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妇女健康以及生命的一种恶性肿瘤之一,所以我院将会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病理浸润特征与保乳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4月至2010年8月我院接受治疗104例乳腺癌患者的治疗过程,研究乳腺癌疾病的病症,对其大小、腋淋巴结肿瘤侵润的距离等等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无乳头溢液的肿瘤患者的肿瘤<2cm,距离肿瘤1.5cm侵润患者的阳性率达到了100%,无乳头溢液的肿瘤患者的肿瘤2-3cm,距离肿瘤2.0cm侵润患者的阴性率达到了100%,肿瘤大于3cm的患者,距离肿瘤为2.5cm侵润患者的阴性概率100%。结论我们在进行乳腺侵润性导管癌症手术时,要结合肿瘤的大小、淋巴结的情况来确定进行手术能否保乳和保乳的安全性范围,这样才能使得手术更安全,效果才有可能达到最好。

  • 标签: 乳腺肿瘤 肿瘤侵润病理学 乳房切除术 区段
  • 简介:摘要心脏传导系统发生病变时,如炎症、纤维化、脂肪浸润、供血代写异常等,均可引起猝死。本文援引一例死亡案例,对房室结脂肪浸润引起猝死进行分析说明。

  • 标签: 心脏传导系统 猝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口腔鳞癌组织(OSCC)中树突状细胞(DCs)的浸润密度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S-100表达标记DCs,根据临床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OSCC中DCs浸润密度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6),无转移组OSCC组织内DCs明显高于转移组,(P=0.010)。DCs浸润密度Ⅰ>Ⅱ>Ⅲ级,(P=0.030)。结论DCs浸润密度与OSCC分化程度及转移关系密切,DCs在抑制肿瘤肿瘤发展、转移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浸润法麻醉上颌磨牙的效果。方法选择口腔门诊需要拔除或需牙髓治疗的上颌磨牙患者1429例。行局部浸润麻醉,若拔牙同时麻醉腭大神经。结果1429例患者,麻醉成功1401例,失败28例,总有效率97%。结论本方法具有注射方法简单,麻醉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在门诊中推广。

  • 标签: 浸润麻醉 上颌磨牙 拔除 开髓 上牙槽后神经 阻滞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微浸润性腺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从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20例肺微浸润性腺癌患者,对其相关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以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20例肺微浸润性腺癌患者中有6例为男性患者(不吸烟者),14例为女性患者。通过观察发现肺微浸润性腺癌边缘界限清晰呈灰褐色以及灰白色结节,其直径范围为0.5至2.0cm。肿瘤细胞主要于肺泡壁处生长,浸润性的病灶最大直径为0.5cm,并且其病灶呈现多种形状,其中表现为微乳头状以及乳头状。结论肺微浸润性腺癌为孤立性小腺癌(<3cm),微浸润灶的直径最大在0.5cm,未出现血管、胸膜以及间质侵犯现象。

  • 标签: 肺微浸润性腺癌 病理特点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口腔鳞癌组织(oralsquamouscellcarcinoma,OSCC)中树突状细胞(DCs)的浸润密度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S-100、VEGF的表达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OSCC中,VEGF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P=0.000),转移组OSCC组织内VEGF阳性例数明显高于未转移组(P=0.000);DCs高密度浸润组VEGF阳性表达低于DCs低密度浸润组,两组之间显著差异(P=0.000)。结论VEGF高表达和DCs浸润密度减少有一定的关系。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微浸润性腺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从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20例肺微浸润性腺癌患者,对其相关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以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20例肺微浸润性腺癌患者中有6例为男性患者(不吸烟者),14例为女性患者。通过观察发现肺微浸润性腺癌边缘界限清晰呈灰褐色以及灰白色结节,其直径范围为0.5至2.0cm。肿瘤细胞主要于肺泡壁处生长,浸润性的病灶最大直径为0.5cm,并且其病灶呈现多种形状,其中表现为微乳头状以及乳头状。结论肺微浸润性腺癌为孤立性小腺癌(<3cm),微浸润灶的直径最大在0.5cm,未出现血管、胸膜以及间质侵犯现象。

  • 标签: 肺微浸润性腺癌 病理特点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DCIS、DCIS-MI与IDC间的超声特征差异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到我院接受检查的乳腺癌患者207例,依据病理诊断分为DCIS、DCIS-MI和IDC三组。对比超声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除存在微小钙化外,其他超声影像特征三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三组的乳腺癌原癌基因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DCIS、DCIS-MI与IDC的超声影像特征和病理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临床可依此诊断和鉴别。

  • 标签: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乳腺导管内癌 超声特征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浸润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诊治。方法选择我疾控中心接诊的浸润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30例(研究组)与非糖尿病性浸润型肺结核患者50例(对照组)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他们的资料,均实施胸部X线片检查,确诊后送入医院采取抗结核治疗,且研究组还针对糖尿病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与胸部X线片情况,并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在急性起病、咳嗽、发热、气促、咯血及咳痰等临床表现方面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胸部X线片显示病变性质以干酪型与渗出型为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播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范围来看,研究组3~4个肺野、5~6个肺野百分比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浸润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病情危急、变化快,干酪型与渗出型比较常见,肺野数目较多,为此需尽早实施针对性处理,包括降糖与抗结核治疗,才能改善症状与预后。

  • 标签: 浸润型肺结核 糖尿病 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渗出浸润型肺结核的CT诊断方式,及其使用价值,提高对CT诊断的认识。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中收治的进行过CT检查并经临床手术病理分析证实的患有肺结核病患者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在31~68岁之间,平均年龄49岁。结果30例肺结核患者在经进一步CT检查后,可确诊患有肺结核。结论CT是肺结核检查的重要手段,CT影像可为肺结核的确诊提供有价值参考。

  • 标签: 肺结核 CT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例表现为弥漫性肺浸润的肺结核患者的致病因素、影像学特征、临床特点与诊断要点,以便于加深临床医生对表现为弥漫性肺浸润的肺结核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6例表现为弥漫性肺浸润的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致病因素、影像学特征、临床特点与诊断要点。结果6例患者年龄22~62岁,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咳嗽、咳痰与胸闷气短等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既往有基础疾病(1例慢性肾功能不全、1例糖尿病)。弥漫性肺浸润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各不相同,有3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双肺弥漫性毛玻璃影,以中、内肺野为主,其内可见粟粒样结节影。有2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双肺多发片状高密度影,边缘模糊,以中上肺野为主。有1例影像学表现为双肺多发片状高密度影,边缘不清,以双下肺为主。其中有3例患者经查痰抗酸染色被确诊为肺结核,有3例患者经肺活检确诊肺结核。结论经CT检查表现为弥漫性肺浸润的肺结核患者十分罕见,同时其影像学表现各不相同,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针对常规诊疗临床效果不理想的肺炎患者,要努力寻找造成患者肺炎的主要因素,如有需要可进行活组织病理学检查。

  • 标签: 弥漫性肺浸润 肺结核 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对比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手术切口浸润麻醉的镇痛作用。方法选择60例全麻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ASAI,II;年龄25-70岁;体重45-80公斤),随机分为3组,0.75%罗哌卡因组(A组),0.5%罗哌卡因组(B组),0.25%罗哌卡因组,每组20例,分别记录各组术后1h、3h、6h、12h、24h手术切口疼痛的VAS评分,并观察曲马多使用情况、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A、B两组在各时间点的镇痛效果无显著差异性(P>0.05),A、B组术后6h、12h、24h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C组患者(P<0.05)。结论罗哌卡因0.5%与0.75%两种浓度用于手术切口浸润麻醉具有相似术后镇痛效果,但0.5%罗哌卡因药物使用量更小,更适合用于术后切口浸润麻醉行术后镇痛。

  • 标签: 罗哌卡因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镇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MRI对子宫内膜癌浸润深度的评估价值。方法对2013年6月~2015年5月在莱阳市妇幼保健院及莱阳中心医院手术并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30例患者,术前1周在莱阳中心医院进行1.5TMRI检查,并评估其浸润深度,结合手术病理,将MRI对癌肿浸润深度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以及阴性预测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RI对子宫内膜癌局限于子宫内膜、浸润浅肌层和浸润深肌层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75.0%、82.4%和88.9%;特异性分别为96.2%、84.6%和90.5%;准确性分别为93.3%、83.3%和9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5.0%、87.5%和8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2%、78.6%和95.0%。结论MRI可以较为准确的术前评估子宫内膜癌的浸润深度,术前MRI可作为子宫恶性肿瘤的常规检查手段。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HER2基因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化(IHC)、FISH方法对11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的HER2基因进行检测。结果IHC-、1+、2+、3+与FISH结果符合率分为100%、2.9%、25%、90.3%。结论FISH是一种准确可靠的HER2基因检测方法。

  • 标签: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HER2 免疫组化 荧光原位杂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MRI序列检查在诊断膀胱癌肌层浸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64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不同序列的MRI检查,观察不同序列MRI检查的结果,比较不同序列MRI检查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结果常规MR+DWI+DCE-MRI检查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均比常规MR检查、常规MR+DWI检查较高(P<0.05)。结论常规MR平扫+DW-MRI扫描+DCE-MRI扫描序列诊断价值较高,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 标签: MRI检查 不同序列 膀胱癌 肌层浸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切口浸润麻醉患者应用罗哌卡因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抽取87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依照患者应用麻醉方式的差异进行分组,主要包括参考组(n=42)和探究组(n=45),术后在对探究组患者进行切口缝合前分别应用5ml0.5%罗哌卡因对各个切口进行局部浸润,参考组患者不应用罗哌卡因对切口进行局部浸润。结果探究组患者术后2hVAS评分低于参考组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13.9890,P=0.0203),术后6h评分低于参考组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10.2934,P=0.0128),术后12h评分低于参考组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9.9203,P=0.0294),术后24h评分低于参考组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15.2203,P=0.0392)。探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参考组为19.05%,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2.0287,P=0.0219)。结论手术切口浸润麻醉患者应用罗哌卡因能够取得理想的术后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能够减轻患者的身心不适感。

  • 标签: 罗哌卡因 手术切口浸润麻醉 术后镇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