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低氧对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疾病作用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2

低压低氧对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疾病作用的研究

保广鹤通讯作者李焕祥马彦寿

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西宁810007

摘要:目的研究低压低氧对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疾病的作用,为高原人群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世居不同海拔(4300m组,2500m组)的汉族患者血浆中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血小板粘附率和体外形成血栓重量进行检测,并与平原健康汉族进行差异性比较。结果随着海拔的升高,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血浆中抗凝血酶Ⅲ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且抗凝血酶Ⅲ活性都极显著低于平原健康组(P<0.01);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极显著升(P<0.01),且都极显著高于平原健康组(P<0.01);血小板粘附率显著升高(P<0.05),血栓重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可作为辅助诊断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疾病的指标;低氧可导致血液粘稠度升高,使血液呈现高凝和低纤溶状态,使血栓更易形成。

关键词:低压低氧;急性肢体动脉栓塞;凝血酶Ⅲ;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

【中图分类号】R47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13(2016)09-0230-01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危急重症,其特点是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后果严重,如不及时治疗,必将危及肢体甚至生命[1]。国内外文献报道,急性动脉栓塞的截肢率为10%-30%[2]。临床数据显示,对于急性肢体动脉栓塞,应力争在8h内手术取栓,可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若就诊时间过晚,患肢已发生坏死,则任何治疗方法均难以保存肢体[2]。因此,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肢体保存率的关键。高原地区人群更易发生动脉栓塞,尤其高原地区人群高红症的发病率较高,饮食习惯导致血液粘滞度增加,更易形成动脉栓塞。本文通过对世居高原的汉族患者血浆中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ase-Ⅲ,AT-Ⅲ)、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和D-二聚体(D-dimer,D-D)进行检测,并与平原健康汉族进行差异性比较;研究世居高原的汉族患者血小板粘附率和体外血栓形成,从而阐明低氧与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相关性,为研究高原人群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收集本院介入科世居高海拔汉族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分为高海拔4200m组(3800m-4200m)、中度海拔2500m组(2260m-2500m)和平原组,每组各3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5-80岁,发病到急诊就诊时间3-12h。两组患者间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至就诊时间不存在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以突发患肢持续性剧痛就诊,伴患肢不同程度苍白、厥冷、麻木、运动障碍及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症状或体征。所有患者经急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明确栓塞部位,均为下肢动脉栓塞患者。按Rutherford急性肢体缺血分级,每组Ⅰ级5条(患肢活力好),Ⅱa级12条(患肢活力处于边缘状态,立刻治疗可挽救患肢),Ⅱb级10条(患肢活力受到很大威胁,如立即恢复血液供应仍有可能挽救患肢),Ⅲ级3例(患肢已发生不可逆性坏死,无法挽救)。

1.2方法

采用肝素钠抗凝液作为抗凝剂抽取患者桡动脉血5ml,使样本中肝素最终浓度为50-100IU/ml,离心(3000r/min,10min),分离血浆。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AT-Ⅲ活性(法国STAGO-STA全自动血凝仪)。D-D含量采用ELISA法测定,试剂盒由上海信然生物有限公司提供。凝血法测定Fg含量(意大利ENII26300半自动生化分析仪)。

取以上抗凝血1.1mlTXL-B型体外血栓形成及血小板粘附两用仪的转动装置上,恒温37℃,以3.5r/min转速旋转15min。分别测定粘附前后血小板数,按公式:血小板粘附率(%)=(粘附前血小板数-粘附后血小板数)×100%/粘附前血小板数,计算血小板粘附率,并称量血栓重量。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用Mean±SD(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组内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的标准。

2结果

3讨论

AT-Ⅲ是凝血过程中最重要的生理调节剂,其功能是灭活凝血酶等具有活性的凝血因子,在凝血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3]。AT-Ⅲ中和活性型凝血因子的作用随凝血活动进行而增强,故AT-Ⅲ可作为反映凝血酶生成的重要指标[4];本文研究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血浆中AT-Ⅲ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且AT-Ⅲ活性都极显著低于平原健康组(P<0.01),高海拔的又低于中度海拔(P<0.01)。已有研究表明,低氧可导致大鼠肺动脉高压,血管内皮受损。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暴露内皮下组分胶原蛋白和微纤维,从而激活内源凝血系统和血小板,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凝血系统,使血液凝固性增高。因此,世居高原人群血液中AT-Ⅲ活性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低氧导致内皮细胞受损,AT-Ⅲ需要不断中和产生的凝血酶,最终造成AT-Ⅲ消耗性减少。因此,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海拔的升高,低氧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D-D作为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表达水平的增高可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的增强,因此,D-D可作为体内纤溶亢进和高凝状态的分子标志物[9]。研究表明,D-D可作为急性血管栓塞的早期标志物,并且具有时间依赖性[5,6];Fg是一种主要由肝、巨核细胞合成的凝血因子,其处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最终阶段。研究表明,Fg可作为判断血栓前状态、气道炎症及肺组织损伤的指标。本文的研究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血浆中D-D含量和Fg含量极显著升(P<0.01),且都极显著高于平原健康组(P<0.01)。D-D含量增高,这提示纤溶蛋白形成增加,凝血过程加速;Fg含量的增高,可为脂肪及低密度脂蛋白提供粘附表面,导致血栓更易形成。

综上所示,低氧可使凝血与纤溶被激活的同时伴有纤溶受抑,导致机体发生凝血功能紊乱,因此血液呈现高凝状态。本文血小板粘附和血栓形成的检测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血小板粘附率显著升高(P<0.05);血栓重量显著降低(P<0.05)。这些都表明:低氧可直接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造成AT-Ⅲ消耗性减少;D-D含量升高,使机体呈现出继发纤溶状态;还可增高Fg含量,为低密度脂蛋白及脂肪提供粘附表面。因此,低氧可导致血液粘稠度升高;使血液呈现高凝和低纤溶状态;使血栓更易形成。

参考文献:

[1]LyakerMR,TulmanDB,DimitrovaGT,PinRH,PapadimosTJ:ArterialEmbolism,Internationaljournalofcriticalillnessandinjuryscience2013,3:77

[2]顾建平,徐克,滕皋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20:505-510

[3]Yu-junH,WeiR:RelationshipbetweenPlasmaThromboxaneA2/ProstaglandinI2ValueandNo-ReflowPhenomenoninAcuteLimbArterialEmbolismPatients,JournalofClinicalRehabilitativeTissueEngineeringResearch2011,15:

[4]TsilimparisN,HanackU,PisimisisG,YousefiS,WintzerC,RückertR:ThrombusintheNon-Aneurysmal,Non-AtheroscleroticDescendingThoracicAorta–anUnusualSourceofArterialEmbolism,EuropeanJournalofVascularandEndovascularSurgery2011,41:450-457

[5]李连,车京津,李广平,张承宗,师艳莉: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山东医药2013,53: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