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尺骨冠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2010年1月-2015年1月,共收治尺骨冠骨折患者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19-55岁,平均30.6岁。左侧12例,右侧23例。根据国内王友华分型方法,Ⅰ型骨折9例,Ⅱ型骨折14例,Ⅲ型骨折7例,Ⅳ型骨折5例。针对不同类型骨折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石膏固定保守治疗10例;切开复位内固定22例,其中螺钉固定11例,克氏针加张力带及钢丝固定9例,克氏针加丝线固定2例;冠重建1例,骨片摘除2例。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4.2个月。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骨折均骨性愈合。所有患者术后无神经损伤和肘关节不稳定。根据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20例(57.1%),良8例(22.8%),可5例(14.2%),差2例(5.7%);优良率为79.9%。肘关节骨化性肌炎2例,创伤性关节炎表现3例,无肘关节强直等其它严重并发症。结论Ⅰ型尺骨冠骨折除了骨折块突入关节间隙影响肘关节活动,需行手术摘除碎骨片,其余可行保守治疗;Ⅱ型冠骨折若骨折块无明显移位,也可采用石膏后侧外固定肘关节于功能位进行治疗。若内侧韧带损伤严重,则行韧带的修复或重建。Ⅲ、Ⅳ型冠骨折不仅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而且同时注意修补或重建韧带以稳定肘关节。

  • 标签: 尺骨冠突 肘关节 治疗
  • 简介:目的研发设计一种用于腰椎关节关节融合的融合器及植入的配套工具。方法根据国人腰椎关节关节的解剖学测量和影像学资料的分析,设计一种用于关节关节融合的融合器,该融合器由同种骨植入材料制成,其构造由一圆柱体中心嵌入一椭圆体。植入该融合器需要配套工具,包括定位器、工作通道、钻头和植入器。结果腰椎关节关节融合器结构简单,与关节面接触面积大,植入后不易移位。配套工具既可以满足开放手术需求,也可以满足微创经皮手术的要求,可以将融合器植入关节关节面合适的位置,手术器械操作简单,植入精度高。结论腰椎关节关节融合器及其配套工具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新型医疗器械。

  • 标签: 腰椎 关节突关节 融合器 器械
  • 简介:目的利用三维重建技术为棘间撑开的设计、优化、国产化及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50例志愿者采用连续螺旋CT断层扫描T12~S1,将获得图像导MaterialiseMimics10.01软件,采取轮廓和区域增长分割出腰椎骨组织,采用表面遮盖显示法进行三维表面重建,选择去除椎旁组织的最佳三维角度,由同一名研究者选择适合测量的图像进行测量,测量棘厚度、棘长度、棘间距。各解剖结构连续测量3次,取其均值。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检验。结果①棘厚度:一般每个腰椎的棘厚度均前部〉后部〉中部,下缘〉中央〉上缘。但L5较特殊,棘中部和后部的中央厚,上、下缘薄。相邻上位腰椎棘下缘厚度大于下位腰椎棘上缘厚度。②棘长度以L3最大,男性:上缘26.62±2.98mm,中央25.59±2.33mm,下缘22.73±2.40mm;女性:上缘23.76±2.47mm,中央24.49±2.48mm,下缘19.70±2.49mm;男女均以L5最小。③棘间距:男性以L2∕3最大,向下依次减小,前部〉中部〉后部。前部10.39±2.70mm,中部11.15±2.20mm,后部9.35±2.17mm。女性以L1∕2最大,向下依次减小,前部〉中部〉后部。前部10.32±2.10mm,中部12.18±2.58mm,后部10.80±2.43mm。男女均以L4∕5最小。结论棘间距从上向下逐渐减小,前部〉中部〉后部,在矢状面棘间隙呈前高后矮的楔形。棘长度以L3最大,L5最小。棘长度均上缘〉中央〉下缘,相邻上位腰椎棘下缘长度〈下位腰椎棘上缘长度。棘厚度前部〉后部〉中部,且下缘〉中央〉上缘。相邻上位腰椎棘下缘厚度〉下位腰椎棘上缘厚度。本研究利用三维CT重建技术初步获得了国人腰椎棘及棘间隙的解剖学参数,为适合国人特点的腰椎棘间撑开器的设计和临床应用提供了解剖学数据。

  • 标签: 三维重建 腰椎 棘突间 解剖
  • 简介:目的评估寰枢椎钩内固定治疗齿状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一年半来6例手术病人的手术及疗效.结果手术方法符合生理要求,内固定可靠.结论寰枢椎钩操作简便、安全,内固定坚强牢靠,并发症少.

  • 标签: 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 寰枢椎钩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棘间融合装置联合椎体间融合时对下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健康成年男性L4-5节段CT扫描图像的基础上,利用软件Simpleware4.2、GeomagicStudi010.0及Abaqusl0.0建立L4-5有限元模型(INTACT)。验证模型有效性后建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UPS)、双侧椎弓根螺钉/钛棒固定联合椎间融合(BPS)和棘间融合装置固定联合椎间融合(ISF)三种手术模型。对各模型实加500N预载荷的同时以2N.m为间隔,自2N.m开始逐级累加至最大10N.m,观测其应力分布、相邻节段的角位移。结果各工况下三种手术组的角位移(ROM)均较INTACT组明显减小,减小的程度BPS最高,而ISF除右侧弯方向上均高于UPS;三种手术组范氏应力云图显示,BPS组与ISF组相似,UPS组存在较高的应力集中,范式应力峰值无论在椎间融合器还是在内固定器械上由大到小依次均为:UPS〉ISF〉BPS。结论ISF联合椎间融合能够为下腰椎脊柱重建提供适度且足够的稳定性,因而可以为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内固定选择。

  • 标签: 下腰椎 棘突间融合装置 椎弓根螺钉 稳定性 有限元
  • 简介:目的探讨PFNA与DHS结合旋转钉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优缺点。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12月间接受手术治疗的84例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PFNA组(n=48例)和DHS组(n=36例);观察比较两组手术疗效及其临床并发症。结果两组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2.5±6.5)个月;参照Harris评分,PFNA组手术优良率(91.12±2.36)%,DHS组为(88.42±3.06)%。PFNA组在手术参数手术时间、伤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为三项参数的比较中明显优于DHS加旋转钉组;PNFA组在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离床下地时间等术后检测指标均优于DHS组。两组均未出现感染、内置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FNA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折手术用时短、创伤比较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对于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建议采用PFNA作为首选治疗方式。

  • 标签: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动力髋螺钉 防旋转钉 老年 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
  • 简介:目的研究V-Y肌腱瓣修补和可吸收粘膜应用于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8年6月,我科对13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采用小腿三头肌V-Y肌腱瓣修补术和可吸收粘膜覆盖治疗,修补跟腱缺损距离为3.4-6.0cm,平均距离4.5cm。结果13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6个月~4年,平均随访2年3个月,按Am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评估,优10例(77%)良3例(23%),优良率为100%。结论对于陈旧性跟腱断裂,小腿三头肌V-Y肌腱瓣修补和可吸收粘膜的应用能促进跟腱的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 标签: 跟腱断裂 V-Y肌腱瓣 可吸收防粘膜
  • 简介:目的 为介入手术者提供安全保障。方法 模拟介入手术条件,测量不同防护措施的防护效果。结果 提出了符合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的综合防护措施。结论 这些防护措施能确保介入手术者的辐射安全,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介入放射学 X射线装置 辐射防护
  • 简介:为提高医疗机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水平。探讨医疗机构中影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开展的三个因素,包括1思想认知不足;2制度和监管不够完善;3监测报告品种较为单一。针对影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因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包括1明确相关概念,加强宣传培训;2配置专职监测员,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3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纳入维修工程师职责。促进医疗机构建立和完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体系,提高监测水平。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进行改进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得到了质的飞跃。

  • 标签: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 影响因素 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