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面角对美观侧貌唇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侧貌较好的男女成人各一名,描绘其头颅侧位片的侧貌轮廓,制作成剪影图作为标准侧貌,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改变标准侧貌的颏部位置,各获得5张具有不同面角(面角正常、增加5°、增加10°、减小5°、减小10°)的剪影图。在此基础上以E线为参考线,将各剪影图的上下唇分别后移1mm和前移1mm各4次,每张剪影图分别得到9幅具有不同唇度的侧貌图。选择180名大学生对侧貌图进行审美评价。结果面角正常时相对后缩的唇度最受欢迎;随着面角的增加,人群倾向于喜爱略微前的唇部位置;而随着面角的减小,人们则倾向于喜爱更加后缩的唇部度。结论面角对美观侧貌的唇度有显著影响,面角不同,唇度的审美标准亦不同。对不同错验类型的临界拔牙患者进行矫治设计时应考虑面角对唇度的影响。

  • 标签: 面突度 唇突度 侧貌
  • 简介:目的:通过Hertel眼球度测量计测量新鲜尸体上眼球度与眼眶容积的变化,得到两者之间的直线关系。方法:选择新鲜尸体5具共10侧眼眶,将气管插管的气囊部分置入眶底与眶骨膜之间,用注射器注入7ml生理盐水,每抽出1ml生理盐水后,用Hertel眼球度测量计测量眼球度,共得到80个数据,采用SAS6.12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眼球度与眼眶容积之间呈线性相关关系,Y=8.57-0.96X(r=-0.86,P=0.0001≤0.05)。结论:气管插管球囊是一种测量眼眶容积变化的有效实验工具。新鲜尸体上眼球度与眼眶容积增量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

  • 标签: 眼球突度 眼眶容积 新鲜尸体
  • 简介:目的:观察茎的形态、长度及其比邻关系。探讨颌面专用CT(QR—DVT9000NEWTOM)茎检查技术在常规X线检查中的优势。方法:对茎疾病患者进行颌面专用CT扫描,对感兴趣区重建成像。结果:颌面专用CT是不需要特殊的体位,对被检查部位的扫描一次完成,对感兴趣区重建轴位影像进行矢状面、3D等影像处理分析,可以显示出茎的真实影像。结论:颌面专用CT成像技术优于常规X线、平面及曲面断层检查,清楚地显示茎的形态、长度及其比邻关系等信息。对茎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更能有效地指导临床手术。

  • 标签: 茎突 颌面专用CT 检查技术
  • 简介:咬合重建是颞下颌关节病(TMD)永久性修复治疗的方法之一,关键在于(hé)重建时如何确定最适颌位。但是,由于对口腔修复中所采用的最适颌位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标准,对髁状运动中心及基本颌位下,髁位的稳定性及位置的研究存在争议,对髁位重建后的口腔功能还不能进行客观的评价。本文就有关最适颌位的概念、髁状参考位与骱重建的关系、TMD患者的(hé)重建等问题作一综述。提出尽管正中关系位(CR)是生理性的最适髁位,可以用于建(hé),但TMD病人的最大牙尖交错位(MI)也可能是生理性的。有些情况下,应采用生理性的MI建(hé)。若MI不是生理性的,应首先调整肌肉的状态,然后再选在CR位或适应性正中位建(hé)。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病 髁状突参考位 颌位 he重建
  • 简介:唇腭裂是一类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可单独发生,也可与300多种已知的畸形伴发于综合征。唇腭裂又分为4型:综合征性唇裂伴或不伴腭裂(cleftoflipwithorwithoutpalate,CL/P)、综合征性腭裂(cleftpalat,CPO)、非综合征性唇裂伴或不伴腭裂(nonsyndromiccleftoflipwithorwithoutpalate.nsCL/P)和非综合征性腭裂(nonsyndromiccleftpalate.nsCPO).

  • 标签: 唇腭裂 分子调节机制 生长发育 非综合征性腭裂 非综合征性唇裂 先天性畸形
  • 简介:目的:探索小鼠髁状形态发育及此过程中RUNX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取胚胎14.5d(E14.5)至出生后7.5d(P7.5)的小鼠下颌骨,制备髁突矢状位切片,苏木素一伊红(HE)染色观察。免疫组化方法检测RUNX蛋白表达分布。结果:E14.5开始,髁突间充质细胞聚集,而后逐渐分化出完整的软骨细胞分层,髁突逐渐由半圆变扁平。免疫组化示RUNXl、2阳性信号主要位于增殖层、前软骨细胞层及部分肥大层细胞,RUNX3阳性信号主要位于前软骨细胞层及肥大层。髁突前后部,RUNXl、2在前软骨细胞层的信号强度较肥大层更高。RUNX整体的表达呈现双峰曲线。结论:髁突前后部成熟较晚,更易发生改建。RUNXl、2协同作用于软骨细胞分化早期,RUNX3调节作用于软骨细胞成熟期。

  • 标签: RUNX1 RUNX2 RUNX3 髁状突 小鼠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调查前患者上切牙内收前的牙根吸收状况,并且对该阶段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的探索.方法选择上颌需要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且需要强支抗的前患者50名,分别于正畸治疗前(T1)和上切牙内收前(T2)拍摄上颌切牙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头颅侧位片,通过测量和评价,得到每颗切牙的牙根吸收量、治疗前牙根形态及上中切牙的角度位置及变化量,并记录其他诊断和治疗因素.对牙根吸收量作描述性统计,对各因素作多因素分析.结果①前患者上切牙内收前,中切牙的牙根吸收平均为(0.73±0.53)mm,侧切牙为(0.84±0.70)mm.②有3%的中切牙和6%的侧切牙牙根吸收大于2mm.③多元线性回归表明T1期牙根形态异常、内收前疗程长、上中切牙根尖距唇侧骨皮质的距离减小量大、T1期U1/PP角小、上颌前部拥挤为中切牙牙根吸收的危险因素.T1期牙根形态异常、上颌前部拥挤、内收前疗程长、T1期牙齿长度长为侧切牙牙根吸收的危险因素.结论前患者上切牙内收前有一定量的牙根吸收,个别高危患者其牙根吸收状况较严重.我们的研究因素中存在此阶段与上切牙牙根吸收相关的因素,但这些因素对于牙根吸收的解释仅为30%左右.

  • 标签: 牙根吸收 上切牙 内收前阶段 危险因素 前突
  • 简介:目的探讨经牙槽突进路提升上颌窦底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新技术及其临床效果。方法11位患者共12侧上颌后牙缺失.男6例。女5例,年龄31~70岁.缺牙部位牙槽骨的垂直高度1.3~4.0mm。经牙槽正中开窗,推升缺牙部位上颌窦底的牙槽骨,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和骨粉.开窗处覆盖可吸收胶原膜。6~8个月后常规行二期手术并进行上部结构修复。结果所有11位患者共19颗种植体均获得良好骨结合,顺利完成上部烤瓷牙冠修复。随访3,12个月.种植义齿均正常行使功能。结论经牙槽开窗的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体植入可获得良好的短期临床效果.该术式较常规的侧面开窗上颌窦提升术创伤小,并且可缩短治疗时间。

  • 标签: 上颌窦 牙种植 上颌窦底提升术
  • 简介:目的:探讨牙槽裂植骨区牙移入的可行性及牙移入的方式,评价移入牙的牙槽骨支持率和移植骨高度变化。方法:选取唇腭裂伴牙槽裂患者10例,行牙槽裂自体髂骨植骨术后,分别拍摄植骨后3个月(T1)及牙移入植骨区后(T2)的根尖片,观察牙移入植骨区的情况,测量T1和T2阶段移入牙的牙槽骨支持率,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并参照Bergland四分法评价移植骨的高度变化。结果:①牙整体移入植骨区,牙槽骨支持率为(89.85±2.51)%(T1)和(90.22±2.44)%(T2),牙移入植骨区后的牙槽骨支持率与植骨后3个月的牙槽骨支持率无显著差异(P〉0.05)。②移植牙槽骨的高度在牙移入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唇腭裂患者植骨后,可将裂隙邻近的牙移入植骨区,获得良好的牙槽骨支持。牙的移入有助于维持移植骨高度,提高植骨的成功率。

  • 标签: 牙槽突裂植骨 牙移动 根尖片
  • 简介:孪生姐妹同患下颌前畸形一例矫治报告程丽一、典型病例:张娜、张伟,女,7.5岁,因同患"地包天"而要求矫治。姐妹俩面形十分相似。追问病史,其祖父有下颌前畸形。患者母诉两人幼儿时曾用奶瓶喂奶。检查:姐妹俩均是凹面型,下颌都能退至前牙对刃,均为替牙。张...

  • 标签: 下颌前突畸形 孪生姐妹 矫治方法 活动矫治器 同患 遗传性
  • 简介:目的研究Herbst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6个月治疗期间颞下颌关节状态的改变材料和方法通过核磁共振检查96例颞下颌关节在Herbst安放前、安放后和治疗结束后的状态,结果用3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Mann—WhitneyU检验,Wilcoxon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H检验)。结果显示在Herbst的6个月治疗期间,关节间隙没有显著性改变。结论结果表明Herbst矫治器不会引起颞下颌关节和关节窝关系的不良改变。

  • 标签: HERBST矫治器 核磁共振检查 治疗前后 关节窝 Wilcoxon检验 髁状突
  • 简介:目的:研究Sonichedgehog(Shh)基因在小鼠胚胎颌面部Meckel's软骨发育不同阶段的表达,探讨Shh基因在下颌骨体发育骨化中的功能。方法:利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hh基因mRNA在小鼠胚胎11~14.5dpc(dayspostcoitum)阶段下颌Meckel's软骨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颌面形成的早期阶段(11~12.5dpc),Shh基因mRNA和蛋白在Meckel's软骨有表达且有增强趋势,但在颌面发育完成(14.5dpc)后表达消失。结论:Shh基因可能参与下颌骨体早期发育。

  • 标签: Sonic HEDGEHOG 下颌骨 发育 Meckel's软骨
  • 简介:患者,女,40岁.因下颌金属联冠修复体脱落无法进食就诊,要求重新修复,并改善上牙前.否认相关系统疾病且无家族史.一、临床检查面部:基本对称,面型,开唇露齿,上前牙垂直暴露2/3以上,颏肌紧张,颏部略后缩,面下1/3高度基本正常,见图1.口内检查:右上颌牙列及下颌全牙弓不良冠桥修复体已松脱,取下后检查.上颌13、15残冠,22、23、27残根,14、16、26缺失;下颌35、36、37缺失,其余牙齿均为残根;完全远中错(牙合),Ⅲ度深覆(牙合),覆盖14mm,见图1.

  • 标签: 正畸修复 上颌前突 联合治疗 残根 后牙缺失 病例
  • 简介:目的:探讨microRNA-595(miR-595)在生长期骨性下颌前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下颌骨生长的关系。方法:选取骨性下颌前患者83例(替牙列23例,早期恒牙列60例)及正常对照92例(替牙列24例,早期恒牙列68例),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两组样本血清中miR-595的表达情况,通过TargetScan软件预测它可能的靶基因,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下颌前组miR-595的表达量下调,与下颌骨的生长量呈负相关,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miR-595可能通过靶基因对下颌骨生长起负调控(抑制)作用。

  • 标签: miR-595 下颌前突 生长期
  • 简介:目的:探讨少胶质细胞谱系基因一髓鞘碱性蛋白(genesoftheoligodendrocytelineage—myelinbasicprotein,Golli—MBP)在口腔扁平苔藓(orallichenplanus,OLP)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OLP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39例OLP患者病损组织和16例健康口腔黏膜组织中Golli—MBP的基因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8例OLP及2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石蜡标本中Golli—MBP的表达情况。结果:Golli一删即mRNA在OLP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OLP患者石蜡标本中Golli—MBP的表达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固有层淋巴细胞中Golli—MBP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上皮细胞中Golli—MBP的表达在OLP患者及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Golli—MBP在OLP组织中高表达,可能在OLP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 标签: 口腔扁平苔藓 少突胶质细胞谱系基因-髓鞘碱性蛋白 实时荧光定量PCR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通过给予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γ(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γ,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观察PPARγ对老龄鼠髁状软骨及软骨下骨的影响.方法18月龄健康雄性C57BL/6小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每日予以吡格列酮灌胃20mg/kg,对照组每日予以生理盐水灌胃.8周后处死动物取双侧下颌骨,行下颌骨X线检查及髁状骨密度测定,同时行髁状部位组织学观察,并采用骨形态计量学方法计算髁状软骨下骨的静态骨参数.结果实验组髁状的X线片灰度值、骨密度、骨小梁面积百分率、骨小梁的平均宽度、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的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PPARγ能抑制老龄鼠髁状的成骨代谢及软骨的增殖和分化,促进其髁状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

  • 标签: 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γ 髁状突 软骨 软骨下骨
  • 简介:目的探讨维甲酸对不同时期小鼠胚胎腭区Bmpr—1b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100mg/kg全反式维甲酸(atRA)在C57BL/6N近交系孕鼠妊娠第10天(GD10)给予灌胃,对照组纯玉米油灌胃。GD13、GD15、GD17时取出胚胎并暴露胎鼠腭,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并对3个时期的胚胎腭样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mpr-1b在不同组内小鼠胚胎腭组织内的表达。在GD15和GD17时按照上述方法取孕鼠的胚胎腭部组织进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Bmpr—1b的mRNA表达。结果HE染色观测发现实验组腭没有在中线处融合.形成体积较小的畸形腭和明显的中缝腭裂.成骨中心区范围明显小于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Bmpr-1b的表达与腭间充质组织的生长发育呈正相关。GD13~GD17期间实验组小鼠发育中的腭间充质中Bmpr-1b的阳性指数得分均少于对照组。GD17时期实验组小鼠腭间充质组织的骨组织支架面积小于对照组。RT—PCR结果显示,GD17时期Bmpr—1b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GD15。在同一时间点内,对照组的Bmpr—1b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实验组。结论对GD10C57BL/6N母鼠进行atRA灌胃可导致胎鼠腭区Bmpr-1b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腭突发育不良,腭部骨骼形成进程都受到抑制,最终形成小腭畸形。

  • 标签: 维甲酸 腭裂 信号通路 Bmpr—1b
  • 简介:目前,牵引延长成骨主要是采用仅在特定方向上牵引延长器械来实现的。在有邻牙或其他骨结合种植体存在的前提下,利用本文所描述的新的牵引延长基台系统可实现在任意功能或美学所希望的方向上对含一个或几个骨结合种植体的骨段进行牵引延长成骨。使用这种基台系统可使固定在骨量充足区域内的种植体随截开骨段移到修复学所希望的位置上。另外,此系统还可用于矫正种植年龄早,后因颌骨的生长发育致使位置发生改变的种植体。与种植体植入前后其他常规增加骨量的技术相比,此方法不仅可以缩短整个疗程,而且可以减少患者的压力,同时种植体成功的长期预后亦较好。

  • 标签: 牵引延长 基台系统 牙槽突 延长成骨 技术说明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剂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A系小鼠胚腭细胞增殖和DNA、蛋白质及PGE2合成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9组,每组设平行4孔(瓶),分别加入VEGF,使其终浓度为0.005ng/ml、0.01ng/ml、0.05ng/ml、0.1ng/ml、0.5ng/ml、1ng/ml、5ng/ml、10ng/ml、50ng/ml.每组均设空白对照.在实验后第1、3、5天分别检测细胞的OD值、DNA、蛋白质和PGE2的含量.结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VEGF促进DNA及蛋白质合成,明显刺激A系小鼠胚腭细胞的分裂增殖.VEGF对腭细胞PGE2的合成具有双重效应,即加入VEGF后,培养早期促进PGE2的合成;而在VEGF作用后期,则抑制腭细胞PGE2的合成.结论VEGF促进腭细胞的增殖,与其他生长因子一起,共同调节腭的发育.

  • 标签: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腭突 细胞培养 增殖 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