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对2例单纯窒息性气体中毒后缺氧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磁共振成像(MRI)等资料进行分析。2例患者中毒后均呈中度昏迷,且中毒后1周内动脉血乳酸水平、二氧化碳分压均高于正常范围。给予2例患者氧疗及糖皮质激素等积极治疗后痊愈出院,预后良好。

  • 标签: 气体中毒 单纯窒息性气体 缺氧性脑病 磁共振成像 血乳酸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慢性缺氧动物模型中心肌组织活化转录因子6(ATF6)的表达。方法将成都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只。实验组在模拟海拔5 000 m的低压低氧舱喂养,对照组在常氧下喂养。28 d后称量,记录心脏重量、心脏重/体重、血液学指标及检测心肌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量以判断缺氧状态。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免疫荧光检测两组大鼠左、右室心肌组织ATF6蛋白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的表达,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喂养28 d后,实验组较对照组体重[(235.72±7.43) g比(307.34±8.91) g],氧分压[(47.19±2.77) mmHg比(83.61±3.45) mmHg(1 mmHg=0.133 kPa)]和氧饱和度[(67.93±7.93)%比(94.04±4.01)%]明显下降(t=33.813、23.050、16.093,P<0.05),而心脏重量[(896.53±279.48) mg比(763.77±166.45) mg]、心脏重/体重[(3.81±0.39) mg/g比(2.49±0.17) mg/g]、红细胞比积[(59.04±1.32)%比(46.42±1.09)%]、血红蛋白含量[(10.14±0.55) g/L比(4.43±0.41) g/L]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t=2.235、16.994、10.301、45.590,P<0.05)。实验组HIF-1α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升高(2.48±0.47比1.00±0.07,t=17.059,P<0.05)。ATF6α(90 000)的表达较对照组下降[左室(1.24±0.19)比(2.30±0.47),右室(1.20±0.26)比(2.33±0.55),t=11.452、10.174,P<0.05],而ATF6α(50 000)的表达显著增强(左室2.46±0.51比1.02±0.08,右室2.13±0.25比1.28±0.19,t=15.278、15.037,P<0.05);且实验组心肌组织中GRP78表达显著增强[左室(2.36±0.36)比(1.01±0.21),右室(2.32±0.12)比(1.28±0.33),t=17.742、16.222,P<0.05]。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慢性缺氧动物模型,且发现在慢性缺氧动物心肌组织中GRP78和ATF6α(50×103)的表达显著增强。

  • 标签: 慢性缺氧 模型,动物 缺氧诱导因子-1α 活化转录因子6 葡萄糖调节蛋白78
  • 简介:摘要慢性肾脏病(CKD)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公众健康问题,肾性贫血是CKD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肾性贫血的一般治疗手段多为外源性补铁和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而近年研究发现缺氧诱导因子(HIF)稳定剂能够纠正肾性贫血,为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HIF是一种检测和适应细胞氧水平的调节器,转录激活调节氧稳态与代谢的基因。本质是一种低氧诱导、DNA结合蛋白二聚体。另外有实验发现HIF稳定剂对急性肾损伤有治疗效果。HIF与肾脏疾病的关系也是近年来研究的一项热点,本文主要介绍HIF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HIF稳定剂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肾机能不全,慢性 缺氧诱导因子 贫血
  • 简介:摘要慢性炎症是一系列临床难治疾病(包括心血管损伤、炎性肠病、癌症等)的病理学基础,而缺氧是慢性炎症引起组织损伤的重要病理生理学机制。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对组织适应缺氧具有调节作用。缺氧时,HIF-1α通过激活适应性转录反应以协调低氧组织中的氧供应和代谢活性,此过程涉及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质等细胞因子的上调。调节免疫应答和细胞凋亡的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具有与HIF-1α类似的功能,即在低氧条件下通过改变氧依赖性脯氨酸羟化酶活性来调节缺氧状态。此文讨论了在多种炎症性疾病中HIF-1α与NF-κB激活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HIF-1α和NF-κB通路作为炎症性疾病治疗靶点的潜力。

  • 标签: 炎症 缺氧 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 NF-κB
  • 简介:摘要近年来窒息氧合技术在急诊科、麻醉科困难气道的管理及特殊患者手术过程中被广泛应用。窒息氧合技术是指人体没有呼吸运动时,经气道给予高浓度、高流量的氧,促进肺泡中氧的交换,对窒息患者进行被动的氧合、延长安全窒息时间的方法。文章通过简介窒息氧合技术生理学原理、作用机制,综述该方法的临床应用情况及目前相关研究进展,为窒息氧合技术更加合理、安全地应用于临床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临床麻醉医师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 标签: 气道管理 氧合 窒息氧合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胎妊娠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分娩且双胎均活产的双胎妊娠孕妇2 035例及其4 070例活产新生儿,其中211例窒息新生儿作为窒息组,余未发生窒息的3 859例新生儿作为非窒息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和χ2趋势检验比较组间产妇及新生儿一般资料及围产期并发症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双胎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结果2 035例孕妇年龄为(31.8±4.4)岁(17~52岁)。分娩孕周为(35.2±2.2)周(25~40周),早产1 330例(65.4%),其中≥34周的早产997例(49.0%)。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妊娠占22.6%(460/2 035)。4 070例新生儿总体窒息发生率为5.2%(211/4 070),其中双胎之大为5.0%(102/2 035),双胎之小为5.4%(109/2 035)。随着胎龄增加,双胎之大、双胎之小和总体的窒息发生率呈下降趋势(χ2趋势值分别为549.693、1 089.709和1 601.965,P值均<0.001);随着出生体重增大,双胎之大、双胎之小和总体的窒息发生率也呈下降趋势(χ2趋势值分别为437.906、848.007和1 273.386,P值均<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窒息组较非窒息组胎龄及出生体重低[(34.1±2.8)与(35.3±2.1)周,t=6.279;(2 113.3±565.7)与(2 339.6±478.7) g,t=5.700],而男婴[58.3%(123/211)与48.5%(1 878/3 859),χ2=7.704]、阴道分娩[10.4%(22/211)与4.5%(173/3 859),χ2=15.493]、单绒毛膜双羊膜囊[27.5%(58/211)与22.3%(862/3 859),χ2=7.714]、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特殊并发症[8.1%(17/211)与2.5%(95/3 859),χ2=23.403]和胎儿窘迫[13.7%(29/211)与3.8%(148/3 859),χ2=47.222]的比例高(P值均<0.05)。校正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后的多因素分析发现,阴道分娩(OR=1.748,95%CI:1.069~2.861)、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特殊并发症(OR=3.200,95%CI:2.056~4.982)和胎儿窘迫(OR=2.017,95%CI:1.073~3.791)是双胎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胎龄小、出生体重低的双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阴道分娩、胎儿窘迫及合并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特殊并发症的双胎新生儿更容易发生新生儿窒息,临床需做好充分复苏准备。

  • 标签: 妊娠,双胎 新生儿窒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RNA-296-5p(miR-296-5p)对缺氧诱导的胰腺癌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选择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收集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和蚌埠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55例胰腺癌患者手术切除的胰腺癌组织和10例癌旁正常胰腺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法检测胰腺癌及癌旁正常胰腺组织芯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miR-296-5p的表达水平,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PANC-1细胞分为缺氧组和常氧组,采用Transwell法测定两组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两组细胞miR-296-5p及HIF-1α mRNA表达。转染小干扰RNA(siRNA)干扰HIF-1α的表达,将细胞分为PANC-1组(空白对照)、PANC-1-NC组(阴性对照)、PANC-1-siRNA组,检测miR-296-5p的表达;同时转染miR-296-5p激动剂和抑制剂,分为Agomir-miR-296-5p组(激动剂组)、Agomir-miR-296-5p-NC组(激动剂阴性对照组)、Antagomir-miR-296-5p组(抑制剂组)、Antagomir-miR-296-5p-NC组(抑制剂阴性对照组);Transwell法检测各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验证miR-296-5p启动子区是否存在HIF-1α的结合位点。结果胰腺癌组织HIF-1α高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胰腺组织[81.8%(45/55)比0(0/10),P<0.01];胰腺癌组织miR-296-5p高表达率低于癌旁正常胰腺组织[12.7%(7/55)比90.0%(9/10),χ2=27.23,P<0.01]。HIF-1α表达和miR-296-5p表达呈负相关(r=-0.53,P<0.01);miR-296-5p低表达与肿瘤长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均有关(均P<0.05)。常氧组PANC-1侵袭细胞数为(15.3±2.1)个,缺氧组为(24.7±1.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26,P=0.003);常氧组PANC-1迁移细胞数为(20.7±3.8)个,缺氧组为(32.7±1.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P=0.006)。常氧组PANC-1细胞HIF-1α mRNA相对表达量为0.30±0.02,缺氧组为1.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45,P<0.01);常氧组PANC-1细胞miR-296-5p相对表达量为3.05±0.20,缺氧组为1.14±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5,P<0.01)。PANC-1组、PANC-1-NC组、PANC-1-siRNA组侵袭细胞数分别为(24.7±1.5)个、(25.7±1.5)个、(12.0±1.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13,P<0.01),PANC-1-siRNA组较PANC-1组细胞侵袭能力下降(t=9.50,P=0.001);迁移细胞数分别为(32.7±1.2)个、(37.0±1.0)个、(17.3±1.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2.09,P<0.01),PANC-1-siRNA组较PANC-1组细胞迁移能力下降(t=16.26,P<0.01)。Antagomir-miR-296-5p组与PANC-1组比较,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增强(均P<0.05);Agomir-miR-296-5p组与PANC-1组比较,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减弱(均P<0.05)。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荧光素酶活性结果显示,miR-296-5p存在与HIF-1α结合的靶点。结论HIF-1α通过负向调控miR-296-5p在缺氧诱导的胰腺癌细胞的侵袭、迁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胰腺肿瘤 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 微RNAs miRNA-296-5p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腺病毒缺氧诱导因子-1α(AdHIF-α1)在大鼠缺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中的转染情况,为AdHIF-1α治疗缺氧的BMEC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建立大鼠BMEC的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并用含100 μmol/L二氯化钴(CoCl2)的维持培养液培养,制成BMEC缺氧模型;然后将AdHIF-1α转染入缺氧的BMEC中,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蛋白的转染情况。结果AdHIF-lα转染入缺氧的BMEC后,分别在12 h、24 h、48 h、72 h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AdHIF-lα的转染情况,结果显示,12 h开始出现少许荧光,光密度值(A值)0.13±0.01;24 h荧光表达有所增强,A值0.46±0.03;48 h荧光表达最明显,A值0.97±0.05;72 h可见荧光减弱,A值0.38±0.02;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相邻时间点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5.88、40.00、46.28,均P<0.01)。结论重组腺病毒缺氧诱导因子-1α能成功转染至缺氧的BMEC。

  • 标签: 腺病毒科 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 内皮细胞 转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内缺氧对新生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构建大鼠宫内缺氧模型,采集生后首日及第7日宫内缺氧及正常新生大鼠肠道内容物,分为对照1 d组、对照7 d组、宫内缺氧1 d组、宫内缺氧7 d组,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4组样本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分析,比较组间菌群多样性、丰富度及组成结构的差异。结果(1)宫内缺氧1 d组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高于对照1 d组,代表菌群丰富度的sobs指数(114.5±35.6比50.5±21.3)、chao指数(135.6±38.5比73.9±28.8)大于对照1 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缺氧7 d组sobs、ace、chao、simpson指数低于对照7 d组,shannon指数高于对照7 d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门和属水平上,宫内缺氧1 d组优势菌群分别为厚壁菌门和链球菌属,对照1 d组分别为变形菌门和埃希志贺氏菌属。宫内缺氧7 d组与对照7 d组之间肠道菌群的差异较首日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所减小;与宫内缺氧1 d组相比,宫内缺氧7 d组埃希志贺氏菌属占比增加,链球菌属占比降低。结论宫内缺氧改变了新生大鼠肠道菌群的初始定植,影响了新生大鼠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及结构组成。

  • 标签: 高通量测序 宫内缺氧 肠道菌群 大鼠
  • 简介:摘要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型抗肿瘤方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获益,但是免疫治疗耐药问题影响治疗疗效。因此,探索肿瘤免疫治疗耐药机制及解决耐药问题至关重要。肿瘤微环境缺氧状态是免疫耐药的关键因素,缺氧通过多种作用机制抑制免疫细胞杀伤功能,促肿瘤细胞免疫逃逸;阻断缺氧相关通路可能成为克服免疫治疗耐药的突破点。通过总结缺氧状态诱导免疫治疗耐药的机制,有助于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相关蛋白靶向药在免疫治疗临床应用中的发展前景。

  • 标签: 免疫疗法 抗药性,肿瘤 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缺氧与雌性小鼠生育力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1只清洁级14周昆明雌鼠,分成缺氧组(11只)和常氧组(10只),分别在低氧气浓度(10%~20.5%)及常氧气浓度(20.5%)下饲养,4周后低氧小鼠恢复常氧环境。两组21只雌鼠分别与雄鼠进行交配,记录后代的数量和体质量。这些雌鼠饲养至43周,重复上述缺氧交配实验。二次缺氧并交配产仔后2周,对雌鼠进行麻醉下内眦采血,采用罗氏生化分析仪对雌鼠血雌二醇和孕酮水平进行检测。小鼠过量麻醉致死后获取卵子、卵巢和子宫组织,对卵子活性氧进行检测,对卵巢和子宫进行HE染色。结果年轻缺氧组产仔数为13.64±3.35,稍高于年轻常氧组(13.22±1.9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4)。年轻缺氧组子代出生体质量[(1.73±0.20)g]明显低于年轻常氧组[(1.82±0.22)g,P<0.001]。年老缺氧组的后代数量(5.11±3.58)明显高于年老常氧组(1.38±2.56,P=0.022)。与23周龄的常氧雌鼠相比,年老缺氧组和常氧组的雌二醇水平都有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9;P=0.035);但年老缺氧组与年老常氧组之间的雌二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3)。年老常氧组与年老缺氧组小鼠卵子活性氧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HE染色显示,年老常氧组小鼠的子宫有明显的充血,年老缺氧组子宫外观正常。年老缺氧组比常氧组小鼠卵巢中含有更多的窦卵泡数量,且大小均一。结论缺氧小鼠的后代数量更多,但后代的出生体质量显著低于常氧小鼠。缺氧年老鼠比常氧年老鼠的卵巢中含有更多的卵泡。

  • 标签: 缺氧 卵巢 衰老 出生体质量
  • 简介:摘要缺氧作为实体瘤微环境中的普遍特征,在肿瘤发生、进展、转移及治疗预后中发挥着关键作用。DNA损伤应答系统是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高效修复机制,缺氧通过对DNA损伤应答过程的调节影响着基因组稳定性。本篇综述总结了缺氧对DNA损伤应答过程的多层面调控,包括改变细胞周期检查点激活方式及引发下游级联反应,下调DNA修复途径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以及利用表观遗传学调控DNA损伤应答过程。这些对于理解肿瘤缺氧与DNA损伤应答、发现肿瘤潜在的治疗靶点、阻止肿瘤恶性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肿瘤 缺氧 DNA损伤应答 表观遗传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养老机构老年人窒息防范管理的现状与相关因素,为完善养老机构的安全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12月—2021年1月,在中国老年护理联盟单位内抽取43家养老机构,采用自编问卷收集机构与老年人窒息防范管理相关内容,分析其现状与相关因素。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3份,回收43份,回收率为100%。结果43家养老机构中,国营3家(6.98%),民营22家(51.16%),公办民营18家(41.86%);平均入住率为(67.63±20.59)%,入住老年人中重度失能所占的比例平均为(80.10±20.25)%。制定了老年人窒息事件监测预警、事件上报、分析改进制度与规定的养老机构所占比例分别为53.49%、51.16%、51.16%,对入住老年人开展窒息风险筛查、吞咽功能评估、吞咽功能训练的养老机构所占比例分别为65.12%、51.16%、46.51%。结论大部分养老机构在老年人窒息防范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有待改善。建议通过构建完善的窒息防范管理制度、对高危人群开展风险筛查和吞咽功能的评估与训练、加强机构负责人和照护人员的专业培训、寻求持续性的外部专业支持,以完善养老机构的安全管理体系,保障入住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人身安全。

  • 标签: 老年人 窒息 吞咽障碍 养老机构 管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养老机构照护人员窒息防范的培训需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完善培训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12月—2021年1月在中国老年护理联盟单位内选取43所养老机构的照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问卷收集照护人员的个人信息、老年人窒息防范相关经历和培训需求。共回收526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12份,有效率为78.33%。结果412名照护人员中注册护士53名(12.86%),养老护理员359名(87.14%)。照护人员对窒息预防、识别和应急处置培训需求较高,其中需求程度最强的前3位分别是窒息常见的原因、特殊老人的窒息危险因素、识别异常的体征以及时发现窒息。所在机构是否发生过窒息、是否掌握被照护者的用药情况、是否掌握被照护者的窒息史的照护人员对窒息防范培训内容需求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老机构照护人员对窒息防范的培训需求较高,建议养老机构将事前预防用于老年人的窒息防范管理,引导照护人员全面了解被照护者的用药情况、窒息史、吞咽功能,并对注册护士和养老护理员提供窒息防范相关的系统培训。

  • 标签: 老年人 窒息 培训 照护人员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窒息性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后的早期是否就存在缺血性心肌挛缩。方法建立窒息及室颤诱导的大鼠CA模型,31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空白对照组、窒息组和室颤组。记录诱发CA过程中的心电图与血压;于CA 0 min时行血气分析检测;于CA 0、2、4、6和8 min分别测量大鼠心脏的长度和宽度;于CA 0和8 min时分别检测心肌三磷酸腺苷(ATP)含量。结果窒息组诱发CA所用时间长于室颤组[(237±20 )s vs (3±1)s,P<0.05];窒息组大鼠在CA 0 min已发生严重的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及酸中毒,而室颤组大鼠血气检测各项指标基本正常;窒息组大鼠CA后心脏长度及宽度逐渐缩小,CA 6 min左右心肌挛缩达到极限,而室颤组大鼠心脏形态在CA后8 min内无显著变化;CA 0 min时窒息组心肌ATP含量已显著下降(P<0.05),而室颤组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窒息性CA早期即发生心肌挛缩,可能与窒息阶段ATP大量消耗有关。

  • 标签: 心脏骤停 窒息 室颤 缺血性心肌挛缩 三磷酸腺苷
  • 作者: 何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5
  • 出处:《世界复合医学》2023年第9期
  • 机构:思南县人民医院,贵州思南565100
  • 简介:目的:研究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重度窒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20年11月份至2021年11月份收治的新生儿窒息患儿2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分别是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3例患儿,其中,常规组患儿采取常规的治疗方法,实验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头部亚低温治疗方法,有效比较两组患儿有关功能指标水平和预后效果。结果:两组患儿在接受治疗之前,其有关指标相差较小,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之后,实验组患儿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常规组患儿,差异比较明显,具备良好的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经过治疗后,其NBNA的评分是(41.35±2.68)分,常规组为(31.65±2.35)分,差异明显,具备比较好的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实验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明显,具备比较好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重度窒息临床治疗过程当中,通过采取头部亚低温治疗方法,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故此种治疗方法具备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头部亚低温治疗方法;新生儿重度窒息;常规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脓毒症是全球范围内的一种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疾病。免疫细胞代谢变化在脓毒症病理生理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缺氧诱导因子(HIF)不仅是缺氧适应性反应的主要调节因子,在脓毒症时免疫细胞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等代谢通路的调控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模式识别受体、转录因子、某些代谢副产物及激酶等均可对HIF活性或其参与的细胞代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对HIF及其信号通路在脓毒症免疫细胞代谢变化中的作用与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以期开发脓毒症诊断及治疗的新途径。

  • 标签: 缺氧诱导因子 脓毒症 免疫代谢
  • 简介:摘要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是最具侵袭性的Ⅳ级星形细胞瘤,也是一种恶性程度最高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5~17个月。目前GBM的常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放疗和替莫唑胺化疗。肿瘤的侵袭性不仅是手术、放疗、化疗的主要障碍,也是GB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且GBM患者也会逐渐出现对化疗的耐药,从而导致肿瘤再生长或复发,但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近年来,缺氧在肿瘤转移和侵袭中的作用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了解缺氧如何诱导GBM细胞的侵袭性,对于研发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来对抗这种灾难性疾病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认为缺氧可通过诱导GBM细胞外基质降解与重塑以及组织因子表达、促进上皮-间质的转化和血管生成、调控GBM离子通道等途径增加GBM的侵袭性。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缺氧 侵袭性 血管生成 缺氧诱导因子
  • 简介:摘要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在足月儿中诊断标准明确,但在早产儿中,HIE的定义、临床病程、治疗及预后情况都更为复杂,目前仅少数研究探讨了早产儿HIE的诊治,但纳入对象及研究结果存在明显异质性。因"医疗警讯事件"的原因,早产儿HIE发生率可能比目前文献报道更高,且与足月儿相比,其病程更复杂、神经发育伤残率更高。本文旨在阐明早产儿HIE的病因、病理、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标准及治疗措施,以期促进将来研究设计以及神经保护策略的实施,从而改善早产儿HIE的预后。

  • 标签: 婴儿,早产 缺氧缺血,脑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