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总结1例胃间质细胞患者的个案护理,通过病例回顾,相关讨论,查找文献,根据文献结合个案的特点我们采取了围手术期护理和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经护理人员精心护理,减轻患者痛苦,患者转危为安,康复情况良好。

  • 标签: 胃间质细胞瘤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论著胃肠道间质单发肝转移的MR影像特点。方法:将2022年覆盖范围内院内行胃肠道间质治疗的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对象,随机遴选12名单发肝转移的患者(n=12),对入组患者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肿瘤扩散加权成像中显示晕环与结节状高信号的构成比为83.33%(n=10),边缘清晰有包膜的构成比为100.00%(n=12),囊边与坏死的构成比为75.00%(n=9),出血的构成比为66.67%(n=12),多血供的构成比为83.33%(n=10),门静脉延迟期强化程度减低与持续强化的构成比依次为75.00%(n=9)与33.33%(n=4),动脉期中度强化构成比为83.33%(n=10)。结论:胃肠道间质单发肝转移的磁共振征象特点明显,在用以判断患者疾病发展阶段与治疗方案的制定中意义明显。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肝转移 磁共振成像技术
  • 简介:摘要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出现显著降低了胃肠间质(GIST)患者的复发转移风险并延长了生存期,但耐药的发生常常不可避免。免疫治疗已经在多种实体肿瘤中被证明有效,但在GIST中的疗效尚不明确。免疫治疗的疗效取决于肿瘤微环境,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和免疫检查点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参与调控局部肿瘤的免疫应答,还是免疫治疗的靶点,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可以了解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本综述回顾相关文献,发现GIST患者有着丰富的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其在肿瘤的免疫监视和逃逸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虽然早期临床研究显示,患者对于免疫治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但疗效却不如人愿。因此,如何筛选出GIST免疫治疗的获益人群、协调免疫治疗和TKI治疗的关系是下一步需要探索的关键问题。同时,基础研究和大样本前瞻性临床试验的逐渐深入,将会为GIST中免疫治疗的应用提供更多的策略。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肿瘤微环境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胃肠道间质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经统计分析,38例患者中肿瘤发病位置出现在胃部的有50%,位于肠道的有31.58%,出现在其他位置的有18.42%;其中出血症状占44.74%,腹痛或腹胀占34.21%,患腹部包块的有15.79%,其他症状患者占5.26%。对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受肿瘤最大径、手术根治性及改良NIH危险度分级与胃肠道间质患者1年生存率有影响,对预后影响较显著(P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临床特征 预后影响因素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胃肠道间质内镜下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汇集2019年4月-2023年6月期间,院内收治的胃肠道间质内镜治疗患者42例进行研究。随机抽取其中21例患者实施一般护理作为参比组,剩余21例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作为应用组。对两种护理方法并发症率、手术结果展开分析。结果:两组并发症率比较,参比组更低(P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内镜治疗 围术期护理 并发症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活检病理诊断和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1日内镜活检确诊GIST病例,复阅HE切片、整理免疫组织化学、基因检测结果,记录临床治疗经过。结果共计检索出GIST诊断记录4 095例,其中内镜活检发现肿瘤组织67例,占比1.6%。男性48例,女性19例,男女比2.5∶1.0;年龄31~90岁,平均61岁;胃59例,十二指肠8例。梭形细胞型47例,上皮样型14例,混合细胞型6例。免疫组织化学DOG1阳性100.0%(64/64),CD117阳性98.4%(62/63),CD34阳性87.5%(56/64),S-100蛋白阳性3.6%(2/56),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阳性12.1%(7/58),结蛋白阳性12.3%(7/57),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阳性4.0%(2/50)。依据形态学评估34例可归为恶性GIST。初诊考虑为低分化癌3例,均为上皮样型GIST,另有4例梭形细胞型GIST由于肿瘤细胞数量较少,初诊时无法明确或漏诊。在67例病例中,26例活检组织行基因检测,检测率38.8%(26/67),活检后2例患者失访;33例直接手术,手术患者仅2例活检组织行基因检测,检测率6.1%(2/33);16例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及手术,这部分患者10例活检组织行基因检测,检测比例10/16;16例持续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患者中,14例活检组织行基因检测,检测比例14/16。结论内镜活检诊断GIST的比例很低,对于绝大多数的活检材料是能够完成准确的病理诊断和辅助检查以指导临床治疗。上皮样型GIST有迷惑性,梭形细胞型GIST少数易漏诊,了解病史、查看内镜记录有助于避免陷阱。行分子靶向治疗者,完善基因检测,可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内窥镜检查,胃肠道 活组织检查 基因表达 基因,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诊断胃肠道间质采用64排螺旋CT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100例疑似胃肠道间质患者,分别给予常规X线检查及64排螺旋CT检查,并对比诊断效果,研究起止时间为2021年10月-2022年10月。结果 64排螺旋CT检查组较常规X线检查组的诊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更高,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检查胃肠道间质的诊断效果更为优异,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参考,应用价值高。

  • 标签: 64排螺旋CT检查 X线 胃肠道间质瘤 诊断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间质(GST)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征评估其Ki-67指数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21年11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ST的501例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根据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分为Ki-67低表达组(Ki-67≤6%,335枚)和高表达组(Ki-67>6%,168枚),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Ki-67低表达组与高表达组的肿瘤最长径、短径、静脉期CT值、静脉期增强幅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80、4.91、3.21、3.29,均P<0.01),肿瘤位置、形态、坏死、溃疡、供血动脉、血管样强化、灶周脂肪阳性征、消化道出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77、13.49、8.59、22.87、7.59、7.23、7.76、8.58,均P<0.05)。肿瘤溃疡阳性(OR=1.88,95%CI:1.17~3.03)是Ki-67高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9);肿瘤位置中以胃窦为参照,贲门(OR=5.41,95%CI:1.25~23.46)是Ki-67高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4)。结论多层螺旋CT对GST的病理Ki-67指数表达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能为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Ki-67指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源性小肠类器官(intestinal organoid,IO)肠道内灌注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新生小鼠肠道损伤的影响及相关机制,为探索NEC新型防治方法及临床转化提供依据。方法取9日龄健康C57BL/6新生小鼠末端回肠组织体外培养IO,培养7 d后鉴定IO并将其重悬于磷酸盐缓冲溶液用于干预实验。选用5日龄C57BL/6新生小鼠,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仅母鼠母乳喂养,无其他干预措施)、实验对照组(control+IO组,母鼠母乳喂养,于生后第6天进行类器官干预)、NEC组(于生后第5至9天之间,诱导新生鼠NEC发生)、实验干预组(NEC+IO组,诱导NEC同时于生后第6天进行类器官干预),每组5只小鼠。生后第9天收集各组新生小鼠末端回肠组织,分析比较各组小鼠肠道损伤程度,肠道炎症反应,肠道干细胞活性、肠上皮细胞增殖能力变化并进一步比较各组Wnt/β-catenin通路活性。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ANOVA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后进一步两两比较使用LSD检验;计数资料多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Mantel-cox)检验。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NEC组小鼠累积存活率显著降低(NEC组比control组:100.00%比42.42%,P<0.001),肠道组织病理评分[NEC组比control组:3(2.5~3)比0(0~0.5),P<0.01]与IL-6 mRNA表达水平[NEC组比control组:(4.52±0.82)比(1.01±0.23),P<0.001]均明显升高,而Lgr5 mRNA表达水平[NEC组比control组:(0.02±0.01)比(1.03±0.40),P<0.001]、Ki-67 mRNA表达水平[NEC组比control组:(0.18±0.06)比(1.00±0.15),P<0.001]显著下降,单个隐窝内Ki-67+细胞个数[NEC组比control组:(3.17±2.04)比(9.17±1.47),P<0.001]明显减少,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NEC组比control组:(0.01±0.01)比(1.23±0.42),P<0.05]及β-catenin蛋白活化水平(即非磷酸化β-catenin)[NEC组比control组:(0.14±0.04)比(0.92±0.41),P<0.001]明显降低。而相较于NEC组,NEC+IO组小鼠累积存活率显著提高(NEC组比NEC+IO组:42.42%比69.84%,P<0.001),NEC病理评分[NEC组比NEC+IO组:3(2.5~3)比0(0~1.5),P<0.05]与IL-6 mRNA表达水平[NEC组比NEC+IO组:(4.52±0.82)比(1.04±0.18),P<0.001]均显著降低,Ki-67 mRNA表达水平[NEC组比NEC+IO组:(0.18±0.06)比(0.37±0.10),P<0.05]升高,单个隐窝内Ki-67+细胞个数明显增加[NEC组比NEC+IO组:(3.17±2.04)比(12.67±1.51),P<0.001]。此外,肠道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NEC组比NEC+IO组:(0.01±0.01)比(2.44±1.19),P<0.001]及β-catenin蛋白活化水平[NEC组比NEC+IO组:(0.14±0.04)比(0.54±0.25),P<0.05]均升高。结论外源性IO可以缓解NEC肠道损伤,抑制肠道炎症反应,提高肠道内细胞增殖水平,改善肠道干细胞活性,Wnt/ β-catenin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介导了上述IO干预作用。

  • 标签: 小肠结肠炎,坏死性 新生小鼠 小肠类器官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小肠疾病诊断中采取256层螺旋CT小肠造影扫描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院内收治的小肠疾病患者70例,为患者采取256层螺旋CT小肠造影扫描技术检查,对比确诊结果,分析神经内分泌肿瘤、淋巴小肠胆石梗阻、克隆病诊断符合率。结果:CT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淋巴小肠胆石梗阻、克隆病符合率相比确诊结果指标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6层螺旋CT小肠造影扫描技术应用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符合率较高。

  • 标签: 小肠造影扫描 256层螺旋CT 疾病诊断 符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图像特征及代谢参数对胃肠道间质(GIST)恶性危险度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20年6月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治疗前行18F-FDG PET/CT检查的35例GIST患者(男27例、女8例,年龄44~84岁)临床及影像资料。将18F-FDG PET/CT中GIST病灶按照图像特征分为环形摄取和非环形摄取,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图像特征不同分组间肿瘤坏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危险度分级(简称NIH分级)之间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SUVmax、基于SUVmax不同阈值(2.5、40%和50%)下的肿瘤代谢体积(MTV;MTV2.5、MTV40%、MTV50%)和病灶糖酵解总量(TLG;TLG2.5、TLG40%、TLG50%)与临床病理特征(病变部位、肿瘤最大径、核分裂象、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坏死、图像特征、NIH分级)的关系。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代谢参数的相关性。绘制不同代谢参数诊断NIH分级的ROC曲线,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不同AUC间的差异。结果35例GIST患者中,环形摄取占31.4%(11/35),非环形摄取占68.6%(24/35),2组间的坏死[7/11和12.5% (3/24); P=0.004]、NIH分级高危构成[11/11和25.0% (6/24);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最大径、核分裂象、坏死、图像特征、NIH分级不同分组间代谢参数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4.70~-2.09,均P<0.05),但Ki-67不同分组的代谢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0.83~-0.71,均P>0.05)。代谢参数与核分裂象、肿瘤最大径、坏死、图像特征、NIH分级之间均有相关性(rs值:0.36~0.81,均P<0.05),但与Ki-67之间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rs值:0.12~0.14,均P>0.05)。SUVmax与MTV2.5、TLG2.5、TLG40%、TLG50%的AUC分别为0.752、0.856、0.856、0.882、0.8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1.96~2.12,均P<0.05)。结论在18F-FDG PET/CT中图像特征呈环形摄取的GIST具有更高的NIH分级,肿瘤更易出现坏死;基于SUVmax不同阈值下的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对GIST的NIH分级的预测具有一定意义,并可能优于SUVmax。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肠疾病的检查中,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ultislice computedtomography enterography,MSCTE)的诊断价值。方法:择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内,临床接收的疑似小肠疾病患者190例,以观察性研究形式,均通过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进行检查,同期开展双期增强扫描,完成最大密度投影(maximal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建(MPR)、重组容积(vrtrenderingvolumetechnique,VRT)等处理的情况,通过病理参照进行对照区分,记录小肠疾病诊断结果。结果:经MSCTE检查后,对各项检查结构的呈现良好,以0级占比判定为64.21%、73.68%和86.32%;MSCTE临床总符合度高于96.00%;176例为确诊小肠疾病;MSCTE检查确诊170例。结论:MSCTE诊断实施于小肠疾病中的价值良好,可更好地记录小肠解剖构造,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

  • 标签: 小肠疾病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指小肠内细菌数量和种类发生改变并引起消化吸收障碍等病理生理异常的综合征。SIBO在胰腺疾病中发病率较高,可影响胰腺疾病病理生理过程。本文就SIBO与AP、CP、胰腺癌关系进行综述。

  • 标签: 胰腺疾病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在胃肠道间质治疗中的应用及对凝血功能、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共纳入86例2020年3月-2022年3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患者,分入两组中,对照组方案为常规开腹手术,治疗组方案为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凝血功能与手术并发症。结果:治疗组术后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在两组中均更短,术中出血量在两组中更少,P<0.05;治疗后,两组DD与FIB均出现升高情况,PT均出现缩短,而且治疗组PT比对照组短,DD与FIB均比对照组高,P<0.05。治疗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4.88%,对照组发生率27.91%,治疗组更低,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在胃肠道间质治疗中应用良好,患者术中出血量减少,恢复时间加快,术后并发症降低;但手术易影响患者凝血功能,导致功能状态,故需引起临床注意,必要时采取预防性措施。

  • 标签: []腹腔镜 胃镜 手术 胃肠道间质瘤 凝血功能 并发症
  • 简介:摘要:乳制品生产车间质量安全管理对于确保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安全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乳制品生产车间质量安全管理的分析,探讨了管理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法。通过加强质量控制、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培训员工等措施,可以提高乳制品生产车间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确保产品的品质和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 标签: 乳制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化操作流程,员工培训
  • 作者: 张红艳 吕利利 王雪松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0-13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21期
  • 机构:山西省儿童医院,山西省妇幼保健院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诊断、疾病的特征、治疗方法、以及相应的护理对策,为此后临床研究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8月期间,来我院就治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1例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1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全部存活。结论:全程护理能及早发现NEC,能早期明确诊断,早期实施护理干预,有效提高患儿的治愈率。

  • 标签: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