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胎儿缺氧常见,是引起围生期残障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2]。更重要的是,近年来的研究证实了胎儿宫内慢性缺氧是日后成人慢性疾病包括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易感因素之一[3-9]。因此,产前Doppler超声检测胎儿缺氧并加以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Doppler超声检测胎儿缺氧方法及其注意事项,如何分析并诊断,如何定量评价胎儿宫内缺氧及其严重程度。

  • 标签: 超声检测 DOPPLER 胎儿缺氧 脐动脉 围生期 代谢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新旧两种复苏方法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效果及新法复苏成功率,普及新法复苏方案,以减少窒息新生儿死亡率及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12月与2005年1月至12月间采用不同方法复苏成功率的比较。尤其对新法复苏的建通气道方面,形成了操作的常规。结果:两组新旧复苏窒息新生儿的成功比较,以阿氏评分≥8分为复苏成功。比较新旧两组生后5分钟成功率2005年94%明显高于2000年67%(旧法)。结果显示,采用新法复苏方案优于旧法复苏,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0)。结论:新生儿窒息的轻重及并发症可对新生儿产生永久性神经损害,致精神神经发育异常。因此,对所有高危因素的胎儿要加强监护,减少胎儿宫内窘迫,选择适当分娩方式,尽快结束分娩。对窒息新生儿积极普及、有效正确实施ABCDE复苏方案,降低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和围产新生儿死亡率。

  • 标签: 新生儿窒息 新法复苏 体会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产科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1月期间115例新生儿窒息的产科资料,采用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13进行方差分析。结果:①脐带因素和母亲有妊娠合并症式并发症为窒息的主要原因,分别占21.7%和20.87%;母亲妊娠合并症或早产为重度窒息主要原因。②自然分娩与剖宫产的新生儿窒息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臀助产和产钳助产的窒息发病率明显高于前两者(P〈0.05)。结论: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加强孕期保健及产时监护,正确选择分娩方式,提高接产技术,可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 标签: 新生儿窒息 产科 相关因素
  • 简介:目的:对新生儿窒息所致心肌损伤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120例,依据是否发生新生儿窒息进行分组,正常组患者60例,为无新生儿窒息发生;窒息组患者60例,均为发生新生儿窒息的患儿,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肌损伤情况。结果:窒息组患者心肌损伤发生比例、血清心肌酶谱检测水平、心电图异常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患者,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心肌损伤患儿均进行对应的临床治疗,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新生儿窒息可导致患儿心肌损伤的发生,新生儿发生窒息时应及时对患儿进行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的检测,早期诊断及时进行治疗。对预防心肌损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临床意义。

  • 标签: 新生儿 窒息 心肌损伤 血清心肌酶谱
  • 简介:目的探讨胎儿宫内缺血缺氧心电图的主要表现。方法从本院2015年6月开展第二代四通道胎儿心电图技术检测的孕龄≥16周以上孕妇中选取305例胎儿宫内缺血缺氧病例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电图表现进行分析。结果305例宫内缺血缺氧胎儿共有283例表现为胎儿心律失常,发生率为92.8%,主要表现为"紊乱型"的胎儿心律失常,其中又以胎儿心动过速、胎儿心动过缓交替性反复出现最为常见;有22例表现为FST段异常偏移,发生率为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宫内缺血缺氧的心电图表现与成人表现存在差异,心电图以胎儿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

  • 标签: 胎儿心电图 胎儿宫内缺氧 心律失常 心电图表现
  • 简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产期新生儿脑损伤最常见的原因,也是新生儿期重要疾病之一,其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肌张力及原始反射改变、惊厥、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可造成永久功能损害,是威胁新生儿生命及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严重疾病,

  • 标签: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疗效分析 纳洛酮 神经系统后遗症 治疗 新生儿脑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早期诊断及护理要点。方法:对132例HIE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生率和持续时间进行分析;并针对吸氧、保暖、病情观察、合理喂养、基础护理等护理要点进行分析。结果:生后12h以后仍出现兴奋、激惹症状;出现嗜睡、迟钝且持续时间长;产后出现哭声弱,持续24h以上;肢体张力减弱和拥抱、吸吮反射弱,且持续时间长可作为早期诊断HIE的参考依据;脑性尖叫、昏迷、脑干症状、抽搐、前囟张力增高可作为早期HIE的诊断依据;经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有效护理,治愈96例;好转31例;自动出院5例。总有效率为96.2%。结论:早期诊断、治疗结合有效的护理措施是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成功的保证。

  • 标签: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早期诊断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效果,为其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一种参考。方法:我院2011年4月至7月,共发生3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一般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舒血宁注射液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7天后检测所有患儿的血小板(PLT)值。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儿经过7天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小板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患儿血小板升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指数随着患儿缺血缺氧病情的加重而呈不断下降趋势,舒血宁注射液具有有效防止血小板聚集而增加血液中的血小板指数,达到提高患儿脑血流量,改善脑部微循环,减轻脑损伤,保护脑神经组织的作用。

  • 标签: 舒血宁 缺氧缺血性脑病 血小板指数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监测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对足月妊娠胎儿缺氧的预测。方法对191例足月妊娠孕妇进行超声检查,根据结果分为3组,A组:脐动脉血流监测S/D比值>3.0、RI>0.67、PI>1.0,共计32例;B组: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监测S/D比值<4.0、RI<0.6、PI<1.6,共计29例;C组:脐动脉血流及大脑中动脉血流比值(UAPI/MCAPI)>1.00、(UAS/UAD)/(MCAS/MCAD)>0.60、(UARI/MCARI)>1.00,共计12例。观察各组新生儿出生窒息情况。结果3组新生儿窒息1分钟为A组16例占50%(16/32);B组15例占51.7%(15/29);C组11例占91.7%(11/12),差异有显著性(P<0.05);5分钟为A组5例占15.6%(5/32);B组6例占20.7%(6/29);C组6例占50.0%(6/12),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超声监测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能准确预测胎儿宫内缺氧情况;与脐动脉血流比值,能较早识别重度缺氧患者,提请临床关注。

  • 标签: 超声 大脑中动脉 缺氧
  • 简介:目的比较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HIF-1α)在前置胎盘患者和正常孕妇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西安市长安医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诊治的130例前置胎盘患者的胎盘组织为观察组,以同期诊治的110例正常孕妇的胎盘组织为对照组,分别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两组胎盘组织中HIF-1α的表达情况,观察计数并计算阳性细胞的百分率,分别测定积分光密度(integralopticaldensity,IOD)值,比较并分析相关结果。结果对照组HIF-1α阳性表达率(40.9%)低于观察组(64.6%)(P〈0.05),对照组的IOD均值(29.9823±14.2743)低于观察组(41.3417±27.5373)(P〈0.05)。结论HIF-1α可能参与前置胎盘发生的过程。

  • 标签: 前置胎盘 缺氧诱导因子-1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探讨早产儿缺血缺氧性脑病采用高压氧进行治疗的安全性和远期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2年以前收治的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患儿40例,采用高压氧综合治疗,对临床效果进行随访,调查其安全性和远期疗效。结果:患儿均治愈出院,早产儿视网膜均未无病变出现。结论:早产儿缺血缺氧性脑病采用高压氧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远期疗效,虽本次研究中患儿无与视网膜病变相关的并发症发生,但因国际上对此存在争议,故原则上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是不益采用高压氧进行治疗。

  • 标签: 高压氧 早产儿 缺血缺氧性脑病
  • 简介:目的探讨天冬氨酰-β-羟化酶(AAH)、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正常早孕及稽留流产绒毛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正常早期妊娠孕妇80例(对照组)、稽留流产孕妇120例(研究组),并按照胚胎在宫内停育时间将120例稽留流产组分为〈2周组和≥2周组。分别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绒毛组织中AAH、HIF-1a、VEGF的表达。结果研究组AAH、HIF-1α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8%、87.5%和72.5%,对照组均阳性表达(P〈0.05)。在〈2周组AAH、HIF-1α和VEGF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6%、85.4%和72.9%,≥2周组分别为91.7%、97.2%和72.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AH、HIF-1a、VEGF在稽留流产患者绒毛中表达明显低于正常早孕绒毛中的表达,其低表达可能是导致稽留流产的发生的重要因素。

  • 标签: 稽留流产 绒毛 天冬氨酰B-羟化酶 缺氧诱导因子-1a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