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分析了现代话语建构中民间叙事的功能及其局限,认为在现代独特的演进历程中,民间叙事不仅以自身方式顽强存在和发展着,而且以其贴近个体基本生存与生命层面的本质特征,构成了对中国文学现代话语的解构与反思,显示出强大的功能意义,对现代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向产生影响。

  • 标签: 民间叙事 现代性话语 功能意义 局限
  • 简介:愈孤独,愈仰望月亮月亮,这人类孤独的投射物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深感孤独的夜晚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抬起头来

  • 标签: 现代性 孤独 月亮 夜晚
  • 简介:摘要郑愁予的《错误》一诗作为现代诗的经典之作被广为传诵。诗中古典意象的巧妙运用和诗词闺怨的主题都充满了古典气息,但诗歌本身蕴藏着深厚的现代。本文将从诗歌的写作手法以及对传统闺怨主题的突破上,去挖掘它的现代

  • 标签: 郑愁予《错误》 写作手法 闺怨主题 现代性
  • 简介:摘要当下,舞蹈作为肢体语言传达思想的视觉艺术,其运行机制、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已发生转变,受此影响,现代舞蹈审美已发生巨大转向。通过分析时代思想的转变,视觉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冲击等方面对舞蹈审美转向的影响,理清其转向内因,探究在此转向下舞蹈的发展途径。

  • 标签:
  • 简介:20世纪是极为动荡的一个时代,尤其是中国,整个处在动荡的最前沿。在这个世纪,西学东渐的浪潮最凶,战争的强度最大,文化的革命最深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传统绘画,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因此受到了最深重的威胁。

  • 标签: 现代性 潘天寿 中国传统绘画 艺术 传统文化 20世纪
  • 简介:《亚洲新电影之现代》中的“现代”折射出亚洲新电影在文本形式、内容精神及品格风貌等各方面特性。将“现代”视为一个动态概念,亚洲新电影可被视为一个具有开放与颠覆、正在演进中的动态体系,从而诠释出电影与亚洲文化、社会和政治之间一种富于张力的、复杂又暧昧的交互关系。亚洲新电影在亚洲国家/民族身份的建构中,既有自觉的主体意识的生成与寻觅,又追问自己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认同与被阐释。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冲突与碰撞中,亚洲新电影铸就了自身具有内部异质与文化想象的独特品格。

  • 标签: 《亚洲新电影之现代性》 全球化 主体性 民族身份 文化自反
  • 简介:萨满信仰是一个庞杂的文化体系,包含着信仰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基因,具有多重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时至今日,萨满的宗教实践及其文化功能仍然在生产积累、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传统社会得以延续的基础。当下语境中的萨满文化的社会功能更多地表现在:强化族群认同功能;巩固社会文化的传承;针对地方文化建设的启示和价值等几个方面。

  • 标签: 达斡尔族 萨满文化 社会功能
  • 简介:本文尝试以汶川地震为主要案例,结合国内外多个其他灾害案例,阐明灾害社会学研究的两大视角,分别为灾害和现代视角,以及灾害和社会变迁的视角。论文指出,人类行为的在先(humanprioractivity),已经成为灾害生成的一个最主要的社会机制,因此,人类认知和行为改变,以及人类普遍的灾害预防努力,便成了我们理解灾害现代的两大核心内容;其次,民族国家内部救灾努力的系统化和制度化,以及危机后紧急规范的引入,也是例证灾害与高度现代之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第三,整个救灾社会过程的逐次展开,同时也是低度现代和高度现代相互遭遇的一个重要场合,因此构成了社会科学家实地观察社会互动的一个良好案例。在把灾害导致的社会变迁(及其后果)区分为三个层面——灾害相关的宏观社会动力机制、灾区中观社区形态变迁和灾民微观适应行为——之后,论文也对汶川地震所引发的多个类型的社会变迁做了细致分析。

  • 标签: 灾害 现代性 人类行为的在先性 紧急规范 社会变迁
  • 简介:乡村文学地理景观与城市文学地理景观的描写中往往隐含着现代或反现代的意识形态神话。前者主要表现为城市进步主义观念,后者则体现为怀旧的、理想化的田园主义传统的思想意识或文化无意识。众多中外作家对乡土田园生活而非城市文明的赞美,一方面体现了人类面对现实表示不满时容易追怀已逝历史、美化过去生活的共同本性,另一方面也突显了作家的现实情感不愿屈就其历史理性时的焦虑之情。

  • 标签: 文学地理景观 现代性 意识形态 田园主义传统 城市进步主义
  • 简介:新编传记体歌仔戏《邵江海》以人带戏、以戏写戏、以戏论史,主题繁复而带有自我反思,几乎浓缩了半部歌仔戏发展史与传播史,成为全球本土化情境中表达闽南经验、建构共同记忆的成功典范,因而获奖无数、跻身经典。这部戏在几经修改后,通过将戏中的“禁戏”之争纳入民族国家现代叙事链条而与时代展开对话,既展现了为戏痴狂的邵江海因戏遭难却不悔初衷、创作新调与定型剧本的感人事迹,又显影了不同话语力量围绕歌仔戏而在公共空间中的激烈博弈。其既是一部传统民间艺人接受时代精神的历史询唤而确证主体身份的成长寓言,亦以大和解的理想结局直观呈现以歌仔戏为代表的民俗曲艺形式如何参与到现代的国族叙事中来,有效呼应民族共同体的现代想象。

  • 标签: 庶民美学 闽南戏曲 历史记忆 情感结构
  • 简介:底线伦理是一种强调基本义务的普遍主义伦理,不同于精英主义的传统伦理,它基于人性的有限性对全体社会成员提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从而在行为要求、价值目标、人的本质预设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改变。现代社会重提底线伦理既有历史的审视,更有现实的关照。一方面传统伦理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转型期出现的社会问题更加凸显加强传统伦理现代转化的必要。而实现这一转化有赖于为己之学向人人之学、私德向公德、圣人人格向公民人格的转变。

  • 标签: 底线伦理 传统伦理 转化 公民人格
  • 简介:作为一种影像,作为一种图像,作为一种画面,摄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简单再现模仿,其中总是蕴藉着某种意蕴,表达着某种思想感情,传递着摄影家的感觉体验。因为,摄影照片总是摄影家主体的一种视看,纯粹意义上的机械客观的"看"并不存在,即便是所谓绝对客观写实的记录摄影,也不可能完全排除摄影家的感觉体验和思想感情。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摄影影像总是不同程度地具有意象的特征。

  • 标签: 摄影家 意象性 现代性转换 美学精神 古典 思想感情
  • 简介:摘要现代建筑技术的创新是推动我国建筑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就需要各个建筑设计人员转变传统的设计观念,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加强我国现代建筑技术的创新,推动我国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民国建筑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反映文化,在比较中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能够更深入认识建筑形式特征。形式产生于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满足需求的方式的选择,民国建筑反映了人类在满足自己居住需求时所选择的方式和手段,民国建筑形式也起源于为满足居住需求的手段;居住是基本需求,为实现居住而采取的建筑手段体现了下一个级别的方式,包括大屋顶和斗拱在内的民国传统建筑构件形式和相关细部最初来自古代生产生活的实用功能、地域条件与当时技术条件下的建造要求;同样为了实现居住目的,中国选择了木构体系,西方选择了砖石结构体系,由此产生了不同"花样"。建筑设计实践工作中,很多建筑物由于设计方案中存在问题,导致建筑物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功能障碍,为了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必须要对建筑设计方法进行创新。

  • 标签: 民国建筑 设计意识 现代性
  • 简介:现代意义上的青年是现代进程的一种产物。在工业革命所发端的现代化潮流中出现了作为一种社会范畴的青年。青年在历史上发生和社会对于青年认识的形成这两者之间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在现代社会早期所形成的青年概念,把青年的实质理解为一种过渡期,一个为了在未来时期进入社会生活而做准备的时期。晚近时期世界发展进程尤其是发达世界的状况对于经典的青年概念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因此,在一种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下,青年概念的重构似乎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 标签: 现代性 青年 青年概念 过渡期
  • 简介:学徒制在经历前学徒制、近代学徒制演变后,在新时期由于被赋予了"现代"特征而获得新生。但要想使其在中国教育发展黄金期中取得长足进步,探索学徒制中最重要的师徒关系的有效发展是必由之路。为此,以师徒关系的现代为依照,分析师徒关系在现代学徒制具体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影响,并对其消极影响的解决之道进行探讨,最终提出为更好实施现代学徒制而构建新型的、和谐的师徒关系的建议。

  • 标签: 现代学徒制 师徒关系 现代性
  • 简介:在我国开发传统德育资源过程中出现了传统美德意识缺失、知行不一以及传统文化的欠缺等问题。可以通过在学校中发掘传统的德育资源、在家庭中挖掘传统德育资源、在社会中弘扬德育文化等来提高传统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改善德育理念、创新德育思维、构建新型德育体系、树立正确的德育目标将有助于传统德育资源的现代转化。

  • 标签: 德育资源 当代挖掘 现代转化
  • 简介:自1723年以来纳西文化正进行着最剧烈的演变。十多年来,丽江的高歌猛进有目共睹,然而问题也不断涌现,甚至伤及根本,本文从一个忧思的立场切入主题,梳理和透析传统文化在现代进程中的“变”与“不变”,“假变”与“真变”。

  • 标签: 纳西族传统与现代 全球与守护 “卡桑德拉大桥”
  • 简介:本文原题为“EncounterswithModernity”,选自罗德斯(R.A.W.Rhodes)等主编的《牛津政治制度手册》(TheOxfordHandbookofPoliticalInstitutions)。塞缪尔·毕尔(SamuelH.Beer)1911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1932年在密歇根大学毕业后赴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攻读中世纪史硕士学位,1938年至1943年于哈佛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其后执教于哈佛大学并任政治学系主任,1976年至1977年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2009年逝世于华盛顿特区。毕尔教授长期致力于比较政治学、美国联邦主义与英国政治研究,在英美政治比较领域取得开创成就。亨廷顿(SamuelP.Huntington)曾在《美国政治》自序中谈到该书灵感缘起于博士答辩时,毕尔向其提出的有关政治思想同政治制度关系的问题。霍尔(PeterA.Hall)数次回忆毕尔在指导其博士论文中闪现的学术思想,指出毕尔重视制度的文化向度有助于联结政治科学的新旧制度主义,并对新制度主义的观念研究产生深远影响。2005年,毕尔教授应邀写作本文时已逾94岁高龄,他在文中回顾自己步入政治科学与比较政治学的历程,将自由心智界定为现代的伦理基础以及现代化进程的统摄力量,从而论证自由主义理念与民主政治实践的相互塑造。透过毕尔对其学术人生的自述,以及文中展示的二十世纪英美政治演进轨迹,可以看到黑格尔、格林、罗伊斯的观念主义传统,怀特海、杜威的过程哲学及逻辑主义传统,韦伯、帕森斯、阿尔蒙德的文化主义传统,白芝浩、威尔逊的制度主义传统,以及英美新工党和新民主党第三条道路政策主张,是怎样融入毕尔的思想和经历当中的,他针对思想创化、个人自由、政党发展、社会联结、国家整合提出的一系列深刻洞见也因此更富亲切感。

  • 标签: 政治科学 政治制度 现代性 比较政治学 自由主义理念 新制度主义
  • 简介:伫立于开放的国际化原野,经历文明更迭、文化交锋,怀揣着英雄主义入世野心的亚洲影人,终于在好莱坞长期的强势压制下觉醒,于"后殖民"的生存境遇中脱身,在经历漫长的韬光养晦后陆续发力,掀起"亚洲电影新浪潮"的壮阔波澜。

  • 标签: 亚洲电影 现代性研究 解码 版图 英雄主义 生存境遇
  • 简介:现代与乡村日常生活之间的矛盾冲突,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场中的一道鲜明色彩。乡村日常生活具有重复性与单调性、自然与恒久、经验的固化与思维的惰性、纲常伦理与礼仪习俗的伦理作用等特征。这些特征与现代之间形成矛盾。20世纪90年代之前,大多数作家还是站在现代化立场上,以文学的形式批判乡村日常生活,90年代之后,乡村日常生活以正面的形象进入作家视野,他们认为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之间不是简单的冲突与对立,而是相互融合的。

  • 标签: 现代性 乡村日常生活 20世纪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