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前床旁动脉瘤术中瘤体破裂出血的预防和控制。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术中破裂的眼动脉瘤的手术经验。手术均采用翼点入路,床旁动脉瘤病例预先暴露颈总、颈内、颈外动脉以备临时阻断。从硬脑膜内快速咬除前床,以显露动脉瘤的近侧角。术中监测脑电图和体感诱发电位,并采用术中超声多普勒检查动脉血流。结果2例动脉瘤直接夹闭,1例行动脉瘤孤立术。术后行检查加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例动脉瘤均不显影。结论充分显露、合理应用临时阻断技术,以及术中应用电生理监测和超声多普勒检查等辅助措施,能够取得动脉瘤的满意处理,减少脑损伤。

  • 标签: 眼动脉瘤 动脉临时阻断
  • 简介:目的探讨特发性聋远期预后与近期预后之间的差异,评价当前综合治疗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24例患者分别于入院、出院及出院后〉6个月分别进行纯音听阈检测。以出院时听力状态为近期预后指标,出院后〉6个月时听力状态为远期预后指标。远期预后与近期预后的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近期有效率为45.8%,远期好转率为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发性聋远期预后与近期预后不同,远期预后优于近期预后,患者的听力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标签: 特发性突聋 预后 远期
  • 简介:目的总结经口咽齿状切除术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齿状压迫延髓及上颈髓腹侧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颅底凹陷4例,颅底凹陷伴Chiari畸形2例,颅底凹陷伴寰枕融合1例,下斜坡及齿状后结缔组织增生1例,多种畸形复合2例。均采用经口咽入路齿状切除减压手术。结果术后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9例,因频发呼吸骤停而自动出院1例。术后随访9例,随访时间0.5~5年,未出现头痛、头晕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结论经口咽齿状切除术是治疗齿状压迫延髓及上颈髓腹侧病变直接有效的手术方法。

  • 标签: 畸形 颅颈交界区 经口咽入路 齿状突切除
  • 简介:目的研究床间隙的解剖结构和毗邻关系,为颅底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10个甲醛溶液固定成人头颅标本上采用显微解剖观察床间隙的解剖结构和毗邻关系,在3个国产成人尸头上利用冷冻铣切技术获得水平、冠状及矢状位0.05mm层面,在断面上连续追踪、观察床间隙的解剖结构。结果床间隙是磨除前床后形成的一个潜在的手术操作空间,床间隙底的结构从前向后有视神经嵴、颈内动脉床段和海绵窦前部的薄顶壁。外下壁是海绵窦外侧壁的延续,其内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眼神经等向前进入眶上裂。冷冻铣切技术获得的0.05mm层面充分显示了床间隙的解剖特点。结论显微和断层解剖方法相结合可以阐明床间隙的解剖特点,为颅底手术提供详细的解剖学资料。

  • 标签: 床突间隙 断层解剖 冷冻铣切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旁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旁破裂动脉瘤26例。结果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1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5例。术后即刻造影示:Raymond分级Ⅰ级15例,Ⅱ级8例,Ⅲ级3例。术中发生并发症9例,其中1例术中再次破裂,最后死亡。25例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5例复发,其中3例再次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患者预后:预后良好(0-2分)23例,预后差(3-6分)2例。结论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旁破裂动脉瘤仍存在挑战,常需使用支架辅助技术,尽管存在一定复发率,但近期仍可达到很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颅内破裂动脉瘤 颈内动脉床突旁段 血管内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海绵窦和床周围段动脉瘤的特点、分类及手术适应证和方法.方法全部采用直视手术处理动脉瘤和暴露控制载瘤动脉近远端,磨除前床和视神经管上壁及外侧嵴,经内侧三角进入海绵窦,夹闭动脉瘤后视神经充分减压.出院时按GO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18例动脉瘤全部得以夹闭,其中15例术后复查造影动脉瘤完全消失.视力视野障碍明显改善.疗效好16例,疗效差和死亡各1例.结论海绵窦动脉瘤在不适合栓塞的情况下应采取手术,而床周围段动脉瘤则应首选手术治疗.

  • 标签: 动脉瘤 手术 海绵窦 床突周围 脑动脉瘤
  • 简介:胶质细胞瘤是起源于少胶质细胞的肿瘤,2007年WHO最新分级将少胶质细胞瘤分为低级别少胶质细胞瘤(Ⅱ级)、高级别少胶质细胞瘤(Ⅲ级)和多形性恶性胶质瘤(Ⅳ级)。在由胶质细胞分化的肿瘤中,其发生率排在第三位,占颅内原发肿瘤的4.2%,胶质细胞瘤的5%~20%。少胶质细胞瘤多见于成人,其中40~60岁为发病高峰期,约有55%的病例出现在这一时期。

  • 标签: 少突胶质细胞瘤 诊断 分子标记物
  • 简介:目的介绍应用经乳后枕下锁孔入路手术治疗桥小脑角区病变的微创手术技术.方法采用乳后发际内皮肤切口4~5cm,在枕部作骨窗开颅2.5cm×2cm,内镜辅助的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病变15例.结果15例桥小脑角病变中,听神经瘤8例(6例为巨大听神经瘤),桥小脑角脑膜瘤5例,均获全切除,神经功能保存完好;2例小脑前下动脉瘤准确夹闭瘤颈.结论乳后枕下锁孔入路适合切除各种桥小脑角区肿瘤及血管性病变.

  • 标签: 显微手术 锁孔 桥小脑角区 脑肿瘤 颅内动脉瘤
  • 简介:目的探讨床旁动脉瘤的特点及评估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方案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外科及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自2014年7月—2018年1月住院行血管内治疗的98例颅内床旁动脉瘤(共104个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本组98例患者(共104个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失败2例(2个动脉瘤),余下96例(102个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成功后即时造影示:90个动脉瘤完全栓塞,4个动脉瘤有瘤颈残余,动脉瘤体残余3个。术中9例患者动脉瘤破裂出血,3例患者有支架内血栓,6例患者有弹簧圈脱逸现象。术后2例患者视物模糊,难治性头痛1例,难治性眼球后疼痛1例。术后临床随访所有患者的Rankin评分为0~5分,2例患者死亡。92例患者(98个动脉瘤)术后获影像学随访,11例动脉瘤复发患者(11个动脉瘤)接受再治疗。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破裂和未破裂的床旁动脉瘤,新型血管内栓塞材料存在某些局限性,且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待进一步证实,传统的血管内治疗方法仍是有效的治疗方案,但是由于高分流率的存在,大部分动脉瘤需要支架辅助技术,术中尽量做到致密栓塞。

  • 标签: 床突旁 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方法选择 疗效
  • 简介:旁动脉瘤有破裂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风险,其外科手术夹闭通常要面临诸多技术挑战,同时由于其相邻骨性结构,硬脑膜附件靠近视神经等解剖结构特点,外科手术往往伴有一定并发症。随着近些年来神经影像学及血管内介入技术(EVT)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床旁动脉瘤成为临床医生广泛接受的治疗手段,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长期致残率和致死率,然而其治疗后仍存在一定动脉瘤再通率,血管内介入治疗长期安全性及有效性,以及预后影响因素需要进一步探讨。

  • 标签: 床突旁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 预后
  • 简介:斜坡部脑脊液界漏较少见,普通方法修补较困难。我院今年收治1例床一斜坡部缺损所致脑脊液鼻漏的病人,采用经鼻蝶入路进行修补,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l病例报告女性,53岁,于10年前曾有头部外伤史,受伤数天后界流清水样物,持续约一周左右,未经治疗自愈。其后病人偶感头痛,并长期低热(37.4℃左右),于1999年7月开始再次出现异流清水样物的症状。在外院行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均提示蝶窦后壁斜坡处缺损,蝶窦积液(图1,2)。转至我院后,遂在全麻下经口鼻蝶人路常规显微显露蝶窦底,进入蝶窦后,见其内有浅黄色积液,粘膜与蝶窦壁粘连且较薄,用垂体刮匙尽量刮除,在蝶鞍后壁与斜坡交

  • 标签: 脑脊液鼻漏 鼻蝶入路 床突-斜坡部缺损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合并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巨大床旁动脉瘤合并脑膜瘤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过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予以患者一次手术入路切除凸面脑膜瘤,并行左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双搭桥及左颈内动脉慢性阻断术治疗床旁动脉瘤,疗效满意。结合文献复习,颅内动脉瘤合并脑膜瘤患者以女性多见,首发症状多由脑肿瘤引起,多数患者可以同期行脑膜瘤切除及动脉瘤夹闭术。结论颅内动脉瘤合并脑膜瘤属于偶发性,根据患者首发症状、两者相对位置、动脉瘤破裂风险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有条件者争取同期一次手术入路治疗。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脑膜瘤 合并 治疗策略
  • 简介:目的总结发生于脑室内的少胶质细胞瘤与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同期发生于侧脑室内的6例少胶质细胞瘤和5例中枢神经细胞瘤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各自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二者的鉴别诊断要点.结果.发生于脑室内的少胶质细胞瘤与中枢神经细胞瘤在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和光镜下的病理学表现均十分相似.结论目前认为光镜下出现无核原纤维岛、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突触素阳性表达、电镜超微结构检查证实肿瘤细胞有神经元分化证据为诊断中枢神经细胞瘤的金标准,也是鉴别少胶质细胞瘤与中枢神经细胞瘤的重要依据.

  • 标签: 少突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细胞瘤 临床病理 鉴别诊断 脑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棘椎板回植椎管成形术在椎管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椎管内肿瘤患者先截取棘椎板复合体,切除肿瘤后再将复合体原位回植并固定,恢复脊柱后柱解剖结构。结果14例患者平均随访20个月,回植棘椎板获得骨性融合,脊柱稳定性得到有效的保持,未发现椎管狭窄及椎管瘢痕粘连压迫硬膜等手术后并发症。结论棘椎板回植椎管成形既可满足手术显露的要求,又保持了椎管的完整性,维持了脊柱的稳定性,还可以有效预防椎管内肿瘤手术后瘢痕增生粘连对椎管内脊髓神经的压迫。

  • 标签: 棘突椎板回植 椎管成形 椎管肿瘤 脊柱稳定性
  • 简介:目的探讨铣刀椎板截骨、钛板固定在棘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间18例椎管内肿瘤患者术中采用铣刀椎板后路切开,处理完椎管内肿瘤后再将棘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钛板固定,完成椎管成形。结果所有病例未出现因铣刀椎管开窗、钛板置入所致的硬脊膜破损、脊髓和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随访3~8个月,未见回植组织移位、塌陷、畸形愈合及椎管狭窄症。结论椎管内肿瘤术中采用铣刀椎管后路开窗,钛板固定棘椎板复合体的方法简便、安全、可靠,有利于脊柱的完整性及稳定性。

  • 标签: 铣刀 钛板固定 椎管内肿瘤
  • 简介:白质疏松症的概念和分类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由Hachinski于1987年首先提出,指脑室周围或皮质下区(半卵圆中心)CT上的弥漫性低密度带或MRIT2加权像上的弥漫性高信号区。

  • 标签: 临床意义 防治 MRI
  • 简介:卒中是我国人口死亡的第二位病因和成人残疾的首要原因,同时,它还是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和情感障碍的重要病因。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高和复发率高等四大特点,对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荷。尽管近年来对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急性期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但卒中发病率仍然呈上升趋势。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预防 现状 二级 病理生理学 人口死亡
  • 简介:目的:了解医院不同科室护理人员所经受的道义性苦恼,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延边地区二级综合医院护理人员的状况苦恼,认知苦恼、情绪苦恼,行动蕾恼及其与一般特征的关系作了调查。将所收集的资料利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结果:护理人员经受的状况苦恼分值为(72.94±25.59)分,认知苦恼分值为(36.63±11.12)分,情绪苦恼分值为(36.0l±8.27)分,除了状况苦恼在不同科室人群间有统讨‘学差异之外,道义性苦恼与护理人员在一般特征不同的人员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在道义性状况的行动反应中,设想应付战略占76.8%,默认状况占15.9%。结论:护理管理者应注意引导护理人员正确对待来自多方的冲突,建议通过伦理决策这一道德思维模式,规范行为,为护理人员创造良好的王作环境,解决各类冲突。

  • 标签: 伦理 人性化管理
  • 简介:护理论文质量的高低和数量的多少不仅能够体现一所医院的护理水平,更能反映医院的学术氛围和护理人员的素质。2003年以来,我院护理部高度重视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通过加强护理管理者对科研的重视,营造学术氛围并与有效的激励机制相结合等,收到了明显成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护理人员 论文质量 写作能力 学术氛围 护理科研 护理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