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2 个结果
  • 简介:古代的教化理念,既有实践性的一面,更有理想性、超越性的一面,其间包含了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与道德精髓。教化是一个社会精神风貌整体保持向上的重要途径,是一个时代形成“向善的力量”的根本途径。各种教化理念与政治和现实生活的全面解构,是中国当代思想文化状况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教化理念的积极重建,应该是当下和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 标签: 教化 德性 社会化 文化传承
  • 简介:略论清代的乡村教化张瑞泉教化乡民是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重要手段,然而长期以来并未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本文试就清代乡村教化的产生、发展及其性质,作一初步探讨。一明朝中后期社会生活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

  • 标签: 乡村教化 圣谕 华夷之分 传统政治文化 雍正乾隆时期 地方官员
  • 简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儒道互补,而以儒家思想为主。儒家思想又富于浓厚的道德色彩,信奉的是伦理中心主义,因此伴随着儒家思想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文化中一切精神层面的东西都蒙上了伦理的色彩,文学当然也不例外。以中国古代较早传人西方并引起很大反响的文学作品为例,如《好逑传》,之所以能得到歌德的好评,就是因为它以才子佳人的故事演绎了儒家“发乎情而止乎礼”的思想,富有东方道德的浪漫色彩。

  • 标签: 伦理教化思想 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 伦理中心主义 浪漫色彩 文学作品
  • 简介:学术界普遍认为.活佛转世理论实质上就是藏传佛教的化身理论。去年.笔者再次阅读了《仙界遗使》(藏文,四川民族出版社根据德格林葱木刻本整理出版)和《诞生》(藏文。甘肃人民出版社根据德格版整理出版),我的目的是想从这两部藏文原著中找到一些有用的东西.因为近两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部如此巨大的《格萨尔》史诗.为什么要在一开头安排这两个故事呢?我感觉到这里面一定存在着某种深奥的道理,1993年初,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详细研究了藏传佛教的化身理论

  • 标签: 藏传佛教 化身理论 格萨尔 《仙界遗使》 《诞生》 史诗
  • 简介:统合战国楚简与传世文献考述周代"中"德教化意义不仅是对"中"德意义本身的诠释,同时是对以"中"为宗旨、以"和"为政治理想、以"祗庸"为基本纲纪、以"孝友"为伦理规范的周代"乐德"教化意义的深度诠释,并揭示了周代"中"德品格与孔子"中庸"之道的思想关联,从而证实周代"乐德"教化在西周时既已步入成熟期,春秋、战国是"乐德"教化持续发生影响的时期。

  • 标签: 战国楚简 “乐德”教化 “中”德
  • 简介:古代文献中的“喝水”,其含义与今天通行的“饮水”之义有很大不同。本文分析了古代文献中有关“喝水”的诸种用法及含义,并探讨了它与古代道教、佛教法术的关系。

  • 标签: 喝水 喝令 法术
  • 简介:铫作为温器,出现于汉代,其器形分两种:一种为敛口、口沿内向,弧腹,圜底;另一种为平折沿,弧腹,圜底。前者器形罕见,根据铭文推测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熨斗;后者器形与考古所出铜釜相同,用途应接近:六朝唐宋时期,铫演变为一种长柄、带流的器物,其用途据文献可知有煮茶、熬药、温酒和炊具等。在宋代后期,新出现一种无柄,但有提梁、带凹槽流的铫。明清时期,长柄铫仍然存在,但提梁铫的流演变为管状,其类似今日的开水壶,故其用途也仅用于烧水。

  • 标签: 温器 带流
  • 简介:从国务院参事室传出“领导者应有听取逆耳之言的雅量”以后,“雅量”成了2009年冬天人们谈话的高频词。这说明当今社会太需要提倡“雅量”了。

  • 标签: “雅量” 领导者 参事室 国务院 高频词
  • 简介:众所周知,矩是画方的工具,即木工常用的曲尺。但是,关于古代矩的形制,以及“矩”字的产生、演变过程,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看法。本文试对这两个问题再作一些探讨,以就正于海内外方家。关于古代矩的形制,有人认为应该是“工”形。高鸿缙《中国字例》云:“《周髀算经》:‘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句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其

  • 标签: 周髀算经 商高 赵爽 画像石 句股 西周早期
  • 简介:当由衷地感到欢畅兴奋的时候,古人常提到一个“快”字。如宋玉的“快哉此风”,如李贺的“青钱白壁买无端,丈夫快意方为欢”,如金人瑞(圣叹)在《西厢记》评点中的三十六则“不亦快哉”,“快”之一字自始至终具有一种极其丰富而又直观明了的内涵。这在明末清初的小品杂俎、书信尺牍以及小说戏曲的评点文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快”之一词不仅用来吐露某种衷怀,如“快何如之”、“大呼快快”、

  • 标签: 《西厢记》评点 明末清初 大学图书馆 小说戏曲评点 文震孟 《虬髯客传》
  • 简介:“宰”、“相”之称,分别见于殷、周、春秋之时,但连称则始于战国。如《韩非子·显学》:“宰相必起于州部。”秦汉以后,宰相制度确立,自此延续了两千多年,在历代统治事务中发挥了仅次于君主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宰相制度 “相” 韩非子 君主 统治
  • 简介:“通”的思想方法,主要是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运动的种种联系的基础上.将大脑储存的知识经验“盘活”,使之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在为人处事、治学作艺中发挥积极作用。“通”在“经验转移”、“思维统摄”和“通感”三个层面上的表现,要求既敏锐又准确地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要达到“通”的境界.首先必须“突破一点”.即在自己的专业与本职工作中“弄通”,进而达到“一通百通”。

  • 标签: 知识经验 客观事物 思想方法 “盘活” 融会贯通 为人处事
  • 简介:'神韵'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审美范畴,它主要固然是在优美的诗歌中体现,但也并不限于诗歌一体。我国的许多意味悠长的文学作品,都是饶有神韵的。这是为什么呢?正因为有'神'才能富于生气,有'韵'才能饶有余味,让人读了以后有蔗境回甘之乐。谈到神韵,许多人总是首先想到清初以'神韵派'驰名的王渔洋,好像'神韵'就等于'神韵派','神韵派'人物也只是王渔洋,而王渔洋的诗篇就都是以神韵见长的作品。其实这都是不全面的。'神韵',作为一个审美范畴,作为一种诗歌艺术理论,它的

  • 标签: 神韵派 王渔洋 审美范畴 诗歌艺术 之乐 客观景物
  • 简介:雇,本义为一种农桑候鸟,今假借为'出钱请人替自己做事'义。据《玄应音义》卷十五释《僧祗律》第十卷僦赁此《通俗文》云'雇载曰僦',~①可知东汉时俗语已借'雇'记音以表此义。如《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女徒雇山归家。'李贤注:'《前书音义》曰:‘《令甲》:女子犯徒遣归家,每月出钱雇人於山伐木,名曰雇山。’'又《桓谭传》:'其相伤者,加常二等,不得雇山赎罪。'又《章帝纪》:'流人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稟,令足还到。听过止官亭无雇舍宿。'雇为其时的俗语记音字,早於东汉时则已有记其音写作'顾'表此义的,如《汉书·平帝纪》:'天下女徒已论,归家,顾山钱月三百。'颜师古注:'如淳曰:‘以为当于山伐木,听使入钱顾功直,故谓之顾山。’应劭曰:‘旧刑鬼薪,取薪于山以给宗庙,今使女徒出钱顾薪,故曰顾山也。’'又《爰盎晁错传》:'如此,敛民财以顾其功,而民不恨者,知与

  • 标签: 说雇
  • 简介:扑朔迷离,依稀仿佛,恍恍惚惚,绰绰约约,谓之朦胧。历代文人,均重视朦胧。唐代诗人王维所描绘的'千山欲晓,雾霭微微;朦胧残月,气色昏迷'(《山水论》)的早景,就富于朦胧美。宋代郭熙:'一障乱山,几数百里,烟嶂联绵,矮林小宇,依稀相映,看之令人意兴无穷。'(《林泉高致》)明代莫是龙:'画家之妙,全在烟云变灭中。'(《画说》)明代董其昌:'若重山复嶂,……望之模糊郁葱。'(《画禅室随笔》);清代恽正叔:'求桃源如蜃楼海市,在飘缈有无之间'(《南田论画》)这些描述,都包含着朦胧的韵致。

  • 标签: 莫是龙 诗人王维 蜃楼海市 朦胧美 林泉高致 矮林
  • 简介:屏风起源很早,它的使用在西周初期就已开始。不过当时没有屏风这个词,称其为“邸”或“康”。康,斧康,或写做“黼依”,是古时天子座后的屏风,又可称为“康坐”,专指御座后所设的屏风。《尚书·顾命》:“狄设黼康缀衣。”《礼记》也载:“天子设斧依与户牖之间。”汉代郑玄注日:“依,

  • 标签: 西周初期 《礼记》 屏风 天子 汉代
  • 简介:古籍今译工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许多今译本畅销不衰,证明了人民需要它;不少学者就今译工作各抒己见,说明这项工作在学术的殿堂里已经有了它的影子,如果不说已经占有一席之地的话。同时也说明这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

  • 标签: 古书 译文 王逸 文王 朱熹 语体文
  • 简介:<正>自司马迁提出“通古今之变”及其后世受封“史通子”以来,中国史学史上著述通史及以“通”命名史籍者就多起来了,以古代史学而言,编著通史者有梁武帝、杜佑、司马光、郑樵、马端临,等等;“通”命史者有《通史》、《史通》、《通典》、《资治通鉴》、《文献通考》、《文史通义》,等等。而在司马迁之前,《世本》、《竹书纪年》等也是通古今,只是未以“通”命名而已。近代以来,著述通史者更是继踵出现。看来,中国史学有个通古今的古老传统。故章学诚有“通史家风”之说。白寿彝先生很重视这个传统,既著文评论又身体力行。今值白先生从事学术活动六十周年及八十寿辰之际,我想试谈多年来面聆先生教言的一点心得及研究“通”的传统的肤浅体会,借以祝福先生寿高泽长,并祈教正。

  • 标签: 司马迁 司马光 资治通鉴 竹书纪年 秦汉之际 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