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起源于对战胜之神玉琮的崇拜,生成于战斗之舞旄舞的仪式规则,奠基于两性与婚姻生活的禁忌,最终完善于宗法贵族式的政权模式。

  • 标签: 玉琮 旄舞 禁忌
  • 简介:孔子的礼治思想和亚里斯多德的正义现,作为两种迥然不同的法哲学思想,对东西方法制传统的发展有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 标签: 礼治思想 正义观 比较
  • 简介:一日,数友闲聊,谈及鄙人自封的“乌龙茶座法学家”,便有人提到“铁观音”。一君不知其为茶叶,问道:“你们说的‘铁观音’在什么地方?我特信观音菩萨。”众人见其憨态,皆大笑,并称其为“盲”。我解释道:“‘铁观音’是一种极好的乌龙,产于福建安溪。”他又问“那为什么叫‘铁观音’?”我答曰:“第一,据说创制这种茶叶的人笃信佛教,每日清晨都要将一杯清茶奉献于观音菩萨的像前;第二,这种茶叶的外形沉重似铁,美如观音,遂得名。”那人连称惭愧,自认“盲”。

  • 标签: 茶座 法盲 观音菩萨 铁观音 法学家 茶叶
  • 简介:法治是一种合作性秩序,但同时也是一种对抗性秩序,这种秩序存在着秩序盲区、高成本和励讼等问题。引入来优化法治可以填补法治的秩序盲区、预防和过滤诉讼并适应中国国情需要。社会秩序存在第一性秩序和第二性秩序之分。第一性秩序是没有对抗和强制的社会秩序,如礼俗或宗教信仰所维持的秩序;第二性秩序是第一性秩序遭到破坏后依靠强力来维持的秩序,法治属于这种秩序的典型形态。第二性秩序需要通过第一性秩序才能完美地发挥秩序作用。礼让性秩序是一种无需强力维持的第一性秩序,是通过教化人的非理性的情感、情绪和习性来实现的秩序,它可以和法治相容并存,并弥补对抗性秩序的不足。把握传统礼乐文明的精神,建立适应现代文明的新礼俗,不仅可以接通中国传统文明的断脉,而且还可以使中国法治得到优化,彰显法治的中国特色。

  • 标签: 中国法治 礼让性秩序 对抗性秩序 礼法并重 新礼
  • 简介:唐代是中国茶文化格外发达的时期,除享有“神”之名的陆羽外,还有众多学家,如皎然、封演、常伯熊、刘贞亮等。由于饮茶在当时已不仅作为一种解渴的手段,而且在社会中形成风雅时尚,所以一些文人墨客自然要从文化的层面研究饮茶的功能。皎然就曾创建“三饮论”,

  • 标签: 茶文化 中国 法律伦理 法制建设
  • 简介:常言道:名山名水出名茶。茶树本来是野生植物,乃“南方之嘉木”,一般都生长在气候温暖潮湿、自然环境秀美且人烟稀少的山区。如果环境受到破坏或污染,茶树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茶叶的味道就会发生变化,好茶也就变成了次。由此可见,茶树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

  • 标签: 茶环境 法环境 法治建设 中国
  • 简介: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权力廉洁、正当运行的重要条件。由于中国社会存在着儒家"活法",它一般性地参与构造了权力运行的双重领域与二元秩序,即公共领域与"活法"领域、国法秩序与"活法"秩序。故此,权力的制度笼子必须延及权力运行的儒家"活法"领域与"活法"秩序。学界主流的权力制约理论存在两大不足:一是与中国的权力架构及运行实际存在差距;二是忽视了儒家文化对权力运行的影响。基于现代法治社会权力行使主体隐私权克减的通行法理,设计出既符合中国权力架构,又能控制权力行使主体的微观与私域行为,进而反制儒家"活法"对权力廉洁、正当运行的负面影响的制度尤为必要。

  • 标签: 儒家“活法” 权力制约 隐私权克减
  • 简介:近日去长春学人书店淘书,从泛泛书海中一眼发现《法学家茶座》,翻阅几篇,断定好书,爱不释手,毅然买下前四辑合订本和第五辑、第七辑,可惜第六辑未到。在车上开始捧读,家在四平,工作在辽源,需70分钟左右的路程。知道坐汽车看书对眼睛不好的常识,无奈书的诱惑太大,又不顾对眼睛的影响索性读下去。晚饭后又一气呵成读到凌晨4时,仍余兴未尽,恐第二天上班影响工作,特别是身体还是革命的本钱,为了养好身体以后能多看书,乃强制自己放下书本休息。

  • 标签: 《法学家茶座》 人生 司法 影响工作 合订本 眼睛
  • 简介:2005年9月中旬,我应邀到江西省检察院讲课。讲课之后,主人热情地陪我上了庐山。我们登含鄱口观五老峰,走锦绣谷谒仙人洞,然后拜故居、看美庐、游会址,半天的走马观花,却也领略了庐山的主要美景。午饭后的“清雅茶楼竹海凉,浮沉云雾玉杯香”,使我进一步体验到云缠雾绕的庐山妙境。庐山多云雾,有诗为证:“蠡湖水气蒸作云,云上匡庐复为水。”据说,茶树喜温、爱湿、耐阴。高山之上,云雾缭绕,相对湿度大,而且那飘浮的云雾具有过滤光波的功能,可以阻挡光波较长的红外线,使茶叶中的纤维素不易生长,芽叶鲜嫩;而让光波较短的蓝紫光和紫外线通过,有利于促进茶叶中含氮物质的积累和芳香物质的形成。正因为庐山具有“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的环境,所以才能养育出“庐山云雾”这样的精品绿茶。

  • 标签: 云雾茶 中国 法律制度 行政机关
  • 简介:<正>1儒家法思想对中华法系的影响及其在中国古代法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中国法律史学者的重视。一部二十四史共有《刑法志》12篇,加上《清史稿·刑法志》成13篇。其作者及写作年代虽各不同,却有一个贯彻始终的思想基调,这就是儒家的法律观。当代著名法律史学家瞿同祖先生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中指出:"法家而外,从中国法律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儒家的影响最深"。瞿先生又作《中国法律之儒家化》专论一篇,认为中国法律之儒家化"始于魏、晋,成于北魏、北齐,隋、唐采用后便成为中国法律的正统",甚为精当。所以,研究中华法系和中国古代法文化若舍弃儒家法思

  • 标签: 儒家法 法思想 中国法律史学 中华法系 儒家化 孔子
  • 简介:[德主刑辅]思想是儒家法律思想与其他法律思想的有机融合。在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发展中.它一直作为主流法律思想被历朝历代所沿袭.决定着封建时代法律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并成为历代统治者[安人宁国]治国方针的思想基础,它对於维护统治秩序.理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保证封建国家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进步意义。

  • 标签: 儒家法律思想 德主刑辅 中国封建社会 统治者 有机融合 实践活动
  • 简介:  这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也不断有新的要求.艺术品市场的走强,中国书画走在最前面.其中,海派书画成了热门话题.……

  • 标签: 棕榈白凤图 王礼棕榈
  • 简介:<正>在这辑的《人大法律评论》上,登出了我的同事黄翔教授对我的著作《旧邦新命:古今中西参照下的古典儒家政治哲学》的批评,以及台湾大学哲学系林明照教授的回应。其中讨论的焦点,是关于如何理解儒家、如何看待形而上学与政治哲学的关系,等等。这与法律有什么关系呢?这里我做个解释,也顺便很简单地回应一下两位教授的批评。几百年来,很多中国学人的一个共识,是要在中国建立起来宪政与法治。但是,这种建设所经历的种种挫折,让很多学人去追究其原因。其中一种说法,

  • 标签: 台湾大学 儒家思想 哲学系 法律评论 儒家政治 中国学人
  • 简介:古文字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活化石。通过古文字可以窥测中国古代礼仪的起源及其特征。远古礼仪规则包括戎、耦、冠礼、婚礼、丧礼、尸、讼,其分别意味着战争之、相见之、成人之、合欢之、弔亲之、祭祖之及听其有矢的法文化意向。这些礼节、仪式和规则都来源于远古的风俗习惯,正是风俗习惯所架构的生活世界才是法文化乃至一切文化真正的发源地。

  • 标签: 礼仁 相人耦 明夷
  • 简介:真正的宪法不是被雕刻在大理石或铜板上,而是在公民的心中……它每天都获得新的力量.当其它法律老化并消失的时候,它复兴并取代它们,把人民保护于其体制的精神之中,并不可察觉地使习惯的力量取代权威的力量.我所说的,就是道德(mores)和习惯……

  • 标签: 传统现代 宪法学定性 现代礼
  • 简介:本文以功能主义为视角,以中国历史上儒法两家论辩为素材,探讨了基本道德规范对社会秩序与和谐的作用。通过审视狭隘理性社会所遭遇的困境,尤其是"囚徒困境"及其相关的集体行动问题,笔者尝试论证""所包含的社会规范对中国传统社会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沿着孟子的思路,笔者主张社会和谐依托一套受到广泛遵从的有效控制成员行为的基本规范。无论是采取成文还是不成文形式,这套基本规范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宪章",而""正是这么一部将传统中国社会凝聚在一起的宪章。中国历史否定了不切实际的法家主义信仰,也就是通过法律调整人的利益和动机就足以维持一个狭隘理性国家。现代理性选择理论所揭示的社会困境进一步否定了法家政治方案的现实可行性。本文认为,""的共同实践是培养德性的必要过程,并对于解决无所不在的"囚犯困境"、维持社会凝聚力和促进社会合作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既然""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五四运动全盘否定礼制的激进主张必然削弱并最终摧毁传统社会宪章的约束力和凝聚力,并导致连绵不断的战争与混乱。文章最后讨论了""的现代意义,尤其是一部"活的宪法"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功能。

  • 标签: 德治 功能主义 德性 礼治
  • 简介:为服膺于政治统治和帝国治理的需要,死刑法需要对复仇观念进行体系化更新,实现同等复仇的国家主体化和政治等价化。随着儒家体系全方位覆盖国家治理领域,作为儒家化法律典型代表的清代死刑法.无论在司法判例还是在法律文本上,都积极回应并支持了差序格局对复仇观念的体系化更新要求,实现了身份差等化,维护仁纲常和差序格局。

  • 标签: 死刑法 复仇 儒家 差序格局 身份差等化
  • 简介:全球化的经济并没有带来一个西方模式的全然同质的全球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核心是'仁、义、'伦理体系,这个体系将家庭伦理与政治原则混同,无法使同样的规则平等地适应于每一个人,但儒家伦理的'示范伦理学'特色相对于'规范伦理学'在今天具有值得珍视的合理性,儒家的修身原则可以对人格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现代民主依然需要人格的魅力,这是儒家对现代民主可以贡献的重要内容。

  • 标签: 示范伦理 规范伦理 法治