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对于现阶段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每一位教师为学生都付出了辛劳和汗水。ICU临床教学作为医学教师必不可少的一门教学课程,在护生的学习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ICU在医院中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部门,护生在实习的时候,很难快速的掌握ICU的知识和使用设备的方式方法。根据这样的现状,医学教师创造出了阶梯式教学方法,简称式教学。式教学在ICU临床教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对护生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 标签: 阶式教学 ICU临床带教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电化学发光技术(ECLIA)检测乙肝五的结果差异。方法分别用ELISA和ECLIA法测定107例乙肝病人血清标本的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检测结果用阴性和阳性来表示,并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对于HBsAg、HBsAb、HBeAg、HBeAb检测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对于HBcAb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ECLIA检测灵敏度可能高于ELISA,有条件的实验室应尽量采用ECLIA检测乙肝五

  • 标签: 乙肝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电化学发光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无偿献血通过肘静脉穿刺时使用结扎方法不同对效果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中,我们选定在2013年1月份至2013年6月份无偿献血者524例,随机将他们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内各262例。对照组献血者结扎使用单止血,实验组则是双止血。通过记录两组成员的首次穿刺成功人数,各组内成员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两组的效果。结果实验组献血者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疼痛和皮下淤血的发生例数均低于对照组,计算得P值均<0.05,即者差异在统计学上存在意义。结论双止血结扎可以提高成功率,减轻献血者的痛苦,效果优于单止血结扎

  • 标签: 双止血带结扎法 无偿献血 肘静脉穿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程序在产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作用。方法将传统临床教方法(对照组)与应用护理程序教方法(实验组)进行教学效果分析。结果实验组学生出科考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老师、学生、患者满意度调查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护理程序循环管理,提高了教师、学生、患者的满意度,并促进产科临床教学质量的提高。

  • 标签: 护理程序 产科护理 临床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行动学习在临床教中产生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在实习的护生96名,分两组进行观察对照实验。结果观察组的临床实践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动学习教可有效提高护生教学效果和护生综合能力,应在护生临床教工作中推广。

  • 标签: 行动学习法 临床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静脉采血后2种止血方法效果的对比观察。方法静脉采血后对照组采用护士手压棉签止血,观察组采用弹力联合棉签加压,2种方法均压迫9分钟,对止血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弹力联合棉签加压止血效果明显优于护士手压棉签止血。结论静脉采血后用弹力联合棉签按压可替代护士手压棉签止血

  • 标签: 静脉采血 止血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寻找适合ICU护生临床实践的方法,提高护生临床实践能力及兴趣。方法采用图示贯穿整个实习过程。结论采用图示教,利于发挥护生主观能动性,提高护生实习效果。

  • 标签: 图示法 ICU护生 带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CA应用于中医科临床实习生教工作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本市中医院临床医学实习生60名为研究对象,按照行政班级分传统带教组和实验组,各30名。传统组(n=31)采用传统带教方案,实验组(n=29)采用PDCA教方案。统计两组实习生出科成绩以及实习生对教工作的评价情况。结果实验组出科时理论及操作成绩均显著高于传统组,且对教工作的评价认同情况优于传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PDCA应用于中医科临床教工作中,可以提升实习生沟通、分析解决问题等临床必备能力,可为以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 标签: PDCA 中医科 临床带教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问题学习在临床实习护士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4月—2018年3月在我院实习的158名临床实习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实习教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79名。其中,对照组实习护士教中采用传统授课方式,而观察组实习护士采用问题学习教学,对两组实习护士教中平均考试成绩以及对教教师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观察组实习护士平均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实习护士对教教师教学表示满意的有76名,占96.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95%,两组差异比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实习护士教中采用问题学习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调动实习护士学习的积极性,且对教教师教学满意度较高,值得进行推广与应用。

  • 标签: 问题学习法 实习护士 带教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通过任务驱动教学,使学生原始的经验不断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和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梳理完整的逻辑思维过程,确定完善和改进的方法;同时通过发散思维培养,使本科护生具备护理专业人员应有的核心才能。“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践,培养护理本科生临床思维和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满足临床实践和病人需要为目标。

  • 标签: 任务驱动法 本科生 护理 临床带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水肿病人一种输液穿刺新方法的效果。方法将2004年~2008年我科住院的597例水肿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实验组299例,对照组298例,对其穿刺的成功率、输液通畅情况及病人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止血式输液的方法在水肿病人应用中优于传统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无止血带 输液 水肿病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止血结扎在婴幼儿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来门诊静脉采血的患儿200例,年龄在3岁以下,将其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单日为实验组,双日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双止血结扎,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单止血结扎,观察两组静脉血管充盈度、一次穿刺采血成功率。结果实验组血管充盈度、一次穿刺采血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婴幼儿采用双止血结扎能显著提高静脉血管充盈度,从而使静脉采血成功率显著提高。

  • 标签: 婴幼儿 采用双止血带结扎 静脉采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四及D-聚体含量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51例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四及D-聚体进行检测,分析检测结果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及D-聚体含量增多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检测血浆凝血四及D-聚体含量对脑梗死患者病情判断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脑梗死 PT APTT TT FIB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评在提高基层医院护理教质量的运用效果。方法对接受对口支援的4家医院的教老师和护生进行满意度的双向调查,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措施落实后3个月再次进行调查。结果改进后教老师和护生对教的满意度均有明显上升,提高了教质量。结论采用双评可以明显提高基层医院护理教质量。

  • 标签: 护理带教双评 措施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凝血四和D-聚体的变化。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62例,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3组,分别为A组A级21例,B组B级20例,C组C级21例。选择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验项目包括凝血四(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D-聚体。比较4组上述指标水平差异。结果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最短(P<0.05);A、B组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其他A、B组(P<0.05)。对照组、A组、B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3组比较,C组纤维蛋白原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长(P<0.05)。D-聚体、凝血酶时间水平按照对照组、A组、B组、C组顺序依次升高(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外源性凝血因子先受到影响,纤维蛋白原变性可能始现于病变早期。纤溶程度随病情发展而加重。

  • 标签: 肝硬化 Child-Pugh分级 凝血四项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培养临床实习护生健康宣教能力。方法实习高职高专护生96人,分对照组、观察组各6批,每批8人。对照组总教老师讲授口腔粘膜炎漱口液使用方法,临床护士主导患者宣教,护生旁听。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护生扮演角色,最后护生对患者宣教。每批护生实习结束对教方法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知识面拓宽、沟通交流、语言表达、理论与临床结合等能力提高、教方法等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四结合”教法,可提高护生健康宣教能力。

  • 标签: 健康宣教 实例带教 临床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影响乙肝五酶联免疫吸附检测的常见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我中心2014年8月~2015年9月乙肝五检测血液样本共400例,将400例血液样本随机进行抗凝与非抗凝处理,分为抗凝组与非抗凝组,每组各有200例。对400例血液样本分别进行酶联免疫吸附与金标的检测。结果抗凝组血液样本阳性率为38%(76/200)高于非抗凝组13%(26/200),酶联免疫吸附阳性敏感度为90.2%(46/51)高于金标82.14%(46/56),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对患者乙肝五进行检测,出现一定误差,主要原因为血液样本的溶血性,需要在检测前进行处理。

  • 标签: 乙肝五项 酶联免疫吸附法 检测结果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对应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肝纤维化四指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检测对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200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样本中的肝纤维化指标进行检测。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0例,慢性重肝患者40例,乙型肝炎硬化患者40例,正常对照50例。将统计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纤维硬化中的四指标在乙型肝炎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慢性重肝、乙型肝炎肝硬化测定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采用化学发光动态检测肝纤维化四指标对判断肝纤维化程度是一种较为良好的检测方法。

  • 标签: 肝纤维化 慢性乙型肝炎 化学发光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分析升阳通督中药熏蒸合托天式治疗痹病的作用。方法按照随机数据表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中药熏蒸治疗,实验组在中药熏蒸疗法的基础上配合少林易筋经“托天式”功法的练习。治疗前后采用VAS量表评价患者颈项部疼痛的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后患者颈项部疼痛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升阳通督中药熏蒸合托天式可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并且明显改善患者的颈项部的疼痛

  • 标签: 升阳通督 中药熏蒸 托天式 项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