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对比传统外科手术治疗胃间质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3年123月期间到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接受内镜或外科治疗的86126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胃肠间质瘤胃间质的患者纳入试验,将肿瘤直径≤5cm的病例采用倾向性评分(1:1)匹配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内镜组和外科组各43例,外科组接受传统外科手术,内镜组接受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术后疗效评估进行对照分析并发症发生率、整块切除率以及手术相关指标。结果 治疗后,内镜组患者手术并发症16.284.65%[1]低于外科组39.5320.93%、治疗后,内镜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手术费用等手术相关指标均小于外科组、手术费用高于[2]外科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内镜组与外科组患者的肿瘤整块切除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粘膜下挖除术治疗胃肠间质不仅能优化肿瘤治疗术的手术指标,还能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优势显著,可予以推广。

  • 标签: 内镜治疗 外科 胃肠道间质肿瘤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联合MRI对胃肠道间质患者的诊断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间的60例疑似胃肠道间质的患者,运用多层螺旋CT联合MRI实施检查,将病例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单独检查和联合诊断的效能情况。结果:经病理诊断结果可见,60例患者中阳性50例,阴性10例,同单独诊断方法对比,多层螺旋CT联合MRI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更高,误诊漏诊率更低(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联合MRI的运用对胃肠道间质诊断灵敏度、特异度的准确性更高,能够大大降低误诊、漏诊情况的发生,可提高对患者的诊断治疗效果。

  • 标签: 多层螺旋CT MRI 胃肠道间质瘤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讨CT影像组学预测胃肠道间质病理类型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胃肠道间质患者进行临床CT影像组学检测,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在这30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的肿瘤位置位于胃部,10例患者位于小肠部位。其中有2例患者已经出现了淋巴结转移,2例患者已经出现了肝脏转移,经过CT检测后,检测结果与病理结果相同,即20例良性,潜在恶性6例,恶性4例。结论:CT影像组学能够精准的预测胃肠道间质病理类型,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大量应用和推广。

  • 标签: CT 胃肠道间质瘤 病理类型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CT影像组学在胃肠道间质病理类型的预测准确度进行论证,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80例疑似为胃肠道间质的患者,对实验组患者行CT影像组学检查,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胃镜检查,每组患者均为80例,以最终的病理检测作为对比金标准,判断两种检测方式的准确率。结果:在最终的病理性检测中发现这胃肠道间质病理性确诊为恶性的有10例,良性有70例,其中在CT影像组学的检测中,检测出恶性患者10例,良性患者70例,误诊0例,而采用胃镜检查的患者检查出恶性患者20例,良性患者60例,CT影像组学的检测准确率明显高于胃镜检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影像组学的检测方法其检测准确率更高,能够在临床进行大量的应用,为临床提供数据的参考。

  • 标签: CT影像组学 胃镜检查 胃肠道间质瘤
  • 简介:摘要:肠胃间质的CT影像学表现对于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CT扫描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从而初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同时,CT扫描还可以发现肿瘤是否转移,以及转移的具体部位,为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总的来说,肠胃间质的CT影像学表现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病情、评估恶性程度,从而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 标签: CIST 影像学 危险分层
  • 简介:摘 要: 目的  总结 1 例颅内动脉合并间质性肺炎患者困难脱机的护理经验。 方法  根据该患者的护理难点, 在呼吸系统管理、 原发疾病管理、管道管理、营养支持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  通过病因治疗,感染控制,不断调整脱机锻炼计划,加强气道护理、心理护理及营养支持,患者最终成功脱机。结论  呼吸机应 用中出现脱机困难的现象较高,找出引起脱机困难的病因 , 祛除病因及序贯脱机,在脱机锻炼过程中及时地进行 感染控制、心肺功能评估、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行之有效地进行脱机锻炼计划 , 加强营养和术后病情观察,可以极大提高脱机的成功率。

  • 标签: 气管切开 颅内动脉瘤 间质性肺炎 困难脱机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归纳在双镜联合技术切除胃肠道间质中运用快速康复理念的成功做法,提升治疗品质。方法:从2022年3月—2023年9月期间在本院接受双镜联合技术切除胃肠间质的病人中选取106例,依照病人进院先后次序把其随意分成对照组48例,实验组58例。对照组在围手术期采取惯常治疗,实验组以此为基本,以快速康复理念开展治疗,对比2组病人手术之前的等候时长、住院时长、住院花费与病人满意率。结果:实验组病人在手术之前的等候时长(5.92±3.72)d,住院时长(9.10±4.79)d,住院花费(8291.42±5909.07)元,都比对照组少,存在统计学差别(t值依次是7.80,10.23,7.56;P<0.05);病人满意率方面,实验组是(98.56±1.12)%,对照组是(92.00±1.65)%,存在统计学差别(t=432.59,P<0.05)。结论:在双镜联合技术切除胃肠道间质治疗中运用快速康复理念,既安全又富有成效,准确周到的治疗办法是手术取得预期效果、让病人及早康复的强力保证。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双镜联合技术 快速康复理念
  • 简介:【摘要】:目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套扎术治疗胃小间质与腹腔镜治疗的对比分析。方法:收集 2023年1月-2023年12月于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行内镜下治疗及同期行腹腔镜治疗的胃肠道间质患者60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了对照组(腹腔镜)和观察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套扎术)两组,对比治疗结果。结果:较对照组,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低、住院时间更短且临床治愈性切除率,术后的不良预后问题略少。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套扎术治疗胃小间质效果优于腹腔镜,患者的术后恢复结果较好,可推广。

  • 标签: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套扎术 胃小间质瘤 腹腔镜治疗 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肠梗阻作为一种严重的急腹症,临床上确诊较为容易,但小肠憩室与肠梗阻同时存在时,临床上容易忽略小肠憩室。目前小肠憩室的诊断主要依靠X线及CT等影像学检查。但CT检查中小肠憩室常发生漏诊。因此,如何通过CT影像学改变初步确诊小肠憩室至关重要。本文报道1例以肠梗阻为表现的小肠憩室病例。综合分析这些CT特征有助于准确诊断小肠憩室合并肠梗阻,并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 标签: 小肠憩室 肠梗阻 CT
  • 简介:摘要:子宫卵巢性索间质肿瘤是一类具有一定诊断和治疗挑战的罕见妇科肿瘤,需要医护人员对其重视,全面评估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加强术后的随访监测。笔者将结合一例子宫(卵巢性索间质细胞肿瘤)治疗经历谈谈该病的临床治疗过程和术后随访情况,针对此类罕见病症的诊疗挑战进行深入探讨。

  • 标签: 子宫肿瘤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 病例报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以手术病因诊断结果为疾病考量标准,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并深入分析将其应用于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诊断中,验证其有效性、可行性。方法 研究时间截点在2022年至2023年间开展,取我院48例小肠梗阻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手术病因诊断结果作为考量标准,与多层螺旋CT病因诊断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针对本研究小肠梗阻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的诊断率、准确率显高,与手术病因诊断结果相较,指标间P值未达到小于0.05标准,故说明差异性不大。结论 多层螺旋CT检查其显现的图像更为清晰,可明确患者病变类型、程度及相关病因,对小肠梗阻患者的检查诊断率、准确率更高,且可一定程度降低误诊、漏诊现象的发生,为疾病的后续治疗提供数据支持,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诊断价值 小肠梗阻 手术病因结果 研究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肠道造影(MSCTE)在小肠病变检查前准备的技术方法及其对小肠病变诊断的效能。使用回顾性方法分析了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间50例疑似小肠疾病患者的CT检查数据。其中,20例患者接受小肠CT平扫并口服2%碘水作为肠道准备,30例患者接受小肠CT增强并口服2%甘露醇水作为肠道准备。所有患者在50分钟内分5次(每次间隔10分钟)口服相应溶液共1500-2000 mL,行全腹部CT扫描。同时,以50例未做肠道准备直接行CT平扫或增强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对比分析两组的检查结果,评估了MSCTE在小肠肿瘤性病变、小肠炎症性病变等小肠病变中的诊断发现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经过肠道准备的患者,MSCTE的诊断符合率达到了95%,显著高于对照组CT平扫的45%和CT增强的60%,与不做肠道准备的常规CT平扫相比,肠道准备后的MSCTE检查在小肠病变诊断中显示出更高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对小肠疾病的诊断能力具有明显提升,因此,在小肠病变检查中值得推荐应用。

  • 标签: 多层螺旋 CT 小肠造影 小肠疾病 碘水 等渗甘露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小肠造影在克罗恩病中的诊断价值,探讨其对疾病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间在本院诊治的炎性肠病患者共82例,其中克罗恩病患者占50例,对其均采用CT小肠造影技术进行检查,具体应用两种不同设备:GE64排CT和联影32排CT,比较两种不同设备在克罗恩病中的诊断表现,并探讨其差异性。结果:GE64排CT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26%、90.91%,联影32排CT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95%、87.50%,两种不同设备对克罗恩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合图像结果分析,病变部位主要分布在小肠壁增厚、狭窄、黏膜溃疡和炎症区域。结论:不同CT小肠造影在克罗恩病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CT小肠造影属于一种非侵入性、高分辨率影像技术,能够及早诊断疾病并确定病变的主要位置,从而为临床后期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医学信息。

  • 标签: 克罗恩病 CT 敏感性 特异性 病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形性黄色型星形细胞及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的临床病理。方法:研究时间为2021年11月~2022年11月,回顾分析10例多形性黄色型星形细胞患者和10例巨细胞胶质母细胞患者的临床资料信息,分析临床病理学特征,就诊断及预后特点进行分析和探究。结果:(1)多形性黄色型星形细胞和巨细胞胶质母细胞首发症状相似,均有头痛或是头晕表现;发病部位以颞叶、顶叶为主;(2)影像学特点:多形性黄色型星形细胞,肿瘤与周围脑组织界限清晰,囊实性占位,肿瘤及囊壁有不同程度强化,水肿不明显;巨细胞胶质母细胞显示有长T1及稍长T2不均匀信号,病灶内信号不均匀,有少许更长T2信号。(3)免疫组化学:免疫组织化学:GFAP、Vimentin在多形性黄色型星形细胞及巨细胞胶质母细胞中呈现阳性表达,Nestin、S-100蛋白在多形性黄色型星形细胞阳性表达,IDH1、NeuN呈阴性表达。p53在巨细胞胶质母细胞中呈阳性表达,在不同分级的多形性黄色型星形细胞中表达程度有差异;CD34、CK-pan在巨细胞胶质母细胞中阴性表达。(4)病理特点:多形性黄色型星形细胞镜下多形性细胞,以梭形细胞和星形巨细胞为主;3级多形性黄色型星形细胞,有核分裂表现,常见坏死。巨细胞胶质母细胞镜下见大量的巨怪形多核巨细胞,可见小的“纺锤”状合体细胞;少见假“栅状”坏死、缺血性坏死。结论:多形性黄色型星形细胞及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的临床病理具有特异性,根据病理特点、免疫组化检测、影像学特点等,能够为临床鉴别和诊断提供了科学指导。

  • 标签: 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 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 临床病理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一套综合康复护理计划对间质性肺疾病(ILD)患者生活质量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共纳入120名ILD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60人)和对照组(60人)。干预组接受了为期6个月的综合康复护理计划,包括物理治疗、呼吸练习、营养指导和心理支持。对照组则接受常规护理。评估指标包括生活质量(使用肺病生活质量量表评估)和肺功能(通过肺功能测试测量)。结果:研究结束时,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肺功能测试中的用力肺活量(FVC)和一秒钟用力呼出量(FEV1)均有显著改善(P < 0.05)。干预组的平均生活质量得分从基线的60分提高到了75分,而对照组从基线的60分仅提高到了63分。FVC和FEV1分别平均提高了10%和8%。结论:综合康复护理计划能显著提高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肺功能。建议将此类综合康复护理作为ILD患者标准护理的一部分。

  • 标签: 间质性肺疾病 康复护理 生活质量 肺功能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癌的临床特点。方法:随机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35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癌患者设置为观察组,将同期我院收治的35例单纯肺癌患者设置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肿瘤指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氧分压指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和肿瘤分期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位置和叶分布情况与对照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癌与单纯肺癌患者在影像学和血清学指标方面存在显著明显差别。为此,临床医护人员应密切随访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癌患者。

  • 标签: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肺癌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危害性较高,在早产儿中比较多见,在得不到有效治疗前提下,还会对患儿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在本文研究活动中,将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基本信息(疾病诱因、症状、治疗策略)着手,主要探究临床治疗阶段相关的护理策略(专科指导、消毒隔离、知识宣教、手术护理、药物管理、饮食护理、预防性护理)、应用价值,希望能为临床从业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护理方案 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