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以及MRI诊断糖尿病损害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12年11月到2014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存在糖尿病脑血管损害疾病的患者进行临床的相关研究,按照随机的原则分为2组,对对照组患者实施CT扫描检查,对实验组患者进行MRI扫描检查,分析两组患者的扫描效果。结果接受MRI扫描的实验组中患者的扫描准确率为92%,而对照组中患者扫描的准确率为68%,实验组扫描准确率比对照组显著更高,两组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0.00%),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相比较CT扫描,采用脑MRI扫描糖尿病损害更准确。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 标签: CT MRI 糖尿病脑损害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行为改变是指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显性(如脑梗死和脑出血等)或非显性脑血管病(如白质疏松和慢性脑缺血)引起的从轻度认知损害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通常包括两类,一类是血管性非痴呆的认知功能损害;另一类就是传统的血管性痴呆。

  • 标签: 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认知功能 混合型痴呆
  • 简介:回顾分析外科危重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随机全静脉营养38例(PN组);肠内、肠外联合营养44例(EN+PN组)。分别于营养支持治疗前、治疗7d测定外周血内毒素;营养支持治疗14d测定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胆固醇(CHO)。营养支持治疗7d,EN+PN组与PN组内毒素血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3,P〈0.05);Hb、AL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5,P〈0.05;t=2.026,P〈0.05);CH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8,P〉0.05)。营养支持治疗14d,EN+PN组较PN组Hb、ALB、CHO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5,P〈0.05;t=2.292,P〈0.05;t=2.128,P〈0.05)。联合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危重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

  • 标签: 危重患者 肠黏膜屏障 营养支持 对比研究
  • 简介:目的:研究肝炎肝硬化对肾功能影响因素、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依据《现代传染病学》肝炎肝硬化诊断标准,选择18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其中男性156例,女性24例;年龄26~59岁,平均年龄46.5岁。乙型肝炎肝硬化135例,丙型肝炎肝硬化11例,丁型肝炎肝硬化1例,终末期(死亡组)33例。其中代偿期98例(代偿期肝硬化组),失代偿期49例(失代偿期肝硬化组)。健康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32~50岁,平均年龄41.5岁。进行肝功能、血液生物化学检测,分析不同病期、血液系统、肝功能改变及并发症对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尿素(Urea)、肌酐(Cr)、乳酸脱氢酶(LDH)变化、发生率及病死率的相关性。结果180例患者不同病期血液检测均显示,随病情进展,β2-MG、LDH逐渐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5.37,P〈0.01);肝硬化失代偿期Urea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120例血液检查,肝炎肝硬化贫血组、中性粒细胞减少组和血小板减少组β2-MG、LDH、Cr及Urea水平与其各自的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三系血细胞减少组升高最为明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49,P〈0.01)。肝炎肝硬化患者按ALT、AST、AST/ALT比值、甲脂蛋白(AFP)变化分组,其升高组与其正常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β2-MG、LDH、Cr及Urea均有统计学意义(t=4.25,P〈0.05)。随着肝炎肝硬化病情的进展,血细胞减少及肝功能恶化,血清β2-MG、LDH、Cr、Urea水平逐渐升高。结论在肝炎肝硬化病期中检测β2-MG、Urea、Cr、LDH变化可早期发现肾功能损害,并与病情轻重和疾病转归密切相关,是预测肝肾病情和预后的客观指标。

  • 标签: 肝炎肝硬化 肾功能 Β2-微球蛋白 肌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窒息多器官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70例新生儿窒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0例窒息新生儿发生器官功能损害患儿55例,发生率为78.6%,其中多器官功能损害40例,发生率为57.1%,重度窒息患儿多器官功能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窒息患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窒息患儿死亡0例,病死率为0;重度窒息患儿死亡3例,病死率为10.7%,二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率高,重度窒息死亡率高,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可保护新生儿多器官功能,保障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 标签: 新生儿窒息 器官功能损害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窒息后多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发生率。方法对我院450例窒息新生儿分轻度、重度进行分析。结果窒息后器官损害发生率72.66%,损害发生率72.43%,代谢损害发生率45.23%,心脏损害发生率41.11%,胃肠损害发生率14.89%,肺损害发生率15.48%,肾脏损害发生率5.78%。轻度窒息多器官损害为34.00%,重度窒息多器官损害为83.80%。结论器官损害以轻度为主,器官损害发生与窒息程度正相关。

  • 标签: 婴儿 新生儿 窒息 多器官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电击伤致脑损伤的临床表现及高压氧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电击伤导致伤害的患者50例,给予高压氧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高压氧的治疗效果。结果50例患者均出现昏迷的症状,且20例患者合并其他部位的损伤;50例患者的丙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均明显升高;47例患者脑电图显示双侧大脑半球以慢活动为主,并伴有少量的低幅度α活动;2例患者因大动脉破裂死亡,3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患者治愈出院;患者治疗后MBI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电击伤致损害的患者多会昏迷,高压氧的治疗效果显著,但患者治疗后仍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 标签: 电击伤 脑损伤 临床表现 高压氧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脑电图检测技术也不断应用在临床。自1924年德国H•Berger首先从完整的头皮上描记出人的电活动以来已有近90年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的特殊电极和头皮电极、电地形图等电生理检查技术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将从癫痫、颅内感染等方面介绍电学检测在功能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 标签: 脑功能 脑电图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程度与其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抽选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窒息新生儿108例为研究对象,结合患儿窒息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窒息组(54例)和重度窒息组(54例),并抽选同期来我院体检的新生儿55例为对照组,于重度窒息组以及轻度窒息组窒息后当天、第3d、7d分别给予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β-2微球蛋白(β-2MG)等血清指标检测,对比窒息组与对照组在上述功能指标上的差异性。结果除了β-2MG以外,病发当天三组患儿在血清指标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3d重度窒息组在各项血清指标上均高于轻度窒息组以及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第7d三组患儿在血清指标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β-2MG在不同时间点的测量结果中,重度窒息组均要高于轻度窒息组以及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窒息程度越严重的新生窒息患儿越容易出现肾功能损害症状,BUN、Cr、UA以及β-2MG均能有效诊断患儿肾损害症状,而β-2MG效果最为明显。

  • 标签: 新生儿 窒息程度 肾功能损害 指标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苷肌肽注射液辅助治疗脑卒中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3.05-2014.12本院收治的92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对症支持治疗,采取降压、脱水或口服阿司匹林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14d。观察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MSE评分。结果治疗14d后,两组患者MMS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认识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苷肌肽注射液辅助治疗脑卒中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脑苷肌肽 脑卒中 认知功能障碍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安胶囊治疗高血压脑血管功能异常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血管功能异常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的高血压脑血管功能异常患者给予一般干预方法治疗,观察组的高血压脑血管功能异常患者服用脑安胶囊治疗。结果观察组高血压脑血管功能异常患者治疗后的脑血管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安胶囊治疗高血压脑血管功能异常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脑安胶囊 高血压脑血管 功能异常
  • 简介:功能是指接受内外环境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存储、处理、整合,形成意识,进行逻辑思维,最终产生认知和行为的功能。大脑皮质的代谢极为旺盛,耗氧量占全身总耗氧量的20%~50%,而氧储备很少,是缺氧之后先发生功能障碍的器官。

  • 标签: 缺氧 飞行员 脑功能 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核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并发肝功能损害的手术治疗。方法选取于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并发肝功能损害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共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或开腹胆囊切除术,分析临床结果。结果观察组重、中度的总胆红素、白蛋白、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5);观察组轻度患者的总胆红素、白蛋白、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炎症程度与并发肝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此类患者应及时接受手术治疗,实施必要的保肝、护肝措施。

  • 标签: 肝功能损害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手术治疗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8月至2015年6月间收治的46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经数字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分别为23例病例。对照组给予保肝治疗,实验组在保肝治疗基础上采用抗甲状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情况,并分析患者临床特征。结果实验组的DB、TB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其他指标上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肝损害患者伴有肝功能不全、甲亢表现,在保肝治疗的同时,给予抗甲状腺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甲状腺功能亢进 肝损害 临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