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8 个结果
  • 简介:重复鉴定是我国司法鉴定中的一个突出问题,2012年的刑事诉讼法及相关解释对司法鉴定制度作了进一步完善,部分解决了重复鉴定问题,但刑事诉讼中的重复鉴定问题仍没有彻底解决,影响了诉讼效率和司法公正,需要继续对刑诉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完善。

  • 标签: 重复鉴定 诉讼效率 司法公正
  • 简介:<正>古罗马法"诉权消耗"的法理传承至今,表现为"禁止双重危险"与"一事不再理"两种禁止重复追诉的典型理路。当然,禁止重复追诉并不意味着毫无余地拒绝重新审判,最好的说明便是"再审"的存在,只是英美法与大陆法的做法有所区别。在实质上,

  • 标签: 一事不再理 控诉方 刑事诉讼法 刑事追诉 古罗马法 国家追诉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所谓使用性盗窃,是指行为人基于返还的意思,未经允许而私自暂时性地使用他人财物的行为,属于民法理论所说的无权使用(furtumusus)的表现类型之一,与之相似的还有使用性侵占行为。我国刑法理论通说认为,使用性盗窃并不具有盗窃罪的刑事罚性,因为行为人并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缺乏成立盗窃罪的主观构成要件要素(否定说)。[1]但近来有少数学者认为,使用性盗窃并非一概不具有刑事罚性,当造成了相当利用可能性的妨害[2]或者导致他人财物遭受较大折损消耗[3]时,同样应作为

  • 标签: 可罚性 法益 财产性利益 民法理论 价值要素 财产犯罪
  • 简介:<正>一、问题的提出对于抢劫信用卡并使用的案件,理论和司法实践大多主张以一罪论处。这种处理方案尽管简洁、明快,但是将抢劫信用卡并使用案件仅仅归纳为抢劫行为,对案件事实的归纳可能有失偏颇。"对案件事实的归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依据可能适用的刑法规范的含义反复归纳与重新整理。因为案件事实具有不同的侧面,人们从不同侧面可以得出不同结论。"[1]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做法还存在无法充分评价或者评价过

  • 标签: 使用行为 行为犯 法益 非法拘禁罪 犯罪数额 计算机诈骗
  • 简介:<正>对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它并不是本文争议的焦点,笔者沿用通说,即认为放弃重复侵害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了足以造成既遂结果的第一次侵害行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发生既遂的危害结果,在当时有重复实施侵害行为的实

  • 标签: 犯罪中止 实行行为 既遂犯 侵害行为 主观说 犯罪未遂
  • 简介:“法治与国际和谐社会”是2005年9月5日在北京开幕的第22届世界法律大会的主题。来自六十多个国家的一千多名代表与会,其中有37位世界各国的首席大法官。大会将在闭幕式上通过《上海宣言》,充分体现以法律来维护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和宗旨。(据9月6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报道)

  • 标签: 法官 司法制度 法律 中国
  • 简介:罗马法诉权消耗理念下的一事不再理制度孕育出既判力理论。近来,禁止重复起诉制度曾被既判力理论所替代,并具体化为既判力的消极效果。尽管存在着效用、范围上的差异性,但既判力与禁止重复起诉之间的制度关联性较强,且前者通过客观范围、主观范围和基准时等形塑着实践中重复起诉行为的认定标准。借鉴自英美法系的争点效理论,在纠纷复杂化背景下成为大陆法系既判力客观范围扩张的重要依据,导致禁止重复起诉扩大化的发展趋势。人事诉讼中诉讼请求和当事人的特殊性,不仅影响诉讼标的理论的选取,更使得既判力突破相对性原则,在禁止重复起诉效果上扩及当事人之外的主体。未来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发展、解释中,禁止重复起诉制度的完善必须基于传统既判力理论的指引,以弥补既有规则的不足。

  • 标签: 禁止重复起诉 既判力 争点效 人事诉讼
  • 简介:《茶座》第二辑《证券法随想》一文中引用了一句古语“不如意事常八九,与人言无二三”,似乎不大对,原句当为“不如意事常八九,与言人无二三”。原句是说“与言”之“人”难得,并非说是“难言之隐”说不出口,其中,“事”对“人”,很

  • 标签:
  • 简介:<正>目次一、税法上的"违法所得"(一)"违法"的含义(二)"违法所得"与"非法所得"(三)"违法所得"与"应税所得"二、违法所得税的法理根据(一)税性理论与违法所得的税性(二)税收公平原则与违法所得的税性(三)实质课税原则与违法所得的税性三、违法所得税的现实意义(一)便于税务机关在实践中的操作(二)便于发挥所得税对收入的调节作用(三)便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四、"违法所得税论"与"应税所得合法论"(一)我国传统的"应税所得合法"理论(二)征税不等于征税对象合法五、立法比较与建议(一)外国的立法和实践(二)对我国立法和实践的建议六、结语违法所得的税性在各国的税务实践中早已有之,但在我国却长期未被重视,直到实践中两类事件的增多,才引起理论界的进一步研究:一是前几年南京、沈阳、广州等地税务机关先后对娱乐场所的服务人员(包括"三陪服务人员")征收个人所得税;二是大量违法经营的企业被查处,对其被查处以前缴纳的税款如何处理引

  • 标签: 违法所得 应税所得 税收公平原则 征税对象 事实行为 违法经营
  • 简介:一、导言本文题目与HeikeJung不久前所发表的一篇论文标题[1]相同。我随其选择这一主题,不仅要以此方式对这位多年的朋友和诸多选择性草案的合作者表达敬意,也是因近年来这一主题重新具有特别现实意义的缘故。战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不能未遂一般不受处罚随着持续性的司法实践几乎不受怀疑,尽管直至19世纪30年代左右仍有很多理论上的反对者。[2]此后,新刑法总则的立法者在第22条中

  • 标签: 不能未遂 未遂罚 罚性
  • 简介:所谓商标,俗称是指此类商标之所以具有识别性或者与特定的经营者建立起联系,并不是特定经营者对商标的使用行为,而是基于社会公众的使用行为。例如“索爱”并不是索尼爱立信公司使用的商标,但其却基于公众的不断使用而指向了索尼爱立信公司。

  • 标签: 社会公众 商标 标的 索尼爱立信公司 证伪 经营者
  • 简介:虚假共犯的归责性讨论了行为人假装具有犯罪意图,客观上实施了帮助或者鼓励实行犯的行为,是否能被归责的问题。虚假共犯是否具备共犯的犯罪心态是该问题的核心。美国判例倾向于共犯心态的着力点在对犯罪结果的共同认识。在实用主义指导下,虚假共犯"不可告人的动机"与犯罪心态的界限会受到模糊,从而平衡现实利益,达到实质正义。

  • 标签: 虚假共犯 犯罪心态 犯罪结果
  • 简介:<正>自从1998年美国在StateStreetBank&TrustCo.v.SignatureFinancialGroup,Inc案中确认对商业方法发明给予专利保护之后,有关商业方法专利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一方面原因是经济的全球化使得许多国家的经济和与之相关的法律政策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很难说这是一个国家自己的事情,因为对于专利法保护范围上的一个新的突破会引起在技术、经济上新的竞争因素,尤其是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使得这一因素对于其他国家的影响更大;另一方面原因是商业方法发明专利与计算机程序专利有密切的联系,甚至是不可分的,商业方法发明专利

  • 标签: 可专利性 商业方法 专利法保护 计算机程序 专利登记 专利权人
  • 简介:陷害教唆是指教唆者出于陷害正犯之目的而教唆他人实施犯罪,教唆者对于所教唆之罪的既遂结果持何种态度存在多种可能性。陷害教唆与未遂教唆并无本质差异,将陷害教唆归置于未遂教唆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研究既经济又合理。对于陷害教唆是否罚的问题涉及对教唆犯故意内容的理解,基于违法二元论的立场。对不以追求正犯行为既遂为目的的教唆者只须对正犯之实行行为具有认识,就应当具有罚性。

  • 标签: 陷害教唆 未遂教唆 可罚说 不可罚说
  • 简介:根据学者的研究统计,我国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医疗纠纷最多的国家之一,且我国的医疗纠纷正向着数量增长快速化和案件复杂化发展。在此种情况下,医疗纠纷传统解决方式正遭受着重大的挑战。关于法定的医疗纠纷解决方式,我国仅有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其中第46条规定的和解、行政调解和民事诉讼三种渠道。多数学者认为拓宽医疗纠纷解决的渠道是必然,其中以仲裁方式解决医疗纠纷极具可能性,甚至全国政协委员、医学专家黄峻也多次提出医疗仲裁的提案。

  • 标签: 医疗纠纷 复杂化发展 仲裁方式 纠纷解决方式 政协委员 合同纠纷
  • 简介:重复保险分摊纠纷是中国海事审判实践中遇到的新类型纠纷。目前中国重复保险的相关法律规定不足,有必要对重复保险分摊纠纷的相关法律问题作一梳理,以便对相关分摊纠纷作出能够获得国内外保险业界广泛认可和接受的裁判。通过分析重复保险法律效力、构成要件,分摊请求权的法律基础、成立要件、分摊范围和分摊方法以及分摊保险人可能提出的抗辩事由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等,提出中国海上保险中的重复保险分摊制度设想,以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225条之规定。

  • 标签: 重复保险 分摊请求权 第一赔付保险人 分摊保险人
  • 简介:量刑是依法对犯罪人的犯罪行为进行刑法裁量。刑法第61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最高人民法院量刑规范化意见中要求,在量刑时禁止重复评价,禁止重复评价原则作为一项定罪和量刑原则,在我国刑法学理论界乃至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多,其概念和外延以及司法裁判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亦不明确,本文将以量刑规范化为视角,对此原则咯加研究。

  • 标签: 量刑情节 禁止重复评价 量刑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