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究肺动脉栓塞的病人发生猝死后进行法医尸检对其病理学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2019年4月-2022年4月因肺动脉栓塞发生猝死的40病人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成员,其均进行了法医尸检,对病人发生猝死的原因,包括肺动脉栓塞栓子的来源进行分析。结果:由法医进行尸检后,根据其尸检报告显示,出现肺动脉栓塞猝死的原因相对较多,包括身体存在其他疾病导致的引发因素,例如骨折、较大型的外科手术、心肺出现病变或者恶性肿瘤,也有病人出现反复性的栓塞。发生的部位包括左肺动脉、或者其分支,右肺动脉或者分支,下肢深静脉等,均有所差异。结论:由法医对于因肺动脉栓塞猝死的病人进行尸检有利于更好的分析病人出现猝死的原因,是否与相关受伤情况存在关系,以利于医生在遇见类似病人时更好的处理,避免死亡病例的发生。

  • 标签: 肺动脉血栓栓塞 猝死 法医尸检 病理学探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肺动脉栓塞实施CT扫描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收治的52例急性肺动脉栓塞疑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均行CT扫描,对照组(低剂量、低浓度对比剂)、试验组(常规剂量、高渗对比剂)各26例。观察阳性检出率,评估CT图像质量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试验组检出肺动脉栓塞17例(65.4%),对照组检出19例(73.1%),且CT图像评分差异不大(P>0.05)。试验组CT值、噪声大于对照组,SNR、CNR、DL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低浓度对比剂扫描和常规扫描相比,急性肺动脉栓塞检出率接近,但对比剂用量和射线暴露少,值得推广。

  • 标签: 肺动脉栓塞 CT扫描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能谱CT在急性肺动脉栓塞以及随访中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22年6月-2022年12月收治的46例疑似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均给予CT肺动脉能谱增强扫描,分析结果,于治疗后进行随访对比治疗前后情况。结果:明确诊断40例,包括完全闭塞型46支、部分闭塞型115支,完全闭塞区、部分闭塞区均与对照区平均碘基值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治疗后随访复查患者,治疗前后栓塞区平均碘基值存在统计学差异,治疗后有所升高P<0.05。结论:能谱CT的应用可为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以及随访提供有效参考。

  • 标签: 能谱CT 急性肺动脉栓塞 诊断 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头颈部外伤所致颈内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患者的CTA诊断效果予以探究并剖析。方法随机选取8例颈部外伤后颈部肿胀的患者作为实现对象,均为我院自2014年2月~2015年4月期间所接收,对患者行CTA又行DSA的结果展开探讨。结果从诊断检出率方面对比,行CTA诊断的检出率为,62.5%,行DSA诊断的检出率为62.5%,组间无差异,没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结论DSA是血管病变诊断的金标准,但临床上应用CTA诊断颈内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时,以诊断明确、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等优越性,大大提高了颈内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疾病的检出率,可部分替代DSA诊断检查。

  • 标签: 颈部 静脉血栓 肺动脉栓塞 CTA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平调气血、痰瘀同治法治疗慢性肺血栓栓塞肺动脉高压 120例。方法:将 120例中医辨证为气血亏虚、痰瘀互结证的慢性肺血栓栓塞肺动脉高压患者按单盲、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 60例,对照组予吸氧、抗凝、降压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平调气血、痰瘀同治法治疗, 30d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P< 0.05);治疗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 P< 0.05),结论:西医配合平调气血、痰瘀同治法治疗慢性肺血栓栓塞肺动脉高压疗效确切。

  • 标签: 慢性肺血栓栓塞症 肺动脉高压 平调气血 痰瘀同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电图检查鉴别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选择40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命名急性肺动脉栓塞组,40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命名心肌梗死组,应用心电图检查,对比检查结果。结果:心肌梗死组 V1-V3导联 ST段压低发生率、V1-V3 导联T波倒置发生率对比急性肺动脉栓塞组较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心电图检查可对于急性肺动脉栓塞急性非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有效诊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心电图 诊断 急性肺动脉栓塞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肺动脉 CT血管成像对肺栓塞的诊断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我院 2017年 03月 -2018年 03月间的肺栓塞患者,共 62例,均进行 CT血管成像检查,观察肺动脉栓塞的检出率 。结果:肺栓塞检出率61例,诊断准确率高达 98.39%。 结论:在对肺栓塞的诊断中,肺动脉CT血管成像诊断价值较高,可提高肺动脉栓塞的检出率,推荐推广。

  • 标签: 肺栓塞 肺动脉 CT血管成像 检出率
  • 简介:目的:观察小剂量异丙酚(Propofol,PF)对内毒素(LPS)致感染性休克兔外周血管阻力(SVR)、阻力指数(SVRI)、胸腔液体量(TFC)以及离体肺动脉环和胸主动脉环张力的影响。研究小剂量异丙酚对感染性休克兔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雄性大耳兔20只,体重2.5~2.8kg,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和LPS致休克模型组(L组),再以两种不同小剂量(50μmol/L和100μmol/L)异丙酚对两组分别进行干预,每项干预5只。用胸电生物阻抗法血液动力学连续监护系统(Bioz)测量各组SVR、SVRI和TFC,之后制备离体肺动脉环和主动脉环,连接张力换能器,观察各组血管环张力的变化。结果干预前与N组相比,L组SVR、SVRI下降,TFC升高(P〈0.05),肺动脉环张力有所下降,但不如主动脉环张力下降明显(P〈0.05)。与干预前相比,L组SVR、SVRI均有所升高(P〈0.05),100μmol/L剂量下同时还伴有TFC下降(P〈0.05)。离体条件下50μmol/L剂量时仅增加主动脉环对PE的反应性(P〈0.05),100μmol/L剂量下在增加主动脉张力的同时,还能降低肺动脉张力,使肺动脉与主动脉环张力比值(P/A值)降低(P〈0.05)。结论小剂量异丙酚(50μmol/L和100μmol/L)通过直接作用于血管壁调节血管张力,增加感染性休克兔主动脉管张力,维持体循环稳定。其中100μmol/L的PF不但增加主动脉张力,还能降低肺动脉张力,更能有效纠正血管舒缩状态,改善组织灌注,对感染性休克兔的血管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异丙酚 内毒素 肺动脉 主动脉
  • 简介:动脉栓塞是栓子脱落阻塞动脉引起血流障碍的紧急疾病。特点是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如治疗不及时截肢率及病死率均较高。人体存在着生理性凝血与抗凝血,纤溶与抗纤溶两对矛盾的系统。血液中的肝素可阻止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则能不断的清除和溶解血管壁上的小量纤维蛋白,以保持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状态,一旦平衡状态破坏便可出现血栓栓塞、血管

  • 标签: 下肢动脉血栓 溶栓疗法 护理 纤维蛋白 尿激酶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肺动脉栓塞的多层螺旋CT(即MSCT)表现特征,评价MSCT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12例可疑肺动脉栓塞病人,男性8例,女性4例,均采用先MSCT平扫,然后增强扫描。结果12例中平扫westermark征(韦斯克马克征)3例,梗死灶5例,胸膜肥厚4例,少量胸腔积液3例,肺动脉高压1例,增强扫描后见肺动脉主干及肺动脉分支有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和肺动脉的断面细小。结论MSCT对急性肺动脉栓塞是一种无创性的有效诊断手段。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肺动脉栓塞 影像学诊断 无创性检查 临床表现 病理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研究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中的效果。方法  研究工作从2020年7月开始,并在2022年7月完成案例数据采集工作,共收录我院62例肺动脉栓塞病例,并选择62例健康志愿者。对所有患者予以常规CT平扫以及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测。最后收集并分析患者的检测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以及对不同位置栓塞检测准确率等数据。结果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在准确度数据高于常规CT平扫(P

  • 标签: 64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肺动脉栓塞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血栓栓塞症抗凝与溶栓前后的症状、血气指标、心电图、超声心动罔、肺通气/灌注扫描的变化。方法选用2000年1月~2006年7月年我院就诊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35例。既往均无心肺疾患。行超声和肺通气/灌注扫描后随机分为两组,15例进行了溶栓治疗,20例行低分子肝素抗凝。观察溶栓和抗凝前后症状、动脉气分析、心电图超声心动罔。结果症状、血气指标,超声心动图,肺通气/灌注扫捕,溶栓组比抗凝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溶栓比单纯抗凝效果好。

  • 标签: 尿激酶 低分子肝素 急性肺栓塞 溶栓 抗凝
  • 简介:王某,男,38岁。某年5月10日15时20分许,醉酒后与人发生争吵,被人拉开后回家睡于床上,当晚22时许家人未叫醒,认为醉酒未在意,次日晨呼之不应,急送医院救治无效,于同年5月12日2时40分死亡。病历摘要李某于某年5月11日8时50分入院。入院时深度昏迷,血压22.7/14.1kPa(170/100mmHg),头颅无畸形,未及明显骨折征,下颌部青紫,肿胀,右侧瞳孔直径约6mm,光反应消失。左侧瞳孔直径约3mm,光反射迟钝,右膝部、腹股沟部皮下淤血,右侧肢体有不自主活动,左侧肢体无自主活动。头CT报告右侧大脑半球、基底节区、放射冠区、

  • 标签: 法医病理学 脑梗塞 损伤 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皖南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AHV-PI)对家兔动脉形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新西兰家兔24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动脉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奥扎格雷钠,5mg/kg),AHV-PI(0.1mg/kg)实验组共4组,每组6只。应用70%FeCl3溶液化学损伤的方法来制备家兔颈动脉模型,采用血栓弹力仪(TEG)描计血栓弹力图,比浊法测定家兔血小板聚集率,ELISA测定各组血浆中α颗粒膜蛋白(GMP-140)和血栓素B2(TXB2)水平,光镜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动脉形成和血小板形态的改变。结果:AHV-PI实验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栓弹力图凝血时间(R)值和血凝块形成时间(K)值延长(P〈0.01和P〈0.05),Alpha角度、最大幅度(MA)和凝血指数(CI)减小(P〈0.05和P〈0.01);血小板聚集率的各项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血浆中GMP-140和TXB2含量降低(P〈0.01)。AHV-PI实验组光镜下动脉内未见血栓形成,血小板电镜显示血小板形态基本规则,与模型组相比伪足较少,α-颗粒和致密颗粒无明显减少,胞浆空泡化现象减轻。结论:AHV-PI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动脉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之保护血小板超微结构,减少血小板脂质代谢和颗粒内容物的释放有关。

  • 标签: 蝮蛇毒 血小板抑制因子 动脉血栓 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低压低氧对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疾病的作用,为高原人群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世居不同海拔(4300m组,2500m组)的汉族患者血浆中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血小板粘附率和体外形成血栓重量进行检测,并与平原健康汉族进行差异性比较。结果随着海拔的升高,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血浆中抗凝血酶Ⅲ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且抗凝血酶Ⅲ活性都极显著低于平原健康组(P<0.01);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极显著升(P<0.01),且都极显著高于平原健康组(P<0.01);血小板粘附率显著升高(P<0.05),血栓重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可作为辅助诊断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疾病的指标;低氧可导致血液粘稠度升高,使血液呈现高凝和低纤溶状态,使血栓更易形成。

  • 标签: 低压低氧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 凝血酶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 简介:目的探究将动脉取栓术、介入溶栓术两种治疗方案应用于急性下肢动脉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评价两种方案的治疗总体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承德市中心医院中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间收入的所有急性下肢动脉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60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开展实验,通过随机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中分别录入30例患者开展研究。对照组组应用单纯动脉取栓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应用介入溶栓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体效率。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动脉狭窄残余为6(20.00%),实验组患者的动脉狭窄残余为1(3.30%),并且实验组患者发生血管再闭的情况较对照组而言更少,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性下肢动脉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介入溶栓术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降低患者的病变狭窄程度,并且也有助于降低患者的血管再闭塞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动脉取栓术 动静脉溶栓 介入溶栓术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 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