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角膜缝线相关感染眼内患眼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角膜缝线相关感染眼内患者5例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均为单眼发病;年龄(30.80±21.98)岁。晶状体相关手术角膜切口缝线4只眼;穿透角膜移植缝线1只眼。角膜缝线眼表存留时间(20.00±7.41)个月。5只眼中,因眼红、眼痛于外院给予角膜缝线拆除1只眼;其余4只眼中,缝线松动3只眼。给予患眼感染眼内标准治疗,包括全身及局部抗感染治疗;角膜缝线拆除、眼内注药、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治疗。PPV中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给予硅油填充。治疗后随访时间(11.00±7.38)个月。观察分析手术前后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B型超声及微生物培养结果等资料。结果患眼角膜可见围绕缝线的浸润、溃疡灶或脓肿。B型超声检查可见患眼全段玻璃体混浊、视网膜前机化条索、球壁水肿。玻璃体液培养结果阳性3只眼,分别为草绿色链球菌、人葡萄球菌人亚种、表皮葡萄球菌。治疗后所有患眼眼内感染均成功控制,无眼内容物剜除或眼球摘除者。治疗前,患眼BCVA为无光感~数指;治疗后,BCVA> 0.3者2只眼。结论角膜缝线相关感染眼内患眼角膜均可见围绕缝线的浸润、溃疡灶或脓肿,其与缝线长期存留于眼部有关;大部分患眼就诊时存在缝线松脱;及时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部分患眼视力预后良好。

  • 标签: 眼内炎 角膜溃疡 缝线 抗感染药 玻璃体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手术感染眼内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关应对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2968例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结果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与高血压、手术时间≥1.0h、玻璃体溢出以及普通ECCE手术诱发感染眼内的几率显著高于其他患者,P<0.05;性别、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3项指标与诱发白内障术后感染眼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医疗及护理工作人员应当针对诱发白内障术后眼内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具有针对的干预措施,从而降低眼内的发生率,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 标签: 白内障 感染 眼内炎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感染眼内的致病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2月20日就诊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感染眼内46例(46只眼)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一般资料、致病原因、病原菌分布情况、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其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21~89(59.26±15.53)岁。其中外伤及手术源性感染眼内为主要病因,外伤眼内以铁屑、铁片等铁器类外伤为主,手术源性感染眼内以白内障手术为主,内源眼内以不明原因为主,感染角膜炎所致眼内以角膜溃疡为主。感染眼内患者中,入院前视力>0.02者占2.17%(1/46),出院时占23.91%(11/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65,P=0.005)。外伤眼内患者治疗后视力>0.02占比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4,P=0.035)。46例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30.43%(14/46),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其中20例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结论感染眼内的致病原因以外伤及手术源为主,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玻璃体腔注药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 标签: 眼内炎 眼感染,细菌性 玻璃体切除术 视力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研究白内障术后感染眼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价 。 方法 对 2017 年 1 月到 2018 年 1 月 在我院行白内障术 后发生 感染眼内

  • 标签: 白内障手术 感染性眼内炎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眼科手术后感染眼内是指眼科内眼手术后发生的与病原体感染相关的眼内。尽管经过努力,眼科手术后感染眼内的发生率有所降低,但在其诊疗和防治方面仍存在诸多争议问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联合国内白内障、眼外伤和青光眼等专业学组专家,综合国内外研究证据,经过认真讨论,达成共识意见,以期为临床安全有效防治眼科手术后感染眼内及提高其治愈率和患者视功能提供参考。

  • 标签: 眼内炎 眼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诊疗准则(主题) 感染控制 多数赞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非感染眼内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危险因素、治疗过程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研究。收集2020年10月13日至2020年11月19日期间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眼科纳入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1004例(1420眼),将发生非感染炎症与未发生炎症者分为炎症组与非炎症组,分析术后发生非感染眼内的患者的围手术期所用药物、器械使用及手术操作等环节,并查找其发病时间、症状、体征、治疗方式以及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评分等。采用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发生非感染眼内16例(21眼),其中男5例(7眼),女11例(14眼),年龄54~83(68.6±9.5)岁。围手术期所有药品、器械无违规,所有消毒用品消毒指标均合格,手术操作过程规范,无并发症发生。术中均使用同一品牌型号的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发病时间为术后(23.3±9.7)d。结膜呈现混合充血,角膜透明,前房闪辉(+~+++),前房细胞(++~+++)。部分患者前房内有纤维素性渗出,B超显示玻璃体不同程度的混浊。所有患者前房水及玻璃体病原微生物检测均为阴性。炎症组与非炎症组术前内皮细胞计数、眼压均为正常,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炎症组前房深度明显小于非炎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P=0.010)。结论:本研究中白内障术后非感染眼内高度怀疑与人工晶状体有关,经过积极治疗后,炎症均得到控制并消退。

  • 标签: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非感染性眼内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白内障术后感染眼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价。方法对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在我院行白内障术后发生感染眼内的12眼进行细菌培养和前房冲洗、玻璃体切除等治疗,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进行比较。结果12眼中有7眼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阳性,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有10眼(83.3%)视力提高,2眼(18.7%)视力不变,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对白内障术后感染眼内患者行前房冲洗和早期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入广谱抗生素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控制眼内炎症,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白内障手术 感染性眼内炎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玻璃体内注药治疗感染眼内的临床护理。方法 围绕本院收治的80例感染眼内患者展开研究,均于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在本院进行玻璃体内注药治疗,以随机抽样法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常规组(n=40,常规护理)及干预组(n=40,护理干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比较组间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发现,干预组发生率为7.50%,常规组为25.00%,干预组较低,P<0.05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感染眼内的原因、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6例(6眼)中,1例仅行玻璃体注药术。3例联合玻璃体注药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其中2例滤过泡漏者联合自体球结膜滤过泡修补术。2例感染严重行眼内容物剜除术。结果4例保住眼球,眼压控制正常,保存有用视力。2例行眼内容物剜除术后控制感染。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感染眼内存在多种致病危险因素,及时诊断和积极治疗非常重要,玻璃体切除、玻璃体注药、自体结膜遮盖滤过泡修补术是治疗滤过手术后感染眼内的有效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白内障术后感染眼内的危险,积极探讨护理干预取得的效果。方法方法分析我院在2014至8月收治的64例白内障患者的数据资料。对64例术后感染眼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内各3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把常规护理与围术期实施优质护理进行有机结合。结果在感染眼内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比对照组要明显低,满足χ2=6.34,P=0.0264的差异条件,具有统计学意义。产生术后感染眼内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年龄大于70岁、手术时间大于1个小时、合并糖尿病的合并与玻璃体的过分溢出;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指标方面观察组要比对照组明显低,满足P<0.05的差异条件,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护理满意度指标方面观察组比对照组要高,满足P<0.05的差异条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患者年龄高于70岁同时手术时间比一个小时多、合并糖尿病与玻璃体出现溢出等现象时,具有很大的可能产生感染眼内,在患者围术期进行优质护理,能够促进感染眼内的发生率的降低,改对于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有效改善,取得良好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白内障 感染性眼内炎 护理干预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白内障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对于术后感染眼内压患病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8例白内障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34例/组,接受传统护理的小组为对照组,接受护理干预的小组为观察组,将两组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眼内压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术后感染眼内的发生率(0.00%)小于对照组(14.7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眼压(13.23±0.63)小于对照组(18.51±0.34),观察组视力(0.98±0.22)mmHg高于对照组(0.33±0.13)mmHg,(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可以降低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眼内的患病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提升临床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白内障 护理干预 感染性眼内炎
  • 简介:摘要外伤性感染眼内是指开放眼外伤后病原微生物入侵眼球致眼球壁及眼内容物感染,发病率约为4%~16%。外伤性感染眼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眼外伤类型、致病微生物性质、眼内异物存留与否及外伤后处理是否及时等多种因素有关。对于高危患者,采取合理预防措施及给予准确诊断、及时有效治疗对恢复视功能乃至保留眼球至关重要。为进一步明确并规范外伤性感染眼内的防治工作,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外伤学组经过反复讨论,针对外伤性感染眼内的危险因素、诊断、治疗、预后、预防达成共识意见,供眼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 标签: 眼内炎 眼损伤 诊疗准则(主题) 抗生素预防 感染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感染眼内的致病因素以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医院于2019年5月-2020年7月间收治的44例感染眼内患者,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患者致病因素,并对其临床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总结。结果:在对44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后,白内障手术致病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内源因素;经治疗后,患者的视力有显著改善,治疗前后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眼内的主要致病因素为白内障手术,所以临床上针对此类患者需要完善管理措施,并优化治疗手段,这是改善患者的视力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感染性眼内炎 致病因素 临床治疗 视力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49例儿童感染眼内的致病因素、致病菌谱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10月至2018年5月诊治的儿童感染眼内49例(49眼)的临床资料。分别抽取玻璃体进行细菌培养,并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其中男32例,女17例,年龄范围2~12岁。主要致病因素为眼外伤,其次为眼部手术,共培养出细菌21株,真菌1株,病原菌培养检出率为44.89%(22/49),G+球菌是主要感染菌种(72.7%,16/22),以葡萄球菌属细菌为主,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敏感。依据患儿感染眼内的严重程度,分别行玻璃体内注射抗生素(8例)、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注射抗生素(7例)、玻璃体手术联合眼内硅油填充(24例)和玻璃体手术联合气体填充(10例)。视力提高35例,视力不变8例,视力下降6例。结论儿童感染眼内以眼外伤为主,G+球菌是主要感染菌种,早期玻璃体手术是治疗儿童感染眼内最有效的措施。

  • 标签: 眼内炎,感染性,儿童 细菌 因素,致病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白内障术后感染眼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价。方法对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在我院行白内障术后发生感染眼内的12眼进行细菌培养和前房冲洗、玻璃体切除等治疗,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进行比较。结果12眼中有7眼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阳性,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有10眼(83.3%)视力提高,2眼(18.7%)视力不变,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对白内障术后感染眼内患者行前房冲洗和早期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入广谱抗生素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控制眼内炎症,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白内障手术 感染性眼内炎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外伤性感染眼内。方法将64例(64眼)我院于2011年2月至2014年10月间于我院就诊的外伤眼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入选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32例(32眼)。以接受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者为A组,以接受前方维持器下玻璃体切割术者为B组。结果术前两组间视力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2周时,B组视力明显改善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在外伤性感染眼内的治疗中,应用前方维持器下玻璃体切割术可在有效的改善患者视力的同时,显著的减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玻璃体切割术 疗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眼科手术室发生感染眼内的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方法:我院眼科于2021年3月开始正式实施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制度,现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入住我院眼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10例患者和2021年4月-2022年4月入住我院眼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10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将全部患者分为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实施前和实施后两组,对比两组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满意度和术后感染率。结果:实施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后,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之前,两组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施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后,患者出现感染的概率明显少于实施之前,两组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眼科手术室实施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的增加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满意度,降低患者出现感染眼内的概率。

  • 标签: 眼科手术室 感染性眼内炎 防范措施
  • 简介:眼内病毒感染多由疱疹病毒家族导致。在免疫功能正常者中,以病毒性前葡萄膜炎与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较为常见。对免疫功能低下者,有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及进行外层视网膜坏死,两者均发生在获得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后期。其他非AIDS患者,如白血病、器官移植、恶性肿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亦可发生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本文结合文献分别对上述眼内病毒感染疾病进行叙述。

  • 标签: 疱疹病毒 病毒性前葡萄膜炎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 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 非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