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3DCT、螺旋CT能全面、清晰显示血管立体图像,而且3DCT显示的血管活灵活现,酷似标本。磁共振血管成像(MRA)MR在血管内特殊的流动效应成像,方法多、无创伤,显示血管的干、支配布。我们利用从医学采取集的MRA、3DCT影像图资料,对楚雄地区彝族A、VR的配布调查,以期达到对A、门V分布得到更广泛、更翔实的数据,DSA动脉血管造影可显示A和门静脉并行的“双血管”造影,调查动脉和门静脉影像干、叶、段支形态、位置、行径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翔实血管配布依据。

  • 标签: 肝V 肝门静脉 肝动脉 肝管
  • 简介:患者男,42岁。因上腹胀痛不适1周于2007年5月10日入院。既往有20年饮酒史,白酒150g/d。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脾肋下未扪及,剑突下轻压痛,移动性浊音阴性。

  • 标签: 肝内 重复癌 移动性浊音 上腹胀痛 饮酒史 剑突下
  • 简介:血管瘤属血管错构瘤,起源于胚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缓慢,为一良性肿瘤。本研究应用经皮穿刺直接注射盐酸平阳霉素的方法治疗血管瘤,总结报道如下。

  • 标签: 盐酸平阳霉素 血管瘤 肝肿瘤 注射 病灶内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 段切除术 与胆管切开取石术治疗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 2015 年 6 月 -2016 年 6 月我院结石患者 78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2 组,对照组 39 例,行胆管切开取石术,观察组 39 例,行段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并准确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 观察组手术输血量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P <0.05 ); 观察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 <0.05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 <0.05 )。 结论 :对结石患者采取段切除治疗较胆管切开取石术更有优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肝内结石 肝段切除术 胆管切开取石术
  • 简介:<正>我院外科于1995年1月15日为一名男性23岁因严重挫裂伤后致巨大(143mm×137mm)胆汁性(经囊肿穿刺证实)囊肿的患者施行了经胆囊床穿刺造瘘胆囊空肠吻合术,其效果十分满意,术后1个月痊愈出院重返劳动岗位。术后半年肝脏CT检查证实囊肿基本消失。

  • 标签: 假性囊肿 囊肿切除术 外伤后 引流管 肝囊肿 胆囊空肠吻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探讨强回声灶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肝脏进行常规检查,了解强回声灶大小、分布和声像图表现特征。结果:实质非特异性强回声灶86例;胆管壁强回声灶11例;血管壁强回声灶3例;血管瘤强回声灶1例;囊肿壁强回声灶4例;肿瘤强回声灶1例;内胆管结石6例;肝脏术后强回声灶1例。结论:超声检查是诊断强回声灶的首选方法。

  • 标签: 肝内强回声灶 超声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胆道镜在胆总管探查术后遗留外胆道结石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胆道结石病患90例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功87例,占总数的96.67%,其中,1次成功者67例,占总数的74.44%,其余为多次取石,失败者3例,在本次实验中无死亡病例出现,有8例病患出现了并发症.结论胆道镜方式凭借着疗效好,治愈率高,方式简单,副作用少的优点,深受广大医生和病患的欢迎,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值得推广应用.关键词胆道镜;胆管结石;治疗中图分类号R575文献标识码ADOI10.1016/j.issn.2095-8578.2015.01.042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内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将96例内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十二指肠镜下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治疗,60d后行疗效评价。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痊愈率分别是14.6%和37.5%,有效率分别是66.7%和91.7%,两组比较,痊愈率和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镜联合中医中药治疗内胆管结石是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肝内胆管结石 内镜治疗 中西医结合疗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活体时门部胆管腔射频消融能否形成凝固区,探讨门部血流对凝固区大小的影响。方法从6头健康家猪选取14个门部胆管靶点,分为非门阻断组和门阻断组,每组7个胆管靶点。将单极电极针13mm裸露部分置入胆管腔,输出功率5w,消融时间4min。病理检查胆管和邻近组织改变。结果两组剖面均可见半椭圆形灰白色凝固区,凝固区周围有明显的暗红色环状带。光镜下凝固区胆管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变性、坏死;组织变性;暗红色环状带为组织出血。非门阻断组和门阻断组凝固区平均长轴直径分别为(13.29±1.38)mm、(13.29±1.1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0,P〉0.05);凝固区平均短轴直径分别为(3.14±1.07)mm、(4.57±0.9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1,P〈0.05)。结论活体时门部胆管腔射频消融可形成典型的射频消融区。门部血流影响凝固区短轴直径,不影响凝固区长轴直径。

  • 标签: 射频消融 胆管腔内 肝门阻断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肝硬化再生结节 (RN)、不典型增生结节 (DN)、弥漫型肝癌和小肝癌结节的核磁共振表现并探讨核磁共振 (MR)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 60例结节性肝硬化病例 MR检查资料,患者行脂肪抑制的 T1WI、 T2WI、正反相位 T1WI及动态增强扫描和弥散加权 (DWI)扫描,总结结节的信号特点。结果:在常规脂肪抑制下肝硬化结节 T1WI多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 T2WI多为低信号,增强后与周围正常组织强化相似或信号稍低; DN在 T1WI多为较高信号, T2WI多为稍低或等信号,增强后强化不明显;癌结节 T1WI多为稍低或等信号,偶有稍高信号, T2WI多为较高信号, DWI为高信号,强化多为动脉中晚期强化,门静脉期以后强化减退。结论:核磁共振可以对大多数 RN、 DN和小肝癌结节明确诊断和鉴别。

  • 标签: 核磁共振 肝硬化 肝内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肝硬化结节的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肝硬化结节患者72例,对其进行核磁共振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分析诊断价值。结果:若患者为一般肝硬化结节,则T1W1信号为稍高或者相似信号,T2W1信号大部分是低信号;若患者为肝硬化再生结节,则T1W1一般是高信号,T2W1信号是相等或者低信号;若患者为肝癌结节则T2W1信号是高信号,T1W1信号是相等或者稍低信号。结论:在肝硬化结节的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可以有效鉴别肝硬化再生结节与肝癌结节,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肝硬化 结节 核磁共振 肝癌结节
  • 简介: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胆系梗阻性疾病包括胆石症、胆管癌和胰头癌等发生率明显升高。胆石症包括胆囊结石、内胆管结石和胆总管结石,其中胆囊结石最常见。无论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还是肝脏部分切除术,在开展外科手术治疗胆系梗阻性疾病的过程中,手术复杂程度逐渐增加,其并发症(胆漏、出血和胆道损伤等)的发生率逐年增高,其中最严重的是胆道损伤1。

  • 标签: 肝内总管 胆囊管 解剖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 CT和 MRI检查在周围型胆管细胞癌 (IHPCC)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 2017年 2月 ~2019年 4月 50例我院收治的疑似 IHP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 CT及 MRI影像学检查,与病理穿刺检查结果相对比,判断 CT及 MRI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MRI诊断准确率明显比 CT诊断准确率高,且 CT联合 MRI诊断准确率更高, P<0.05。结论:采用 CT及 MRI在 IHPCC诊断中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诊断率高,两者联合应用,有效提升了 IHPCC诊断准确率,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 IHPCC CT 诊断效果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