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诊断肝癌准确率。方法在2014年9月18日至2017年6月18日期间选取110例疑似肝癌患者为试验对象,且均实施MRI、增强CT检查,随后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价值性。结果MRI对肝内病灶、肝内病灶阳性率、肝外病灶、肝外病灶阳性率的诊断正确率均高于增强CT(P<0.05),同时增强CT敏感性、特异性、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64.21%、53.33%、46.67%、35.79%;MRI敏感性、特异性、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97.89%、93.33%、6.67%、2.11%。结论对肝癌患者实施肝脏MRI诊断,能够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降低误诊率。

  • 标签: 增强CT MRI 诊断 肝癌 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肝脏增强CT和肝脏MRI影像诊断肝癌的准确率差异,帮助更多医生选择更有效的诊断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12月肝胆外科收治的100例患者,经肝胆彩色B超初步确定所有患者均存在肝脏病变。使用肝脏增强CT和肝脏MRI影像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比较使用这两种诊断方法时,肝内病灶和肝外病灶的检出数量以及阳性检出率。结果采用肝脏增强CT检查出82例患者的178个肝内病灶及60例患者的130个肝外病灶;采用肝脏MRI诊断检查出94例患者的226个肝内病灶及70例患者的162个肝外病灶。肝外病灶检出平均数量为以及阳性检出率数据与肝脏增强CT诊断对比,均具有显著优势(P<0.05)。结论对肝癌病灶的检出,肝脏增强CT技术MRI检测技术均具有一定效果。但两者检测准确率对比,肝脏MRI具有明显的优势。

  • 标签: 肝脏增强CT 肝脏MRI 肝癌 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癌准确率应用肝脏增强CT和MRI诊断的对比结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5至2017-5就诊患者,通过肝胆彩色B超筛选确认肝脏部位有病变46例。常规组对患者实施增强CT检查。观察组实施增强MRI检查。结果常规组影像学检查病灶密度较高,门脉期病灶出现等密度情况,延迟期为低密度。观察组通过动态扫描中,患者的病症为富血供肿瘤,动脉期明显强化,为高信号。观察组诊断准确率91.30%比常规组的78.26%要高(P<0.05)。观察组在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方面比常规组有所优势(P<0.05)。结论对肝癌患者实施肝脏增强CT和MRI诊断均有一定准确率,但是MRI准确率更高,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利信息,有着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肝脏增强CT 肝癌准确率 MRI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及MRI检查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5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以随机数表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27)和观察组(n=28),对照组患者行螺旋CT诊断,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MRI检查,对两组患者诊断结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病灶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两种诊断方式表现特异性明显。结论针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而言,联合应用螺旋CT及MRI检查效果显著,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临床推广意义显著。

  • 标签: 螺旋CT MRI检查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观察纽曼系统护理模式对肝脏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扫描负性情绪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接受MRI动态增强扫捕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纽曼系统护理模式,采用汉密尔顿量表对2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HAMA)、抑郁(HAMD)指数进行评分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后,2组HAMA、HAMD指数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HAMA、HAMD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7%,低于对照组的31.7%(P〈0.05)。结论纽曼系统护理模式对肝脏MRI动态增强扫描负性情绪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对并发症也有较好控制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纽曼系统护理模式 肝脏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扫描 负性情绪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对鉴别肝脏肿瘤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0月期间我院肿瘤科收治的肝脏肿瘤及肿瘤病变患者计48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选择SOMATOMDefinitionAS128层螺旋CT扫描机进行加强CT扫描,比对常规CT扫描检查结果。结果在CT3期进行加强扫描后诊断出的病症具有典型特点,进行常规CT扫描检查与增强CT扫描检出率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排螺旋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对鉴别肝脏肿瘤的效果明显,可以准确的诊断鉴别肝脏肿瘤的临床病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多排螺旋CT 肝脏 多期增强扫描 肝脏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对肝脏损伤患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肝脏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实施CT平扫和或增强扫描,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有效分析。结果CT对于肝脏损伤的诊断正确率处在较高水平,80例患者当中诊断正确率达到97.5%。结论CT在肝脏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当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诊断准确率高,同时也可以对患者的损伤状况全面了解,与手术检查吻合率极高,对临床的帮助很大。

  • 标签: 肝脏损伤 CT检查 临床分析
  • 简介:肝腺瘤是一种少见肝脏良性肿瘤,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主要见于长期口服避孕药的育龄期女性以及部分服用类固醇激素的男性和糖原累积症患者。目前仍以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式,但随着微创理念的不断发展,微创介入治疗成为肝腺瘤的治疗方法之一。微波消融以其消融范围广、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彻底杀伤肿瘤细胞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但微波消融治疗肝腺瘤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对CT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肝腺瘤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进行回顾性分析。

  • 标签: 肝腺瘤 微波消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损伤的多种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56例肝脏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资料。结果56例中手术治疗37例,非手术治疗19例。其中治愈51例,死亡5例。结论部分轻度肝脏损伤非手术治疗是有效可行的;采用熟练、干扰小的手术方式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重度肝脏损伤大出血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肝损伤 治疗方法 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脑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在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垂体微腺瘤患者,回顾分析所有患者采用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的相关资料。结果脑垂体微腺瘤患者常规MRI检查,在T1WI模式下主要表现为低信号和等信号,在T2WI模式下表现为高信号和等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后,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低信号,个别患者在延迟扫描中存在强化现象。结论脑垂体微腺瘤患者采用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可进一步明确疾病特点,提高临床诊断率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垂体微腺瘤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 应用效果
  • 简介:一体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MRI设备是PET/CT设备之后最先进的分子影像成像设备。文章简要介绍一体化PET/MRI设备基于磁共振的衰减校正(MRAC)技术的基本原理及临床上常用的利用MRI信号进行图像重建时PET数据的衰减校正方法,重点介绍最新的MRI超短回波时间(UTE)技术和零回波时间(ZTE)技术实现MRAC的精准定量化衰减校正方法,不仅可以提高PET的扫描速度,而且可以获得精准定量化的PET图像,从而大大提高图像质量。随着新的MRI序列的研制和序列的优化配合新算法和软件的使用,有可能促进PET衰减校正量化方法质的飞跃,成为辅助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决策的有力工具。

  • 标签: 一体化PET/MRI 基于磁共振的衰减校正(MRAC) 超短回波时间(UTE)技术 零回波时间(ZTE)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柱结核MRI平扫及增强表现,探讨MRI平扫及增强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2例脊柱结核患者的MRI平扫及增强表现,旨在提高脊柱结核的MRI诊断准确率。结果颈椎结核8例,胸椎结核11例,腰椎结核19例、骶椎结核4例。脊柱结核T1WI呈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当病灶中心发生干酪性脓肿时呈均匀长T2信号,常累及相邻多个椎体,椎间隙变窄,周围易形成冷脓肿,为脊柱结核的典型表现。结论通过分析脊柱结核的MRI平扫及增强表现并结合临床病史,可有效提高脊柱结核的诊断准确率。

  • 标签: 脊柱 结核 MRI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肝脏肿瘤患者术后引流管护理工作进行了分析。方法研究中选择了本院2016年7月到2017年4月的64例肝脏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性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引流管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了分析,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统计无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中发生导管脱落状况的分析,其中观察组中脱落2例,对照组中脱落9例,数据对比中无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术后引流管护理肝脏肿瘤患者的效果显著,该种护理技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肝脏肿瘤患者 术后 引流管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肝脏胆道肿瘤患者实施终末期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到2014年12月间收治的肝脏胆道肿瘤终末期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并从心理护理、癌痛护理、姑息护理、临终关怀等方法对其进行护理干预,调查患者的癌痛缓解率及相关医疗纠纷的发生率。结果45例肝脏胆道肿瘤患者经终末期护理后,癌痛缓解率达88.89%(40/45),患者自觉满意,相关医疗纠纷的发生率为0,患者在有限的剩余时间内生活舒适、安详、有尊严。结论对肝脏胆道肿瘤患者实施终末期护理,可以有效缓解癌痛,提高其生活质量,减少相关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肾肝脏胆道肿瘤 终末期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脏血流动力学及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32例行择期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门静脉高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观察术前及术后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内径、肝动脉内径、肝动脉流速峰值、肝动脉流速谷值、肝动脉阻力指数,采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吲哚青绿排泄试验(ICGR15)评价肝脏功能,术中测定自由门静脉压力。结果术后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内径、肝动脉内径、肝动脉流速峰值、肝动脉流速谷值、肝动脉阻力指数均呈逐渐变化的趋势,肝动脉血流量、肝动脉流速峰值、肝动脉流速谷值逐渐升高,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内径、肝动脉内径、肝动脉阻力指数逐渐降低,术后8周内各指标变化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后、脾切除后、断流后自由门静脉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切除后、断流后均较开腹后降低(P<0.05),术后MELD和ICGR15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8周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MELD与肝动脉血流量、肝动脉流速峰值呈负相关(P<0.05),ICGR15与肝动脉血流量、肝动脉流速峰值、肝动脉流速谷值呈负相关(P<0.05),MELD和ICGR15均与门静脉血流量、肝动脉阻力指数、自由门静脉压力变化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可有效改善门静脉高压血流动力学及肝脏功能。

  • 标签: 门静脉高压 脾切除术 断流术 血流动力学 肝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脏血流动力学及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32例行择期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门静脉高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观察术前及术后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内径、肝动脉内径、肝动脉流速峰值、肝动脉流速谷值、肝动脉阻力指数,采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吲哚青绿排泄试验(ICGR15)评价肝脏功能,术中测定自由门静脉压力。结果术后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内径、肝动脉内径、肝动脉流速峰值、肝动脉流速谷值、肝动脉阻力指数均呈逐渐变化的趋势,肝动脉血流量、肝动脉流速峰值、肝动脉流速谷值逐渐升高,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内径、肝动脉内径、肝动脉阻力指数逐渐降低,术后8周内各指标变化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后、脾切除后、断流后自由门静脉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切除后、断流后均较开腹后降低(P<0.05),术后MELD和ICGR15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8周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MELD与肝动脉血流量、肝动脉流速峰值呈负相关(P<0.05),ICGR15与肝动脉血流量、肝动脉流速峰值、肝动脉流速谷值呈负相关(P<0.05),MELD和ICGR15均与门静脉血流量、肝动脉阻力指数、自由门静脉压力变化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可有效改善门静脉高压血流动力学及肝脏功能。

  • 标签: 门静脉高压 脾切除术 断流术 血流动力学 肝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