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急性白血病骨髓移植术后患乳腺癌临床少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2013年11月诊治1例,现报道如下。一、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9岁,因发现右乳肿块3周于本院整形外科门诊行“右乳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右乳浸润性乳腺癌。遂人本院乳腺外科治疗。

  • 标签: 乳腺肿瘤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肿瘤 多原发性
  • 简介:食醋减肥把脂肪都“酸”走在欧美一些国家,醋因被当做一种健康减肥食品而畅销,美国的肥胖症患者掀起了一股饮醋减肥热。据报道:男性单纯肥胖症患者每日早中晚三餐饭后各服上好食醋20ml,连服1个月以上,体重即有明显减轻,最多的可减3~5公斤。食醋富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能干扰脂肪的合成,起到消耗身体脂肪的作用。又可以使糖、蛋白质的新陈代谢顺利进行,增强机体对脂肪的代谢作用,排泄过多的“肥肉”,故有辅助性的减肥效果。小编分享喝醋减肥方法,正确使用便能轻松排脂,瘦就是这么容易。

  • 标签: 体脂肪 氨基酸 食醋 肥胖症患者 减肥食品 新陈代谢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新鲜胚胎移植(fET)及冻融胚胎移植(FET)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IVF-ET治疗的1516例单胎妊娠分娩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fET及FET的临床妊娠率、妊娠期并发症、围生儿结局等。结果1516例IVF-ET单胎分娩患者中,85例合并内科相关疾病,929例(61.3%)接受fET治疗(fET组),587例(38.7%)接受FET治疗(FET组)。fET组前置胎盘发生率(1.8%,17/929)与FET组(4.3%,25/58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T组产后出血发生率(5.0%,46/929)与FET组(9.2%,54/58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T组胎盘粘连发生率(1.1%,10/929)与FET组(2.9%,17/58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ET是产后出血、胎盘粘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03、OR=2.828,P均〈0.05),两组其他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ET较fET可能增加患者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病风险。

  • 标签: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新鲜胚胎移植 冻融胚胎移植 母儿结局
  • 简介:茶叶中的鞣酸对人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降低血胆固醇,防止脂肪在血管壁中沉积,还有增强血管的柔韧性和弹性,防止血管硬化的作用。

  • 标签: 脂肪肝 喝茶 饭后 人体健康 血胆固醇 血管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异位妊娠腹腔内出血实行自体血液回输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48例异位妊娠伴有腹腔内出血实行自体血液回输,共回输40800ml血液。观察输血时生命体征情况,术后第1天、第5天取静脉血复查血常规,分析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变化情况。结果48例患者无一例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无一例发生输血反应及切口感染,术后复查血常规Hb均在6s/L以上,无再输血。结论异位妊娠腹腔内出血实行自体血液回输是安全的、可行的。

  • 标签: 异位妊娠 自体血液回输
  • 简介:脂肪瘤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好发于皮下脂肪组织较丰富的部位,如背、肩、颈以及四肢近端。发生于乳腺部位的较为少见,近年来文献报道不多。本科于2007年3月接诊1例患者,其乳腺脂肪瘤瘤体巨大,且为一侧多发,实属罕见,现报道如下。

  • 标签: 乳腺 脂肪瘤
  • 简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导致切口愈合不良,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精神、躯体、工作、家庭及经济上造成不同的损害,而也增加了医生压力,故应予以重视.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51例,旨在探讨分析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原因,旨在减少直至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 标签: 例分析 切口脂肪 妇产科腹部
  • 简介:报告1例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产后出血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出血护理、感染预防、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经过精心治疗及护理,患者康复出院。

  • 标签: 急性脂肪肝 产后出血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护理方法和评价。方法选择2009年12月到2011年3月在我院手术后切口出现液化的患者45例进行研究,其中年龄分布为41岁,合并症研究显示合并肥胖患者为9例,合并糖尿病患者为3例,合并咳嗽为3侧。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宣传的方法对其进行护理,分析其效果。结果45例患者在经对症护理后均痊愈出院,随访半年均未出现复发病例和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手术后出现伤口脂肪液化多伴随肥胖、耱尿病和咳嗽。针对不同病情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临床疗效较好,应加强临床推广。

  • 标签: 妇产科 脂肪液化 护理 腹部
  • 简介:目的利用腔镜下游离大网膜,为luminalA/B1乳腺癌患者探索一个新的乳房再造方法。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5年1—8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行保留乳房及腋窝手术和大网膜游离移植乳房再造手术的luminalA/B1乳腺癌患者7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3.6±7.7(27—44)岁。术后评价伤口血供、美容效果、并发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动态氧分压曲线显示皮下氧分压50.17mmHg(1mmHg=0.133kPa),彩色多普勒超声图谱显示血供正常,血流速度为61.29cm/s。术后再造乳房形态自然、手感逼真、双乳对称性良好;伤口恢复良好、位置隐蔽。美容效果Harris评分非常好的有4例,较好的有3例。患者满意度较高。7例患者术后未发现明显并发症,无需二次手术,仅有1例发生轻微血肿,经过临床护理后症状消失。术后中位随访17个月,范围13—20个月,患者未出现局部复发或转移。结论游离大网膜即刻乳房再造为预后较好但不宜保留乳房的luminalA/B1乳腺癌患者成功保留乳房并自体再造,术后效果良好,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 标签: 乳腺肿瘤 乳房再造术 大网膜瓣 移植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同种异体骨治疗兔桡骨骨缺损疗效的实验研究。方法:将12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同种异体骨供体,28只作为实验受体。按美国组织库标准制备同种异体骨。将受体实验动物双侧桡骨中段切除10mm,制成骨缺损模型。受体实验动物右侧桡骨骨缺损内植入自体髂骨骨粒(对照组);左侧取等量同种异体骨粒同法植入(实验组)。于术后2、4、8、12周,对骨缺损修复组织内OPG蛋白的表达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术后12周,检测两组骨小梁相对体积、骨小梁数量和骨密度。结果:术后两组未见感染现象发生。术后2、4周实验组OPG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12周两组OPG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周两组骨小梁相对体积、骨小梁数量和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同种异体骨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其骨性愈合过程与自体移植相似,并且来源广泛,能够避免因自体移植带来的诸多并发症,可以成为治疗骨缺损的重要材料。

  • 标签: 自体骨 同种异体骨 骨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与玻璃化冻融胚胎移植结局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对广西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玻璃化冷冻胚胎移植的患者共237个周期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年龄、不孕年限、受精方式、内膜准备方式、移植胚胎质量进行分组,比较各组的临床妊娠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临床妊娠率的相关因素。结果不同年龄、不孕年限、移植胚胎质量对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受精方式、不同内膜准备方案的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移植胚胎质量是影响临床妊娠结局的主要相关因素。结论在玻璃化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年龄、移植胚胎质量是妊娠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

  • 标签: 玻璃化 冻融胚胎移植 临床妊娠率 相关因素
  • 简介:<正>干细胞(stemcells)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以及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的功能,在再生医学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然而,干细胞的来源、体外维持干性的能力、免疫反应及其致瘤性等问题一直制约着干细胞在临床中的应用。人羊膜上皮细胞(humanamnioticepithelialcells,hAECs)是一种不为人熟悉的干细胞,具有胚胎干细胞的特性;在特定环境中可诱导分化为多种类型的细胞,目前已广泛应用于

  • 标签: 羊膜上皮 再生医学研究 诱导分化 细胞因子 自我复制 免疫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异位妊娠(EP)的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2年10月~2002年6月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包括单精子胞浆内注射,ICSI)后821例临床妊娠中38例异位妊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VF-ET后异位妊娠的发生率4.6%,多胚胎不同部位妊娠(HP)的发生率0.6%.异位妊娠组取卵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单因素分析发现异位妊娠史、盆腔炎性疾病(PID)史是IVF-ET后异位妊娠的危险因素.结论盆腔炎性疾病史、异位妊娠史是IVF-ET后异位妊娠的高危因素.胚胎移植后妇女激素水平可能与异位妊娠的发生相关,但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早期诊断和微创性治疗,减少异位妊娠的并发症和死亡率.

  • 标签: 异位妊娠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多胚胎不同部位妊娠
  • 简介:为适应学科的发展,循证护理逐渐成为我国各个学科临床护理实践的发展趋势。而生殖医学科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研究循证护理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vitrofertilization–embryotransfer,IVF-ET)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循证护理的概念,分析循证护理在IVF-ET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并进行展望。

  • 标签: 询证护理 IVF-ET 健康教育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vitrofertilizationandembryotransfer,IVF-ET)后起床排尿时间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观察273个胚胎移植周期,根据胚胎移植术后起床排尿时间的不同分为两组,实验组(n=173例)为术后0.5h排尿,对照组(n=100例)为术后1h排尿,观察两组间年龄、不孕年限、获卵数、受精卵等一般情况及临床妊娠、胚胎种植率,术后尿潴留、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不孕症病因、年龄、不孕年限、接受IVF的次数、hCG日E2及P的水平、Gn的剂量、获卵数、受精率、ICSI率、优胚数及移植胚胎数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临床妊娠率50.289%(87/173),在对照组为43.000%(43/10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有增高的趋势。结论胚胎移植术后起床排尿时间不影响临床妊娠率。

  • 标签: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排尿时间 妊娠结局
  • 简介:目的研究胚胎移植后14~16日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chorionicgonadotro-phin,β-HCG)值与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reproductivetechniques,ART)治疗后患者早期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根据2006年11月至2009年10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生殖中心行ART治疗胚胎移植后14~16日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值阳性患者203例的妊娠结局(包括生化妊娠,宫外孕,临床妊娠早期流产,临床单胎妊娠及临床多胎妊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生化妊娠35例(17.24%);宫外孕12例(5.91%);临床妊娠早期流产13例(6.40%);临床单胎妊娠92例(45.32%);临床多胎妊娠51例(25.12%)。②早期妊娠不同结局分组间血清β-HCG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清β-HCG值比较如下:临床妊娠双胎组〉临床妊娠单胎组〉临床妊娠流产组及宫外孕组〉生化妊娠组;宫外孕组与临床妊娠组血清β-HCG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胚胎移植后14~16日血清β-HCG值能较好的预测ART治疗后早期妊娠结局。

  • 标签: 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妊娠结局 辅助生殖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超检测子宫动脉、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vitrofertilization-embryotransfer,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行IVF-ET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sperminjection,ICSI)治疗的1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妊娠结果分为妊娠组66例和未妊娠组99例。使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监测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chorionicgonadotropin,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及类型,ET日子宫动脉的收缩期与舒张末期流速比值(systolic/diastolicratio,S/D)、阻力指数(resisitanceindex,RI)、搏动指数(pulsatilityindex,PI)、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等指标,比较两组间的各项指标。结果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及子宫内膜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子宫内膜有血流所占比例[45.45%(30/66)]高于非妊娠组[25.25%(25/99)](P〈0.05);妊娠组子宫内膜下血流RI(0.30±0.05)低于非妊娠组(0.69±0.07)(P〈0.05)。结论经阴道彩超检测子宫内膜血流及子宫内膜下血流RI对IVF-ET结局有一定预测价值。

  • 标签: 经阴道彩超 IVF-ET 内膜下血流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术后宫内合并宫外妊娠的发病因素和临床特征。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4年4月IVF-ET术后5例宫内合并宫外妊娠患者的受孕方式、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及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中,IVF-ET术后第12~14天测尿或血β-hCG及阴道超声确定宫内合并宫外妊娠,其中腹痛4例,阴道出血4例,晕厥、休克1例。1例合并宫角妊娠,4例合并输卵管妊娠。输卵管切除5例,部分宫角切除1例。术后阴道出血或腹痛明显改善后定期产前检查,现2例已足月分娩,2例继续妊娠中,1例术后第1天宫内妊娠自然流产。结论B超检查可及早发现宫内合并宫外妊娠,手术为其首选,早诊断、早治疗患者预后良好。

  • 标签: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宫内合并宫外妊娠 诊治 预后
  • 简介:目的本研究应用甲基化芯片技术研究妊娠糖尿病网膜下脂肪与正常对照组的全基因组甲基化差异,提供妊娠期糖尿病网膜下脂肪全基因组范围内的甲基化差异数据背景,为寻找妊娠糖尿病网膜脂肪基因表达差异原因提供线索。方法收集3例通过OGTT实验确诊但未经过治疗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和同期3例年龄,孕次产次,孕前BMI与之无差异的健康对照者网膜下脂肪组织,提取总RNA后,采用IlluminaMethylationBeadChipchip芯片进行检测,并进行基因甲基化结果进行比较,寻找具有甲基化差异的基因。结果结果发现两研究组中网膜下脂肪的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存在差异。妊娠糖尿病组中总共有1298个基因发生了低甲基化,1570个基因发生了高甲基化。这些基因参与了细胞骨架构建,细胞凋亡调控,细胞核内信号转导,糖和脂代谢,炎症反应等。进一步数据分析发现,两组样本在miRNA启动区上位点甲基化变化水平不一致的基因有3个,包括:PSORS1C1,PCDHB13和DKFZp686A1627。在同一CpG岛区域位点甲基化变化水平不一致的基因有7个,在miRNA区域具有甲基化差异的基因有13个。结论正常对照组与GDM组中基因的甲基化位点和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该基因在组织中表达的蛋白水平在两组中的差异表达密切相关。是否甲基化的差异是导致相应基因表达水平差异的原因还需要深入的研究。未来需要进一步弄清DNA甲基化在网膜下脂肪中对基因表达目标蛋白的调控作用,为妊娠糖尿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线索。

  • 标签: 妊娠期糖尿病 甲基化谱 全基因组 网膜下脂肪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