心功能不同的级别分为Ⅱ级,Ⅲ级,Ⅳ级,同时选取同期的34名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后将两组人员的尿酸、脑钠水平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升高,尿酸和脑钠检测水平也不断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酸和脑钠与慢性心力衰竭有极大的相关性,有助于了解冠心病心力衰竭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探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冠心病 心力衰竭? 尿酸 脑钠肽
  • 简介:目的探讨软骨发育不全、致死性骨发育不良Ⅰ型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基因(fibroblastgrowthfactor3,FGFR3)相关性短肢发育异常胎儿X线特点。方法取产前超声疑诊、经FGFR3基因检测确诊的6例软骨发育不全和9例致死性骨发育不良Ⅰ型引产胎儿为研究组(ACH组和TDⅠ组),65例因计划生育或其他原因引产的骨骼发育正常胎儿为对照组。3组胎儿引产后行全身整体正侧位X线检查,定性分析3组胎儿全身骨骼发育特点,定量比较分析3组胎儿坐骨切迹角度、肱骨长/宽、股骨长/宽、第一腰椎长/高、腰椎椎弓根间距比(L4/L1)、腓骨长/胫骨长等指标。结果ACH组胎儿X线表现:6/6例为长骨干骺端膨大、火焰状、边缘不光整;5/6例长骨粗短、方形髂骨、鱼嘴状坐骨切迹。TDⅠ组胎儿X线表现:9/9例显示长骨极其短小、椎体扁平、椎间盘间距增宽、"电话接收器"状股骨、干骺端边缘不光整和喇叭口样改变、方形髂骨、鱼嘴状坐骨切迹;8/9例"电话接收器"状肱骨、巨颅。研究组坐骨切迹角度小于对照组,2组均数±标准差分别为67.9°±16.0°和109.0°±10.3°。3组胎儿肱骨长/宽、股骨长/宽、第一腰椎长/高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依正常组、ACH组、TDⅠ组次序,肱骨和股骨有逐渐短粗的变化趋势,第一腰椎有逐渐扁平的变化趋势。3组胎儿腰椎椎弓根间距比(L4/L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ACH组和TDⅠ组胎儿腰椎椎弓根间距比(L4/L1)无病理改变。3组胎儿腓骨长/胫骨长具有统计学差异,但3组胎儿均无腓骨长于胫骨。结论软骨发育不全和致死性骨发育不良Ⅰ型胎儿X线均表现为长骨粗短、方形髂骨、鱼嘴状坐骨切迹等,但后者X线畸形程度更重—长骨极其短小,表现更典型—"电话接收器"状股骨和肱骨、胸廓狭小、椎体扁平、椎间盘间距增宽。与儿童或成人期软骨发育不全不同,胎儿期患者并无典型腰椎椎

  • 标签: 软骨发育不全 致死性骨发育不良Ⅰ型 FGFR3基因 X线 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