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阳性与性别、血型、输血次数和输注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对697例输注血小板制剂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并对检测结果统计分析。结果:697例患者中共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74例(10.62%);血小板抗体阳性与性别、血型无明显相关性,但与输血次数呈正比(P〈0.01),并且血小板抗体阳性与输注效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输血等免疫因素刺激导致产生血小板抗体,输血次数越多,血小板抗体产生概率越大;血小板抗体阳性会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为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对血小板抗体阳性者应尽量进行配合性输注。

  • 标签: 血小板抗体 阳性 输血次数 输注无效
  • 简介:目的:分析不规则抗体在常见的血液病中分布特征,探讨对血液病患首输血前检测不规则抗体的价值。方法:用微柱凝胶方法对3742例血液病患者输血前抗体筛查和鉴定,分析不规则抗体的类型和特征。结果:共检测出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98例(2.62%),其中同种抗体53例(54.1%),以抗-E抗体最多;自身抗体45例(45.9%),以IgG型抗体最多。在所有血液病患者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居首位。结论:血液病患者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高于正常人群,对血液病患者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有利于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 标签: 输血 血液病 不规则抗体
  • 简介:目的:分析妊娠次数与Rh系统抗体的检出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提取不同妊娠次数的妇女标本,进行抗体筛选和抗体鉴定,分析抗体性质。结果:Rh系统的抗体出率分别为:初次妊娠0.09%;2次0.28%;3次1.63%;4次3.96%;5次及以上6.86%。结论:Rh系统的抗体出率随妊娠次数的增长而增长。

  • 标签: Rh系统的抗体 妊娠次数 抗体筛选 检出率
  • 简介:目的:用微柱凝胶实验(MGT)检测受血者血清中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预防和减少临床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方法:采用MGT技术对需要输血者血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初筛抗体阳性标本采用MGT技术使用上海市血液中心提供的1~10号谱细胞鉴定不规则抗体特异性,2者相符为抗体阳性。结果:MGT技术检测申请输血患者5692例,检出特异性抗体6例,全部为Rh抗体。阳性率为1.05‰,其中抗D2例,抗E2例,抗Ce1例,抗cE1例。结论:MGT技术检测受血者免疫性不规则抗体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靠,可以有效预防ABO以外抗体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MGT技术可以常规用于受血者不规则抗体筛查。

  • 标签: 微柱凝胶 不规则抗体 筛查
  • 简介:目的:用全自动微孔法代替传统方法检测梅毒抗体,并对改进法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方法:用全自动酶免分析仪法与传统甲苯胺红卡片试验(TRUST)法对比检测了75例梅毒患者和1061份献血员的血清,不符合者用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法验证。对18000份献血员标本用改进的方法检测,并与传统方法对比,用TPHA法验证。结果:改进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75例梅毒患者血清均呈阳性结果,但改进方法比传统法的凝集颗粒大而均匀,更易判读。在1061份献血员血清中,用改进的方法检出2份阳性血清,并经TPHA证实,用传统方法则判为可疑血清。用改进方法在18000份献血员的血清中的7份标本呈阳性,TPHA方法亦为阳性,而传统方法3例呈阳性;2例可疑,2例阴性。结论:改进的全自动微孔板法比传统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自动化程度高、易于标准化等优点,适合献血员筛查和临床大批量梅毒患者标本的检验。

  • 标签: 梅毒抗体 检测 全自动 微孔板法
  • 简介:目的:分析ELISA法检测HIV抗体的室内质控,总结失控原因,加强实验室管理,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方法:运用L-J质控图,结合Westgard多规则质控法,进行室内质控及分析。结果:2013-01-2014-10共检测2033批次,其中警告57次,失控29次,分别占质控总数的2.80%和1.42%。其中随机误差10次,系统误差19次,分别占质控总数的0.49%和0.93%。22个RCV处于9.72%~22.85%,其中21个均处于20.00%以内,1次是22.85%。结论:ELISA法影响因素较多,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加强室内质控,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ELISA HIV抗体 室内质控 Westgard规则
  • 简介:目的:探讨第4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原抗体酶联检测试剂在血液筛查中的质量。方法:分别使用第3代酶联试剂和第4代试剂检测HIV10.5NCU/ml质控血清、卫生部HIV室间质评标本及72693例无偿献血者标本的HIV标志物。结果:对质控血清的检测显示第4代试剂灵敏度大于第3代;对72693例献血者标本HIV初筛检测,第3代试剂初筛阳性32例,阳性率0.0440%,第4代试剂初筛阳性为53例,阳性率0.0729%,显示2种试剂初筛阳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8,P〈0.05),但2种试剂的敏感性均为100%。在特异性方面,第4代试剂(99.94%)略低于第3代试剂(99.97%)。结论:未开展核酸检测的采供血机构,使用第4代HIV抗原抗体酶联试剂用于血液的常规筛查,能有效降低HIV传播风险,保证血液安全。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酶联检测试剂 质量评估
  • 简介:目的:探讨EB病毒(EBV)DNA载量及EA(早期抗原)IgG抗体滴度与鼻咽癌的临床关系。方法:以2014-05-2015-05共164例入住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的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随机做了外周血EBVDNA病毒载量的为89例,89例中随机又检测EAIgG滴度的为51例,结合鼻咽癌的临床分期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在鼻咽癌的临床初级中级阶段(如T1,N0,M0,Ⅰ),EBV-DNA-初诊阴性组的比例大于初诊阳性组(P〈0.05)。在整个鼻咽癌诊疗过程中,EBV-DNA的载量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EAIgG与放射标准摄取值(SUV)呈现正相关(P〈0.05)。EAIgG的滴度随着临床分级的提升而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鼻咽癌的临床初级中级阶段,EBV-DNA的病毒载量检测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整个鼻咽癌诊疗过程中,EBVDNA病毒载量的波动性及EAIgG抗体滴度与临床分级/放射标准摄取值的一致性能够指导鼻咽癌的治疗。

  • 标签: 鼻咽癌 EB病毒
  • 简介:目的:了解木瓜蛋白酶法、凝聚胺法、抗球蛋白法、微柱凝胶法检测临床上常见的13种IgG类抗体结果情况,以便为临床选用哪种检测方法更为合理提供依据。方法:用4种方法分别检测抗-A、抗-B、抗-D、抗-C、抗-c、抗-E、抗-e、抗-M、抗-N、抗-Jkb、抗-Fya、抗-Fyb、抗-MurIgG抗体效价,并采用效价评分来比较分析。结果:凝聚胺法、抗球蛋白法和微柱凝胶法均检出所有13种抗体;木瓜蛋白酶法检出抗-A、抗-B、抗-D、抗-E、抗-C、抗-c、抗-e、抗-Jka8种抗体;微柱凝胶法检测13种抗体效价较其他3种方法更敏感,凝集现象较明显,效价计分较高。结论:针对不同的试验要求选择不同的试验方法。为保证输血安全,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时应优先选用抗球蛋白法,必要时最好几种方法联合使用,这样不会造成抗体漏检,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 标签: 血型抗体 IGG类抗体 抗体效价
  • 简介:不规则抗体是指除ABO血型抗体以外的血型抗体。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会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破坏输入的不配合的红细胞或缩短其寿命,产生溶血性输血反应,轻则影响输血效果,重则危及生命。因此,血型鉴定及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在临床配血占据着重要地位。本中心研究室在输血前抗体筛查试验中发现合并抗M抗体、抗Lea抗体以及自身冷抗体引起的输血交叉配血不合1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不规则抗体 抗M抗体 抗Lea抗体 自身冷抗体
  • 简介: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MGT-AGT)替代Coombs试验检测IgG抗体的敏感性和对临床患者血液标本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检出率。方法:采用MGT-AGT法对不同浓度的DAT阳性标本或IgG抗D致敏红细胞及IgG游离抗D抗体进行实验比较,并用MGT-AGT法、凝聚胺试验(MPT)和Coombs试验,对81例临床患者的血液标本DAT阳性检出率进行了比较。结果:对于DAT阳性标本或IgG抗D致敏的红细胞的检测,MGT-AGT法在1:128稀释时可以检出,MPT法在1:32稀释时可以检出,Coombs试验在1:32稀释时可以检出。对于IgG游离抗D抗体检测,MGT-AGT法在1:32稀释时可以检出,MPT法在1:16稀释时可以检出,Coombs试验在1:16稀释时可以检出。对于81例临床患者血液标本DAT阳性的检出率,MGT-AGT法为: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87.8%,新生儿溶血病患者68.2%,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55.5%;MPT法分别为75.6%、54.5%和33.3%;Coombs试验分别为78.1%、54.5%和11.1%,MGT-AGT法的敏感性高于MPT法和Coombs试验(P<0.01)。结论:MGT-AGT法检测DAT阳性标本、IgG抗D致敏的红细胞、IgG游离抗D抗体的敏感性和对临床患者血液标本DAT阳性的检出率均高于MPT法和传统的Coombs试验。

  • 标签: 微柱凝胶法 抗人球蛋白试验 IgG抗D抗体
  • 简介:目的:探讨RhD阴性孕妇的不规则抗体情况,为预防新生儿溶血病(HDN)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2015年江山市人民医院38例RhD阴性孕妇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进行产前检查的RhD阳性孕妇30例为对照组,分别作产前不规则抗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38例RhD阴性孕妇有9例检出有不规则抗体存在,检出率23.7%,其中有妊娠史者阳性率为50.0%(7/14),无妊娠史者阳性率为8.3%(2/24),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P〈0.05)。观察组中特异性抗体主要以IgG为主,其中抗-D抗体5例(55.6%),抗-E抗体2例(22.2%),抗-M抗体2例(22.2%);对照组检出1例有不规则抗体存在,检出率3.3%,为抗-M抗体。观察组中有4例(2例抗-D、2例抗-M)效价〈16;4例(2例抗-D、2例抗-E)≥16而〈128;1例(抗-D)≥128。对照组1例〈16。结论:定期监测RhD阴性孕妇的血型不规则抗体,对抗体阳性且效价较高者进行必要的产前治疗。加强对尚未生育过的Rh阴性年轻女性的血型知识宣教,是预防HDN的重要措施。

  • 标签: RhD阴性孕妇 不规则抗体 新生儿溶血病
  • 简介:目的:探讨输血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作为肿瘤患者输血前后评估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按输血效果以及输血量和输血次数进行分组,比较输血前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3例经输血治疗的肿瘤患者输血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增加,输注红细胞2U以上或多次输血的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显著增加(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监测可作为肿瘤患者科学、合理输血的循证依据,并以此制定个性化的输血策略。

  • 标签: 输血 D-二聚体 肿瘤 循证 输血策略
  • 简介:目的:比较微柱凝胶法与试管法对母婴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HDN)免疫性抗体的检出率。方法:对临床表现为高胆红素血症、疑似HDN的患儿血标本同时用微柱凝胶法和试管法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游离试验及抗体放散试验,并对患儿阳性血标本进行血型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鉴定及其效价测定。结果:在275例临床表现为高胆红素血症、疑似HDN的患儿血标本中,用试管法检出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180例(65.5%),抗体游离试验阳性197例(71.6%),抗体放散试验阳性210例(76.4%);用微柱凝胶法检出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224例(81.5%),抗体游离试验阳性238例(86.5%),抗体放散试验阳性251例(91.3%)。微柱凝胶法比试管法的凝集强度高1+~2+。结论:微柱凝胶法的敏感性略高于试管法,具有操作简便,影响因素少,易于标准化,结果客观及保存时间长等优点。

  • 标签: 新生儿溶血病 微柱凝胶法 IGG抗体检测
  • 简介:目的:探讨全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异型淋巴细胞(异淋)和EBV(Epstein-Barrvirus)抗体联合检测对传染性单核增多症(IM)诊断的意义。方法:对确诊80例IM患儿hsCRP、异淋和EBV抗体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IM患儿hsCRP1~3d正常,7d后并发细菌感染轻度增高,经抗菌治疗14dhsCRP正常。异淋发热1~3d偶见异淋,3d后异淋出现并逐渐增高,7d后异淋达10%以上,以不规则形为主,经更昔烙韦对症治疗第14天异淋占2%~9%。EBV抗体EBV-VCA-IgM1~3d阳性率为61%,7d阳性率为90%,14d阳性率为15%,出现较早。EBV-VCA—IgG在1~3d阳性率为30%,7d阳性率为59%,14d阳性率为86%,出现较晚。结论:IM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可伴发多脏器损伤诊断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非常高。hsCRP、异淋和EBV抗体联合检测有助于IM的早诊断、早治疗,减少患者痛苦。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超敏C-反应蛋白 异型淋巴细胞 EBV抗体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近几年来婴幼儿ABO血型正反血定型结果不合情况,探讨婴幼儿ABO血型IgM抗体生成变化趋势。方法:对1177例婴幼儿血型进行盐水试管法正反定型检测。结果:共检测婴幼儿标本1177例,舍去AB型标本198例,其余979例标本中,血型IgM抗体生成与文献数据比较呈提早趋势。结论:应重视婴幼儿血液检测特别是新生儿正反定血型和交叉配血,明确新生儿个体输血策略,以保证其输血安全。

  • 标签: 婴幼儿 血清抗体 IGM抗体 生成趋势
  • 简介:目的:研究孕产妇血清中不规则抗体出的几率,探讨孕产妇不规则抗体对输血的影响以及对孕产妇不规则抗体的必要性。方法:对本地区17家医疗机构自2009—2012年3年的孕产妇3654人次,用试管法、做柱凝胶法进行不规则抗体查和确认,并与3783人次随机无偿献血者的血样进行对比。结果:孕产妇血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1.18%,明显高于普通献血者的0.33%(P〈0.05)。其中E抗体的阳性率为0.65%(24人次),C抗体的阳性率为0.33%(12人次),其他抗体的阳性率为0.18%(7人次),而普通献血者的相应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0.19%(7人次)、0.11%(4人次)、0.03%(3人次),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孕产妇作为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的几率比较高,输血时必须开展不规则抗体筛查,必要时做RhE、RhC同型输注。

  • 标签: 孕产妇 输血 不规则抗体 筛查
  • 简介:目的:分析常州地区患者中不规则抗体出情况。方法:对2011-05—2012—11常州地区各医院送检的疑难配血标本231例,应用盐水、抗球蛋白法、凝聚胺法检测不规则抗体。结果:共确认血型不规则抗体54例。其中自身抗体13例(高效价冷凝集素9例;未知的特异性自身IgG型抗体4例),药物引起的抗体2例,同种特异性抗体39例,分别为:抗-E15例(1例为IgM型)、抗-M13例、抗-E伴抗C1例、抗-C伴抗e1例、抗I)8例(1例为IgM型)、抗-Leb1例。结论:俭出的不规则抗体与文献报道有较大差异,抗M检出率较高,Rh系统抗体差别不大。

  • 标签: 血型 不规则抗体 频率
  • 简介:输血工作现在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而输血前的交叉配血试验则是确保患者安全输血的最后一道非常重要的关卡。笔者在工作中检测出不规则IgG性质的抗自身抗体,干扰了正常配血,现报告如下。

  • 标签: IGG 自身抗体 疑难配血
  • 简介:目的:排除不规则抗体对血型鉴定的干扰,分析IgG类及IgM类不规则抗体对血型鉴定的影响。方法:提取正反定型不一致并且抗体筛选阳性的血型标本,用谱细胞鉴定抗体。放散直接抗人球蛋白阳性的标本,制备不规则抗体对应抗原阴性的反定性红细胞,重新准确鉴定血型。结果:用适当反定性细胞可以有效排除不规则抗体的干扰。不规则抗体引起的血型鉴定正反不一致病例中,IgM类抗体占92.6%,IgG类占7.4%。结论:可以通过选择反定性细胞排除不规则抗体的干扰。高效价的IgG类不规则抗体同样可以引起血型正反不一致。

  • 标签: 不规则抗体 血型鉴定 抗体效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