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大幅上升,相当多的患者体内需要植入医疗器械。但是排异反应和继发感染常导致伤口愈合不良,植入失败。糖尿病影响愈合的各个时程。初期伤口中趋化因子表达不足会引起生长因子分泌缺乏和炎症细胞浸润延迟,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降低,进而会影响血管新生、基质形成和表皮细胞再生。后期释放的细胞因子会导致不断地损伤和修复。糖尿病固有免疫缺陷和并发症是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索,感染会进一步影响愈合。研究者进一步进行了动物模型研究并改进了植入物,试图促进愈合。

  • 标签: 糖尿病 植入 愈合不良
  • 简介: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第二性征的出现引发了心理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对性产生好奇,也产生迷惑。家庭和学校往往不能通过科学的渠道给予解答,同伴性话题沟通成为交流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

  • 标签: 青少年 同伴 性话题沟通
  • 简介:由于人体在昏睡、昏迷期局部长期压迫导致的皮肤软组织缺血性损伤并不常见,我科先后接诊2例该病患者,报告分析如下。

  • 标签: 挤压伤 昏睡
  • 简介:目的:探讨蓝科肤宁治疗小儿擦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年龄<3岁的小儿擦疹患儿14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蓝科肤宁湿敷患处,每日2次,每次15min。对照组采用锌氧油均匀涂于患处,每日2次。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患儿的有效率分别为90.27%与66.17%,试验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蓝科肤宁湿敷治疗小儿擦疹疗效确切,起效快,安全性好。

  • 标签: 间擦疹 小儿 蓝科肤宁 锌氧油
  • 简介: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而细胞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在白癜风患者黑素细胞的破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ICAM-1与白癜风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的探讨白癜风的发病机制。

  • 标签: 白癜风 细胞间黏附分子-1 黑素细胞
  • 简介:报告1例腘窝上皮样组织细胞瘤。患者男,68岁,左腘窝内侧黑色赘生物10余年,渐增大。皮肤科检查:左腘窝内上方见一花生米大小黑色息肉状赘生物,边缘规则,色素均匀,表面光滑。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表皮增生,表皮突向下不规则延长,基底层色素增多,肿瘤细胞累及真皮全层,由大量上皮样细胞、少量多核巨细胞及噬含铁血黄素细胞构成,境界清楚,并伴有血管增生。诊断:上皮样组织细胞瘤。

  • 标签: 上皮样组织细胞瘤 赘生物 腘窝
  • 简介:对称性药物相关性擦部及屈侧疹(symmetricaldrug-relatedintertriginousandflexuralexanthema,SDRIFE)是2004年提出的一个新病名,是药疹的一个特殊表现。本文介绍了名称的由来、与狒狒综合征的关系、临床特点、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

  • 标签: 间擦部及屈侧疹 药物相关性 对称性
  • 简介:目的:考察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实验(CMIA)与TP-IgM抗体检测(TP-ELISA)在梅毒检测中的应用效果差异。方法:采用TPPA法作为金标准检测1000例住院患者血清标准,评价CMIA与TP-ELISA在梅毒检测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金标准中1000例血清标本梅毒检出率为12.3%,CMIA阳性检出率为12.9%,TP-IgM为11.7%。CMIA法灵敏度为98.4%(121/123),特异性为99.1%(869/877),阳性预测值为93.8%(121/129),阴性预测值为99.8%(869/871)。TP-ELISA法灵敏度为89.4%(110/123),特异性为99.2%(870/877),阳性预测值为94.0%(110/117),阴性预测值为98.5%(870/883)。两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CMIA的灵敏性和阴性预测值优于TP-ELISA法,可以替代TP-PA成为梅毒检测的血清学检测首选方法。

  • 标签: 梅毒 血清学检验 CMIA TP-ELISA
  • 简介:目的:探讨色素性痒疹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表现。方法:对18例色素性痒疹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8例患者,其中男5例,女13例,平均年龄24岁,平均病程9.6个月,皮疹为网状分布的红色斑片、斑丘疹、丘疹或色素沉着。皮疹主要累及躯干部,特别是项背部。所有患者经过病理确诊,其中13例患者为活动期(包括早期和充分发展期),5例为晚期。18例患者使用过多种治疗方法,包括口服米诺环素或多西环素、氨苯砜等,外用维A酸乳膏、曲安奈德乳膏等,其中口服米诺环素疗效显著。7例患者曾被误诊。临床随访1个月到4年,其中7例复发。结论:色素性痒疹临床易误诊,确诊主要依靠临床及病理,口服米诺环素有效,但不能阻止其复发。

  • 标签: 色素性痒疹 临床 组织病理 米诺环素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HPV感染基因型在宫颈正常组织、宫颈鳞状细胞癌和腺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方法:选取56例宫颈正常组织、48例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45例宫颈腺癌组织分别记为对照组、鳞癌组和腺癌组,均采用PCR以及基因芯片技术对HPV感染23种基因进行分型检测,观察不同组别中其分布情况,并对各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鳞癌组HPV感染阳性率(91.67%)和腺癌组(73.33%)均远远高于对照组(10.71%)(P〈0.05),且腺癌组HPV感染阳性率也显著低于鳞癌组(P〈0.05);对照组、鳞癌组和腺癌组一重感染、二重感染和多重感染分布情况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6例HPV感染阳性患者中,HPV-43基因型所占比例最高,为62.50%;鳞癌组44例HPV感染阳性患者中,HPV-16和HPV-18基因型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40.57%和19.81%;腺癌组33例HPV感染阳性患者中,HPV-16和HPV-18基因型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29.58%和19.72%。结论:HPV-16和HPV-18基因型感染可能参与宫颈鳞癌和腺癌的发生,且在宫颈癌患者组织中,多存在双重或多重HPV感染。

  • 标签: HPV感染 基因型 宫颈正常组织 宫颈鳞状细胞癌 腺癌
  • 简介:报告ALK阴性系统型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累及皮肤1例。患者男,38岁。因全身丘疹、结节4个月,加重伴发热7天就诊。皮肤专科检查:面颈部、躯干及四肢见散在分布数个紫红色丘疹、结节,大小不等,最大直径3cm,边界清,部分丘疹破溃后溢脓,愈后遗留色素减退性疤痕。右颏下、锁骨上、双侧腹股沟可触及多发性皮下包块,最大直径3cm,界尚清,无压痛,活动度可。全身PET-CT示:全身多处局部皮肤增厚代谢活跃,多发淋巴结代谢活跃,广泛骨病灶代谢活跃,考虑恶性病变。左颈部皮损病理检查:真皮血管,汗腺小皮神经周围淋巴组织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和嗜酸性白细胞浸润,少许细胞有异型性,抗酸染色(-),PAS(-)。免疫组化:CD30、CD3、CD4均(+),TIA-1、CD8、CD20均(+-),CD79a、CD56、ALK均(-)。左颈部淋巴结病理检查:镜下见多形大细胞与大量炎症细胞混杂浸润,细胞体积较大,具有明显异型性。免疫组化:CD30、CD2、CD43均(+),CD20、CD3、CD15、CK、ALK均(-),Ki-67(+约30%~40%)。病理诊断:ALK阴性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诊断:ALK阴性系统型变性大细胞淋巴瘤Ⅲ期B型(累及皮肤)。

  • 标签: ALK阴性 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 简介:目的:观察0.1%复方酮康唑洗剂治疗念珠菌性擦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8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治疗组给予我院自配0.1%复方酮康唑洗剂外洗,每天2次;对照组给予2%酮康唑乳膏外涂,每天2次,两组疗程均为7天,均治疗1疗程,在疗程结束时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95.56%和70.00%,两组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50,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0.1%复方酮康唑洗剂治疗念珠菌性擦疹疗效好、安全性高。

  • 标签: 酮康唑 呋喃西林液 念珠菌性间擦疹
  • 简介:临床资料患儿,女,2个月24天。主因颈部、腋窝、肛周红斑、糜烂20余天,于2010年8月5日来我科就诊。患儿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颈部、腋窝、肛周出现皮疹,在外院按"湿疹"、"粟粒疹"治疗

  • 标签: 念珠菌病 白念珠菌 感染 间擦疹 婴儿
  • 简介:报告1例网状组织细胞肉芽肿。患者男,24岁。右颈部红黄色结节2个月余。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致密的形状不规则的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弥漫性浸润,其间可见少许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细胞胞质呈'毛玻璃'样外观。诊断:网状组织细胞肉芽肿。

  • 标签: 组织细胞 肉芽肿 网状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43岁。因右股部及右上臂出现暗红色肿块半年,于2013年1月4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年前因银屑病在我院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发现右股部有一绿豆粒大小的褐色较硬小结节,无痒痛感觉,未处理。出院后结节渐增大,且右上臂亦出现类似皮疹,未作任何治疗,因怀疑是恶性肿物,来我院就诊。自发病以来患者饮食、睡眠、大小便均正常,无周身不适、乏力等自觉症状,亦无明显体质量改变。既往患者无类似病史,家族中亦无类似病史。

  • 标签: 纤维组织细胞瘤 上皮样 临床表现
  • 简介:本研究中,作者调查了以慢性炎症和内皮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白塞病(BD)患者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的情况。14例BD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者被纳入本研究。采用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技术研究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与健康对照者相比,BD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率高(P=0.014)。BD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M),即在血糖正常的稳态条件下测量的葡萄糖利用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4.09±0.16mg/(kg·min)vs5.60±0.27mg/(kg·min),P=0.001]。C反应蛋白(CRP)水平而非血沉(ESR),与胰岛素抵抗显著相关(CRP:rs=0.589,P=0.27;ESR:rs=0444,P=0112),未发现M值与ESR或CRP有关系。作者推测BD患者存在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可能是BD的炎症和内皮功能异常导致了这一系列不同后果。

  • 标签: 胰岛素抵抗 外周组织 白塞病 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技术 患者 C反应蛋白(C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