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4 个结果
  • 简介:血液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需要引起更多关注。血液安全管理焦点应当包括安全要素、处理过程以及结果监测等几个方面,需要全面审视和评估从血管到血管采供血及输血过程。在国家制定保障血液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框架约束下,尝试采取以下策略:全员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 标签: 输血 安全 管理 焦点 策略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06年4月25日颁布了《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规范中对血液检测隔离与放行做出了明确要求〔1〕。根据规范精神,我中心运用安全输血计算机系统管理软件对实验室检测血液,实行检测结果批放行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确保了每一袋血液检测结果真实可靠,进一步保证了用血安全。

  • 标签: 血液安全 批次放行
  • 简介:灾害,是指一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人们生命财产等造成危害天然事件和社会事件。灾害医学涉及临床、预防、生物等多种学科,涵盖了医疗、检验、康复

  • 标签: 灾害 采供血 应急
  • 简介:目的:探讨输血科参与临床会诊方向和模式。方法:查阅我科近5年参与临床会诊病例,从会诊科室分布,会诊例次,会诊目的及会诊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近5年参与临床会诊总数为53例,会诊科室为15个科室,其中内科为5个科室,占33.3%,外科为10个科室,占66.7%。会诊科室最多为妇产科,会诊15例,占28.3%。从会诊目的看,技术指导占17.0%;安全用血评估占35.8%;多学科联合会诊占47.2%。从会诊效果看,临床采纳输血科建议率为96.2%。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引起相关疾病为零。结论:输血科积极参与临床会诊,为临床科学﹑安全﹑有效地用血提供有力保障,能有效地降低输血风险。

  • 标签: 输血 临床会诊 模式
  • 简介:目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第3代、第4代试剂与NAT不同组合模式比较,评价和探讨HIV核酸检测意义,选择适合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HIV检测模式。方法:采用第3代和第4代2种ELISA试剂与NAT(诺华单人份检测)平行检测无偿献血标本,初筛HIV阳性标本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证。结果:采用ELISA第3代试剂、NAT或(第3代试剂+NAT)组合检测,假阳性率均较低,而特异性均较高,假阳性率分别为0.01%、0、0,特异性分别为99.99%、100%、100%;而所有含ELISA第4代试剂筛查模式其假阳性率均较高,而特异性均较低,与前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1种ELISA试剂或2种(3代+4代)联合检测模式,灵敏度均为87.50%,而NAT灵敏度为100%。ELISA试剂与NAT组合检测互补性相对较好}NAT在检出窗口期HIV感染方面具有优势,其早期检测灵敏度优势可替代ELISA第4代试剂。结论:采用第3代ELISA试剂与NAT同时筛查HIV具有较高可靠性,可降低经血源传播HIV风险;同时减少假阳性,避免血液资源浪费。

  • 标签: ELISA 核酸检测 HIV 献血者 筛查模式
  • 简介:医疗废物管理是血站管理工作重要内容之一,血站在开展采血、供血等业务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医疗废物,诸如采血针头、血袋等,倘若这些医疗废物未被妥善处置,将增加站内及站外人员感染风险,同时也易引发医疗废物环境污染。

  • 标签: 医疗废物 血站 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采集过程影响因素,以便监测和控制,使能更好地为献血者服务。方法:对我站2013年3月330例献血者整个机采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献血者采前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等血液参数,以及性别,体重,血管,环境温湿度,采血技术等与机采采集过程和产品质量密切相关。结论:加强采前宣教,认真筛选合适献血者;创造适宜环境;提高采血人员操作技术,提高全程服务质量。能使机采过程顺利进行,缩短机采时间,减少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巩固和扩大机采献血者队伍。

  • 标签: 机采血小板 采集 影响 因素
  •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临床合理用血状况,为加强临床用血管理提供依据。方法:用文献计量法,对临床合理用血状况及管理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有74篇论文提到了临床用血存在不合理现象,研究地区覆盖我国东中西24个省市。有17篇定量研究,表明了我国临床用血合理性在不同医院、科室、成分血之间存在差异。在16篇临床用血管理论文中,加强临床用血制度建设被提及次数最多。结论:临床合理用血水平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加强医院输血管理重点在于提升临床医生自身专业素养,及医院管理层重视。

  • 标签: 临床用血 合理性 文献计量法
  • 简介:输血作为一种特殊治疗手段,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在拯救患者生命同时也可能会给受血者带来不良反应,有些是终生甚至是致命。充分认识输血治疗危险因素,规范输血科建设与管理,是临床用血安全重要保证。

  • 标签: 输血科建设 临床输血 安全
  • 简介: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定义,风险是"effectofuncertaintyonobjectives",即作用于目标的不确定性效应。由于风险存在,我们很多行动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结果,有时可能适得其反,特别是在采供血工作中,由于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是

  • 标签: 采供组 风险管理 策略
  • 简介:目的:探讨通过提高l临床输血病历书写质量,不断完善和细化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从而达到提高临床输血安全和节约临床用血目的。方法:严格按照医院对临床输血病历标准对本院近一年内输血病历中书写质量问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输血病历进行评估后,其存在显著性差异病历质量问题有五点:“申请单项目缺项”占总输血病历数15.6%;“申请血液种类或数量不规范”占21.3%;“大量输血审批单欠缺或缺项”占24.1%;“输血前未对相应输血指征进行评估”占27.1%;“输血后效果无评估”占29.4%。结论:有效提高输血病历书写质量,制定和完善临床科室合理用血管理制度,建立行之有效临床病历评估体系及管理模式,规范临床用血行为,真正提高临床输血安全和输血疗效。

  • 标签: 输血病历 书写质量 输血安全 评估
  • 简介:临床输血属于临床治疗与抢救患者不可替代方式,科学与合理输血可挽救患者生命,反之若输血不合理则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影响治疗,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需加强重视。2010年起我院按照市卫计委要求开始推进科学合理用血工作,临床合理用血情况逐年有所改善。

  • 标签: 不合理输血 原因 合理输血 策略
  • 简介:目的:评估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医学院临床实验室镜检筛选方法,为各医院血片复检提供多一种切实可行途径。方法:使用BC-5800血细胞分析仪,结合标本分析值并参照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医学院临床实验室镜检标本筛选方法,将2000例标本分成4组,测得结果分别与镜检结果作比较。结果:A组标本分析仪和镜检均未见形态学异常共有1440例,分类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镜检阳性率48.6%,C组镜检阳性率23.3%,D组镜检阳性率83.6%,3组分析仪与镜检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用规定镜检筛选条件筛选后,复检率为29.5%,假阴性率2.1%,符合国际血液学复检专家组关于假阴性率小5%规定,为日常血片标本复检提供多一种较好途径。

  • 标签: 血细胞分析仪 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医学院 假阴性率 复检规则
  • 简介:目的:分析妊娠次数与Rh系统抗体检出率之间关系。方法:提取不同妊娠次数妇女标本,进行抗体筛选和抗体鉴定,分析抗体性质。结果:Rh系统抗体检出率分别为:初次妊娠0.09%;2次0.28%;3次1.63%;4次3.96%;5次及以上6.86%。结论:Rh系统抗体检出率随妊娠次数增长而增长。

  • 标签: Rh系统的抗体 妊娠次数 抗体筛选 检出率
  • 简介:目的:目的探讨冷沉淀在出血和感染患者治疗过程中有效性与必要性。方法:分别监测12例出血患者使用冷沉淀前后2h创面渗血情况,血压,引流物,PT,APTT,PLT等指标和34例抗感染患者Fn含量,白细胞计数,体温,脉搏等指标,对比各指标前后变化,分析使用冷沉淀有效性。结果:各项监测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LT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在出血和感染患者治疗过程中合理使用冷沉淀,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减少血液输入和抗生素使用,节约有限血液资源和医药资源。出血用量。

  • 标签: 冷沉淀 出血 必要性
  • 简介:贮存式自体输血(preoperativeautologousblooddonation,PABD)是在手术前数周乃至数月前采集患者自身血液(全血或血液成分)保存,以备手术时使用;也可在某些疾病缓解期采集自身全血或血液成分以备必要时使用一种输血治疗方法[1]。1998年10月1日实施《献血法》第15条明确规定: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患者自体储血。

  • 标签: 贮存式自体输血 预入院
  • 简介:治疗性血浆置换术(therapeuticredcellexchange,TPE)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文献报道通过血浆置换治疗病种已超过100余种。虽然TPE不一定能去除基本病因,但的确是一种有效辅助治疗措施。TPE中,置换液(RF)主要为晶体溶液(CF常用生理盐液)、蛋白质溶液(常用FFPAIP)及血浆代用品(常用706代血浆)联合使用。一个血浆容量置换,病理性去除率约为66%,

  • 标签: 血浆 置换 合理应用
  • 简介:目的:通过对ELISA检测项目临界值不确定度评定,探讨适合血站ELISA检测项目的灰区设定方法。方法:依据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测量不确定度要求实施指南》及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等其他不确定度指南文件,采用A、B类评定方法对实验室酶免检测临界值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结果:在C.O取0.15时,临界值不确定度为0.150±0.033,为临界值22%。结论:本实验所使用方法可以对酶免检测临界值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 标签: 采供血机构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临界值 不确定度
  • 简介:我国采供血机构检测抗HIV主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为消除由于hook效应导致假阴性结果,目前该项目的检测方法已从一步法修改为两步法(双抗原夹心法)。尽管如此,该项目检测中出现非特异性反应仍较多。一方面,采供血机构为了保证输血安全,都采用了高灵敏度试剂,导致检测特异性下降。另一方面,献血者血液样本中存在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等多种因素对ELISA夹心法检测试验有较大影响,可造成假阳性。

  • 标签: 抗HIV 假阳性 再次献血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内科患者输血阈值水平,评价不同输血策略对老年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及临床结局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2012-03-2014-03老年内科患者临床输血资料及病历资料,统计分析老年患者输血阈值水平;根据患者输血前血红蛋白(Hb)水平将患者分为开放性输血组(〉60g/L)和限制性输血组(〈60g/L),比较分析2组输注效果、病死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院内感染等指标。结果:老年内科患者输血Hb阈值达(63.8±15.1)g/L,限制性输血组输注显效率明显高于开放性输血组(P〈0.01),无效及效果不佳比率明显低于开放组(P〈0.01);2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感染率,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限制性输血策略对于提高老年患者输注效率,减少院内感染率和住院时间有积极意义。

  • 标签: 老年患者 限制性输血 开放性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