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 探讨父母带菌对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根除后1年再感染的影响。方法 对经13C尿素呼吸试验(13C-UreaBreathTest,13 C-UBT)监测HP已经根除的反复腹痛患儿26例及其父母进行3,6,12个月门诊随访并复查13C-UBT。结果 患儿组3,6,12个月仅1例再感染HP,HP再感染均为3.85%,而同期父母组HP带菌分别为80.8%,84.6%,84.6%。结论 儿童HP根除后年再感染很低,其父母亲HP带菌对儿童HP根除后1年再感染影响不大。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家庭感染 再感染 儿童 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BSI)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入住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圣路易斯儿童医院NICU的所有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有1290例病例符合入选标准。确诊院内获得性BSI175人次,其中导管相关性BSI(CRBSI)109例,占62.3%。每1000个住院日的院内BSI发生为4.2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胎龄、5min低Apgar评分、中心静脉置管及置管时间是NICU病人发生院内BSI的4个独立危险因素。而对中心静脉置管婴儿而言,机械通气是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导管相关性BSI是院内获得性BSI的主要原因,早产、低Apgar评分及置管时间是导致院内获得性BSI的主要危险因素。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院内血流感染 危险因素 新生儿
  • 简介:预防这种疾病的方法有:1.要及时的给宝宝更换尿布,经常清洗宝宝的会阴部,保持周部干燥,及时治疗尿布皮炎。2.宝宝不要穿开裆裤。3.纠正宝宝玩弄生殖器的习惯,给宝宝洗澡时应将男孩的包皮翻开洗净。

  • 标签: 尿路感染 预防 尿布皮炎 换尿布 会阴部 开裆裤
  • 简介:1项目负责人曹云: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VibhutiShah、ShooKLee: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加拿大MountSinai医院;王卫平:复旦大学100,40,20,10]2资助者本研究方案获得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MedicalBoard,CMB)资助(项目编号:No.14-194)。3基于证据的质量改进(Evidence-basedPracticeforImprovingQuality,EPIQ)方法介绍20世纪60~90年代,随着产前激素、新生儿呼吸支持等围生医学的进展,发达国家早产儿死亡明显降低[1~5]。

  • 标签: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质量改进 感染发生率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试验方案 随机对照
  • 简介:8岁女性患儿,因间断咳嗽、发热3年余,再发1月余入院。近1年反复出现口腔黏膜溃疡。体格检查发现右上背部皮肤色素脱失。外院多次查血常规和免疫功能正常。多次肺部CT提示肺部感染病灶,经抗感染治疗,发热咳嗽仍反复,右肺部病变持续存在,抗结核治疗无效。多次血常规检查发现粒细胞缺乏,行基因检测,确定为RTEL1基因纯合突变所致先天性角化不良(DC)。RTEL1基因突变的先天性角化不良患者易出现肺部并发症。由于RTEL1基因序列有高度可变性,突变位点很多,突变方式多样,且可以通过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方式遗传,因此其临床表现多样,易致漏诊及误诊。对不明原因反复肺部感染的患儿,应注意口腔、皮肤和指趾甲的检查并监测血常规以排除DC。DC目前无特效治疗,出现骨髓衰竭和肺功能衰竭时,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肺移植是目前唯一的治疗方法,雄激素及其衍生物对部分病人有效,针对端粒途径的靶向药物有望给DC患者带来希望。

  • 标签: 先天性角化不良 肺部感染 口腔溃疡 皮肤白斑 儿童
  • 简介:近年来,全球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fungalinfections,IFI)的发病明显增加,儿童IFI亦呈增加趋势,而且在医院感染中居重要位置。由于IFI常发生在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儿,其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变化与其他许多疾病很相似,使诊断存在一定难度,临床上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延误治疗,病死很高。所以,IFI的诊治已成为儿科当前的重要问题。

  • 标签: 侵袭性真菌感染 延误治疗 INFECTIONS 组织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 医院内感染
  • 简介:姚开虎副研究员非常高兴邀清到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附属AnnaMeyer儿童医院ChiaraAzzari教授来北京儿童医院做学术访问,在您的“侵袋性细菌感染的分子学诊断:一个有川的临床一具”的报告中谈到采用分子诊断方法评估意大利肺炎链球菌疾病负担的工作,这些经验对中国开展相关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北京儿童医院 RT-PCR方法 细菌感染 分子学诊断 检测 佛罗伦萨
  • 简介:蛇舌状虫病(armilliferiosis)是由蛇舌状虫感染所引起的一类舌形虫病(pentamiasis),是一种少见的动物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我院近日收治1例重度蛇舌状虫感染患儿,报告如下。

  • 标签: 重度感染 舌形 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动物源性
  • 简介:《中国感染控制杂志》(ISSN1671-9638,CN43-1390/R,邮发42-203)是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感染性疾病专业学术期刊。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与核心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万方数据一数字化期刊群等重要检索机构收录。

  • 标签: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感染控制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征稿启事 杂志 生物医学期刊
  • 简介: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创建于1958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学科,“十一五”重点专科儿科协作组组长单位,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一毒热证研究室,三级重点实验室一病毒实验室,是融科研、教学、临床为一体的综合科室,现有门诊、急诊、咳喘中心、专家诊、病房、教研室、研究室、病毒室、脑瘫康复中心及综合治疗室。

  • 标签: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大学附属医院 儿科 辽宁 病毒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
  • 简介:EBV是一种亲人类B细胞的疱疹病毒.EBV可引起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疾病,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相关疾病[1].在儿童非肿瘤性EBV感染相关性疾病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和EBV相关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BV-HLH)最具临床意义.IM是良性自限性疾病,而CAEBV和EBV-HLH具有潜在恶性倾向,预后不良.本文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我院)诊断的IM、CAEBV和EBV-HLH各1例典型病例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 标签: 北京儿童医院 EBV感染 相关疾病 非肿瘤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 简介: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是湖南省内唯一、国内规模最大的新生儿外科专科病房,初设床位25张,现已开放床位40张、收治患者日平均达35~45人。科室按3:2比例配备心电监护仪、电脑输液泵、婴儿恒温培养箱及辐射抢救台等,并配备呼吸机、肛肠动力仪等先进设备。

  • 标签: 湖南省儿童医院 新生儿外科 心电监护仪 电脑输液泵 恒温培养箱 专科病房
  • 简介:湖南省儿童医院急救中心是国内规模较大、设备齐全和新技术项目开展较多的专业儿科危重病救治中心之一。包括重症监护病房(ICU)、急诊室、急诊综合病房、急救转运中心和急救研究室5个部门。其中ICU于1988年1月5日正式成立,是湖南省首家ICU,填补了湖南省急救医学学科的空白,在此基础上牵头成立了湖南省急诊医学会,先后由赵祥文教授、朱之尧教授和祝益民教授担任主任委员。

  • 标签: 湖南省儿童医院 急救中心 重症监护病房 急诊室 技术项目 综合病房
  • 简介:目的探讨儿科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特点。方法对儿科MP感染24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P感染多数发生于呼吸道、支气管及肺占82.7%。并发症好发的部位,按其发生高低依次排序为:皮肤、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淋巴结等。结论MP感染以学龄期儿童多见,可出现多系统受累,预后良好。肺外支原体感染的肺外症状呈多样化。需引起重视,防止漏、误诊。

  • 标签: 肺炎 支原体/诊断 肺炎 支原体/并发症 感染 儿童
  • 简介:李嫔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内分泌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内分泌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儿科分会常委及秘书;上海医学会小儿内分泌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第三届委员,上海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青春医学分会委员,上海医学会小儿区县学组组长;上海市静安区医学会理事;

  • 标签: 上海交通大学 儿童医院 中国医师协会 中华医学会 内分泌学 上海市静安区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阴性阑尾切除的现状、变迁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1—2010年所有因诊断急性阑尾炎而接受阑尾切除,术后结合临床和病理诊断明确为阴性阑尾切除的病例资料。①搜集阴性阑尾切除病例基本资料;②按年份分成4组:A组(1991—1995年)、B组(1996—2000年)、C组(2001—2005年)及D组(2006—2010年)。分析各组阴性阑尾切除的发生,并与同期阑尾穿孔进行比较;③按年龄分成4组:婴幼儿组(1d至3岁)、学龄前组(4~7岁)、学龄期组(8~12岁)、青春期组(13~16岁),统计各年龄组患儿阴性阑尾切除。结果本院20年间共实施阑尾切除术5469例,其中阴性阑尾切除694例,占同期阑尾切除病例的12.7%。阴性阑尾切除病例中,阑尾误切47例(6.77%);酷似阑尾炎病例647例(93.2%);阴性阑尾切除从1991—1995年的14.9%下降至2006—2010年的7.58%,P值<0.001,提示阴性阑尾切除呈稳定下降趋势;阴性阑尾切除最多发生于8~12岁患儿,最少发生于0~3岁患儿;男女比例为1∶0.9。最常见误诊疾病为肠系膜淋巴结炎、上呼吸道感染、胃肠炎、梅克尔憩室、原发性腹膜炎。结论20年间本院阴性阑尾切除为12.7%,与阑尾穿孔相同,均呈稳定下降趋势,大多为酷似阑尾炎疾病,误诊病例少见。

  • 标签: 阑尾切除术 阑尾炎/诊断 数据收集
  • 简介:1病例资料患儿,女,6岁,以“反复腹痛1月余,黏液便10d”为主诉,于2016年11月10日入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消化科。患儿34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为40℃,热型无规律,无明显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 标签: 假膜性肠炎 艰难梭菌感染 消化科 黏液便 血常规检查 热型
  • 简介:沙门氏菌是引起人畜共患病的常见致病菌。猪霍乱沙门氏菌为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属沙门菌属的C群,国内较少报道。为进一步了解小儿猪霍乱沙门氏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临床诊断为猪霍乱沙门氏菌败血症21例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 标签: 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 猪霍乱沙门氏菌 临床分析 小儿 常见致病菌 人畜共患病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煨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征,为其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IFI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38例患儿中,以呼吸道感染最多见(89%);感染前均有较严重的基础疾病,且使用过多种抗生素,其中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率高达95%;47%患儿曾全身激素治疗;所有患儿均有侵人性操作史,其中47%患儿接受过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治疗;所有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真菌培养共检出致病真菌56株,以白色念珠菌为主(41%),其次为曲霉菌(25%)和毛霉菌(20%);所有患儿及时予以高效抗真菌药物治疗,治愈15例,好转16例,有效率为82%,不良反应发生为16%。结论呼吸道为最常见IFI感染部位;白色念珠菌为主要病原;多数患儿有严重基础疾病、广谱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史和侵入性操作史;早期诊断、及时使用高效抗真菌药物可改善预后。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侵袭性真菌感染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